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一起走进龙宫的这些子民吧!
在生物世界里,一般来说,植物是靠本身的光合作用来制造出自己生命所需要的有机物质。而动物不然,它们是以捕食有机物为营养,自己无法制造养料。
但自然界却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生物,它兼有动物和植物的性质,没有明显的动植物之间的区别。正因为如此,这种生物成为人们激烈争论的焦点。这种生物便是眼虫藻。
眼虫藻是一种绿色藻类生物,长有红色眼点和鞭毛,多数裸露无壁;藻体不仅能在水中伸缩变形,还能像动物一样吞食固体食物。它通过身躯表面吸收并溶解在水中的透营养。根据这个特点,它应该属于动物。
可是,眼虫藻又含有叶绿素,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够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糖类等。眼虫藻这种吸取营养的可以说它是植物。
有人把这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生物叫做“临界生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物、植物间没有一条截然划分的界线。这也证明了动植物之间的统一性,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
美丽的海百合
海百合虽然是一种棘皮动物,但身体却像植物一样分为茎(包括根部和柄)、萼、腕三部分,大多以茎固着生活于海底,远远望去,好似植物中美丽的百合花,因此而得名。海百合的茎由一系列钙质茎环临界生物眼虫藻眼虫藻用以固着于海底。茎的顶端为萼,形似花萼。萼上生着五个具有许多羽枝的腕。现代海百合中无茎的种类,借助腕上羽枝的摆动可以在海底移动,主要生存于浅海,有茎的种类则过着固着的底栖生活,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分布,生活在清澈的海水里,在印度洋到太平洋底部常常密集成群。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浅海底栖。海百合类最早出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几度(石炭纪和二叠纪)繁荣。其属种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
海百合在死亡以后,这些钙质茎、萼很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海水的扰动,使这些茎和萼总是散乱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丽姿态。但如果它们恰好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死亡以后,它们的姿态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种环境比较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十分珍贵,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当做工艺品摆放。
“海绵宝宝”其实不会动
海绵实际上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海洋动物。它们的形状十分奇特,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号角,有的呈圆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类型的海绵也分别具有各自鲜明的色彩,如紫色、粉红色、橙色或蓝色。
它们的身体结构十分简单,体壁上有许多小孔(称“入水孔”),因此也被称为“多孔动物”。身体的外部是具有分泌毒液的触手。
所有海绵动物的结构都十分相似。它们简单的体壁包括表皮(上美丽的海百合紫色的海绵皮)、连接(连合)组织和多种类型的细胞,其中包括能通过原生质的流动来移动(变形运动)的细胞(变形细胞)。
这些变形细胞在其内部组织中游移,拉伸骨针并产生海绵硬蛋白丝。海绵动物并非完全不能移动,它们的身体能通过肌肉细胞的移动进行有限的活动,但在通常情况下,它们却往往固定在同一地点。海绵动物的感觉细胞和神经细胞都还没有形成,对外界的反应极为迟钝。
因此,如果不借助显微镜,我们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海绵动物运动时的情形,这也是很多人误以为海绵是植物的主要原因。
夺命仙子——水母
水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从伞状体边缘长出一些须状条带。
这种条带叫触手,触手有的可长达20~30米,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
浮动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手。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
人们往往根据它们的伞状体的不同来分类:有的伞状体发银光,叫银水母;有的伞状体则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伞状体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伞,叫雨伞水母;有的伞状体上闪耀着彩霞的光芒,叫霞水母……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
最毒的水母是澳洲灯水母,又叫箱水母。人如果在海水中游泳不幸被水母的触角缠住,那就像同时美丽的水母反应迟钝的海绵动物被几十条烧红的鞭子抽打一样,在极其痛苦中毙命。
几年前,美国《世界野生生物》
杂志综合各国学者的意见,列举了全球最毒的10种动物,名列榜首的就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它们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水域。
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么大,蘑触须上有几十亿个毒囊和毒针,足够用来杀死20个人,毒性之大可见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损害的是心脏。
当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脏时,会破坏心脏细胞跳动节奏的一致性,从而使心脏不能正常供血,导致人迅速死亡。
水母是低等的腔肠动物,寿命一般只有几个星期,属水母纲。
水母为什么能预知风暴的到来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发现,水母有一套构造特殊的听觉器官。在蓝色的海洋上,每当风暴来临之前,空气和波浪之间会相互摩擦,产生一种人身感觉不到的次声波。
次声波的传播速度比风暴要快很多,小小的水母就能感觉到风暴即将来临。那是因为水母耳朵的共振腔里长着一个细柄,柄上有个小球,球内有块小小的听石,当风暴前的次声波冲击水母耳中的听石时,听石就刺激球壁上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水母就可以听到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毒蝎美人——水母
不可思议的“活化石”和蓝血动物
1、具有亲缘关系的“活化石”
文昌鱼是低等脊索动物,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少,只分布在我国的厦门和青岛等海区。
文昌鱼生活在沿海浅海的浅水中,有时在水中游泳,经常潜藏在水底的粗沙里,只露出身体的头端,从水中摄取食物。文昌鱼的身体细长而侧扁,头端和尾端尖细,一般长50毫米左右,外形很像一条小鱼。
其实,它与鱼有很大的差别,它的身体半透明,没有真正的头部,没有眼,也没有像鱼那样的偶鳍等。
