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魏晋风流十讲
47857200000016

第16章 任诞之风(4)

后来的文人大多有种竹的雅好,应该就是受王子猷的影响,比如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有首《种竹斋》诗,前四句说:“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大文豪苏轼也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以说,王子猷堪称是竹子的古今第一“形象代言人”。

第二个故事也很“另类”,也是和竹子有关的,叫做“看竹不问主人”。王子猷有一天出行,经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看到有一户士大夫人家的庭院中种有上好的竹子,真有“他乡遇故知”之感,便也不打招呼,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的大名,很想和他结交,于是洒扫厅堂预备款待。不曾想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实行“全家戒严”,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于是“乃留坐,尽欢而去”。

故事看似搞笑,其实大有深意,说明在王子猷眼里,对于自然物如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之上。由此可见,王子猷爱竹,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爱到近乎痴迷的程度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王子猷也太不像话了,他是心中有竹,目中无人啊。但是我要说,当我们这样看王子猷的时候,可能恰恰是我们心中俗念太多、俗气太重的时候,我们很难理解一个真正进入纯粹的审美状态的人,可以把世俗的一切统统抛在脑后。后来,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一首诗中,化用此典说:“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好一个“看竹何须问主人”!这叫“心中有竹,目中无人”!试想,竹子之为物,生于天地之间,本属于自然和造化,如果主人不懂得欣赏,竹子种得再多也形同虚设,反过来,如果路人懂得欣赏,路人岂不就是主人?

第三个故事,叫做“闻笛不语”。有一次,王子猷应召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过,桓伊是谁呢?桓伊字子野,一字野王,是东晋着名将领,淝水之战的功臣,也是当时第一流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吹笛。王子猷与桓伊并不相识,但久仰其名,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是桓野王。”

王子猷听说岸上之人竟是桓伊,便命人到岸上对桓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这话是很不礼貌的,凭什么我善吹笛,就要为你演奏啊?要是放在今天,没准儿人家还会想到出场费什么的。但是要知道那是在东晋,要知道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是不同流俗的大名士,咱们觉得受不了的事人家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说穿了,境界压根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桓伊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登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就吹,笛声清越,高妙绝伦。据说他吹的曲子就是着名的“梅花三弄”。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人。整个过程,“客主未交一言”。这两人的做派,简直“酷毙”了!他们不以世俗的繁文缛节为意,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之中,这时候,语言早已是次要的,多余的,一说就俗,甚至一说就错。这说明,在王子猷这些名士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贯彻一种审美的东西,他们的人生不是功利的人生,而是审美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境界,我们一般人很难企及。

王子猷做官的故事就更有趣了。他曾在车骑将军桓冲的幕府中担任骑兵参军一职。这个官主要是管理马匹的喂养、供给之事,有点像孙悟空做过的“弼马温”。但王子猷这个官实在做得潇洒,整天蓬首散带,游手好闲,不问正事。有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部门任职啊?”

王子猷回答:“不知在哪个部门。不过,时常看见有人牵马来,大概是马槽吧。”

桓冲又问:“那官府里有多少匹马呢?”

王子猷应声回答:“‘不问马’,何由知其数?”

这个“不问马”是有出处的。《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说马厩失火,孔子赶回来问:“可有人受伤?”却不问马的死伤情况。这里,王子猷十分机智地引用这个典故,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有多少呢?”真是令人绝倒!

桓冲也真不识趣,又问:“马近来死了多少?”

这一回,王子猷回答得更妙,他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话出自《论语·先进》篇。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死”,孔子就回答了这六个字,意思是:对生存的意义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亡呢?王子猷这里是活学活用,信手拈来,不过意思发生了改变,变成:“活马有多少我尚且不知,又怎么知道死马的数目呢?”言下之意,你这个做领导的,真是“拎不清”!

