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个蓝色的聚宝盆,其中不但储底寻宝者朝思暮想、如醉似狂。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海岸带及大陆架的浅海富集着石还有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等。在浅海下面的岩层中,还蕴藏着极为盐等。在半深海和深海有大量的锰结核。此外,在大陆边缘还有火山岩浆形成的斑岩铜矿、铬、镍、金钢石矿以及分布很广的硫化矿物。
海底矿藏的分类,按其形态可分为流体矿藏和固体矿藏两类。流体矿藏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它们是分布最广和最具经济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也是当前开采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海洋矿产资源。固体矿藏还可分为非固结矿床和固结矿床两种。非固结矿床主要包括滨海砂矿、海底表层的锰结核和金属软泥矿等。固结矿床包括火山岩浆生成的多金属矿床和海底基岩中的煤、硫、铜、铁等矿床。固体矿产资源分布很广,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目前有的已形成生产规模。
海底矿藏按所处的海水深度可分为两类:浅海矿藏、深海矿藏。
浅海矿藏是指蕴藏在大陆边缘浅海区内的矿藏,主要有天然气和石油、海滨砂矿、磷钙石、海绿石以及海底基岩中的煤、铁、铜、硫等。
浅海矿藏不仅种类多、品位高,而且容易开采,是当前开发最多的海洋矿产资源。深海矿藏主要有锰结核、石油和天然气、富钴锰结壳、金属软泥、热液多金属矿等。深海矿藏开采难度大,投资多,技术复杂,经济效益较差,因而目前只尽的海底矿藏数不石英砂有少量开发。但从后来调查表明,深海矿藏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开采前景广阔。
海底矿藏按成矿的位置和环境可分为表层矿床和基岩矿床两大类。表层矿床主要呈松散状态存在于海底表层。这种矿藏按在海底所处的具体位置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底三种类型。在大陆架表层上主要有各类砂矿,如金刚石、金、锡、重金属砂矿等。在水软泥矿和火山岩热液金属矿。在水锰结核、锰结壳等。海底基岩矿床是指埋藏在海底的煤、铁、铜、硫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等矿。
海洋矿产资源不同于陆地矿产资源的分布,陆地矿产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集中在某些地区。
而海洋资源分布比较均匀,从海岸到大洋深处都有矿藏分布。
海洋的血液——石油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都有石油储存。石油的性质因产地米,黏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与水形成乳状液,但不溶于水。
海绿石
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我们日常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靠石油作为燃料,现今许多国家都是靠石油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地球上,在波斯湾一带的储藏石油比较丰富,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南美洲等地也有大量储藏。
石油只是一种原油,要经过不断加工和提炼才可以被人们利用。
石油所加工出来的产品可分为石油各种燃料所占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提炼出来的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后会对人类带来可怕后果。
不管在工业、农业还是在其他方面,石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燃料油石油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的原料,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长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辽阔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我国浅海大陆架开阔,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的南北两翼都有面积广大、沉积巨厚的大型盆地,石油储藏量大。
那么,蕴藏在海底的石油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其实它是有机物质在适当的环境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地转化成石油。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其身体中的有机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在低洼的浅海或陆上的湖泊中沉积,形成了有机淤泥。这种有机淤泥又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埋藏起来,形成氧气,不能自由进入还原环境。随着低洼地区的不断沉降,沉积物不断加厚,有机淤泥所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不断上升,在这种状态下,处在还原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深海石油的开采转化成石油。经过数百万年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过程,有机淤泥经过压实和固结后,变成沉积岩,形成生油岩层。
石油的产生带给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沉积岩进过一系列的地质变化,形成沉积盆地。随着地壳运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变成陆地,盆地变成高山。沉积岩层也跟着发生了规模不等的挠曲、褶皱和断裂现象。
在这种环境下,沉积层里具有流动性的点滴油气就会透过泥沙离气搬家再集中起来,流到一个比较平坦的“盆”里,这个“盆”就是沉积盆。沉积盆把这些流动性的油气储集到一起,然后,就形成了可供开采的油气矿藏。
在这个储油构造里,流动性的油气大致为油、水、气三种类型。
由于三者的比重不同而发生重力分异,一般气体都在上部,因为它密度是最小的。水密度是最大的,所以在下部。中间就是石油层了。储油构造包括油气居住的空间——储集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的不渗透层——盖层;以及遮挡油气进入后不再跑掉的“墙”——封闭条件。