所以,文昌鱼明显地具有脊索动物门的三个主要特征:它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文昌鱼的这些结构特点,在脊索动物中是比较原始的,而且它的肾管的结构特点与无脊椎动物很相似。所有这些对于研究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文昌鱼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是从元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它是说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具有亲缘关系的“活化石”,它对于研究动物的进化和胚胎发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2、蓝血动物
鲎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既古老又奇特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福建和广东地区,它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
鲎是节肢动物门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在我国有中国鲎和同尾鲎两种。鲎既像虾又像蟹,人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从4亿多年前一直到现在它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所以称雌雄鲎便各自寻找自己的“伙伴”,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
肥大的雌鲎常驮着自己的“小丈夫”。
慢慢而行,如果此时能捉到它从水中提出时,便是雌雄一对。更为奇活化石——文昌鱼特的是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它的血液里含有铜元素,自从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到用途广泛的“鲎试剂”之后,鲎更是名声大振,成了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你知道头足类动物吗
头足类动物可用身体和腕的移动以及身体颜色的变化来互相沟通。它们的皮肤下有很多色素细胞,而色素的分量及分布则由满布于四周的肌肉细胞所控制,使头足动物身体的颜色可以在数秒间变化。
爸爸也能
“生孩子”——海马
生儿育女一般都是雌性动物所担任的角色,有谁见过“爸爸”也能生儿育女呢?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又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动物,海马便是其中一例。
海马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鱼类,主要产于沿海地带。海马又叫水马,属鱼纲,海龙目,是比较珍贵的浅海鱼类。它的体长20~30厘米,身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因其头形似马,因此称其为海马。它的尾部细长,有四棱、常踡曲状,全身内膜骨片包裹,有一根无刺的背鳍。
卵产,一年可繁殖2~3次。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它们经常活动在藻类繁茂的地带,将尾端缠绕在海藻上,以吃小甲壳动物为生。
雄海马孕育小海马这一奇特的繁殖方式,实际上是在“弱肉强食”。
蓝血动物——鲎
海马
的环境中形成的。为了保护它们的后代在发育期间不被其他动物伤害,母亲的角色便由雄海马扮演。每当繁殖季节到来的时候,雄海马体侧的腹壁向身体的中央线形成褶皱,逐渐形成一个宽大的育儿袋。雌海马把卵产到了这种育儿袋里,育儿袋里有浓密的血管网层,这些血管又与胚胎的血管网相连,海马的卵便在里面吸收发育需要的营养。
大约20天后,雄海马开始“分娩”,把它们排出育儿袋里。小海马从孵化到出生都和爸爸在一起,有时受到惊吓,也会迅速游回爸爸早已准备好的安乐窝去。不过,虽然育儿袋里既安全又舒适,但是逐渐长大的小海马还是毫不留恋地从爸爸的小口袋里纷纷游出,奔向大海,去迎接新的生活。
小鱼吃大鱼——盲鳗
夕阳下,渔民们正忙着收拢渔网,鱼肥网重人们压不住丰收的喜悦。然而事情常常出人意料,很大的鱼在手上一掂量却轻得难以置信。再细看网里的鱼,表面完好无损,可是全是死的,多半里面已被蚀空,只剩下一张皮和骨头了。是谁挖走了鱼肉呢?手段如此狠毒、高明?经过侦察,原来这海上大规模盗窃案的肇事者竟是一些个头不大、没有眼睛、形同鳗鲡的海生物——盲鳗。
有一则消息报道:“在一条鳕鱼的肚子里找到123条盲鳗。这些盲鳗全部活着,而鳕鱼早已死亡。经过海洋生物学家检查,鳕鱼的死亡是由于成群的盲鳗吞掉了它的内脏。这群入侵者仍然在鳕鱼尸体内吞食着。”
按照常理,这世界总是“大鱼吃小鱼”,上面的两件事却相反,自然界里的确也存在“小鱼吃大鱼”的怪事,盲鳗它就有这套本事。
盲鳗的可恶之处,就是它专门钻入大鱼体内偷吃内脏和肌肉。它们头部有一个口漏斗,里面的舌头上长有许多角质齿,这便是绞肉钻孔的利器。盲鳗一旦进入寄主体内,就穷撕猛啃,狼吞虎咽一通,随之盲鳗又几乎不加消化地就排出来,这样用不着多大一会,便将一条大鱼的内脏活生生地掏了个空。据统计,一条盲鳗在8小时内可吃掉比自己的盲鳗,8小时可以吃15千克鱼肉。
最可恨的是,这伙窃贼更爱在落网的鱼群中逞凶,肆意蹂躏人们辛苦半天即将到手的劳动成果,因此渔民对盲鳗恨之入骨。
盲鳗长着软软的圆柱状身子,拖着个扁圆尾鳍,它的口像圆吸盘,生着锐利牙齿,这就是进攻的武器。
盲鳗张嘴向大鱼进攻,它们从大鱼的鳃部钻进体内,用吃里爬外的战术,来吃大鱼内脏。由于它长期过着寄生生活,眼睛已退化。可是它的嗅觉和触觉异常灵敏,使之在茫茫大海上得以迅速找到鱼群,并准确地从鱼鳃钻入大鱼体内。
在生物学家的眼里,盲鳗是珍贵动物。因为脊椎动物最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体背有一根脊梁骨。盲鳗体内已具有原始脊椎骨的雏形了。
可以说,在动物界从无脊椎向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到了圆口类,才算是真正脊椎动物的开始。现存圆口类动物总共只剩下不到30种,它们全过着寄生生活,多数栖息在海洋里。
盲鳗是唯一用鼻子呼吸的鱼类在堪察加半岛海域,有一种盲鳗,它是世界上唯一用鼻子呼吸的鱼类。盲鳗的双眼天生长着一层皮膜,但是它的头部长有感受器,而且全身也长满了超感觉细胞,能比较正确地判定方向、分辨物体,这对盲鳗的捕食和避敌都大有用处。盲鳗体表有特殊的腺体,能产生厚厚的黏液,遇敌时,它把周围海水黏成半透明的一团,并迅速改变自己的体型,在敌人正为这种黏液迷茫时,盲鳗早已趁机逃之夭夭了。
海底“姜太公”它,大大的头,扁扁的嘴,圆圆的眼睛生在背面,尖尖的牙齿露在口外,背上长着弯弯的一根细棍,棍顶端长着一粒肉蒂。这根棍硬硬的,富有弹性,用手一拨拉,它就颤颤巍巍,活像一根钓鱼竿。
这种鱼叫鮟鱇鱼,它的样子像只癞蛤蟆,渔民们又管它叫“蛤蟆鱼”。它身上长的那根细棍,确实是根钓鱼竿。鮟鱇鱼很笨,不善游泳,可它喜好肉食,追不上别的小鱼怎么办?“造物主”可怜它,就给它安了副钓鱼竿。钓鱼时,鮟鱇鱼将身体埋伏在泥沙里,只露出一对小圆眼,窥视着海底的动静。它背上的钓鱼竿扬起来,顶端的拟饵在大嘴前不住地抖动着。小鱼误认为这拟饵是蠕动的小虫时,便纷纷聚集而来。不等小鱼上前咬拟饵,鮟鱇鱼便大嘴一张,往里猛一吸气,将这些小鱼吞进肚里,美餐一顿。
鮟鱇鱼的拟饵很有诱惑力,不仅小鱼容易上当,就连海鸥也难免受骗。别看鮟鱇鱼平时待在海底懒得动弹,一旦它浮出水面,却有意年11月,美国东海岸有一位名叫包莱伍的人,给纽约自然博物馆送来鱼嘴里还咬着一只海鸥。这只海鸥就是误食鮟鱇鱼钓鱼竿上的拟饵时,被鮟鱇鱼一口咬住的。鮟鱇鱼从海底上浮水面时,身体里的鱼鳔充满了气体,当它吞食海鸥时,海鸥塞满了它的大嘴,鳔里的气体一时排不出去,鮟鱇鱼也活动不了,只有浮在水面随波逐流。这样,就被渔民捉住了。
在鮟鱇鱼的家族里,有的成员钓鱼竿上的拟饵更奇妙。像生活在深海里的大洋鮟鱇,它们的拟饵已经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球体。在昏暗的海底,它们的拟饵就像一盏盏小灯笼,当一些好奇的小鱼趋光而来时,它们的末日便来临了。