我不知道,今天还有这样眼里没有领导、心里没有组织纪律的人吗?也许有,但我没看见。今天还有这样对下属的任性简慢虽然不满,但也能听之任之而不打击报复的领导吗?也许有,但我没看见。

后人往往羡慕晋人的那种风流潇洒,千方百计地模仿,却又不免东施效颦。为什么?因为后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已经和东晋“大家族,小政府”的门阀政治体制大不相同,皇权高度集中的结果,是文人士大夫的犬儒化和奴才化,你怎么能上演像王子猷那样我行我素的好戏呢?王子猷出身东晋着名的“骄傲家族”,因为“有恃”,所以才能“无恐”。在“官大半级压死人”的体制化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王子猷这样的人物的。李白之所以羡慕王子猷,就是因为王子猷常常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这种境界,正是李白也想达到但又达不到的!

雪夜访戴

这就是王子猷,用尸位素餐、玩世不恭、目中无人来形容他,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如此,王子猷还是做到了黄门侍郎,但他很快就辞官归隐了。“雪夜访戴”的故事就发生在他隐居山阴的时候。山阴,即今天浙江的绍兴。这则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任诞》篇里,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非常的简洁,非常的优美,但是又充满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一段一段来欣赏: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王子猷隐居在山阴的时候,有一晚下了很大的雪,王子猷夜半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于是打开房门,来到室外。站在雪地里,四下望去,一派粉装素裹的世界,不由得意荡神摇。魏晋名士兴致一上来,总是会想到酒,于是就朗声说道:“拿酒来!”

“拿酒来”这句话,我们在饭店酒家经常听到,可你试试,三更半夜在家里也这么吆喝一嗓子,看看有什么效果?我敢说,不仅酒喝不成,没准儿还会招来一阵痛骂,老婆会说:你以为你谁啊?想喝酒,没门儿!

然而那是东晋,而且是在王子猷的家。我们今天做梦也不敢想的事,王子猷早已安之若素。不一会儿,上好的佳酿——温得恰到好处——已经端上备好的小酒桌,小菜和点心想必也都错落有致地摆放完毕。王子猷就着雪景开始自斟自饮。再看接下来的一段: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喝到兴头上,王子猷不由得站起身来,一边彷徨庭院,一边朗声吟诵起西晋诗人左思的《招隐诗》来。左思就是我们说过的那位模仿美男潘岳逛街,结果被妇女们吐口水的丑男。但是左思长得虽然丑,却是西晋最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写过一篇《三都赋》,刚一写完,便被大家争相传抄,闹得“洛阳纸贵”。他的《招隐》诗也很有名,写山水自然之清幽美丽,表达的是一种远离仕途、弃官归隐的情绪。

王子猷吟罢,不胜流连。突然,他想起一个人来。一想起这个人,便再也坐不住了,连忙让人准备船只,他要连夜起程,前往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去拜访这个人。此人是谁?就是当时着名的隐士、画家、古琴演奏家戴逵戴安道。你看,先是想到《招隐诗》,接着又想到一位隐士,这和王子猷的隐居生活不是正合拍吗?

想念一个着名的隐士或朋友,当然不算奇怪,奇怪的是,在那样一个风雪载途的深夜,而且说走就走,毫不含糊。我们会想,这么一件事,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还有精力,“成本”实在太高了。但王子猷才不管这些,他行事一向都是只问兴致,不计成本,更不在乎什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是“我的事情我做主”。他马上命人准备好船只,连夜向戴逵隐居的剡县进发。不一会儿,一艘小船便在大雪弥漫的剡溪上行驶了,在这么一个纯白的世界里,“众人皆睡我独醒”的王子猷,真正做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这已经够“酷”了吧?然而,更匪夷所思的还在后面——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经过大半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戴逵的家门口,那是此行的目的地和结果,也是此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但是王子猷走到门口,却门都没有敲,而是来了个令我们惊诧无比的“华丽转身”,然后就沿着原路返回了!你说王子猷这个人,是不是“玩的就是心跳”?他把我们对他的“期望值”提得高高的,却突然来了个釜底抽薪,告诉我们GAME OVER——游戏结束了!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愣住,良久无语,仿佛有人按了“静音”键,整个世界一片沉寂,鸦雀无声!

