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们。
海洋藻类是生物进化的证据,它供给科学家以证明生物分类上的各门之间的联系。这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它会带给我们惊喜吗?它最终的守候又将归于何处?它又流浪在何方?让我们一起关注。
这是附生在海鞘上的一种原核生物,以前归于蓝藻类中,而现在我们认为原绿藻是原绿藻门的唯一种。
它现在已在许多热带海域分布,包括中国的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的三亚西洲岛发现。这种原始海藻都与死珊瑚上胶质的海鞘类动物共生,很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所有原核的藻类都属于蓝藻门。
它是单细胞、草绿色,主要聚生在珊瑚礁潮下带上部某些胶质的壳状动物体上,特别是死珊瑚体上的海鞘类。
夜光藻是怎样发光的
夜光藻是一种真核生物,藻体近似于圆球形,有透明的细胞壁,是生长在海洋中具有生物发光特性的甲藻。它的发光特性与其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荧光素有直接关系。夜光藻发光的颗粒是一种拟脂蛋白,呈粉红色,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发光颗粒就开始收缩而产生淡蓝色的荧光。当夜光藻的数量在每升200个时,只能形成微弱的海水发光现象。
在海洋浮游植物中,数量最大的要算是硅藻了。硅藻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筛藻、中国箱形藻、太神奇的藻类绿藻029阳漂流藻、辐杆藻、菱形藻、舟形藻等等。它们都是单细胞植物,外面有细胞壁包裹,里面就是原生质,中间有细胞核。
它们的身体结构特别适合于漂流,能随着海洋四处游荡。它那图案分明的美丽花纹,全都是硅酸盐的沉积物勾画出来的。人类要制造硅酸盐化合物,必须要有一套高温、高压设备,而硅藻却能在常温常压下十分精巧地制作出来,这其中的奥妙怎能不令人称奇?如果你能揭开这个秘密,说不定还会引发一场工业上的技术革命呢!
在法院受理的案件中,有关溺水死亡的案件,往往会围绕着死亡原因和地点不明等问题纠缠不清。
其实,碰到这类难解之谜时,只要从死者的胃或腹腔里取出一些水体,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现有硅藻,就能断定死者是被水淹死的;
否则,就另当别论。
硅藻是水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微体生物,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的存在,因而溺水死者的胃及腹腔里一定有大量硅藻存在。当然,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案情。例如,有些作案者为了混淆视听,把溺水者从一处水域捞起,又投入到另一处水域以逃脱罪责,这时硅藻最能帮助查清事实真相。因为硅藻的分布随着水域的不同而种类各异,很难在两个不同水域中找到完全相同的硅藻种类。
根据硅藻的这一习性,人们从死者体内所带的硅藻种类就能断定死者溺水的地方。例如,在海里淹死的人,体内有圆藻、三角藻、盒形藻等;而在湖里淹死的人,体内都会有羽纹藻、短链藻、四环藻等。
如果把在湖里淹死的人再投入到海里去,如果企图瞒天过海,那么,就会在小小的硅藻面前原形毕露。
身形小巧的丝藻
海洋中有种很小的藻类,那就是丝藻。
丝藻,属于绿藻门绿藻纲,丝藻的植物体是只有一列细胞连接构成的不带分枝的丝状物,它们有的是固定生长的,有的则更愿意随着海水漂浮。圆柱状的细胞里生有一个细胞核,还有一个带状的色素体,可以产生一个或多个蛋白核,同时还有一对或两对等长鞭毛的移动孢子。丝藻主要生长在浅海中。
丝藻是海洋藻类中比较小巧的,丝藻植物的基部都有一个无色的、不能分裂的、不规则的细胞,这是丝藻的固着器。这个固着器是用来把丝藻固定在其他物体表面的,而丝藻的其他细胞不论长短都是呈圆柱状的,并且都可以进行分裂,只要这些细胞进行分裂,丝藻的丝状体就可以延长。丝藻的细胞壁通常为两层结构,同很多植物一样,丝藻细胞的外层多为果胶质结构,而内层则是纤维素构成的。
丝藻身上丝状体的片段可以进行营养繁殖或者产生静孢子,而丝藻的动孢子生有薄壁,有的甚至无壁,它们具有2根或者4根相同长度的鞭毛。
丝藻在有性生殖的时候,会产生同配的、异配的或者卵式的配子,配子相遇形成的合子有的要经过休眠,而有的可以直接萌发,合子萌发的时候要进行减数分裂,在丝藻的整个生活史中,除了合子以外,植物体都是单数倍的。
关于丝藻的分类,专家们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专家认为,丝藻目应只包含不分枝丝状体的丝藻,这是最为狭义的分类方式,但也是采用最为广泛的方式;还有的专家认为,可以将带有分枝的丝状体,例如胶毛藻等,分在丝藻目中;
另有一些专家则认为,扁平片叶状体的种类,例如石莼等,也可分入丝藻目。后两种只是部分专家的意见,传统分类学界还是比较遵从第一种分类方式的。
丝藻目最具代表性的物种就是就发现了西藏骈丝藻,这丰富了丝藻属的品种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分类学家的看法。这种植物体是由两列并列的纵行细胞构成的,这两列细胞最初都是由一个基部细胞一次纵分裂而得来的,而这两个细胞又各自进行数次横分裂,从而形成了这两列纵行细胞,这种绿色的丝藻生命力旺盛的丝藻西藏骈丝藻与丝藻属的特征非常相似,但是它还有分枝丝状体的特征。
丝藻在淡水和海水中都有分布,它在低温下生长得最好,所以丝藻在冬春两季生长旺盛,而夏秋两季,丝藻的生长就会变得非常缓慢。
“水下森林”
——巨藻
巨藻是海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藻类,人们称它为海藻王。它原是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和新西兰沿岸,一般长达数十米,有的可达几百米。修长的身躯,在几十米深的海水里亭亭玉立,随波摇曳,形成繁茂秀丽的“水下森林”。
巨藻生长得很快,每天可以生长60多厘米,全年都能生长,每3个月收割一次,亩产可达50~80吨。它的寿命也很长,可以生活12年之久。巨藻的根有固着作用,叫固着器,一颗大巨藻的固着器直径可达1米。巨藻的柄有韧性,可弯曲,柄上生有许多叶片,叶片长为34~102厘米。宽6.5~17厘米。
每个叶片有一个叶柄,叶柄中央是一个直径为2~8厘米,长5~7厘米的气囊。由于气囊的作用,可使藻体浮在水面,使碧波荡漾的海面呈现出一片褐色,所以还有人把巨藻称为大浮藻。