大洋深处,打起灯笼钓鱼的“姜太公”,不只是鮟鱇鱼一家。例如,有一种懒惰成性的大鲨鱼,在它的眼圈周围布满了像小虾一样的闪光物,它静静地蛰伏在深海底一动也不动,等待着闪光物把大鱼引到身边,好一饱口福。深海里有一种能打灯笼钓鱼的潜钟鱼,它的身体两边有灰色发光斑点,身上有两条触鮟鱇鱼美丽的鳕鱼须,须长1米,须端发光,能引诱小鱼来自投罗网。
海洋里,鱼身上钓鱼工具最复杂的,当属钓鱼鱼。它身长仅4厘米,全身漆黑,从头到尾长满硬刺,牙齿长在嘴唇上,可随嘴唇向上或向外翻。它的前额上有一个细长的圆筒,圆筒尖端有一条细鞭,鞭子的末端安有一套复杂的天然钓鱼具。
这鱼具有3只鱼钩形的角质爪,每只爪下配备一盏黄色“探照灯”,由体内肌肉控制。一旦小鱼趋光而来,钓鱼鱼就立即伸出爪子,将小鱼抓住放进嘴里,接着马上咬紧牙关。它的钓鱼技术高超,每天可钓到10来条小鱼。它钓鱼成癖,即使肚子吃得鼓鼓的,也会情不自禁地将游过来的小鱼钓着,然后又抛起来,拿小鱼开心。
这样,它不费力气就可以吃饱肚子,很像稳坐钓鱼台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神奇的独角兽
在中世纪的欧洲,毒药已成为君主之间篡权夺位的重要工具。如乌头碱,能使受害者心脏瘫痪致死;
毒伞会导致人缓慢窒息而死,而天仙子则引起人疯狂般的兴奋,而后产生强烈的痉挛而死亡。
据说有一种物质即一种神奇的角,能检测并中和这些致命的毒物。
只要在含有毒药的食物或饮酒中,放入这种角,毒药便很快变黑、起泡,毒性随之消失。当时富贵阶层不惜耗费巨资来换取这种神奇的角。
事实上,这种神奇的角并不是某种陆生有蹄动物头上的角,而是一种徘徊于北极海洋中一种鲸的牙齿。
这种奇特的鲸就是一角鲸。由于它那怪异的形状很像传说中的马,人们又称它为海洋中的独角兽。据估计,目前全世界一角鲸的种群数量为2.7~3万头。它们分别栖息在阿拉斯加与西伯利亚之间的楚科奇海、北冰洋和俄罗斯以北的海域及格陵兰岛和北极加拿大之间的戴维斯海峡。整个冬季,一角鲸都在冰缝中度过。春天,当冰原向北退去,一角鲸也随之向北游去。
在早期报道中,人们总是把一一角鲸角鲸描述成一种凶残的巨兽,而实际上一角鲸是一种胆小且易受惊的动物。18世纪,法国自然学家卜夫曾写道:“一角鲸搜寻死亡的动物遗体,不寻衅,不善斗,如果不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不残杀其他生命。”
事实上,一角鲸的长牙是相当脆弱的,它只是一角鲸的标志。
林尼厄斯偶然发现这种动物时,他把它命名为一角鲸,此名的意思为“一个齿,一个角”。显然这一命名并不确切,事实上一角鲸有两个牙齿,均长在上腭。关于一角鲸长牙的作用,有过种种的说法及一些怪诞的推测。曾有人认为,一角鲸利用长牙拨动贴在海底的比目鱼以充当食物或利用长牙将冰块凿出一些洞眼供呼吸之用。还有的科学家认为,一角鲸长牙的尖端部分可作为一种诱饵,使得一些动物上当而成为一角鲸的腹中之物。有时雄一角鲸利用轻剑般的长牙决斗,可能是为了招引雌性同伴。也许加拿大生物学家彼得的见解最引人关注,他认为长牙在一角鲸所谓的“听觉对抗”中起着传递声波的作用。一角鲸集中高强度的声波通过长牙传到对方敏感的耳朵,以此扰乱对方的听觉系统。
然而,以上有关一角鲸长牙功用的说法中,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因为这些说法都无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雌性一角鲸并没有这枚特别的长牙,但依然很好地生存着。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一角鲸的长牙仅仅是一种第二性征的标志,它类似于狮子的鬃毛和公鸡的鸡冠。
也有的认为,长牙可作为一种武器,以显示其优势。
若干世纪以来,一角鲸的长牙一直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早在一角鲸的长牙销往欧洲各国。据说罗马帝国的查尔斯五世与贝能斯总督之间一笔巨大的债务关系,就是通过赠予对方二枚独角兽的“角”而了结。以后成为法兰西王后的凯瑟琳,在16世纪中期与法兰西皇太子结婚时,她的叔叔克蒙特七世教皇送给她的一份厚礼就是由一枚独角兽的“角”制成的头饰。
有关人士认为,这种奇特的“角”不仅可以检测并破坏药物的毒性,而且还能治愈各种疾病,包括疟疾和鼠疫。俄罗斯的科学家曾分析过这种“角”的化学成分,解释了它神奇功效的奥妙,即它能中和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因为形成了一种含钙的盐而使毒物丧失毒性。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种角在日本还被当做一种具有神奇功效的药物“爱凯”出售。甚至在今天,德国的许多药房还在经营这种角。
海中美人鱼
很多人都听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小人鱼》,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一种美丽、善良的海底生物,那就是美人鱼。那么现实中,有没有美人鱼呢?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案是有的,儒艮就是美人鱼,但是,让大家很失望的是,儒艮并不美丽,它们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草食性哺乳动物。
儒艮在海洋中算是体形巨大的动物了,它们体长2.5米左右,最长可达3米以上,全身呈纺锤形,雌性儒艮比雄性稍大些。它们的皮肤可不像传说中那么白皙嫩滑,而是呈暗灰色的光滑皮肤,这是为了在海洋中生活、游泳而进化出来的。
儒艮的腹部颜色比背部略浅,它们的颈部很短,但可以做转头和点头等动作,儒艮的前肢短并呈鳍状,没有趾甲。成年儒艮以尾鳍推动为主,没有外耳,儒艮的耳朵只是小小的耳孔而已,这样可以减小游泳时的阻力。儒艮的眼睛很小,吻部顶端有鼻孔,宽且扁平的嘴则位于厚重吻部的末端,嘴边还有胡须。
它们小眼睛,短鼻子,厚嘴唇,甚至还长着一把大胡子,肤色暗沉,既不美丽也不窈窕,怎么看也不像什么美人,那到底为什么它们会被称为“美人鱼”呢?
答案是这样的,雌性儒艮有一对乳房,乳房位于它们前肢的基处,与人类的乳房位置差不多,而且儒艮在分娩之后,会抱着幼崽直立浮出水面(这是为了防止幼崽吸吮乳汁时呛到水),再加上它们生活在海底,头上常顶着海藻之类的海底植物,古代水手在光线不好的时候,常常会将它们的上半身看成是女人,所以儒艮也就有了“美人鱼”的称号。
曾有一则关于这种奇特生物的趣闻。相传哥伦布就是一位狂热的“美人鱼”爱好者,他听过大量关于这种海底美人的故事和传闻,觉得那简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了,并用自己的情妇“安娜”的名字给这种动物命名,甚至拜托水手们为儒艮他捕捉一条“美人鱼”。当他看到他心目中的女神是那样一副尊容的时候,哥伦布失望极了,于是把“安娜”做成了晚餐。他发现这种海生物由于食用海草,身体结构跟鱼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并且味道和口感跟小牛肉很相似,于是给它们起名——海牛。
儒艮常以两三头的家族群体进行活动,有时组成五六头左右的小群体,有时甚至组成百头以上的大群。它们生性胆小,受到惊吓会立刻逃跑,但是由于本身游泳速度很慢,即使是在逃命的时候,它们的速度也超不过每小时5海里。它们潜水时要不时浮出水面换气,上浮时仅仅将吻部露出水面,下潜时动作跟海豚很相似。
而它们的叫声尖锐,大概是“美人鱼”会唱歌的传闻来源。但是儒艮的歌声不会让人类的船只沉入海底,而是会引来鲨鱼、虎鲸和鳄鱼等天敌。
对于儒艮来说,全年都是繁殖期,每只成熟的雌儒艮都会吸引众多雄性的注意,雄儒艮们为了争夺交配权会进行斗争,它们首先会追着雌性不放,然后用尾鳍拍水并不停地旋转,仿佛在跳舞一样,最后才真正进入交配阶段。
儒艮的妊娠期为11个月以上、14个月以下,3年才会怀胎一次,在七八岁时发育成熟。儒艮的平均寿命为78岁。它们虽然不是多么美丽,但是它们性格温顺,从不攻击人类,而且由于大量捕杀和环境污染,儒艮的数量越来越少。许多国家已经将它们列入保护动物的行列,希望这些丑丑的“美人鱼”可以在海洋里幸福地生活。
恐怖的深海狼鱼