所以,只要能找到储油构造,就可以找到油气藏。油气藏往往是两种或几种类型的油气藏复合出现,多个油气藏的组合,就叫油气田。
海底石油是埋藏于海洋底层以下的沉积岩及基岩中的矿产资源之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仅发现少量的海底油田,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才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海上产油区有波斯湾、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欧洲北海、南美洲墨西哥湾。海上天然气的储量以波斯湾第一,被称为“石油海”;北海第二;墨西哥湾第三。中国大陆架的海底石油产量前景广阔,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石油海”。
南海上的石油开采
神奇的“可燃冰”
近年来,人们在海洋中(以及某些陆地冻土地带)又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物质。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别称,态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故有时也称为甲烷水合物。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外形似冰,可以像固体酒精那样直接点燃,每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4立方米的甲烷。
在海底,该物质主要分布在水深超层中,矿层厚度可达上百米,分布面积估计至少也可以达到数万至数十万平方千米。据推测,全球该物质的储藏量大约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藏量的2倍左右(注:均折合成有机碳比较)。
我国于2007年6月宣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海底成功钻取了该物质的高纯度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从深海中获取该物质的国家。该物质在我国南海的估量,相当于我国石油总储藏量的1/2.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正在进行“可燃冰”的勘探与调查研究,该物质的发现又为海洋增添了一种新的潜在能源。但是,要实现“可燃冰”规模性开采,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技术难题,如开采成本过于高昂、开采与输送过程中其主要成分甲烷泄漏对大气层的危害、大量开采有可能对海底地层结构的稳定性造成破坏等问题尚未解决,因而要达到商业性开采利用至少还需要10~20年。目前该资源还只能被视作战略性储备能源。
可燃冰
蕴含丰富可燃冰的西沙
可燃冰
可燃冰的开采其实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异常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5000倍,稍有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比如海底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深海软泥与热液矿床
海泥,它们富含金、银、铁、锌、就能提炼出宝贝。
深海软泥种类很多,常以它们所含有的主要生物名字命名,如抱球虫软泥、翼足类软泥、硅藻软泥、颗石藻软泥、放射虫软泥等。按其主要化学成分区分,则有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多金属软泥等。
此外,还有由火山熔岩物形成的火山泥和火山矿。在这些火山泥中,有以石英为主、含硫化铁而呈青色的青泥。这种青泥又常因有机物还原或硫化铁氧化产生氢氧化铁而转呈蓝色,故又有蓝泥之称。存在于闭塞海盆,因含有大量黑色硫化亚铁而呈黑色的称黑泥。含有铁、钾硅酸盐等沉积物,而成为暗绿色的绿泥或海绿砂。
软泥中含有大量的铜、铅、锌、银、金、铁和若干铀、钍等元素。
藏在深海的软泥
用钍燃料的凯迪拉克概念车“阿特兰蒂斯”Ⅱ号海渊的含金属软泥是红海中最典型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有经济价值的含金属沉积物矿藏。沉积层自上而下可分为四层,顶部有10~15米的黑色细粒沉积物,主要是一些黏土和氧化铁、铁蒙脱石矿物,还含有少量闪锌矿、针铁矿和菱锰矿。第二层为针铁矿层,厚2~10米,为橙黄色的中、细粒沉积物,主要由1~30微米大小的针铁矿和褐铁矿组成,也含有少量赤铁矿和黄铁矿。该层氧化铁的含量硫化物,呈黑色,含有丰富的锌矿、铁矿或黄铜矿等,它们连续成层地铺在海底,有时候还含有硬石膏和重晶石。该层厚度在1米以上,平是主要的含金属层。第四层是碳酸盐沉积物。有人对这个海渊顶部10米以内的沉积物进行了估算,矿物金45吨。与陆上的硫化矿床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品位上,都堪称大型矿床。
红海的含金属沉积物的形成,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据地球物理在,现今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分裂,每年平均以2.2厘米的速度继续分离,逐渐形成为一个狭长的断陷盆地,被海水淹没形成红海。红海一带的海底仍然很活跃,常有地壳断裂和火山喷发。当海水沿着断裂带下渗,并在周围的岩层溶解着盐类和重金属,形成含矿溶液。当这种含矿溶液再遇到地壳运动而析出时,就沉积成含矿层。另外,火山喷发时,熔岩里也含有多金属元素。当多金属元素喷发出来,就以溶液的形态存在于海水里,以后再经过沉积形成矿层。
当红海海底发现由热液形成的多金属软泥矿床之后,人们自然由红海的地壳构造联想到了大洋中脊,那里也是火山活跃的地方,也会有红海热液涌出,也能找到相似于红海的美法联合在大西洋大洋中脊发现了海底热液的征兆。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在太平洋大洋中脊发现了各种海底热液矿床。
美国不止一次地对东太平洋大洋中脊进行考察,发现了30处海底热液矿床,这些矿床都具有很高的洋距厄瓜多尔约500千米的海底,发现了海底热液矿。它处于2400米、厚43米的范围内,储藏量可达有一块重100千克。对这些标本进行化验表明,富集铜、铁元素,还含有钼、钒、银、锌、镉等元素。
据估算,这个矿床的经济价值至少是20亿美元。
五彩缤纷的海底热液矿藏
海底热液矿藏又称“重金属泥”,是由海脊裂缝中喷出的高温熔岩,经海水冲洗、析出、堆积而成的,并能像植物一样,以每周几厘米的速度飞快地增长。
它含有金、铜、锌等几十种稀贵金属,而且金、锌等金属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库”之称。饶有趣味的是,重金属五彩缤纷,有黑、白、黄、蓝、红等各种颜色。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虽然海底热液矿藏还不能立即进行开采,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量的海底资源宝库!
