书城童书声律启蒙:彩图注音版
47859800000023

第23章 八庚

寒冰三尺厚

深对浅,重对轻,有影对无声。

蜂腰对蝶翅,宿醉对余酲。

天北缺,日东生,独卧对同行。

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

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

心侈唐玄,厌看霓裳之曲,

意骄陈主,饱闻玉树之赓。

【注释】

(1)余酲:酒醉未醒,余醉。

(2)天北缺:古人认为天不满西北,女娲炼石补之。

【故事】

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是唐朝中叶的一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后期李隆基为奸相杨国忠包围,不理国事,但他对音乐艺术还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隆基酷爱音乐,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李隆基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也还怀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始终没有谱全这首曲子。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泽,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远处山峦起伏,烟云缭绕,他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不久,他竟然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都想起来了。他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回宫后又顾不上休息,立即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大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的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专门供宫女练习。

杨玉环与宫女经过日夜赶排,终于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了。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李隆基自己也如痴如醉。

柳内几黄莺

虚对实,送对迎,后甲对先庚。

鼓琴对舍瑟,搏虎对骑鲸。

金匼匝,玉瑽琤,玉宇对金茎。

花间双粉蝶,柳内几黄莺。

贫里每甘藜藿味,醉中厌听管弦声。

肠断秋闺,凉吹已侵重被冷;

梦惊晓枕,残蟾犹照半窗明。

【注释】

(1)舍瑟:放下瑟。

(2)匼匝:亦作“匼帀”。周匝环绕。

(3)瑽琤:象声词。玉石等碰撞声。

(4)藜藿:野菜。

【故事】

曾点舍瑟

春秋时期,着名教育家孔子在他的家里开馆授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赤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赤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后走。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他只能做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相呢?”

纸号楮先生

渔对猎,钓对耕,玉振对金声。

雉城对雁塞,柳袅对葵倾。

吹玉笛,弄银笙,阮杖对桓筝。

墨呼松处士,纸号楮先生。

露浥好花潘岳县,风搓细柳亚夫营。

抚动琴弦,遽觉座中风雨至;

哦成诗句,应知窗外鬼神惊。

【注释】

(1)玉振:磬的声音。金声:编钟的声音。

(2)楮先生:古代制纸多以楮树为原料,因称楮先生。

【故事】

潘岳广植桃花

潘岳祖父名谨,在汉末和曹魏时曾为安平太守,潘岳家属于中级门阀,自汉末到西晋,都以文学名世。

278年,潘岳32岁时,因写了一篇童谣讽刺朝庭压制官员而被赶出朝廷,外放到河阳做县令。

潘岳到了河阳,看见这里南临黄河,北靠邙山,中间是一片平川沃野,地方不错,就是老百姓太穷,怎么办呢?他根据半丘陵地区十年九旱的特点,开始号召百姓广种桃李,绿化荒山。潘岳为了把施政方针深入贯彻下去,想方设法搞宣传。正月里在官衙门口唱大戏,潘岳让人在台下放风筝,风筝上挂着标语,上写着“广种桃李”。

潘岳自幼爱美成癖,他在治理山水时,还引领百姓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等地方,也栽上桃李和花卉。每逢春天到来,河阳县境内绿满山川花满园。每到秋来,累累的硕果为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潘岳也被百姓们戏称为“花县令”。河阳县就此有了“河阳满县桃”和“河阳一县花”的美名。

为整治民风,潘岳还巧用“浇花息讼”。他在自己的花园里栽上一行行桃李,又在园内挖了一口浇花井。每天办完公事,他就到花园里自己提水浇花。为处理民间斗殴吵架的官司,他专门做了十几只尖底大水桶放在大堂上。

有一次两家邻居因小事大打出手,闹上公堂。潘岳先给原告一只尖底水桶,给被告一根扁担,一条井绳,让两人去花园浇花。

起初两人磕磕绊绊,极不配合。但衙役在一旁监督着,他们也只得互相协作。两个人一人汲水,一人穿杠,统一上肩,一致行动。累了半天终于把花浇完了。

这时两人也没火气了,互相看看,都一脸愧色。再回到大堂上,潘岳问:“官司还打吗?”

二人都说不打了。潘岳看他们都没了火气,才开始公平合理划分了责任,做了公正裁决。

后来,河阳百姓为不忘潘县令恩德,便把潘岳花园旁的一个小村改名为“花园头”,把花园里那口“浇花井”改称“潘安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