你能想象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在他气喘吁吁地跑到终点,可以赢得比赛的胜利的时候,突然放弃了去撞击那根代表胜利和荣誉的红线,转身走进了休息室的情景吗?

你能想象一个狂热的粉丝,钻进摩肩接踵的人群,好不容易挤到偶像的面前,马上就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签名的时候,突然觉得签名这样的事很无聊,很伤自尊,于是扭身就走的情景吗?

你能想象一个聚敛无度,日进斗金的富豪,突然之间觉得他的所有的财富都是身外之物,于是把万贯家财全部捐给希望工程的情景吗?

如果你能够想象,而并不觉得自己脑子进水了,那我要说,你也许能够理解王子猷。

诚然,当目的就要达到,结果唾手可得,意义很快可以彰显,价值马上就要实现的一刹那,一般人难免会产生一种狂喜,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你试着换一个更广大的角度去看待那目的和结果、意义和价值的时候,说不定你会发现其中的荒诞和可笑!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人为物役”。就是说,人类经常会成为他所创造的身外之物的奴隶——

人类创造了金钱,很快就成为金钱的奴隶;

人类发明了高科技产品,很快就成为这些产品的奴隶;

人类制定了礼法规范,很快就被这些礼法规范所限制;

人类常为一件事设置目的和结果,价值和意义,然后就被这目的和结果、价值和意义牢牢束缚;

人类甚至会假定或预设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或“理想国”,为所谓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劳心劳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时候,我觉得人类真是非常伟大,因为我们能够发明创造;但有时候,我又觉得人类其实很矛盾,很可笑,甚至很荒诞,因为我们常常作茧自缚!

当我们做出各种“规定动作”,说出各种“规定语言”,填写各种“规定表格”的时候,当我们千方百计地试图把自己安放在一个体制中,成为一颗人见人爱的“螺丝钉”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脱离了人最自然的天性,最本真的状态,和最纯粹的灵魂。借用马克思的观点,这叫“人的异化”。

我觉得,当王子猷“造门不前而返”的那一刻,他也许突然置身于更广阔的天地,俯瞰自己的一举一动,并且看破了自己日夜兼程拜访一位隐士这种动机和行为的可笑。于是,他选择了放弃,中止,删除,甚至“归零”。在那一刻,王子猷避免了被自己设置的价值和意义所“异化”。他在自己的“人生遥控器”上,按了一个“取消”键。

我要说,就在王子猷选择“放弃”的那一刹那,他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的灵魂因此飞升起来,由“必然王国”飞升到了“自由王国”。

王子猷其实是在挑战一种东西,他挑战的不是生理或体能的极限,而是精神和灵魂的极限!他完成的是一次“精神的蹦极”!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行为艺术家”王子猷表演的一个“真人秀”罢了,他的目的就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行为艺术家”不过是我们的一个比喻的说法,王子猷那个时代,哪有什么“行为艺术”呢?如果要说王子猷有表演的成分,我以为倒是不假,但是,在王子猷“华丽转身”的那一刻,如果他心里真有观众的话,那也只有一个——无所不在的上帝!

也许,王子猷对着天空在那里想:看看吧,这就是我,我的名字叫做——人!

当然,就像李白的天才烂漫、大气磅礴的诗歌不可模仿一样,王子猷的“雪夜访戴”也是不可复制的。事实上,当贵族文化和贵族精神已经成为前尘往事,社会正在向现代公民社会迈进的时候,王子猷更不该是我们效法的榜样。因为他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别的不说,当我们现在遇到一种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当我们想要给自己争得一份权利的时候,能按那个消除键吗?不能。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或者说应该——把一件事进行到底。

那么,对王子猷这个故事我们该怎么看呢?我觉得,不妨把“雪夜访戴”当做一首诗,一幅画,一段美妙的音乐,刻录在我们精神的光盘里,时时重温,默默遐想,在我们原本平凡的生活中,永远保留一份对自我、自然、自由的向往之情。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