镇海之宝——像肿瘤
一样的锰结核
英国曾有一艘叫“挑战者”号的三桅帆船,在海上进行了长达3年多的考察,这次考察收获不小,队员们带回了一些黑乎乎的像瘤子一样的东西。这些奇怪的东西是从不同地区的海底捞上来的,开始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直到拿到化验室去分析,才发现其主要成分是锰。
还因为它看起来像结核病人的结核,于是有人就把它叫“锰矿瘤”,所以后来都叫锰结核或金属结核。
深海锰结核
锰结核广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最佳。锰结核总储量估计在3万亿吨以上。其中北太平洋分布面积最广,储量占一半以上,约为1.7万亿吨。锰结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积上就有100多千克,简直是一个挨一个地铺满海底。据调查,除了极地海洋外,几乎世界各地的海域中都有这种锰结核。仅太平洋底,估计就蕴藏1.5万亿吨。
锰结核有这么大的储藏量,那它的物质来源是什么呢?海洋科学家对此作了四方面分析。锰结核是来自陆地或岛屿的岩石风化后释放出铁、锰等元素,然后其中一部分被海流带到大洋沉淀。它也可以来自于火山,岩浆喷发产生的大量气体与海水相互作用时,从熔岩中带走一定量的铁、锰,使海水中锰、铁越来越多,特别是海底火山处。
第三个来源是生物的金属物质,所谓积少成多,浮游生物体内富含微量金属,它们死亡后,尸体被分解,金属元素也就进入海水,这会促进锰结核的形成。有关资料表明,锰结核的形成也是因为宇宙每年要向尘埃富含金属元素,分解后也在海洋沉积。
锰结核生成的原因至今还是个谜。一般认为是沉降于海底的各种金属的氧化物,以带极性的分子形式,在电子引力作用下,以其他物体的细小颗粒为核,不断聚集而成。
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锰在海水中的含量并不算多,为什么锰结核却会独占鳌头呢?因此,锰结核的成因有待继续研究。
为了研究锰结核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美、日、德等国家矿产企业组成的跨国公司,积极开发开采设备。科学家们大致研究出链斗法、水力升举法和空气升举法三种。
链斗式采取像旧式农用水车那样的挖掘机械,利用绞车带动挂有许多戽斗的绳链不断地把海底锰结核采到工作船上来。水力升举式海底采矿机械,是通过输矿管道,利用水力把锰结核连泥带水地从海底吸上来。空气升举法同水力升举原理一样,只是直接用高压空气把锰结核吸到采矿工作船上来。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记得,孙悟空大闹东海龙宫得“镇海之宝”——金箍棒的故事。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用金、银、铜、铁做的,威力无穷,能降妖伏魔。“镇海之宝”的故事,纯粹是一则美丽的神话,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愿望和想象。
如今,神话变成了现实,真正的海底“镇海之宝”——锰结核。
有的锰结核锰含量达到55%,除锰以外还含有铁、镍、铜、钴、钛等20多种金属元素,并且含量都很高。锰结核所富含的金属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金属锰可用于制造锰钢,其质地极为坚硬,能抗冲击、耐磨损,大量用于制造坦克、钢轨、粉碎机等。锰结核所含的铁是炼钢的主要原料,所含的金属镍可用于制造不锈钢,金属钴可用来制造特种钢,金属铜大量用于制造电线。锰结核所含的金属钛,密度小、强度高、硬度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有“空间金属”的美称。
锰结核不仅储量巨大,而且还会不断地生长。生长速度因时因地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多金属矿物资源。
沉睡万千年的钴
地球上“睡”得最安稳的金属应该算是钴了,因为富钴结壳深埋在海底,着实难以开采。富钴结壳是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因富含钴,名富钴结壳。表面呈肾状或鲕状或瘤状,黑色、黑褐色,断面构造呈层纹状,有时也呈树枝状。
因为富钴结壳含有钛、锰、钴等多种金属,它很可能成为战略金属钴、稀土元素和贵金属铂的重要来源。
稀有金属的储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从扩军备战的需要出发,积极储备或控制铝、铬、石油等重要物资,从而逐步形成了战略物资的概念。最初,战略物资专指用于制造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的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战略物资的着眼点已不局限于军事方面,而是基于国民经济的用钴做成的假牙总体需要,因而战略物资的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战略物资对于国计民生和国防有重要意义。钢铁是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的主要材料,有色金属对于国防工业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稀有金属与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尖端工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有人预言,钛将成为仅次于铁和铝的第三代金属,锂将成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
富钴铁锰结壳氧化矿床遍布全球海洋,集中在海山、海脊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数百万年以来,海底洋流扫清了这些洋底的沉积物。
太平洋约有5万座海山,其富钴结壳贮存量最丰富,但经过详细勘测及取样的海山却寥寥无几。
富钴结壳中的矿物很可能是借细菌活动之助,从周围冰冷的海水中析出沉淀到岩石表面。结壳形成厚度可达25厘米,面积宽达数万平方千米的铺砌层。据估计,大约算,钴总量约为10亿吨。
根据储藏学、海洋学和品位(矿石中有用矿物含量的百分率)等条件,最具开采潜力的结壳矿址位于赤道附近的中太平洋地区,尤其是约翰斯顿岛和美国夏威夷群岛、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周围的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此外,水深地区的结壳矿物含量比例最高,是开采的一个重点。
富钴结壳除了钴含量高于深海锰结核之外,其开采之所以被认为有利,是因为高质量的结壳储存在岛屿国家专属经济区内,水深较浅,离海岸设施较近的水域。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钴国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矿区爆发内战,钴价飙升,人们对结壳的经济潜力有了深刻的认识。由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生产加拿大和俄罗斯三国总产量占了全球总产量(2.95万吨)的一半以上。
在历史上,钴价波动较大。在1979年前扎伊尔沙巴省发生动乱期间,钴价在数周之内激增三倍。
扎伊尔
当时扎伊尔约占全球供应量的一半。现在,钴生产在地域上远没有以前集中。但从中、短期来看,需求仍趋于缺乏价格弹性。只要认为可能出现供应问题,价格仍可能迅速倍增。
大洋富钴结壳主要存在于太平洋水下顶面平坦、两翼陡峭、形似结构疏松,表面常布满花蕾似的瘤状体,厚度一般为几毫米至十几厘米,形状为板、结核或砾状等的海相固结沉积物。
由于沉积时古海洋环境的差异,富钴结壳常呈现为成分和颜色不断变化的多层构造特征,如褐煤状、多孔状或无烟煤状结壳分层。此外,据实地勘查及系统科学研究,它在太平洋不同区域的储存特征和富集它已静静地沉睡在海底数千万年了。
有资料显示,富钴结壳金属钴含量可高达2%,是陆地最著名的含钴矿床中非含铜硫化物矿床含钴大洋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相比,其钴含量高3倍至4倍,铂含量高10多倍,海底面覆盖率高3倍至4倍,单位面积重量高4倍至6倍。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矿床的潜在资源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世界海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领域的热点。
盐的故乡——大海
我们日常食用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地球母亲提供给我们一个巨大的仓库,那就是海洋。海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组分水溶液,其中就有各种盐。然而,海水为什么含有盐分,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有人说这与地球的起源、海洋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有关。一般还认为,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岩石风化产物及火山喷出物。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曾有一个民钴间传说,在海底有一个神仙,它有一盘磨盐的磨子在不停地转动,所以海水一直是咸的。
有人说海水是盐的“故乡”,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海水另外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碳酸镁及含钾、碘、钠、溴等各种元素的其他盐类。氯化镁是点豆腐用的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来是又咸又苦的。
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可以都蒸发干了,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
海水里这么多的盐是怎么聚集的?这个复杂的问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科学家们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较,研究了雨后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盐是由陆地上的江河通过流水带来的。当雨水降到地面,一部分水穿过各种地层渗入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冒出来,最后都流进大海。
因为水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各种土壤和岩层,使其分解产生各种盐类物质,这些物质随水被带进大海。加上海水经过不断蒸发,盐的浓度就越来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经过了几十万年,海水中含有这么多的盐也就不奇怪了。
丰富的海盐
那么,怎样使海水中的盐变为我们经常使用的食盐呢?