海洋森林——巨藻什么是海藻海藻是植物界的隐花植物,是生长在海中的藻类。藻类包括数种不同类以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生物。一般被认为是简单的植物,主要特征为:无维管束组织,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现象;不开花,无果实和种子;生殖器官无特化的保护组织,常直接由单一细胞产生孢子或配子,无胚胎。
巨藻的用途十分广泛,在国外用它做生产食物、燃料、肥料、塑料和其他产品的原料。这是因为它及矿物质的缘故。巨藻还可以用来作生产沼气的能源,也可以从中提取碘、褐藻胶,甘露醇等工业产品,同时还为许多经济鱼类提供了繁殖和生活的良好场所。
巨藻的生活能力很强,一般在海面下7~30米的水层中都可以生长。生长的适宜水温在23℃以下。
海洋坟地——马尾藻
在北大西洋环流中心的美国东北大西洋环流比喻成车轮,那么马尾藻海就是这个车轮上的轮毂。
1492年9月16日,当哥伦布的探险船队行驶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时,忽然,船上的人们看到在前方有一片绵延数千米的绿色“草原”。哥伦布欣喜若狂,以为印度就在眼前。于是,他们开足马力驶向那片“草原”。当哥伦布一行人原只是一望无际的海藻而已。
马尾藻
马尾藻是褐藻的一种。藻体分固着器、茎、叶和气囊四部分。
固着器有盘状、圆锥状、假根状等。主干圆柱状,长短不一,向四周辐射分枝;分枝扁平或圆柱形。藻叶扁平,多数具有毛窝。
气囊呈圆形、倒卵形或长圆形。
雌雄同托或不同托、同株或异株。
多生在近海中,可做饲料,又可用来制褐藻胶和绿肥。
马尾藻海素有“海上坟地”和“魔海”之称。这是因为许多经过这里的船只,不小心就会被这些海藻缠绕,而且无法脱身,致使船上的船员因没有食品和淡水,又得不到救助,最后饥饿而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马尾藻海一年四季风平浪静,海流微弱,各个水层之间的海水几乎不发生混合,所以这里的浅水层的营养物质更新速度极慢,因而靠此为生的浮游生物也是少之又少。
这样一来,那些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大型鱼类和海兽几乎绝迹,即使有,也同其他海区的外形、颜色不同。
上百万吨的马尾藻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形成了一片辽阔的“海上大草原”。
马尾藻海除了蔚为壮观的“海上草原”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令人费解的自然现象。马尾藻海位于大西洋中部,形状如同一座透镜状的液体小山。强大的北大西洋环流像一堵旋转的坚固墙壁,把马尾藻海从浩瀚的大西洋中隔离出来。因此,由于受海流和风的作用,较轻的海水向海区中部堆积,因此马尾藻海中部的海平面要比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海平面平均高出1米。
那么马尾藻海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把大西洋比作一个硕大无比的盆子,北大西洋环流就在这盆中作圆形运动。但马尾藻海则非常安静,所以许多分散的悬浮物都聚集在这里,海上草原就是这样形成的。马尾藻海里的马尾藻究竟是怎么来的,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肯定的答案。有的海洋学家认为,这些马尾藻类是从其他海域漂浮过来的。有的则认为,这些马尾藻类原来生长在这一海域的海底,后来在海浪作用下,漂浮出海面。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马尾藻并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像长了腿似的时隐时现,漂泊不停。一些来往于这一海区的科学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怪事:他们有时会见到一大片绿色的马尾藻,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却不见它们的踪影。在这片既无风浪又无海流的海区,究竟是何种原因使这片海上的大草原漂泊不定呢?这仍需科学家做进一步研究。
含碘冠军——海带
海带,又叫昆布、江白菜,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海藻类植物。它优质的饲料:马尾藻们生活在低温海水中,为大型海生的褐藻类大叶植物。海带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在海水中生长,并且宽大的叶子柔韧似带。
海带属于褐藻门、褐子纲、海带目、海带科、海带属。海带的藻体为褐色的长带形,质地看起来好像皮革一样,海带的长度约为5米左右,宽度为25厘米左右。海带的藻体可以很明显地区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三部分。海带的固着器是假根状的,形状和作用跟陆生植物的根部很像,海带的柄部呈又粗又短的圆柱形,在那柄的上部,是宽大的形如长带子的叶片。叶片的中央部分都有两条互相平行的浅沟,中间的部分为中带部,这部分的厚度有2~5毫米,它们中带部的两边比较薄,并且还有波状的褶皱。
海带的繁衍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藻体的孢子囊会释放游孢子,游孢子固着之后会萌发形成配子体,这些生成的配子体的卵囊和精囊会放出卵子和精子,卵子和精子会互相结合形成合子,合子经过细胞分裂萌发成幼孢子体,这些幼孢子体则会发生无性繁殖,长成海带。
海带中有丰富的碘质和其他的营养物质,对人的身体非常好,所以海带被称为“长寿菜”和“含碘冠军”。
海洋蔬菜——紫菜
紫菜,又叫海苔,属于红藻门、原红藻纲、红毛菜目、红毛菜科、紫菜属。紫菜的外形非常简单,它们大致是由盘状固着器、叶片和柄几部分组成的。固着器同其他藻类的固着器差不多,都是假根状。叶美味的海带人工养殖的海带片是由单层细胞(当然也有少数种类的紫菜是由双层或三层细胞)构成的膜状体。而且由于种类因素,造成紫菜的体长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叶状体由存在于薄薄的胶质之下的细胞构成,里面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叶绿素等多种色素,由于这些色素含量比率有一定差别,所以不同种类的紫菜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同。
紫菜
紫菜是一种生长于浅海岩石上的藻类植物,紫菜呈现紫红、棕红、蓝绿等颜色,姹紫嫣红,特别好看,其中以紫色为多,所以紫菜因而得名。紫菜富含蛋白质以及碘和多种维生素,并且味道鲜美,常常食用可以治疗甲状腺肿大症并降低胆固醇,既可食用,又可药用,所以紫菜是一种经济效益很好的海藻。