凡是目睹过太平洋狼鱼的人都会被它那可怖的面貌吓得失魂落魄。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种面丑心善的深海动物总是设法回避人类,不轻易让人发觉。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洋几百米下冰凉的深处。加拿大潜水员玛克德尼耶尔携带相机多次潜入丑丑的美人鱼时,只有一次碰上了狼鱼。他回忆当时遇到狼鱼的情形,写道:“灰色的皱巴巴鱼首,仿佛完全溃疡的鼻子,就像是一粒腐烂的橙子。上下两片又宽又大的嘴唇横裂开来,占据整个鼻部。嘴巴生长着一排尖硬的牙齿,那深不可测的口就像要把人一口吞下。我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太平洋海岸下遇到这种丑八怪。那时,我处于20米深的海底,正沿着宽阔的石岩斜坡往下滑,观察到因水的浸蚀在岩壁上形成无数个洞穴,冷不防从一个洞穴里跳出一个怪物,它就出现在我的深水镜前。”
海洋怪物皇带鱼
皇带鱼是传说中的海洋怪
物,属鲈形目皇带鱼科,它们生活在深海的中、上层。关于皇带鱼的恐怖传说很多,欧洲渔民称它们为“海魔王”。
表面上这种鱼与海鳝、海鳗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它是属于鲇鱼的一种。最典型的要算是大西洋的灰色狼鱼,被称为“花鳅”,在酒桌上它是美味佳肴。不过公平地说,太平洋的狼鱼就其味道来讲更胜过大西洋的狼鱼,因而很受渔民的重视。据渔民反映,这种鱼十分贪食,而且经常危害人的生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像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摩多一样,貌丑心不凶残,而狼鱼给渔民留下坏印象,也是因为它的面容太丑陋。
在它口里那可怕的犬齿以及后面更强硬的臼齿,并不是用来对付人类的,甚至也不是对付一般小鱼的,它的捕获物仅仅是海胆、海星、海虾、大鳌虾、软体动物和腹足纲动物。在捕食时,狼鱼把那些不易吸收消化的残渣从口中吐出,堆砌在所居住的海底洞前,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些被堆集的“沉渣”而找到狼鱼的。
在雄性狼鱼头部布满的累累伤痕,是它们在“情场”上角斗时留下的。为了争夺配偶,雄狼鱼用头部顽强碰击“情敌”,用牙齿死死咬住对方不放。每条雄性狼鱼在一生只经受一次这样的战斗。当战斗结束,获胜的一方夺得了“妻子”。
恐怖的深海狼鱼
之后,便终生守护着它白头到老。
狼鱼是晚上觅食,白天休息的一种鱼。到黄昏后便开始出去搜集食物,而第二天黎明时分,它们就返回洞穴。白天它们在洞穴里过着闲逸平静的生活。
一般雌性狼鱼的身材较雄性小,嘴唇和下巴突出的部分也不太大。
此外,眼睛周围不像雄性那样臃肿,皮肤的颜色却比雄性更灰暗些。
遗憾的是,目前科学家对狼鱼的生殖情况知之不多,因为只有在寒冷季节,它们才进行交配。这个时节,海洋风大浪高,没有一个潜水员敢于下海。但是在温哥华,生物学家却可以通过鱼缸观察狼鱼交欢的整个过程。
雌性狼鱼是在深海洞穴里产卵。
当产出豌豆大小的受精卵(约1万粒)时,雌性狼鱼把卵聚集一块形成一个圆团。此后的4个月内,守护着寸步不离。雌鱼绕着圆团躺着,小心翼翼地晃动身子以调节周围的海水。有时,还会将死卵吞食下去或排除掉。而雄性狼鱼,则蜷伏在自己“伴侣”附近,警惕地守卫在洞穴的入口处,随时准备击退它的入侵者。
幼鱼从卵里孵出,就脱离“父母”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前4个月内,它们喜欢浮到海面玩耍,以浮游生物为食,不过,它们之中也常常被众多的敌手吞食,能活到成年的也只有几百条。
幼鱼长到35厘米,皮肤呈现橙它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直至找到终生伴侣,又开始新的一代繁衍生活。
世界上最懒的鱼
——鱼
海洋里的生物,并不都是勤劳美丽的,总有些懒骨头,有些鱼甚至都懒得自己游动,比如鱼。
鱼属于鲈形目、劳科、劳属,它还有个名字叫印头鱼,还有人叫它吸盘鱼、粘船鱼。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懒惰的鱼,人送外号“懒惰的旅行家”。
鱼的身体细长,最长也就一米,在海洋动物中,它的体形算很狼鱼小的。它的身形是前面扁平而后面越来越尖,尾端变成圆柱形。鱼的头部很小,但是头部上面长了很大的一个吸盘,那是鱼最主要的行动工具,是鱼的第一背鳍进化而来的。鱼的尾鳍会随着它的长大,从尖形变成叉形。鱼的鳍并不发达,游泳能力很差,但是它们并不担心生存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很善于利用别人的能力。
鱼会用头部的吸盘将自己“外挂”在其他海洋生物身上,当然最好的“外挂”选择就是一些游泳能力超强的大型鲨鱼和强大的海兽。
这些海洋生物在游动的时候,就会带着鱼到处旅行,鱼就是这样搭着“霸王车”,在大海里周游,寻找食物丰富的地方来生活。
而且鱼的宿主们大多是强壮的海兽和鲨鱼,所以它们一般都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毕竟它们的宿主很少受到攻击,而宿主吃剩的食物,也常常落到它们那里,让它们没有饿肚子的危险。
鱼的食物主要是海洋浮游生物和一些小鱼以及无脊椎动物。这些动物在海洋中游动的速度都比鲫鱼快,鱼为了生存,只好依附在游速快的大鱼身上来找饵料充足的地方生活,它们有时候还会钻到剑鱼或者翻车鱼等大型鱼类的鳃孔里,在那里就不是很悠闲了,鱼类的鳃孔总是会有很大的水流,这对鱼吸盘的吸力是很大的考验。
鱼的吸盘是它们身体的第一背鳍变化而来的,那吸盘形状好像印章一样。当有大鱼靠近时,鱼们不会像其他小鱼那样躲避,而是大胆迎上去,伺机吸附,它们会用力挤出吸盘里的水,然后迅速贴在大鱼身上。这样,吸盘与大鱼身体之间就形成了真空,借助水压,鱼的吸盘就牢牢吸附在大鱼身体上了。
当然,聪明的鱼,也会被更加聪明的人类利用。人们很巧妙地利用了鱼爱“巴结”大鱼的特性,把它作为捕捉大型海洋珍稀动物的“鱼钩”。在桑给巴尔和古巴,渔民们捉到鱼之后,就穿透它们的然后把鱼抛在船后养着,一旦遇到海龟等动物,渔民们就把其中两三条鱼抛出去,让它们吸附在海龟身上,当鱼巴结上了海龟以后,印头鱼还以为可以回到大海里好好游历一番了。可是,它们的身后还拖着渔民的绳子呢,只要渔民拉回绳子,海龟就会被拉到渔船上了。
海中恶狼——鲨鱼
早在恐龙出现前3亿年,鲨鱼就已经存在了,至今已超过4亿年。
它们在近1亿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大部分鲨鱼的身体呈纺锤形,在头部的下方是它们的大嘴。嘴里长有异常锋利的牙齿。据统计,一条鲨鱼在10年以内竟要换掉2万余枚牙齿。它的牙齿不仅强劲有力,而且锋利无比。鲨鱼平时向前移动时是以优雅的“S”形摆动全身,其尾部摆动的弧度最大。因为鲨鱼没有鳔,所以要不停游动以避免直沉海底。
海龟
凶残的鲨鱼我们习惯于认为鲨鱼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称它们为“海中的恶狼”。鲨鱼贪婪、凶残,比较可怕的是它们相互抢食时,常常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连自己亲生的鲨崽也不放过,也吃得一干二净。当一条负伤的鲨鱼挣扎的时候,就是它该倒霉的时候了,它的同族兄弟往往会群起而攻之。直至把受伤的鲨鱼吞食完毕为止。
和鲨鱼一样六亲不认的带鱼带鱼在海洋鱼类中是一种小型鱼,但它们的性情却非常凶猛。
它们对生活在周围海域中的其他生物,总是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吞食、撕咬不放,一直吃到大腹便便方肯罢休。
带鱼之间经常出现自相残食的现象。每当带鱼饥饿的时候,不管是父母、兄弟一概翻脸不认,强者吃弱者,实力差不多的就相互搏斗,直到两败俱伤方才罢休,真可谓“六亲不认”。
尽管它们很凶猛,却也有自己的“克星”。鱼类怕鲨鱼,而鲨鱼怕海豚。成群的海豚联合起来,有组织地围攻鲨鱼,轮番用有力的鼻子,撞击鲨鱼的体侧。由于鲨鱼骨骼是软的,保护内脏的能力差,聪明的海豚抓住要害,拼命地撞击,不让它有喘息之机,直到把鲨鱼的内脏撞坏为止。往往鲨鱼会在这样的围歼战中很快毙命。
凶狠的鲨鱼还惧怕一种叫虎鲸的海洋哺乳动物。虎鲸的牙齿非常锋利,而且总是几十只一群结伴而行。鲨鱼一旦遇上虎鲸,只能迅速逃跑,或者将腹部朝上装死躺下,否则就会被虎鲸撕成碎块而吞食掉。
但是谁也想不到,如此可怕的鲨鱼竟然有好伙伴,他就是向导鱼。
鲨鱼十分凶猛,是鱼类中的“魔王”。鲨鱼巨大的嘴里长着尖锐的锥形牙齿,多达数百颗。这些牙齿排成五六排,像一把钉满尖刺的钢锉。鲨鱼猎获食物时,数排牙齿一齐使用,把猎物一块块撕烂,咽下虎鲸肚去。当鲨鱼追逐鱼群时,一口能吞掉几十条小鱼。它还能咬死和吃掉大鱼。
奇怪的是,在这个魔王的身边,始终有着一种向导鱼和它形影不离。
这种向导鱼体长不过30多厘米,青色的背,白色的肚,两边有黑色的宽带纵条纹。向导鱼常常在鲨鱼前面或者鳍边游来游去,动作十分敏捷,一点也不怕鲨鱼。
鲨鱼为什么不吞食向导鱼呢?