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盐田法”,这是一种古老而至今仍广泛沿用的方法。使用该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滩,构建盐田。
盐田一般分成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古代我国沿海居民利用海水制食盐,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成为蒸发结晶。
在我国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丰、海润、海盈三处盐场。明初,海润、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盐旧工艺,被无棣人发明的新工艺所代替,使制盐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棣人对盐业生产的贡献功不可没。
盐田
海水晒盐的加强蒸发方法与液体蒸发技术有关。以往的海水蒸发晒盐,均采用平面蒸发的方法,盐水与流动着的水汽未饱和的空气的接触面积限于盐田的平面面积,而加强蒸发法以盐水在一定高度上洒下,或盐水在一定压力下且在一定高度上喷洒,立体式地扩大了盐水溶液与流动的水汽未饱和的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大了蒸发面积,加强蒸发,缩短蒸发周期从而提高盐水的蒸发效率。
海水的化学资源利用是将海水溴离子、碘离子等)和粗盐(含钠离子、氯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析出。然后,依次加入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去除杂质,过滤后可得到沉淀和滤液,加入稀盐酸溶液之后,再蒸发结晶,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盐。
海水蕴藏的碘极为丰富,总数农业、医药等部门和行业所依赖的重要原料,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从海水中提取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提出离型吸着剂,可直接从海水中提碘和溴;此后发展了液-固分配等富集方法,亦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碘。
晒盐后的卤水也可制取碘,其中,活性炭吸附法比较简单。某些海藻具有吸附碘的能力,如干海带利用浸泡液浸泡海带亦可制取碘。
盐砖
我国的主要海盐场
海盐是重要的海洋资源,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化学工业需要的盐类。它是生产酸、碱、氯气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我国海岸线漫长,大多地势平坦,很适合建滩晒盐。我国最著名的盐场有长芦盐场、复州湾盐场、塘沽盐场、南堡盐场、羊口盐场、青岛盐场、苏北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等。
大海
——未来的粮食基地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在海洋中不能长粮食,怎么能成为未来的粮仓呢?是的,海洋里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中的鱼和贝类却能够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更何况还有无限的海洋资源有待开发。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是生命的基础。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一直居高不下,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用一句民间的话来说,现在人类把黄鱼的孙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鱼鲜产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国某海洋饲养场的实验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海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海洋调查表明,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水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的海域,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中的渔场
有关专家乐观地指出,海洋粮仓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科学试验显示,同样面积的海水饲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
海水——
未来的淡水资源
在很多地方,通过海水脱盐来制造淡水,已经在大规模地进行,但是成本一直很高。由于我们对淡水的需要不断增长,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廉价的方法。有一种方法是利用核燃烧或太阳能来煮沸海水,通过蒸馏取得淡水而留下盐。另一种方法,是把海水通以电流,让带正电的盐离子向一个方向流动,而让带负电的离子向另一个方面流动,从而分离出盐。还有一种方法,是用一种特殊的薄膜,让纯水通过,而把盐滤出。再一种方法,是把海水冻结。冻结过程能从水中萃取出盐。当盐从冰中分离出来以后,冰融化就得到淡水。得到淡水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多级闪速蒸馏法”。
其方法是使海水进行几次快速蒸发,每次都是在更高的真空和更低的温度下进行。
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也影响了一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举行的世界水资源论坛准备的文件中,发出了“到21世纪,水有可能成为一种稀罕之物”的惊呼。当然,这里所述的水是指淡水。
淡水在地球上本来就十分有限,它只占地球总水量的3%还不到,而且,其中约2/3囤积在高山和极地而真正能被我们利用的淡水,只占海水淡化设施占有极小份额的淡水资源,今天还正面临着来自人类的严重污染,致节约用水,保护珍贵的淡水资源,已成为现代人的当务之急。
除了节约和保护现有的淡水资源以外,人们自然想到怎样开辟新的更充足的水源,而占地球总水量标。海水又咸又苦,既不能喝,也不能用。如果用海水灌溉农作物,会使它们迅速腌死;如果用海水烧锅炉,就会使锅炉壁结成锅垢而影响传热,甚至引起爆炸……因此,若想利用海水,就必须将海水进行淡化处理。