紫菜喜爱在潮间带生长,对浪大而营养盐丰富的海区特别青睐。
它的耐干性非常强,适合较强的光照,紫菜都具有光补偿点低和光饱和点高的特点,产量非常高,对低温适应性也是会变化的,这变化跟紫菜藻体水分含量的多少有关。但是丝状体的耐干性很差,要求光照不能太强,因此就在低潮线下分布。
紫菜的生活史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形态阶段构成的。这两个形态阶段分别是叶状体形态和微小的丝状体形态,叶状体会进行有性繁殖。
它们的雌、雄性细胞都是由营养细胞转化而来的,其中的雌性细胞在受精之后,形成果孢子,孢子成熟以后会离开紫菜藻体并游离于海水中,它们在海水中漂泊,最后依附在石灰质的贝壳等物上,并在此处萌发,然后钻入壳中生长。成长的过程中先形成丝状体,丝状体不断生长,并产生出壳孢子囊枝,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裂长出壳孢子。壳孢子放出来之后就会依附在岩石、木桩、网帘上进行萌发,萌发过程中会长成叶状体。当然也有些紫菜的叶状体还能进行无性繁殖。那些规模庞大的紫菜养殖营养细胞所转化出的不是雌雄性细胞,而是单孢子,单孢子放出后会附着岩石等直接成长出叶状体。单孢子养殖生产和果孢子养殖生产都是渔业养殖中的重要方式。
紫菜这种非常重要的“海洋蔬菜”,其收获的方式有些像韭菜,它们生长成熟后可以反复收割,第一次收割的紫菜叫做第一水,第二次收割的紫菜叫第二水,其中第一水的紫菜又名初水海苔,口感细腻而且营养丰富,是非常好的滋补佳品。
海藻之王——裙带菜
裙带菜为温带性海藻,它能适应较高的水温。我国自然生长的裙带菜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舟山群岛及嵊泗岛。但现在青岛和大连地区也有裙带菜的分布,实际是早年先后从朝鲜和日本移植过来的。
裙带菜
裙带菜是褐藻的一种,属温带性海藻,能适应较高的水温。
裙带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据初步分析每百克干品中含粗蛋白有多种维生素,粗蛋白质含量高于海带,其味道也超过海带。裙带菜不仅是一种可食用的经济褐藻,而且还可作综合利用提取褐藻酸的原料。
裙带菜的孢子体呈黄褐色,外形很像破的芭蕉叶扇,高2米,宽器、柄及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假根的末端略用紫菜做成的寿司新鲜的裙带菜粗大,以固着在岩礁上,柄稍长,扁圆形,中间略隆起,叶片的中部有柄部伸长而来的中肋,两侧形成羽状裂片。叶面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为黏液腺细胞向表层处的开口。
内部构造与海带很相似,在成长的孢子体柄部两侧,形成木耳状重叠褶皱的孢子叶,成熟时,在孢子叶上形成孢子囊。裙带菜的生活史与海带很相似,也是世代交替的,但孢子体生长的时间较海带短,接近一年(海带生长接近两年),而配子体的生长时间较海带长,约1个月(海带配子体生长一般只有两个星期)。
日本的裙带菜栽培历史悠久,在裙带菜的营养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实日本早在公元前就开始食用海藻,这从出土的贝冢遗迹的发掘中得到充分的证实。另外,位于日本北九州市的裙带菜神社和北九州市对岸下关市的住吉神社现在仍然保留着在每年春节那天清晨,神社的主持步入海中举行裙带菜收获的仪式,并将收割的裙带菜在神前供奉后宣布裙带菜收获季节开始的传统。
日本著名的藻类生物化学专家,西泽一俊多年来一直从事海藻的营养、药理及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他的著作《海藻之王——裙带菜》一书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和实验数据,阐述了裙带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特别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成人疾病等方面的特殊功效做了科学的论述,并列出了科学的裙带菜食用方法,是一本集裙带菜基本知识、营养价值、药效及其机理介绍为一体的好书。
其他美味
丰富的海中蔬菜
1.羊栖菜
羊栖菜也叫“长寿菜”,在国外羊栖菜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日本民众对它很是青睐。羊栖菜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肥厚多汁,高15~40厘米,有的可达2米以上。
羊栖菜叶状体的变异很大,形状各种各样。一般都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大部分分布在我国沿海一带。
羊栖菜性味甘咸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生物钙以及各种风湿病、大肠癌以及消除大脑疲劳、促进皮肤光滑等均有显著疗效。在很早以前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就称羊栖菜有瘿瘤结气、利小便、消水肿与宿食不化等功效。
可见在我国的古代,祖先们就深谙羊栖菜的药理之道。到了现代,羊栖菜可作为治疗风湿病用的含脂多糖药物;制成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消化道溃疡用的植物和微生物脂多糖;抗疱疹药;胆固醇下降剂;
抗糖尿病剂以及治疗弓形体感染用的脂多糖。
另外羊栖莱藻体还含有丰富的褐藻胶、甘露醇、碘等,它们均可作为工业原料。食用方法主要为炒制,可制成调味品和海藻凝胶食品。
此外,化工上用的羊栖菜可作为香皂原料的添加剂和家具板的黏合剂。
2.石花菜
石花菜也叫海冻菜、红丝、凤尾等,是红藻的一种。它通体透明,犹如胶冻,口感爽利脆嫩,既可拌凉莱,又能制成凉粉。另外,石花莱可以改善便秘,石花菜能在肠道中吸收水分,使肠内容物膨胀,增加大便量,刺激肠壁,引起便意。
所以经常便秘的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石花菜。石花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盐类物质具有降压作用,所含的淀粉类硫酸脂为多糖类物质,具有降脂功能,对高血压、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认为石花凉血止血,并有解暑功效。