原来,向导鱼专给鲨鱼领路,把它们引向鱼群集结的海面,让鲨鱼去饱餐一顿。向导鱼还不时进入鲨鱼的嘴里,吃鲨鱼牙缝里的残屑。这使鲨鱼感到很舒服,也乐意接受向导鱼的服务。
鲨鱼和向导鱼之间于是建立起奇妙的合作关系。鲨鱼靠向导鱼引路觅食,向导鱼靠吃鲨鱼吃剩的残屑过日子,还靠鲨鱼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受其他鱼类的攻击。
朝当娘来夕当爹
在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固定不变,可在海洋里,有的鱼类能变性,有的鱼类雌雄同体,如红绸鱼。
那么,红鲷鱼怎么会突然由雌变雄了呢?原来雄红鲷鱼身上长着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水下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色彩十分敏感,一旦雄鱼色彩消失,身体最强壮的雌鱼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随即在它的体内分泌出大量的雄性激素,使卵巢消失,精巢长成,鳍也跟着变大了,一条雄鱼就变成了。
和这种遇到“丈夫”死亡、失踪后突然变性不同的是,有些鱼的变性经过了一个发育过程。生活在大西洋百慕大的灰石斑鱼生下来的小鱼,无一例外全是雌性,而当它们的卵巢发育成熟产卵后,它们的性腺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逐渐演变成了只生精子的精巢,成了海底世界的“男性公民”。在下一个生殖期,新演变成的雄灰石斑鱼就和新一代的雌灰石斑鱼谈情说爱,生儿育女。新一代雌灰石斑鱼当了唯一的一次母亲后,就断然加入了父亲的行列,而且再也变不过来了。
红鲷鱼
这种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鱼类学上称为“性逆转”。这种现象表明了鱼类的性腺在发育过程中,雌雄性别因素可能同时存在,经过分化,其中雌性或雄性的因素才突出和稳定下来。
无独有偶,颇受南方人青睐的味道鲜美且富有营养的黄鳝也是先当妈后当爸。黄鳝发育到性成熟产卵时为雌鱼,而后,就由雌变雄,所以一般粗大的黄鳝都是雄性。有这种“性逆转”现象的,还有剑尾鱼等。
海洋里还有一些鱼类雌雄同体,既当妈又当爸。如鲱鱼、鳕鱼、鲽鱼等,它们的生殖腺在体内分布有所不同,一边是卵巢,另一边是精巢。
人们常见的被称为“明太鱼”的狭鳕鱼生殖腺更为奇特,它的生殖腺上半部分为卵巢,下半部分为精巢。
这种鱼可自行受精,繁衍后代,一条鱼同时承担起父亲和母亲的角色。
鲮鲸鱼的雌雄一体,又是另一种情况,它不是在一个身体里长着卵巢又长着精巢,而是雄鱼一出世,就咬在雌鱼身上。天长日久,雄鱼就和雌鱼的身体长在一起永不分离,雄鱼其他器官都退化了,只留下精巢繁衍后代。
在茫茫海底,有一种奇异的生物,当它静止不动时,活像趴在地上的小兔子,因此名叫“海兔”。
每一只海兔都是雌雄同体,但它同一些“阴阳鱼”不同,必须异体受精才能生儿育女。每当春秋季节,便是海兔谈情说爱的好时机。那时,你可以发现,好多只海兔常常一溜排开,紧紧地串联在一起,这就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交配。它们一只连一只,除两头的之外,其余每只海兔既是“父亲”又是“母亲”。
这是因为海兔身体两侧,一侧是卵巢,一侧为精巢,只有串联起来才能“生儿育女”。假如只有两只海因此需要进行两次交配。
剑尾鱼
海兔在海洋里,有些鱼雄性肉鲜,有些鱼雌性味美。掌握了鱼类变性的特点之后,可以控制鱼类的性别,为人类提供可口的鱼类。日本东京水产学院的教授们在给雌性幼大马哈鱼和幼鳟鱼的饵料中,掺入了甲睾酮雄性激素后,使雌鱼变成了雄鱼。同样,给雄性幼鱼喂了含雌性激素的饵料,也使雄性变雌性。有趣的是,这些变性的鱼卵巢、精巢变了,但原本的性染色体没变,由于变性鱼性染色体仍是雄性的,所以它们与普通雌鱼繁殖的后代皆为雌性。反之亦然。
电力十足的电鳗
在人类发明发电机之前,神秘的大自然早已经教会了电鳗自己发电了。
电鳗是指电鳗科的南美鱼类,它们虽然是鳗形,但不是鳗类,而是裸背鳗科的鱼类。它们大多生活在南美洲的圭亚那河和亚马孙河里,身体细长,如同铁棍一般。它们身长2米左右,体重却有20千克,体表非常光滑。它们背黑肚黄,既无背鳍又无腹鳍,而臀鳍非常发达,它们游水时,臀鳍起主要作用。由于游泳的器官不算发达,所以电鳗行动非常缓慢,只能在缓流的淡水中栖息,还要间或浮出水面来呼吸空气。
电鳗是淡水鱼类中最有放电能力的一种鱼类,它能释放电压为300多伏特的超强电流,有时电压甚至可以达到800伏,如此高压的强电流,一旦危害人类,常常可以将人击晕,甚至有时会使人落水而溺死。因此有人将电鳗称为“水中高压线”。
电鳗的身体,整个就是一个发电装置,其发电器是由很多电板构成的。电鳗的头部是整个装置的负极,而尾端则是正极,发电器分散在身体侧边的肌肉中。发电装置运作的时候,电流会从它的尾巴流向头部。电鳗放电主要是为了捕获猎物,因为它的主要食物为其他鱼类和小型水生生物,所以它放出的电量都足以将那些比它自己体形小的鱼类电死,有时还可以将大型动物铁棍般的电鳗击晕,以前就出现过涉水的牛马被电鳗袭击而晕倒的情况。
由于电鳗的肉质非常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南美的土著居民常会捕捉它们来吃,但是,如何抵抗它们放出的巨大电流呢?土著们自有办法。他们知道电鳗不能持续放电,它们在连续不断放电之后,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休息以及充分的食物补充,就很难恢复原来的放电能力。
所以土著们就把一群牛马赶到河里,来刺激电鳗们放电,而上当的电鳗会不停放电来袭击牛马,但很快电鳗就筋疲力尽了。等到它们失去放电能力的时候,土著们就会很快将它们擒获了。
电鳗身上发电器的枢纽是它身体器官的神经,它放电非常随意,就好像武林高手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气一样,对于放电时间和强度,它们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电鳗的发电原理启发人们发明创造了干电池。你看干电池的结构,正负极分明而且中间填充了糊状物质,这跟电鳗发电器内的胶状填充物是不是很像呢?这又是一项仿生发明。
电鳗对人类的好处,还不仅有这些。南于电鳗放电的电压还不至于直接威胁人类生命,所以很多人用电鳗放出的电流来治病。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医生让病人去触碰在水池中的电鳗刺激其放电,利用这种电流来治疗风湿和癫痫的记录。
即使是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会有很多老人到海边去寻找退潮时留在沙滩上的电鳗来治疗自己的病痛。
再生之神——海参
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动物,它们披着褐黑色或苍绿色的外衣,身上长着许多突出的肉刺,这就是海参。它是一种很名贵的海味,海参在世界上有上千种,而生活在我国能食用的海参只有20来种,经济价值最高的要算刺参和梅花参。
海参的身体为长圆筒形或蠕虫状。后端是肛门。口的周围有10~30个触手,触手的形状因品电力十足的电鳗种而异。身体的背部常有疣足或肉刺。大多数种类生活在岩礁底、沙泥底、珊瑚礁或珊瑚沙泥底,活动十分缓慢,由于没有眼睛,无法捕捉快速运动的动物,只有吃混在沙子里的有机质和小型动植物。
海参之王是梅花参,最长的有色的,有3~11只鼓鼓的小肉锥,像朵盛开的梅花。梅花参的名称就由此而来。海南人不叫梅花参,而叫“菠萝参”。这种参个大、肉厚,吃起来又嫩又脆,广东人把吃梅花参看成大补呢!