当前人们已掌握了几种海水淡化方法。
第一种是蒸馏法,即把海水加热,变成蒸汽,然后使蒸汽冷却变成淡水。一次蒸馏不行,还可以蒸馏多次。蒸馏法的缺点是,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如果利用工业余热,特别是核电厂的高温余热来加热海水,就可节省燃料,降低淡化的成本。
第二种是电渗析法,它依靠两种薄膜——阴离子膜和阳离子膜,经过通电把海水里的盐类分解成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并且分别通过薄膜迁移到另一边,剩下的便是不含盐的淡水。虽然电渗析法耗能相对较少,但是不能除去海水中不带电荷的杂质。
第三种是反渗透法。利用一种薄薄的具有多孔结构的“反渗透膜”作为核心部件,在加压条件下,薄膜只能让水通过,把盐类物质拒绝于薄膜外,这样淡水和盐类就分开了。反渗透法不仅分离效率高,能量消耗少,而且设备简单,所以备受人们的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广泛使用的海水淡化技术。
除了以上三种海水淡化方法以外,人们还在探索其他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海水淡化技术。
深层海水用处多
在地球水资源中,海水占资源,一直是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
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个新兴的产业——利用深层海水,正在悄悄地兴起。
在海洋深处,由于受到上部海水的阻挡,阳光无法到达,致使水中生物远远少于浅层,尤其是那些喜阳性的浮游微生物。这就使海水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大大超过其被生物吸收、合成的速度。所以深层海水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另外,由于阳光不能到达,深海水还具有温度较低(一般在1~9℃)以及清洁、有害病菌少的特点。
鉴于深层海水的这些特点,人们已将其使用于多个不同的领域。
其中以养殖业最为适宜。本来,饲养生活在水深300米以下的鱼类,一直是鱼类养殖家最为头痛的难题。
现在利用深海水进行养殖,就使这困扰人们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了。
例如银大马哈鱼,人们以前千方百计尝试人工养殖都未获得成功,现在它们在深层海水的养殖槽里却欢快地游弋着。还有本来只能生长在深海中的红珊瑚,今天在日本深层海水研究所的养殖场里,也健康地生长着。而且人们发现,利用深海水养殖,还可大大提高虾的成活率和海胆以及贝类的产量。这充分显示出深层海水养殖业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由于深层海水营养丰富以及少菌的特点,还被用于生产健康食品。
日本高知县每天从距离海岸2000海洋的养殖业米、水深320米处抽取深层海水,用来生产豆腐、酱油、咸菜和清酒。
据介绍,深海水不仅具有发酵快的优点,而且制成的食品香甜可口,别有风味。一种由当地酿酒厂开发的叫做“土佐深海”的清酒,就是利用深层海水为原料的。这种酒的最大特点就是酒中的酵母菌总是活的,口味柔和,赢得了许多女士的喜爱。人们还开发了一种带有柚子、蜂蜜等水果味的深层海水饮料(含3%深海水),也以口味独特、爽口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深层海水还被用于发电。科学家做过试验,先使用海洋表面的温暖海水来加热酒精等工作介质,使其蒸发变为气体驱动涡轮发电机,然后用深层海水冷却已蒸发的工作介质,让其循环反复使用。结果,只要有20℃的温差,每秒钟提取就可以发电1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中型发电厂的规模。不过,此项研究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有待于新技术的突破,以获取更大效益。
应该说,利用深层海水来发展经济才刚显端倪。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它还会在其他领域中大显身手。
不折不扣的“大药库”
人们由于对海洋不了解,常把海洋视作神秘的地方,认为那里神仙出没、贝阙珠宫、珍宝无数、金碧辉煌。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海洋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那里确实有无尽的宝藏,如石油、矿物、渔业资源、海水动力资源和化学资源等等。不仅如此,海洋还是一个巨大的药库。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海洋里的生物竟然能治病?其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开始用海洋生物制作药物了。著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许多记载,例如:鲍可平血压,可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等。在我国的传统中药里,海洋药物的种类更是繁多,如人们用海马和海龙补肾壮阳、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用砗磲壳安神解毒;用龟油和龟血治哮喘、气管炎;用海海洋温差发电站藻治疗喉咙疼痛等。其中最常见的要数海螵蛸和珍珠粉,海螵蛸为乌贼的内壳,可治疗胃病、消化不良、面部神经疼痛等症,还可用作止血剂;珍珠粉可止血、消炎、解毒、海洋生物是中药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西药中,也有很多种类是用海洋生物制成的。例如,用带鱼鳞制成的咖啡因,可作多种药品的原料;
用鳕鱼肝制成的鱼肝油,可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
河豚毒素可制肌肉松弛剂、镇静剂和局部麻醉剂等;海蛇毒汁可制抗蛇毒血清,并可制成治疗风湿麻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疑难症的特效药。
海洋生物更是现代生物制药的重要原料。目前世界上死于癌症、心脑血管病和艾滋病的人数日趋增多,陆源药物对这些疾病尚未有理想效果,于是许多科学家将目光纷纷投向了海洋,人们发现,鲨鱼软骨中的硫酸软骨素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管内斑块的功效,对治疗心脏病有疗效。人们还发现,俗称“海石花”的毒性软珊瑚具有抗癌作用;同时,对其他珊瑚品种也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找到抗艾滋病的药物。另外,人们还发现海蟹中有一种MFL的奇妙物质,能迅速愈珍珠合骨折;海绵可治结核病;鱼皮可治烧伤……
随着生物医药工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从海洋中提取到的药物种类将会更多且效果更佳,海洋药物将是人类健康的又一保护神。