此外,石花菜还是琼脂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细菌培养,石花菜还是制造琼胶的原料。琼胶是多糖体的聚合物,有抗病毒的性质。琼胶经磺酸化后的磺酸化多糖体可抑制脑炎病毒。
红藻
红藻生长在大约50亿年前的海洋里,形状如叶片。质体中除了含有叶绿素和黄色素外,还有大量藻红素,所以呈现红色。
渔民收获羊栖菜
石花菜
3.香草江蓠
江蓠现在也叫石花莱,但是和上面所说的石花菜不是一个种类。
福建一带称海面线、棕仔须,广东称粉菜、海菜、蛇菜、沙尾菜。主要生长在广东、广西等南方沿海。
采收江蓠在两广从3月开始,福建沿海要推迟一个月才开始收获。
江蓠的藻体呈圆柱形、线形分枝。分枝互生、偏生,其基部稍有缢缩(这是鉴定不同品种的特征)。
每株基部为小盘状固着器,主枝较大的可达4毫米,株高10~50厘米,高的可达1米,人工养殖的更高。藻枝肥厚多汁易折断。颜色有红褐色、紫褐色,有时带绿或黄色,干后变为暗褐色、藻枝收缩。
江蓠其实是一种香草,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另外江蓠体内充满藻胶,含胶量达30%以上,是制造琼胶的重要原料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工、农、医业,作为细菌、微生物的培养基。沿海群众用其胶煮凉粉食用,也可直接炒食。
煮水加糖服用,具有清凉、解肠热、养胃滋阴的功效。
海边香草:江蓠
4.石莼
石莼也叫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莱、纶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海藻。它呈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厘米,颜色为醒目的鲜绿色。根部固着在岩石上,生活在海岸潮间带,可供人类食用。
一般是在冬春季节采收,鲜食或漂洗晒干。
石莼性味甘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利水解毒等功效。用于喉炎、颈淋巴结肿大、水肿等病症。另外有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麦角固醇等成分。
在一些地方很流行喝石莼汤,加水煎汤服用,据说可以起到清热利尿的作用。另外在家庭中,石莼也被用作清凉剂。
5.营养丰富的海蕴
海蕴在我国沿海一带都有分布,主要生长在平静的内湾、低潮线下。常缠绕附着在马尾藻属的多种藻体上。
海蕴藻体丝状线形,极黏滑,浅褐色或黄绿色:成体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暗褐色,高10~15厘米,有时候会更长。皮层由单列或略分枝的同化丝组成,略弯曲,通常由10~15个细胞组成;根部常长出无色的毛。
海蕴气微腥,味咸。它的营养价值很高,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美丽的海蕴石莼膳食纤维,还有大量的氨基酸、有都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6.珍贵的海木耳
海木耳,一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产于海洋之中。海木耳确切地说是产在海洋深处,是一种野生藻类植物,颜色有红褐、黄绿或黄褐色,质地为革质,叶呈叉状的分枝,有像鹿角状的外观。
海木耳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它既含有陆地可食性植物的所有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又含有海洋独有的20多种营养成分:藻朊酸、藻聚糖、岩藻固醇誉为“长寿菜”,被欧美等国称之为“海洋蔬菜之首”。
据说如果经常食用海木耳的话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脂肪代谢、降血脂、降血压、软化血管,是抗细胞癌变的天然食品。但是因为海木耳生长在海底,没有任何污染,又因为它采集困难,所以比较珍贵。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海木耳为没有成为大众化的“海洋食品”了。
7.经济海藻——角叉菜
角叉菜,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藻。
角叉菜不仅是卡拉胶生产的重要原料,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药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角叉菜的藻体形态及大小变异极大。不过它们的藻体都是以紫红色为主,片状,多分枝,呈扇形,长度大约是7厘米,比较软,在主枝根部呈扁圆柱形,上部是扁平,具有2~7次叉状分枝。囊果是椭可口的海木耳角叉菜圆形,在藻体的一面突出,相对面下陷,对着日光观察,可见中央部分较暗,四周呈半透明环状,形似眼球。气微腥,味道有些咸。
深海守护神——海草
海草生活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浅水中的单子叶植物,不包括咸淡水生的类型,也就是说海草是只适应于海洋环境生活的水生种子植物。
根据相关人士的观点,海草具备四种机能以适应其海生生活:(1)
一个很发达的支持系统,来抗拒波有完成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实现花粉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具备与其他海洋生物竞争的能力。
海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适应于海洋浅水海岸带,一般在潮下带浅环境。海草适生于近海浅水域和河口海湾环境,普遍生长在珊瑚礁潟湖和大陆架(暗礁)的浅水里,在淡水区完全不存在。海草多数种类分布在东半球的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部分种类分布在西半球加勒比海地区。
海底草场的重要作用
海洋中生长的植物除了低等植物——海藻外,还生长着一类高等植物——海草。海草是一类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有花植物,大部分的外观形态比较相似,都有长而薄的带状叶子,如分布在温带的川蔓藻、大叶藻,以及分布在热带的泰来藻等,它们形成了生物量很大的海底草场。
