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学识及教育方面的成就
在学识教育上,李鸿章有自己的深切感触。早年,他曾经在曾国藩幕府受到曾国藩的严格训练,这对他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学习教育以及用人上,他坚持持之以恒的态度,认为坚持到底就能成功。并且,他还提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把小孩子作为留学生送到国外留学……
持之以恒的回报
选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好比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另一半的成功,就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很多人都是由于经受不住考验,才半途而废的。曾国藩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他勤奋与执著。李鸿章本性疏懒,如果不是在曾国藩幕府中的磨炼,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李鸿章投入到曾国藩的幕府以后,曾国藩就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教导和锤炼。在日常生活上,逼迫他起早吃早饭,对人讲究诚信。在严厉的督责下,李鸿章的懒病终于治好了。在军事上,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在安徽团练的时候败多胜少,主要是能浪战而不耐战,不善防守,所以就特地传授他深沟高垒的“站墙子”之术,以及保饷道粮道自立不败的坚守之法。并且,曾国藩还先后让李鸿章办马队,练淮扬水师,给他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李鸿章曾说:“我以为湘军有异术,今天晓得,不是别的。只不过听到长毛来站在墙子前罢了。”正是这种防守战术,使当年淮军在关键的虹桥之战、北新泾之战中没有被太平军击败,反而反败为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曾国藩任命李鸿章编练淮军,救援上海,这时他年仅40岁。李鸿章刚出山就肩负重任,到上海后,更是面临着严峻局势,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岛人疑谤,属吏蒙混,逆众扑窜,内忧外侮,相逼而来”。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衣衫褴褛,像是一群叫花子进城,无论是当地的官绅,还是外国人,无不耻笑。这种情况只能用“苦”字来形容。
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成败荣辱在此关头,只有保住上海进而夺取苏、常,才是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他成就功名的唯一机会。要达到这一点,只有按照老师的传授来做。曾国藩出山,标榜“不要钱,不怕死”,李鸿章则接过了这六个字,“刻刻自讼”,卧薪尝胆,不苟慕荣利,冲破艰难险阻,闯出一个新局面。他“日处营中,自朝至夜,手不停披,口不息办,心不辍息”。他几乎无暇与四方友朋交游和书信来往,但是却始终同曾国藩保持联系。对于大小事务,他几乎都要向老师请教,而曾国藩也是有问必答,悉心指导。二人在短短两三年中,就留下了数百封信。教导加上实践,李鸿章的能力突飞猛进,自己也踏上了仕途的直通车。一年以后,淮军迅速壮大,人数激增到5万余人,顶住了李秀成的多次大规模进攻,掌握了有利的形势,最终收复了江苏大部分地方。
后来李鸿章镇压捻军,遇到过更加危险的局面。由于屡次失败,损失惨重,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指责。这个时候,他进行战略大调整,提出了“倒守运河”的方案,守住运河西岸,不让捻军回师。曾国藩虽然远在后方,也来信告诫李鸿章:除了倒守运河,别无良策,应及早定计。
经过一番苦战,李鸿章终于把东捻军镇压了下去,完成了老师没有完成的使命。
打造属于自己的生力军
在封建社会,几乎每个做官的都有自己的幕府,也就是今天的智囊团。幕府成员们为他们的主子出谋划策,谋取利益。幕府也为他们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李鸿章便是在曾国藩的幕府中真正成长起来的。他充分地认识到了幕府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所以当他奉曾国藩之命出幕独当一面的时候,就开始组建自己的幕府——也就是自己的人才库。他的幕僚中,有很多是曾国藩的“遗产”,也就是曾国藩借给他或者是推荐给他的。由于有了曾国藩的成功经验,李鸿章在这方面胆量更大,步子也更快。