鲨鱼的医学贡献
美国生物学家对鲨鱼进行了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鲨鱼几乎不患任何疾病,更极少得癌症。即使科学家将一些病原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它们致病。看来,在鲨鱼体内有某种特殊的防护性化学物质。
1985年,上海水产学院和上海肿瘤研究所的专家们,首次发现鲨鱼血清在体外对人类红细胞性白血病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这一科研成果为人类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抗肿瘤药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价值巨大的深海“黑烟囱”
1977年10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所属的深海潜水器“阿尔文”号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率先发现海底热泉生态区。这个海底热泉生态区位于东太平洋,水深的地方。热泉生态区热液的喷出速度高达每秒数米。热液喷出后,遇到了冷的海水而迅速降温,所带出的矿物质结晶而形成筒状,由于含硫化物较多而呈黑色,高度可达10米,如同黑烟囱耸立于洋底。这些黑烟囱迅速生长,又很快倒下,形成一片金属硫化物矿床。
后来,海洋学家又先后在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北纬10°海底和北纬21°的胡安·德富卡发现了海底中耸立着许多黑色的“烟囱”,并为此取名“黑烟囱”。海洋地质学家仔细研究了洋底热液喷出口,他们发现,这些喷出口实际上是洋底的间歇喷泉。炽热的热泉从洋底裂缝里流出来,虽然温度很高,但深的海底,其压力相当于200多个大气压,如此高的压力下,热液是不会沸腾的。热液喷出后很快冷却,热液中含有的大量矿物质,包括锌、铜、铁、硫黄混合物和硅等,散落在海床上,越积越厚,最后形成烟囱状的山峰。这些人间罕见的奇异景观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
科学家以距西雅图以西480千米太平洋海底的“黑烟囱”为例,对“黑烟囱”的成因进一步作了解释。科学家们认为,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不断地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碰撞的结果令海底地层出现裂缝,继而产生了裂缝扩张,于是地球内部的热液喷涌而出,这些热液冷却后又形成了新的海底地壳。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泻而出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
当从地裂中涌出的炽热的海水再度遇上冰冷的海水中时,便形成了一缕缕漆黑的烟雾。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这就是海底“黑烟囱”的成因。
“黑烟囱”含有大量金属硫化物,在已发现的30多处矿床中,仅属于美国的加拉帕戈斯裂谷中的硫价值达39亿美元。从多处海底热泉采样分析来看,这些硫化物含有的矿物元素种类繁多且品位极高。发生这种热液喷出现象海域的平均深金属泥。海底热液矿藏中含有大量金属的硫化物,这些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而红海的重金属泥则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有经济深海黑烟囱价值的热液沉积矿床。
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数千年来在海底热泉附近积聚而成的。海底热液位于海底活火山山脉各处,而这些火山山脉蔓延全球所有的海洋盆地。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还在与火山列岛毗连的地点形成,例如太平洋西部边界沿线的列岛。
另一类新发现的海洋矿物资源是富钴结壳。这种矿壳沉积于水下死火山侧面,历时数百万年才形成,其矿物质来自海水中溶解的金属,而这些金属则是由海水和海底热泉提供的。
热泉使金属硫化物沉积集中,同时又使各种金属散布海洋,促进了富钴结壳的积聚。
叹为观止的海底奇珍
美国科学家曾经作过统计,自1500年以来,每个世纪至少有些沉船上埋藏的珍宝价值在6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陆地财富的1/8.
1635,年载有价值7000万美元的黄金和宝石的西班牙舰队倾覆11月16日,先后沉没于巴哈马群岛附近的15艘西班牙运金船,船上金银价值在3500万美元以上;
里达长沙湾的130艘船舶,载有价值超过6.7亿美元的黄金和宝石。
据说著名的海盗真拉菲蒂和彼利保勒斯为逃避英国舰队追捕,将载有拉斯加海洋中。此外,由于战争和其他政治上的原因,也有些国家的政府将金银等宝物沉没在海底,后来战争使藏宝者丧生,至今这些金银下落不明。
近年来,由于水下侦察技术的突破,许多海底神秘的宝船纷纷被发现。被称为美洲八大宝藏之谜的,其中就有两大宝藏在沉船上。一艘日沉没在加勒比海的海底,船上装满了金条、银条、珠宝和大量珍贵之物,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还有一艘船是“中美洲”号,沉没在南藏满宝藏的海底沉船卡罗来纳州海岸外海底,据说船上最大金块有0.5吨重。
目前,许多海底探宝家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底宝藏位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共管的狭亿美元的“费洛尔·马尔”号大帆船,沉没在马六甲海峡。船上装满从苏丹王宫里抢来的财宝,既有金银珠宝、精美工艺品,又有金椅子、金塑像。在这个海峡里,还沉没着许多其他装有宝藏的船。印度尼西亚政府已禁止在这一带打捞沉船。
日本的岛山清行写了一本书《日本的宝藏》,首次公布了当年俄国舰队中4艘宝船的沉没位置,其中一艘装有金块100多千克,银家宝船“娜伊如”号,是为庆祝日本天皇即位航行到日本的,船上装有赠送日本皇族的王冠18只,还有大批宝石和首饰。俄国的“那希莫夫”号是艘军舰,据说舰上装有整个俄国舰队军费开支的“金库”,大白金砖16方、金18方,价值在3亿美元。
海洋中确实埋有大量珍宝,估计占陆地财富的1/8,无论估计正确与否,它都会促使那些海底寻宝者去冒险、去追求。
海底寻宝的幸运儿
在海底寻宝者之中,确有一群幸运儿,他们得到珍宝非常偶然,甚至不费吹灰之力。1906年,在牙买加南边的培州暗礁群,有个渔夫没有任何潜水工具,只是徒手憋足一口气,钻到礁群中抓龙虾。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藏龙虾的石缝里,发现了一些金灿灿的东西,捞上来一看,正是西班牙的金条,有好几百根。