海草的根系非常发达,它可以抵御风浪对近岸底质的侵蚀,对海洋底栖生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同时,通过光合作用,海草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溶于水体,对水体中的溶解氧起到补充海草世界作用,改善鱼类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为鱼、虾、蟹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隐蔽场所。
海草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改善了水的透明度,控制浅水水质;是许多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为许多动物种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隐蔽保护场所;栖息着许多重要的底栖生物;抗波浪与潮的能力,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海草的根使之能利用沉积物中所存在的含量较高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常常无法被该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初级生产者所利用。海草代表最大的贡献是固碳作用,海草通过其高生产力建立很大的碳储备,在热带地区,这些碳储备被食草动物如海龟、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利用。碎屑食物链通常被认为是来自海草的主要能量源流动的途径。据国际上的研究结果,海草的经济价值远高于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经济价值。
海草作为一种生长在水下的水生植物,由陆生植物演变而来。海草是唯一淹没在浅海水下的被子植物,其花在水下结果,然后再发芽。
全世界的海草包括12个属,约50个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岸带水域,并且是常常受到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严重干扰的群落生境。它们偏爱的生境主要是流动有限的沿海潟湖、河口和海湾。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草场、与红树林和珊瑚礁一样,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草场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
和陆生植物一样,海草也有根茎叶的分化,海草还会开花和结果,其也是通过光合作用以获得自身生长所需能量的初级生产者。但是海草和陆生植物也有显著的不同,海草没有强壮的茎杆,它们的叶只需海水浮力的承托就足以抵挡波浪的冲击。
从海草的形态学和生活习性来看,它们有时候更像海里的大型藻类,但是只要细心观察,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从生理结构上看,海草更接近于陆生植物,它们有完清澈的河底水草善的结构分化,而大型藻类却没有。
大型藻类通常通过假根附着于海底或其他一些固定于海里的物体,而海草有真正的根,它们通过根固定于海底,并通过根吸收沉积物里面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所需的矿物质。
从光合作用来看,大型藻类的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海草只有叶有叶绿体,因而海草的光合作用只能够通过叶进行。此外,大型海藻可以通过营养盐和矿物质的扩散作用而直接从水体中获得这些物质,而海草只能够通过木质部和韧皮对这些物质进行传输。最后,大多数的大型海藻没有繁殖器官,而海草能够很好地进行有性繁殖。
海草场的存在改善了周围的环境,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了便利或福利。海草场的存在对净化水质、减少岸堤维护费用、增加海草场及其近海的渔业资源有着极大的作用。
海草通过吸收周围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从而避免赤潮的发生。海草场为鱼、虾、贝类等生物提供庇护场所、栖息场所,提供食物,使海草场中的渔业资源特别丰富,此外海草场也是许多经济鱼类孵育幼鱼的好场所。
海草场的存在不但对其中的渔业资源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对其附近海域的渔业也有很大的贡献。海草场中的经济动物在海草场中孵卵、生长以及生活。其幼体长大后可能游到附近的海域生活,这就为附近的海域增加了渔业资源。海草的存在可以抵挡住部分风力,减弱风力,保护海堤。
海草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了能为人类带来可视的经济价值之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价值,例如海草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增加了审美乐趣等等,这些作用所带来的价值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碧海绿洲——红树林
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种鸟类、133种昆虫。广西红树林区还有159种和变种的藻类,其中4种为我国特有种。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统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它的生境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并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环境,不同于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海或星散分布。
在我国南方沿海某些地区的海滩上,生长着大片的红树林。每当海水涨潮淹没海滩时,这些茂密的红树林就好像漂浮在海面上的绿洲,所以有人称为“碧海绿洲”。
红树林大都生长在气候炎热,温度变化小,雨量丰富而均匀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台湾沿海一带。它们不仅喜欢炎热的气侯,而且喜爱风平浪静的环境。在开阔的海岸,它经不起长期风浪的侵袭,因此通常在湾头、溺谷或有岛屿沙洲作屏障的曲折地区生长良好。