梅花参怕热,5~6月份时,西沙南沙的梅花参藏在0.3米多深沙子底下,把身埋在里头睡大觉,一直到太阳下山了,它才起床寻食,像老鼠,西方也有人把海参叫做“海鼠”。
抓梅花参也并不容易,只要你的手碰到它的身子时,它就立即从身上喷出一股白花花、黏糊糊的液体来。这黏液叫“肥皂精”,有毒,小鱼一粘上,就会被毒死。人的手指粘上这种液体,也会麻涩涩的。
你再伸手抓它时,它会又施一计——
拿出了护身法宝,把肠子、肚子全由肛门里喷出来,来了个“金蝉脱壳”之计,趁此机会溜之大吉。有的大鱼常常上海参的当,只顾吃海参抛出来的肠子、肚子,而它悄悄地逃走了。
神奇的是,梅花参把肠子、肚子掏出来之后,对它并无大碍,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长出新的肠子、肚子来。更有趣的是,海里有一种身上无鳞、光明透亮的小隐鱼,一海参梅花参碰上危险,就把尾巴卷起来,插进海参的肛门里,然后再把身子伸直往后退,一直倒退到海参的肚皮里。
有时,一条海参肚皮里能同时藏进六七条小隐鱼。当然,它们就成了海参的美味佳肴了。
海参有极高的温差忍受能力,从0℃~28℃它都照常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把它放到冰中冻住,化开后它照样活回来,但它对盐度忍受能力很差,从海水里放到淡水里,它很快就会死去,而且“五脏六腑”全部吐出来。所以,老渔民都知道,一般河流的入海口处,是找不到海参踪迹的。
海参的另一特异功能是再生。
把一只海参割成三段,再抛进海里。
三部分都会各自长成一只完整的海参,其过程需要3~7个月。
生物再生
生物再生是指生物体的整体或器官因创伤或其他原因而发生部分丢失,在剩余部分的基础上又生长出与丢失部分在形态和功能上相同的结构,这一修复过程称为生物再生。一般把再生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指身体的局部新旧交替的再生;病理性再生是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也叫补偿再生。再生能力在植物和低等动物中特别明显。
海参产卵时,四周环绕着一片玫瑰色的“云雾”,这里抚育着一代新的生命。海参的幼虫以伊谷草为家,直到长为成体。每一处海藻丛都是海参别具一格的托儿所。一只只小海参在那里安然无恙,凶恶的海星或者海蟹休想靠近它们。产后的海参体质虚弱,于是它们潜入洞穴,休养身体,一直待到10月份。
它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躲避凶神恶煞般的海星,因为此时它们无力对付海星的攻击。
小海参要成长为大海参,一般需要4~5年。它的寿命只有9年。
一只雌海参每年可产卵800万粒,但真正能成为海参的却很少。造成家族不兴旺的原因是,多数卵被其他鱼类吃掉,还有因海水污染死掉,还有人类捕捉过度、自然繁殖越来越少等原因。
随波逐浪的翻车鱼
海洋并不是只有萤火鱿鱼那种那就是“月亮鱼”,也就是翻车鱼。
翻车鱼大多生活在热带海洋里,在它们身体周围常常会附着很多发光动物,在它游动的时候,身上的发光动物会闪闪发光,从远处看去,翻车鱼就像一轮明月一样,因此翻车鱼又被叫做“月亮鱼”。
翻车鱼,是翻车鲀科的大洋鱼类的统称。翻车鲀科共有三种鱼类。
翻车鱼并不是全世界对它的称呼,在英美地区翻车鱼被称为海洋太阳鱼,西班牙人称其为月鱼,德国人则称它为会游泳的头,而日本人叫它们曼波。因为它会上浮侧翻并在海上晒日光浴,因此又被称为“太阳鱼”。翻车鱼还因为看起来像只有头而没有身子而被叫做“头鱼”。
翻车鱼大概可以算作是世界上形状最为奇特的鱼类之一了。翻车鱼个体比较庞大,最大的体长在3米至5米之间,体重可达3.5吨。
它们的身体圆而扁,看起来像个大盘子。在它们的鱼身和鱼腹上,各长有一个长而尖的鳍,但它们的尾鳍却小到几乎看不见,因此它们看上去好像后面被切掉了一样。它们的鳞片都进化成粗糙的表皮。
翻车鱼游动时主要是靠背鳍和臀鳍摆动来提供动力,所以可以想到,它们的游泳技术实在不怎么高超并且速度缓慢,因此它们很容易就被定置渔网捕获。
翻车鱼以水母、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不过它们的食谱里还有鱼类和海藻。它们会用小巧的嘴巴铲起食物然后吃掉,那小小的樱桃嘴跟它们庞大的身躯看起来极不相称,但是翻车鱼就是靠这小小的嘴巴给自己庞大的身躯提供能量的。
海洋鱼类大多游泳速度快,但有趣的是,翻车鱼并没有很好的游泳能力,它们只能依靠两片特长的背鳍、臀鳍摆动控制游动方向,它们大多行动都是极其缓慢的,或者索性随波逐流。
胖嘟嘟的翻车鱼
奇怪的翻车鱼它们总是在天气好时,将背鳍露出水面当做风帆,并随风向漂浮,这样它们可以一边在海面上晒太阳,一边旅行;但当天气变坏时,它们会侧过身来,并浮于水面上用背鳍以及臀鳍划水游动。
翻车鱼的繁殖过程是十分有趣的。到了生殖季节的时候,雄鱼会在海底找到一块理想的场地,然后用它们的胸鳍和尾巴奋力挖开泥沙,努力筑成一个凹形的“产床”,然后它们就引诱雌鱼进入“产床”产卵。但是雌鱼可不是好妈妈,它们产下卵之后便会扬长而去。在此之后,雄鱼会在卵上射精,并从此担负起护卵和育儿的重任,一直到幼鱼长大。
翻车鱼是鱼类产卵冠军,其他普通鱼类中产卵几百万粒算不少了,而翻车鱼却一次产卵量就有3亿粒。
但翻车鱼所产的卵都是浮性卵,很容易就被别的鱼类吃掉了,因此翻车鱼虽然产卵很多,但真正能够存活的却很少,这就导致了见到和捕到翻车鱼都是很难的事。
由于翻车鱼的性情非常温顺,常常会受到人类和海狮的攻击,数量也因此更加稀少。
所向披靡的章鱼
章鱼,又称石居、八爪鱼、坐蛸、石吸、望潮、死牛,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章鱼有8个腕足,腕足上有许多吸盘;有时会喷出黑章鱼色的墨汁,帮助逃跑。有些章鱼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可以分辨镜中的自己;也可以走出科学家设计的迷宫,吃到迷宫中的螃蟹。
章鱼之所以在海洋当中是非常厉害的一种动物,因为它有五大法宝。
它的第一法宝就是有八条触手,像带子一样在海中漂浮着,所以有的渔民又把章鱼叫八带鱼。每一条触手上有300个吸盘,能牢牢地抓住猎物,落入其手的猎物没有能逃脱的。而且章鱼在睡觉的时候,总有一两条触手在值班,一旦碰到危险,触手马上能作出反应,惊醒章鱼。
章鱼的第二法宝是它能够变色,而且章鱼的变色能力在所有的海洋动物当中是首屈一指的,它一次可以变出六种颜色。它的身体改变颜色能和周围几乎一样,让对方很难看出它的存在。所以它能很好地捕捉猎物和躲避敌害。
第三个法宝是章鱼能够喷射墨汁。章鱼像乌贼一样,身体里有一个墨囊,它能一次、两次,或者连续六次向外喷射墨汁,墨液不但浓郁,还含有麻醉物质,在危险的时候能搅混现场,弄昏对手,从而保护自己逃脱。
乌贼
许多人认为章鱼就是乌贼,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章鱼只有八条腿,乌贼却长着十条腿,其中两条特别长,末端有许多能够吸住物体的突起,叫吸盘。有些乌贼的长脚上还长着爪子,它们既是捕捉食物的工具,也是同“敌人”搏斗的武器。乌贼行动敏捷,最快每小时能游150千米,有的还会冲出海面,滑翔几十米,有海上“活火箭”的称号。
乌贼主要吃鱼、虾,遇到敌害时,用两大法宝来对付。第一是“放烟幕弹”,把体内墨囊里的墨汁喷出来,将周围海水染黑使“敌人”迷失方向,丧失攻击能力。第二是变色本领,明明是黑色的乌贼,一会儿却变成了黄色,转眼间又变成了红色,使“敌人”捉摸不透,只好停止追击。
乌贼
第四个法宝,我们绝对难以想到,那就是章鱼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它能在危急关头“壮士断腕”,舍弃几条触手逃得性命。如果章鱼碰到劲敌逃跑不了,它只好把它的八条触手扔出几条给对方,趁对方吃触手时章鱼赶快溜走。更神奇的是它断触手的地方,肌肉能收缩,也不流血。过不了几天就在它断触手的地方又长出一个新的触手。
第五大法宝,就是章鱼的捕食能力了,它有变形脱身的绝技。章鱼是软体动物,没有骨骼,能任意变形,能通过很小的狭缝孔洞移动身体,所以被它追捕的猎物根本是无处可躲的。
章鱼本身就特别聪明,在实验中发现它居然会自己旋开瓶盖。加上五大法宝,章鱼自然称得上是海洋之精了。
19世纪初,一艘轮船载着为日本皇室搜罗的高丽珍贵瓷器在日本海沉没了。100多年间,尽管人们清楚地知道沉船的地点,可是,连最好的潜水员也无法潜到这么深的地方。后来有几位渔民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想法:为何不请章鱼帮忙呢?