196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靠近维罗的近海浅滩,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戴着轻潜水装具,在海水里捉龙虾。他们嬉闹着、追赶着,其中一个钻出水来喊着:“海底有个怪物,会发金光!”另一个不信地问道:“会不会是鲨鱼牙齿!”于是两个小家伙手拉着手,大着胆子向那古老的沉船发光点靠近。两人一块钻到水下,结果发现是一堆美国双鹰金币,高兴得两人抱成一团。2个小时将金币全部捞了上来,价值20万美元。
1969年夏天,有个潜水员带着妻子到大开曼岛度假,夫妻俩一早一晚都要到海边拾贝壳。那天傍晚,妻子在浅海里走着,只有1米深的水,海底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她突然发现沙子里有一只金亮的十字架,忙叫丈夫过来捡起看看。他潜入水下,扒开沙层,下面露出一艘沉船的舱室,再用手扒拉,发现堆满了金银财宝。夫妻俩没有声张,等到金条、银条,还有一只1.3千克重的金盘,一枚嵌满宝石的十字架,300个小金塑像和其他贵重物品。
当然,大量珍宝还是落到专业探宝者的手里,特别是那些装备先打捞起一艘300年前沉没的荷兰商船,发现沉船内有43桶黄金及4吨钻石。
据专家们统计,每年世界上有60艘左右的沉船被打捞起来,其中多数都是宝船。这些寻宝幸运儿的不断出现,也刺激了寻宝探险家的冒险勇气。
美国双鹰金币
金元宝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寻宝者都是图书馆内看到“戴安娜”号的沉船资料,他就迷上了这艘沉船。为了使梦想成真,他辞去了电脑公司的工作,当上了潜水员,并下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捞“戴安娜”号。经过深入研究与调查,他确定“戴安娜”号沉没在马六甲海峡。
马来西亚政府打了整整3年的公文战,终于获得马来西亚政府的许可司签订了合同,鲍尔这才正式启动工作。打捞工作刚开始30天,便花完数万美元,鲍尔的两位合作者感到希望太渺茫,开始打退堂鼓。他的亲友,都说他神经有毛病,是个疯子和笨蛋。只有他的妻子是个乐观能干的女人,她一面鼓励丈夫努力工作,一面照顾好4个孩子,使他在两年内全身心地投入打捞珍宝工作。他积蓄的40万美元和马来西亚投资的120万美元所剩无几,先前聘用的两名探测技师因拿不到工突如其来的风暴又吞噬了鲍尔的作业平台。
也许是磨难太多,眼看鲍尔难以支撑了,可是上帝给了一点“恩赐”,他的磁探器终于发现了“戴安娜”号,他不要命地钻到海底,遗憾的是,他只捞到一叠176年前的瓷碟。为此,他整整耗掉了8年时间。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海底寻宝热中并不少见,常常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扑了空。可见从海底沉船上寻宝,是一件极为复杂而又艰辛的事情。
价值连城
——海底文物
海洋,除了能打捞出大批金银财宝之外,海洋的底下,还埋藏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大量资料,是考古学家向往和追求的一块宝地。近年来,在海底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迹文物,它同样也是海洋里的珍宝。
地中海东部是人类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古时海上贸易十分学家在土耳其采集海绵时,在28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沉船。经研究分析,这艘船距今有3200年。
年,还捞上来25块陶制杯、壶、罐的碎片。这些东西对研究古代造船技术和贸易情况确是难得的珍品。
西南海岸附近、水深35米的海底,发现一艘古船,装了900坛酒,每坛子,大部分都保存完整。
工程最大、耗资最多的是打捞16日中午,经过两年多航行的法国大帆船“圣·朗诺”号终于抵达印度洋上的明珠——毛里求斯。这次航行历尽千辛万苦,全船145人中就有100人因败血病和其他疾病而诺号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洋。
可是当天夜里,突然袭来一个激浪,“圣·朗诺”号被抛到珊瑚礁上。
锐利的角珊瑚戳穿了船底,几分钟后船就沉入大海,只有10来个人逃脱了死神的魔掌。
考古学家布劳脱在童年时代曾读过《保尔和维尼齐》这部小说,其中的“圣·朗诺”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16岁就学潜水,他的妻子是一位水下摄影师,他决心要捞上这艘古船。经过一年准备,他用了6个月时间打捞,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1万多件在海底下沉睡了250年的物品终于重见天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珍贵文物日。当这艘古船和物品在法国巴黎展出时,引起巨大轰动,参观者竟达50万人之多。有时考古学家们不但能收获大量古迹文物,而且也得洛隆“号和”瓜达卢佩号从西班牙加的斯启程向美洲驶去,这两艘船装满了水银和黄金,在隆马海湾里被风浪打沉。一队考古学家在250年以后发现了它们,并开始在大西洋里打捞。船舱里大量的水银完好地保存着,不过,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水银,而是代表着18世纪欧洲文化的历史遗物。潜水员们在16米深的海底慢慢地挖掘出各种珍铜剪刀、纽扣、上彩陶器、宗教仪多数是酒杯和瓶子;有5个雕刻精美华丽的茶具,那花纹是中国风格的。在船尾还发现另一艘沉船,挖的金别针、20多件钻石别针。
英国人迈克·哈彻,依靠在南海上打捞中国的古瓷器而成了百万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沉船时,发现一艘东方式古船。好奇心使他游向这座迷蒙隐现的庞然大物,他发现这是一艘300年前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有2万件瓷器完好无损,经过300多年浸蚀冲击,瓷器出水后仍然光亮明艳。这些瓷器在拍卖时,精美的上彩陶瓷着他和助手们娴熟的潜水技术,再次发现一艘装满中国瓷器和一些金锭的荷兰沉船——“格尔德马尔森”号,经过打捞,捞起6.8万件精美的中国古瓷器、125枚金锭,都光彩夺目。拍卖之日,盛况空前。一一套瓷碟就卖1.5万美元,总共售得1530万美元。
“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为南宋时期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8万件。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也是唯一能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
“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沉船。