红树林都是盐性植物,叶厚,多为肉质,表皮角质化,有光泽。
它们有根、茎、叶,和陆地上的树木相似。为了适应海潮和风浪,它海上红树林们在树干上长出许多支柱根(也叫呼吸根)垂入地下。这些交叉的根系还使水流和波浪在林内迅速减弱,从而使水流带来的物质较快地沉积下来,使海滩迅速扩展和增高。
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森林。它们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地屹立于滩涂之中。它们具有革质的绿叶。涨潮时,它们被海水淹没,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仿佛在海面上撑起一片绿伞。潮水退去,则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红树林靠种子繁殖,但又不同于陆地的树木种子。它的种子是胎也没有休眠期,而是悬挂于母体上发芽,从母体获得养分,长成幼苗。
当幼苗长到一定长度以后,开始脱离母体,借助本身的重量下落插入污泥中。在数小时内,其下端即长出侧根,将幼苗固着于污泥中并吸收养料。上端长出枝和叶。大多数幼苗由母树坠落在水中时,常被海潮携带漂浮到另外地方,到达适宜生活的地点后,就在那里安家落户,发育成子树。
红树林的用途很广,能防风、防浪、增加海滩面积。树皮和根内含有丰富的丹宁,可作鞣料供制皮革用。枝、叶煮汁可代替奎宁服用。
有的果实味甜可食,汁可酿酒。
红树林可使海岸带土地稳定,避免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红树林是鸟类栖息的天堂,是鱼、虾、蟹、贝的乐园。
红树林能把海水中的沉淀物固定起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新的小岛或陆地。
红树根从海底土壤汲取养分,而它的腐烂枝叶又作为鱼、虾的饵料。
红树林还为海边的鸟类、鱼、虾和蟹提供了生息繁衍的场所,成为维持海岸生态平衡的基地。
深海神木——海柳
在南沙群岛,渔民们经常在深海里钓鱼时钩上一枝枝海树,有的有拇指粗,有的比拇指还粗,这些人们把这种海树叫海柳。这是一种海藻,生长在较深的海里,多得像延绵数千米的树林。这种海柳可以提炼出一种工业用胶,并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烟斗材料。
在三亚和广州工艺品的橱窗里,人们经常被一些海柳做的烟斗所吸引。这些烟斗造型奇特,结构新颖,有的上面刻着花鸟走兽,有的雕着“松鼠葡萄”、“松柏鹤”,还有“猴子偷寿桃”……一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三亚工艺品商店,有一支“龙吐珠”的烟斗格外引人注目,整个烟斗上雕刻着一条气势雄伟、扬鳞舞爪、峥嵘吐珠的云龙,似乎要腾空而起,博得许多参观者的赞叹。
海柳做的烟斗,不仅工艺精美,色泽秀丽,更重要的是这种烟斗不会烧焦,吸烟时会感到特别清凉爽口,还有一股淡淡的香气,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海柳被台湾人称为“台湾海峡神木”,因为它藏于深海中,不易采伐。海柳属海生植物铁树科,寿命可达千年。它以吸盘紧固在海底木之称。
海柳用途广泛,浑身是宝。成片的海柳是海洋生物的保护伞。在福建东山岛海域,潜水员在海底发现一件稀奇的事,在一丛海柳伞下,栖息着一只老海龟。更令人奇怪的是,渔民发现,每当海柳林上面海水变混浊,并伴有轰轰低回声,海上准要变天,当地渔民说:“海柳是自然气象观测区”。
海柳的耐腐力是惊人的。1958年在东山岛发掘出一座宋代古墓,其中有不少是海柳雕刻的手镯、酒海柳海柳做成的手镯各种各样的海柳烟斗具,滑溜锃亮,光可鉴人。再如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海底木供桌是康熙丙辰年元旦放在寺内的,历经沧桑至今,“火焚不损,水渗不腐”。
海柳还是一种药材,是杀菌、治疗单纯甲状腺的妙药。海柳也能治高血压,民间把海柳放嘴里咬碎,跟唾沫一块涂在淤血伤处,可加快伤口愈合。在水族馆的一些水箱里,延长换水周期。
奇特的细菌与真菌
1.平衡生态的海洋细菌
海洋细菌是微小的不含叶绿素和藻蓝素的海洋原核单细胞生物。
它们是海洋中的低等微生物,是海洋微生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海洋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自养和异养、光能和化能、好氧和厌氧、寄生和腐生、浮游和附着等类型的细菌,最常见的有弧菌芽孢杆菌属、棒杆菌属、枝动菌属、诺卡氏菌属和链霉菌属等十多个属。
海洋细菌的个体直径一般在1微米以下,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分枝丝状等。海洋细菌对维持海洋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海洋细菌参与海洋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全过程,海洋细菌分解有机物质的终极产物,如氨、硝酸盐、磷酸盐以及二氧化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海洋植物提供营养,海洋细菌自身增殖的生物量,也为海洋原生动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等提供直接的营养。
植物要靠光合作用来生存和繁殖,要吸收海水中的养料盐类来维持生活。在海水中的氮、磷元素少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植物就难以活命。假如养料盐类得不到补充,那海洋生物也要因缺食而绝迹了。因为有庞大的细菌群体存在,因此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因为这些细菌有严密的分工,各司其职——腐败细菌把动植物尸体分解成氨和氨基酸,硝化细菌的职责是将氨和氨基酸氧化成为硝酸盐,硝酸盐是浮游植物制造有机物弧菌属必须吸收的营养物质。在这个“化工厂”里还能生产出动植物需要的磷酸盐和大量植物需要的二氧化碳、氨和水。细菌还参与海洋的化学变化,使一些化合物沉到海底。因此,海底沉积物的性质和分布,与细菌大有关系,尤其是海底石油,要是没有细菌的活动是无法形成的。