1861年底,李鸿章受命招募淮军,就开始筹建幕府,到他去世,他的幕府前后延续了整整40年,一直长盛不衰。据欧阳跃峰《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一书研究,李鸿章的幕府至少有五百六十多人,无论是存在时间的长短,入幕人员的众寡,设置机构的多少,承担事务的繁简,李鸿章幕府都远远超过了曾国藩幕府,而堪称晚清第一幕府。
李鸿章幕府人才济济,其中既有官宦子弟,如潘曾玮之父潘世恩官至内阁大学士,是李鸿章的座师。也有不少人出身平民,如周馥“世业农商,无显宦”,吴汝纶幼年因家贫以鸡蛋换松脂照明。此外,还有学徒商人等,如朱其昂、朱其韶兄弟,祖上累世经营沙船业,严信厚早年在宁波恒兴小钱肆做学徒,李金镛年轻时即以经商致富,唐廷枢、徐润、郑观应、吴懋鼎等则担任过洋行买办。在近代颇有影响的伍廷芳,出生于新加坡,是华侨,也被李鸿章收罗进来。
曾国藩去世以后,他的集团也产生了分裂,其中主要的势力是左宗棠、沈葆桢,曾国荃、曾纪泽,刘长佑、刘坤一,而势力最大的则是李鸿章的淮系。
淮军将领中,张树声曾由江苏、贵州两省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刘秉璋由江西、浙江两省巡抚升任四川总督。潘鼎新历任云南、湖南、广西三省巡抚。刘铭传先授福建巡抚旋改台湾巡抚。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历任湖南巡抚、浙江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历任广西巡抚、云南巡抚、贵州巡抚、云贵总督。
除了武将刘铭传等纷纷登上高位外,李鸿章的幕僚也先后出任高级官员,形成了可以左右政局的庞大势力。
李鸿章的幕僚中,薛允升是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曾两次担任刑部尚书,主持晚清的法制改革。此外,官至封疆大吏的还有许多人:
郭嵩焘曾经担任广东巡抚;刘郇膏以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郭柏荫先后任署理江苏巡抚和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丁日昌先后任江苏、福建巡抚,后来担任总理衙门大臣;王凯泰担任过福建巡抚;钱鼎铭官至河南巡抚;涂宗瀛担任了广西、河南、湖南三省巡抚,后升任湖广总督;倪文蔚历任广西、广东、河南巡抚;沈秉成先后任广西、安徽巡抚;李秉衡先后担任署理广西巡抚,安徽、山东巡抚;邵友濂历任湖南、台湾巡抚;刘瑞芬官至广东巡抚。
在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李兴锐历任江西巡抚、广东巡抚、闽浙总督、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女婿聂缉规(下木)先后任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巡抚;周馥历任山东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杨士骧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吴廷斌以山东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袁大化以河南布政使署理山东巡抚,后来实授新疆巡抚;孙宝琦升任山东巡抚。
李鸿章的幕僚中,还有十几位担任过晚清的驻外使节,控制了外交领域。而司、道、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行政官员,出身李鸿章幕府的更加不胜降。由此形成的强大政治势力,不但延伸到全国大部分省区,而且在很多方面影响晚清政局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他的幕府堪称中国当时最大的近代人才库。
要用就用信得过的人
我们经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不相信他,那还用他干吗?所以,用人的首要条件是信任他。1861年,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率军围安庆,由于安庆城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下。曾国荃打听到守将之一程学启曾是清军降将,有争取过来的可能,于是他秘密与程取得联系。
经劝说,程同意作为内应,约期献城投降,但是不慎走漏了消息,程学启只得连夜率亲兵千人投奔湘军。