于是,他们捕捉了一些章鱼,将它们拴上长绳子,然后放到装载瓷器的沉船处。这些章鱼沉到海底,一发现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皿就纷纷钻了进去。渔民觉得是时候了,便小心翼翼地将绳子提起,极为顽固的章鱼一点也没觉察出来。于是,这些执著的“打捞工”,就这样一件一件地将沉船里的贵重瓷器打捞上来。
章鱼似乎对各种器皿嗜好成癖,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
一次,人们在英吉利海峡打捞出一个容积为9升的大瓶子,发现里面藏着一条章鱼。这只瓶子瓶口直径不足5厘米,身粗超过30厘米的章鱼,却能将伸缩如橡皮筋般的身子钻进瓶子。
鉴于章鱼有钻器皿的嗜好,人们常常用瓦罐、瓶子等渔具捕捉章鱼。日本渔民每天早晨将各种形状的陶器拴在长绳子上沉入海底。过上几个小时,渔民们将陶器提上来时,章鱼还极为固执地不肯从舒适的房舍中钻出来。这时,只要往罐中撒一点盐,章鱼就会从避身之处出来。印度渔民使用的方法与此类似,但不是用陶罐,而是用大海螺壳。
抹香鲸
他们往往将上百只大海螺壳织成捕捉网,每天可捕到二三百条章鱼。
古巴渔民则用风螺壳来诱捕章鱼。
突尼斯渔民更绝,把排水管扔到海底,也能捕捉到章鱼。
海底的霸主到底是谁
深海里并不是风平浪静的,里面有很多血腥与杀戮。现在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10米长以上的霸王章就生活在这片终年不见天日的海底。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见过其真正的样子,但是霸王章的天敌是抹香鲸,科学家曾经在抹香鲸的肚子里面发现直径有20厘米的巨型章鱼牙齿。科学家断定这条章鱼就是霸王章。然而霸王章的天敌居然是抹香鲸,这就意味着深海里它们一直持续着血腥与杀戮。
能杀人的蟹
蟹类,一般是不具备攻击人类的能力的,但有一种蟹,是可以杀死人的,人们叫它杀人蟹。
杀人蟹,又叫巨型蜘蛛蟹,它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甲壳动物了,它像一只巨型的蜘蛛一样在日本海底横行,间或出现在海面上,将游人拖入海洋里杀死。
杀人蟹成体宽度有30厘米以上,但如果它伸展开蟹爪,就足有3米长,最长的可达4米。当它站立起来的时候,比小孩子还要高,非常骇人。它因身体小巧和长而锋利的蟹爪,形似蜘蛛而得名蜘蛛蟹。
杀人蟹拥有蟹类最长的前螯和坚硬的背甲,是日本海底的霸王。
杀人蟹不是日本海的原生物种,日本很多生物学家经过调查确定,杀人蟹是蜘蛛蟹的血亲。日本海的米的深海中,本身体形不大。但是由于前苏联曾多次将核废料倾倒在日本海,废料残余的核辐射使部分蜘蛛蟹发生了变异,它们不仅体形变大,而且性情变得非常残忍,这还不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杀人蟹还会在繁殖期成群结伙迁徙到浅海,这时候的它们就会给渔民和游人带来生命威胁。
杀人蟹
平时它们深居海底,靠捕食鱼类生存,它们体形庞大,力大无穷,动作灵活而敏捷,它们会用它们那巨大的前螯抓住每一条从它们身边游过的小鱼,然后将它们吃掉。但是它们常常出现在海滩和海面上,迅速袭击人类,让人防不胜防。
杀人蟹会无声无息地漂浮在海面上,将身体隐藏在海水中,用潜望镜般的眼睛扫视海面的动静,如果这时候有人接近它,就等于被死神盯上了。发现猎物后的杀人蟹会隐匿踪迹、悄无声息地潜游到猎物身边,当它确定好目标位置后,它会立刻用它那八条利爪将人整个围在当中,它的爪尖刺入人体的血肉中之后,就会马上将人拖入深水,同时它的巨大前鳌会频繁而猛烈地攻击猎物的头颅和脖颈,被劫掳的人会因窒息或大量失血而失去反抗能力,只能被它拖入深海,性命不保。
杀人蟹有时会登陆海滩作恶,它们不仅擅长潜游,还非常擅长在海滩上奔跑,它们会突然向海滩上的游客跑去并发起袭击。有一次,一只杀人蟹在海滩上捕杀了一个小女孩,当时有数十个渔民都赶来营救,可是杀人蟹非常凶悍,它不仅没有放还那个受害的小女孩,还同当地渔民展开打斗,并刺伤了好多渔民,当时的场面非常惊险,最终人们虽然救下了小女孩,但小女孩当时已经身亡。
还有一次,一名日本船员在船上钓鱼,被潜藏的杀人蟹发现,它偷袭了那名日本船员。这名日本船员很有经验,他死死抓住船舷,以保证自己不被杀人蟹拖入海中,并拼命呼救。当同船的海员赶来的时候,那只杀人蟹的巨螯已经深深刺入他的骨头,同伴们上前用铁棍一顿狠敲,才把杀人蟹的前螯打断,将受害船员救回船上。当他被送回陆地医院的时候,他被刺伤的手臂已经错位骨折了。他说他会永远记得当时被杀人蟹劫持时那死去活来的感觉,以及杀人蟹虽然被打断一只前螯却还耀武扬威的样子。
大海流浪者
——海狮
作为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动物,海狮因其体形大,力气也大,对人类攻击常常造成严重后果,而被列入危险动物行列。
海狮,因为面部长相酷似陆地的兽中之王“狮子”而得名。海狮乌贼、海蜇等为食,多为整体吞食,有时海狮也会吞食小石子,这是利用小石子的挤压和摩擦,增加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
海狮与海豹的区别
海狮和海豹的外形很像,很多人常常将它们混淆。辨别海狮和海豹的技巧是:海狮的头上长有小小的耳朵,而海豹的耳朵只是一个小孔。海狮的后肢可以转向前方,在沙滩上可以用来走路。
而海豹却不能,它只能靠前肢拖着身体匍匐前进,非常吃力。
海狮是大海里的流浪者,它们没有固定的居所,每天为了食物而在大海里到处游荡。它们偶尔也会来到岸上晒晒太阳,而夜里,它们要在岸上睡觉。
海狮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海狮。
北海狮又名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因其叫声如同狮子吼,而雄兽的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再配上超大块子王的美誉。
海狮一家
傲气的海狮北海狮雌雄之间形体差异非常大,雄海狮体长30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一吨以上,成年雄海狮颈部周围到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而它的体毛为黄褐色,背部较胸腹部体重约为300千克。雌兽体色较雄兽偏淡,它的头顶微微凹陷,吻部细长,外耳壳长,长度可达5厘米。
海狮的前肢比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比中间三趾长而宽得多,中间三趾具爪。这些形体特征都是为了便于潜水或游泳。
海狮在海水中对声音非常敏感,但它们不是靠耳朵去听,而是靠它们的胡子。
海狮的婚姻观念非常开放,雄海狮可以占有许多雌性,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繁殖、延续后代的目的。
每年的5月到8月,是海狮的繁殖期。这时一只雄海狮会与十只以上的雌海狮组成一个庞大的家庭,生物学家称其为“多雌群体”。首先是身强力壮的雄海狮会结束海洋里的流浪生涯,在岸边寻找繁殖场所,在海滩上或岩礁上确立自己的领地,当然,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斗争。随后,雌海狮们会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赶来安家,海岸上开始呈现热闹非凡的景象。雄海狮们会站立在自己的领地上,热烈欢迎异性的到来,在此过程中,它们会物色好自己的“后宫”,然后开始争夺配偶,这时候的斗争会异常激烈,而最终获得众多雌海狮青睐的雄海狮,往往是体形硕大,身体强壮的“海狮王”。最终雄海狮会和自己抢夺来的雌海狮们组建自己独立的王国。但雌海狮并不会马上就跟雄海狮交配,此时它们腹中的幼崽已经成形,即将分娩,这时候的它们要为生育做准备,待产下幼仔后一周,才能跟雄海狮交配。海狮的分娩大约10分钟,而且没有什么痛苦,幼仔成活率也很高。