细菌还能利用酶这个惊人武器,帮助动物消化。许多动物肠道里,1毫升食物中就有几百万个细菌,形成庞大的“食品加工厂”。可见细菌这种小生物,是海洋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2.营养餐厅——海洋真菌海洋真菌是具有真核结构、能形成孢子、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海洋生物。它们是海洋中的高等微生营养方式为吸收式。海洋真菌种类相对较少,共约有500种,主要分为丝状高等海洋真菌、海洋酵母菌、海洋藻状菌三大类,其中高等海洋真菌又分有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三小类。根据海洋真菌的栖生习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木生真菌、寄生藻体真菌、红树林真菌、海草真菌和寄生动物体真菌五类。
海洋真菌在海洋食物链中占有重要位置。海洋真菌不仅可为海洋植物提供营养,为海洋动物提供饵料,而且它还能够降解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促进海洋的自净。海洋真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利用海洋真菌可制成廉价的微生物碎屑混合物,用作水产养殖中的饲料。但海洋真菌的危害性也较大,低等海洋真菌是引起海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病害的重要致病菌,某些海洋真菌能引起海洋植物的病害,导致海洋植物死亡。此外,海洋真菌对港口设施、防波堤、堰堤中的木质结构和其他纤维材料等具有较大的腐蚀性。
3.星星之光——发光杆菌和射光杆菌它们是一群海洋中的时尚达人,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它们是海洋中一群低调者,总喜欢把美丽藏在深处;它们是一群微不可见的生物,总是难觅踪影;它们就是海洋中的发光杆菌和射光杆菌。它会发光的海洋生物们不仅在海洋中有分布,同样也出现在陆地上。
发光杆菌属主要分布于海洋环境和海生动物的消化道中;也发现有的种类可作为海鱼的特殊发光器官的共生体。
海洋的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是一种好氧性细
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硝化细菌属于自养性细菌,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代谢群:亚硝酸菌属及硝酸菌属,它们包括形态互异的杆菌、球菌和螺旋菌。亚硝酸菌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螺菌属和亚硝化叶菌属中的细菌。硝酸菌包括硝化杆菌属、硝化球菌属和硝化囊菌属中的细菌。
安能辨我是雌雄
——蓝细菌
蓝细菌是一类低等生物,有人把它归为微生物中的细菌,也有科学家认为应该归为低等植物,应为蓝藻。至今在分类上还存在归属问题。它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它包括许多种类。
蓝细菌在植物学和藻类学中被归为蓝藻门。
由于它的细胞结构简单,只具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没有叶绿体,因此是一类原核生物。它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蓝细菌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生物,在大约50亿年前,地球本是无氧的环境,使地球由无氧环境转化为有氧环境,是由于蓝细菌出现后进行光合作用产氧所致。
蓝细菌分布非常广泛,从热带到两极,从海洋到高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它对很多环境都能适应,在土壤、岩石甚至在树皮或其蓝细菌他物体上均能成片生长。
许多蓝细菌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并形成菌胶团浮于水面。
但是有的在80℃以上的热温泉、含盐多的湖泊或其他极端环境中,也是占优势的或者是唯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说有些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当然还有的蓝藻是人们的食品,比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在夏季进行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而在海洋发生的我们称之为赤潮。绿潮和赤潮常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有天敌,蓝藻也不例外,蓝藻等藻类是某些鱼类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
一些蓝细菌还能与真菌、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共生,如地衣是蓝细菌与真菌的共生体。
原生生物地衣
地衣是由藻类(共生藻)和菌类(共生菌)共生而形成的生物复合体。共生藻经光合作用产生碳素营养供给共生菌,共生菌的菌丝组织编织成一个网状的骨架和厚实的皮壳,球形的、椭圆形的藻类就充填在里面,除起到保护作用外,还通过吸水和失水作用,积累高浓度的可溶性矿物盐供给藻细胞。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个呈壳状、叶状、树枝状的地衣植物。地衣是生物界互利共生最典型的体现。
世代以海为家的
有孔虫
在海洋中还生活着成千上万种浮游小动物,可以说在海洋中它们无处不在,在这奥妙无穷的世界里,绿潮灾害有着它们的天地,它们许多成员也神通广大。就拿有孔虫来说吧,它被地质学家当成朋友,因为它能揭开海陆演变的历史。
有孔虫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个海洋中。它是个大家族,据统计有天增加2个新种的速度飞快增长。
有孔虫的全身由1个细胞组成,它的大小只有海边1粒沙子的大小,在显微镜下形态各异,有瓶状、螺旋状、透镜状等。
有孔虫的最大特点,是祖祖辈辈都以海洋为家,不离开海洋。没有海水的地方,找不到它的踪影;
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有孔虫。有孔虫就是海洋发展最有力的见证。
有孔虫这一特点,被地质学家看中和利用。许多桑海巨变之谜,都是由有孔虫揭开的。江苏南通到连云港一带,过去有不少地质学家有争论,不少人认为过去大海光临过,为了证明这一点,终日辛苦,到处寻找埋藏在这一带海底下的旧时遗址,然而劳民伤财,一无所获。