为何“南海一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一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1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一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一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
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南海一号”出水的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南海一号”复原图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根据探测估计,整船文物有6~8万件,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
左右,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在万众瞩目下成功整体打捞出水。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为此努力了20年,其成功打捞开创了世界先例。
英国“苏塞克斯”号沉船
1694年,英国国王于1693年签署了一份文件,并于次年派一艘名叫“苏塞克斯”的战舰和12艘护卫舰,前往地中海增援在那里与法国交战的英国部队。这支战舰还有一项不为人知的使命——贿赂奥地利的萨伏伊公爵,让他在战争中站在英国一边,共同对抗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萨伏伊公爵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外籍将领之一,时称路易十四的克星。由于现代黄金手镯途中遇到风暴,“苏塞克斯”号在直布罗陀海峡沉没,船上550人只有2人生还。大约10年前,一份偶然发现的官方文件暗示,“苏塞克斯”号上有大量金币。这驱使美国奥德赛海洋探险公司不断追寻这艘沉船寻找“苏塞克斯”号,利用声波探测技术,测定了船的具体位置,随后启用电子机器人潜入水下900米深处,对古船残骸进行拍照和取样。
经过3年多的努力,奥德赛公司已经打捞出一门船尾大炮、几颗炮弹以及一些铁枪。而且,根据机器人所拍摄的录像,可以依稀分辨出该沉船的船锚与17世纪末英国古战舰的船锚相似。参加探险行动的英国海上考古专家多布森在提交给英国国防部的报告中说,打捞起来的样品表明,奥德赛公司在直布罗陀海峡发现的沉船就是“苏塞克斯”号。
奥德赛公司随即与英国政府签订合约,负责打捞这艘沉船。
根据奥德赛公司与英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如果打捞出来的财宝价司将得到这批财宝的80%作为报亿英镑,英国政府的份额就上升到60%。
然而,西班牙不久便要求也从中分得一杯羹。在经过与英国多年的政治较量之后,西班牙终于发放了打捞“苏塞克斯”号的通行证。
2007年3月,西班牙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按照协议,两国将共同寻找英国沉船皇家海军“苏塞克斯”号上的货物,西班牙会派遣一队考古学家,全程参与水下考古和打捞工作,如果沉船被证实是“苏塞克斯”号,它将根据国际法承认船体和船上的货物为英国财产。
2007年5月18日,奥德赛公司宣布,他们从大西洋海底一艘古老沉船上,起获重达17吨的殖民时期金银财宝,总价值至少为5亿美元。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出水”的最大一笔海底沉船宝藏。但目前奥德赛公司找到的沉船到底是不是“苏”苏塞克斯“号战舰塞克斯”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班牙“圣荷西”号
1708年5月28日,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圣荷西”号缓缓从巴拿马起航,向西班牙领海驶去,这艘警备森严的船上载满着金条、银条、金币、金铸灯台、祭坛用品等珠宝,这批宝藏据估计至少值10亿美元。
当时,西班牙正与英国、荷兰等国处于敌对状态,英国著名海军将领韦格正率领着一支强大的舰队在附近巡逻。然而“圣荷西”号船长费德兹全然不顾,天真地认为大海何其大,难道会这么巧遇上敌舰?6月8日,当费德兹在加勒比海惊恐地发现前面海域上一字排开的英国舰队时,顿时惊慌失措。猛然间,炮火密布,水柱冲天,几颗炮弹落在“圣荷西”号的甲板上,海水吞噬了巨大的船体。
1983年,哥伦比亚公共部长西格维亚正式宣布:“圣荷西”号是哥伦比亚的国家财产,不属于那些贪得无厌的寻宝者。人们估计,哥国政府已经勘察出沉船的地点了,金条也是商船运输的常见物资但与这批宝藏相比算不了什么。
“巴图希塔姆号”
这是一次传奇般的人生旅程,起点是德国一座为建筑公司浇筑水泥柱的噪音刺耳的工厂,终点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竞标世界上最大宗的8世纪中国珍宝。这一旅程的主人就是47岁的德国人蒂尔曼·沃尔特法恩,他因在从东南亚海域打捞出一批价值连城的中国珍宝后,转眼变成超级巨富。
当年,蒂尔曼·沃尔特法恩听一个印尼雇员讲了沉船故事,说船中可能有珍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沃尔特法恩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对这条沉船产生了浓厚兴趣。沃尔特法恩从海底共打捞上6万件物品,其中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
这些珍贵物品都是产自中国的8世纪陶瓷制品,当时中国唐代的商人将中国的瓷器装上阿拉伯的独桅三角帆船上,然后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地。研究表明这艘船可能是在东南亚海域遇暴风雨袭击后,撞到水下暗礁沉没的。考古学家表示,“巴图希塔姆”号沉船(这是沃尔特法恩给自己的海底发现起的名称)
向人们展现了无可争辩的事实,那展海上贸易。
纳粹宝船
“二战”期间,希腊的北部港口城市达萨洛尼卡是犹太裔希腊人的聚居地。德军入侵希腊后,一个名叫马克斯·默滕的纳粹盖世太保高级军官向当地的犹太裔希腊人发出威胁,称只有交出自己的钱财,才可以免于被处决或被送往集中营。
犹太裔希腊人不得不将自己的财产和宝物倾囊拿出。就这样,价值无从估计的财物珠宝全落入了默滕的默滕将搜刮来的金银珠宝装上一艘刻有浮雕的餐具渔船逃走。当船只行驶到希腊达萨洛尼卡海域时,遭遇事故沉没。
1999年,自称“X幽灵”的不明人士声称,他曾和默滕住在一间牢房之中,两人一起度过了两年的铁窗生涯,他得到了默滕的信任,并取得了沉没地点的详细资料。希腊《民族报》率先披露了此事,大多数媒体则称宝藏中有50箱金银珠宝,其价值更达到了惊人的25亿美元。自此打捞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可是在接下来的打捞过程中,潜水员们并却没有找到沉船。打捞人员甚至动用了先进的声呐定位系统,但至今依然一无所获。纳粹运宝渔船的准确沉没方位,至今仍是一个谜。
纳粹宝船的沉没地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