雌海狮每胎产仔一只,幼仔体长1米左右,重约20千克,体色为黑棕色,出生就可以活动,但要母亲照料。雌海狮的乳汁较浓,脂肪含量高,每天只需哺乳一两次,就可以保证幼仔生长所需营养。雌兽产下幼仔后第5个星期内就可以下海觅食,要每隔两三天才会回到产仔处,所以海狮的乳汁需要极高浓度,以保证幼仔不会在母亲不在时饿死。母兽觅食归来后,会用声音跟幼仔联络,虽然繁殖地有众多海狮,声音嘈杂,但母兽和幼仔还是能够辨别出彼此的声音,在母兽连声高叫后,幼仔听到母亲的召唤,会立刻高叫回应,并快速向母兽叫声的方向移动,母兽也迅速向幼仔靠拢。它们相聚之后,除了用声音联络外,还要辅以嗅觉,互相嗅对方身上的气息,只有确认无疑了,母兽才会给幼仔喂奶。但如果母兽确定这不是自己的孩子,不仅不会为之哺乳,甚至还会用牙将其叼起,抛向远处。这种状况如果被此幼仔的母亲看到,会立刻与欺负自己孩子的母兽厮打起来。
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
1.一夫多妻的海豹
海豹别名海狗、腮肋兽,是海洋哺乳动物。海豹体形不大,体长1.5~2米,最大的个体重150千克。
海豹身体浑圆呈纺锤形,毛被稀疏,背部黄灰色,缀以暗褐色的斑点,腹面黄白色。海豹的尾很短,前、后肢均呈鳍状,适于水中生活,后肢不能曲向前方,因此海豹不能在陆上行走。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千米,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的水深处,持续时间长达43分钟。海豹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海中,交配、产崽、哺乳和换毛时才到陆地或冰块上来。海豹主要吃鱼类,也吃甲壳动物和贝类软体动物。
海豹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
海豹
在发情期,雄海豹便开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着数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从雄海豹中挑选出一只。因此,雄海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打斗,它们相互用牙齿狠咬对方,直到将对手咬得毛皮撕裂、鲜血直流不能战斗时方才罢休。
2.潜水冠军——海象
海象即海中的大象。它身体庞大,体长3~4米,体重1300千克左右。皮厚而多皱,体毛稀疏、坚硬,眼小,视力差,长有两枚长30~90厘米的长牙。海象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因而它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
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是北极特产动物。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睡懒觉上。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军用潜艇。海象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
海象的肤色
海象在陆地上与海水中皮肤的颜色不一样,因为在陆上血管受热膨胀,呈棕红色。在水中,血管冷缩,将血从皮下脂肪层挤出,以增强对海水的隔热能力,因而呈白色。
海象虽为庞然大物,但它对北极鲸和北极熊却十分恐惧。北极熊可用力大无穷的熊掌将其脑袋击碎,然后美美吃上一顿。当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鲸时,双方便会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这时海象便采取集体防御的策略,奋起进行自卫。
3.黄鼠狼的近亲——海獭海獭又叫海虎,是生活在北太平洋的一种小型海洋哺乳动物,主要以贝、蟹和海胆为食。海獭属于鼬科动物,与陆地上的黄鼠狼是长着大牙的海象亲戚,但它比黄鼠狼却大多了。
30~45千克。海獭身体浑圆,脑袋小而尖,后肢长而宽扁,趾间有泳时可以当舵用。海獭擅长潜水,经常潜到3~10米处活动,有时潜到50米深的海底寻找食物,它几乎不到陆地上活动,也从不远离海岸。夜幕降临时,它能在海面上过夜睡觉。与其他海兽相比,海獭的游泳速度算是比较慢的,每小时仅10~15千米。
海獭身上对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皮毛。海獭拥有一身厚厚的根,同时皮毛上还有一层脂肪,即使在深水里也能滴水不透。海獭的毛呈深褐色,有光泽,柔软、蓬松而美丽,是制作皮帽、皮领和皮大衣等御寒衣物的名贵材料。
海底的“和平共处”
海洋世界和陆地上一样,同样充满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情形。
但是水生家族之间,也流传着相敬如宾、友爱相处的佳话,相互之间甚至结成互利合作的“国际联盟”。
水生家族中,各有其所长所短。
有些水生动物,靠结成同盟,扬长避短而生存。
海洋中,有一种小鱼叫双锯鱼。
它很喜欢打扮自己,身上穿着色彩艳丽的“外衣”。也许是太招人惹眼的缘故,它常遭到大鱼的捕食。
但当大鱼猛扑过来时,双锯鱼常会把身体一扭,从容地躲进海葵触手丛中,而那条大鱼却像触电一样,全身痉挛,落入陷阱。原来,海葵游泳中的海獭美丽的双锯鱼的触手上有许多含有毒液的刺细胞,来犯的鱼一旦撞上,就被蜇得中毒而死。而双锯鱼的皮肤上能分泌出一种黏液,对海葵的毒液有特殊的抵抗能力,因此不致受害。就这样,海葵和双锯鱼结成了“神圣同盟”:
海葵成了双锯鱼活的“掩体”;作为回报,双锯鱼平时常主动清除海葵皮肤上的寄生物,来犯的鱼被海葵毒死后,双锯鱼就和海葵一起共同分享胜利果实。
珍珠鱼与海参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小小珍珠鱼为了防止敌人伤害,干脆钻进了海参的肚子里生活。
为了进出方便,它身体表面的鳞片退化了,皮肤富有黏液,腹部本来长着鳍的,为了进出不碍事,也退化掉了。也就是说,珍珠鱼的身体构造来了个重新调整,一切服从在海参肚子里生活的需要。
起先进了海参的肚子里,需要大小便时,为了不弄脏海参的肚肠,小珍珠鱼就钻出来“解手”。可是,常常在这个时候,会遇到敌害的袭击,慌乱之中,小珍珠鱼有时找不准海参那本来就小的肛门口,只得束手就擒。
生存斗争的需要,使得小珍珠鱼的肠子拐的弯长,将舡门口由后面长到了脑袋上。这样,需要“解手”时,只要从海参的身体里露出点头就行了,敌害发现了也奈何不得。
五花珍珠鱼
双锯鱼和海葵
皇冠珍珠鱼
在日本,人们把海绵和俪虾的“偕老同穴”,视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
硅质海绵生活在深海多泥沙的地方,它的身体形状很像个长形的笼子,上面有许多小孔,俪虾在幼年时就从海绵身上的小孔中游进去,长大以后就无法出来了。俪虾主要吃微小的浮游生物,而海绵也是以此为食。海水从海绵身上的小孔中流进流出,把浮游生物送进孔内供海绵和俪虾进餐,俪虾在海绵身体内既安全又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
它们相互之间又没有什么伤害,因此,相依为命,白头偕老。
海蜇没有眼睛,却能够在海洋里自由遨游,靠的是“海蜇虾”导航指路。几乎每个海蜇身上都生长着一个小虾,它们相依为命,配合默契。海蜇在海里“瞎游”,机敏的小虾一旦发现“敌情”,或想改变方向,便用头上的芒刺戳一下海蜇,海蜇一受到刺激,就像收到信号一样,立即行动起来,或潜逃,或转向。小虾那枚芒刺,人称“指挥刀”。
海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