后来科学家知道有孔虫是海里必有的动物,结果在几十米的地下深处,发现埋藏着大量的有孔虫化石,完全证明距今10万年前后古黄海到达南通—盐城—连云港一线。这证明那时的黄海要比今天大得多。这一奇妙的结论,就是地质学家发现的。
却找不到有孔虫的化石,而是发现埋藏有陆地上形成的泥炭和生活在淡水湖里的螺化石。这些化石证明,曾是一片桑田沃野。
“测深”专家
——介形虫
有一种介形虫,它虽然只有“大海测深计”。
为什么它有这个称号呢?原来它有一种特殊的性格,不同的介形虫,在大海里生活在不同的深度里。
浅海里的介形虫,绝不会到深海中去,深海中的介形虫也绝不到浅海中去。地质学家就抓住它这一特性,利用它来测量大海的深浅。科学家有孔虫发现,在黄海西北部,有一种中华丽花介形虫,专门生活在1~20米海中;在黄海北部,有一种穆赛介形虫,专门生活在20~50米的海中;在黄海中部,有一种克利介形虫,专门生活在50米海深以下。这些介形虫尽管五花八门,但它们都居于严格的水深区,绝不互相乱窜。
所以科学家找到不同的介形虫,就能画出一幅简单的海底地形图。
介形虫不但可测出大海深度,而且利用它的遗体和化石,还能追踪历史变迁的踪迹。例如地中海和大西洋,古时到底是否连接在一起,考古学家曾争论几百年,谁也下不了结论,因为缺乏证据,再精密的仪器也无法回答,如今发现了一种深海角介形虫,它只能生活在深海,包括地中海的陆地沉积物中有多处发现,这证明几千年前,地中海是大西洋的一部分,水深可达几千米,是后来沧桑巨变而形成了地中海。
介形虫种类很多,已知的有形等,海洋中都有它的分布。
生物温度计
——放射虫
放射虫是一种单细胞的原始微科学家已经查明的就有6000种。
为什么放射虫被生物学家喻为“生物温度计”呢?这是它的生活特殊习性,使它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生物温度计。因为放射虫对水温有严格要求,它分为暖水种和冷水种。暖水种只生活在炎热的赤道大介形虫形态各异的放射虫洋区或温热的暖流区;冷水种只能分布在远离赤道的北纬40°以北水域。水温就像是一道道围墙,把放射虫牢牢各自圈在自己生活的天地内。因此,从放射虫的分布,就能看出大洋中各处水温的分布。肉眼难见的放射虫,就这样忠实地记录着大洋温度的变化。
放射虫这一特殊习性,被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利用了,成了他们考查古海洋温度的证据。因为堆积在海底的放射虫,本身就是一份古海洋水温变化的原始记录。当水温升高时,堆积的放射虫自然是暖水种;
当水温降低时,堆积的放射虫应该是冷水种。
科学家们对太平洋北部喀斯喀特盆地3.5万年以来水温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就是从放射虫身上得出这一变化的曲线水温图的。3.6万~1.2万年前,全球处于寒冷的冰河时代,海区中的放射虫不仅以年以后,全球冰期结束,进入温暖的气候期,此时海水中的放射虫又以暖水种数量剧增为特征。放射虫对水温变化的反映既灵敏又准确。
可见,放射虫既帮助着人们了解古海洋温度变化,又记录着今天海洋温度变化,它是海洋温度记录的信息库。
海洋的灾难——赤潮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每当赤潮发生时,海水总是会变得黏黏的,还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变成红色或近红色。
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附近海面发生的赤潮事件。那么赤潮究竟是怎么样发生的呢?
1.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出而出现了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比如说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海域赤潮频繁发生。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海水中,由于甲藻、硅藻等真核藻类的大量急剧繁殖(当然也有少量蓝藻、原核动物等),聚集漂浮于海面,使水体呈现红色或褐色等颜色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
赤潮的颜色并不是都为红色的,而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赤潮生物种类的颜色决定的,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为优势种时为绿色,硅藻占优势则呈褐色,若蓝藻门的毛丝藻等大量分布时海水则为棕黄色。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区别在于水华是淡水的藻类引起,而赤潮主要是指海洋中藻类引起的。因此虽然相似,但不可混为一谈。
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它造成某一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海洋动物大批死亡等严重后果。据统计,在浮游生物中,能够引起赤潮的大约有330余种。比较常见的小定鞭金藻、滑盘藻、束毛藻等。
其中,甲藻类是最常见的赤潮生物,有20多种可以引起赤潮。
海洋中一旦发生赤潮,会给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乃至人类造成严赤潮重的危害。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能贝类的窒息死亡。这些受赤潮污染而死亡的动物,死亡后能继续分解毒素,毒害或杀死其他的海洋生物。
赤潮生物的残骸,在海水中氧化分解,还能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不仅如此,在缺氧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继续分解赤潮生物的残骸,在海水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使海水发臭,恶化海洋环境。
世界许多海洋国家,都不同程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工业、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造成河口、内湾和沿岸水域污染不断加剧,导致赤潮发生愈加频繁。日本沿岸海域是赤潮多发海域,其中东京湾、伊势湾和濑户内海更是赤潮的“重灾区”。
濑户内海在1976年发生赤潮326次。
产危害达421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