曾国藩是不喜欢投降将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认为投降没有气节,不符合他的理学道德标准;二是他认为既然这次他投降你,说不定下次他又会投降他人,所以不能重用。正因如此,他不愿意收留程学启在自己帐前,而将他派到曾国荃手下效力。
而这时的李鸿章正因为准备开赴江苏太平军战场而四处招募淮军。因为程学启是安徽人,而且勇猛善战,李鸿章一贯的用人原则是一要对自己忠诚,二要善于打仗,所以他很想把此人挖过来。他向老师提要求,曾国藩自然乐意程学启离开湘军编入淮军,但是此事还得曾国荃同意。
于是李鸿章特向曾国荃解释:“老师命我招募淮军,但我部除张遇春一营是熟手外,其余都是刚招来的新兵,我这次要劳师远征,恐怕没有几个老将帮带着是不行的。贵部程学启所率两营,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而且多是安徽人,不如先借给我淮军。我这也是征得了老师同意的,所以程学启离开您那里也不是他本人的意思。希望您能玉成此事,好让我在江苏也建一些功业吧。”曾国荃虽然心里有些舍不得,但既然人家开口了,也就不好回绝了。
李鸿章得到程学启,简直就是如虎添翼。经过很快的集训,一支崭新的队伍——淮军正式成立了,即刻开赴上海,投入苏南战场。淮军到了上海之后,李鸿章先是设法站稳脚跟,并不急于上阵作战。淮军在上海学习洋务,购买新式武器,程学启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由于程学启所部是李鸿章最看好的精锐之一,所以配备的基本都是新式枪械大炮,称得上是重装师。
不久,机会来了,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占杭州后,直接进逼上海,英法军队及知府李庆深主动出兵,结果被李秀成痛击,法军提督卜罗德被击毙,李庆深部全军覆没。李秀成率军直逼上海的青浦、松江、虹桥一带,形势十分危急。
李鸿章派程学启、韩正国等部进驻虹桥,与小股太平军遭遇,首战告捷,双方在虹桥形成对峙局面。李鸿章亲自率军,坐镇指挥淮军几度击败太平军,李秀成部下大将郜永宽负伤败退。
虹桥一战,淮军取得了到上海以来第一次胜仗,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战略局势,更使得淮军的声誉得到了提高。程学启也因功升任副将,赐号勃勇巴图鲁。随后,程学启又与太平军猛将慕王谭绍光打了几次恶仗,太平军伤亡惨重,淮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程学启又从副将升任总兵,加提督衔,这可是从一品官衔了。
1863年夏,淮军发起对苏州太平军老巢的总攻,兵分三路,程学启率淮军主力与戈登的常胜军从中路直取苏州。到了冬天,苏州城破,程学启率部入城,谭绍光死,李秀成弃城逃走。攻占苏州是一次决定性胜利,程学启因统率有功,获赏正一品封典,赏穿黄马褂。据说洪秀全得知苏州战事后,悲愤地写下批语:“毁我天朝基业者,必程方忠也……叛逆不除,天朝难固。”
1864年春,淮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进攻常州、一路南下浙江与左宗棠夹击浙西太平军。入浙淮军又分两路,程学启率部进攻嘉兴。进攻嘉兴一战打得十分辛苦,淮军遭遇太平军的顽强抵抗持续了一个月后,嘉兴才被攻下,守将刘得功被打死,荣王廖发受被擒杀。不过不幸的是,这次战役中,程学启太阳穴被子弹打中后经医治无效,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骁勇猛将就此陨逝。李鸿章得知程学启的死讯,顿时感到无异于失去一只膀臂,十分悲痛。直到甲午战争之后,他还不忘程学启:“要是程方忠还在的话,我还会怕什么小日本呢?”常胜军戈登平时也最佩服程学启的勇猛,对于程的死,他更是感到惋惜,后来他从李鸿章那里求得了当时程学启部的两面大旗带回了英国作为永久纪念。
曾国藩当初把程学启借给李鸿章带走,后来得知程在战场上作战十分勇猛,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对李鸿章忠贞不贰,才感到吃了亏。于是他向李鸿章索要程学启,但李拖延不还。曾国藩致信程学启,程也答应等平了江苏的太平军就重新回到湘军。没想到没等战局结束,他就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了。
求贤若渴
李鸿章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幕府招揽人才,他到了上海之后,就开始为淮军幕府网罗更多人才。在安庆的时候,他就听说了冯桂芬在上海,因为那封乞师信就是冯写的。他与冯桂芬早在十几年前就相识了,冯桂芬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榜眼,先前曾入江苏任巡抚林则徐幕府,后在翰林院与姚莹等人研究经世之学。李鸿章考中进士之后也进入翰林院,那时他就对冯桂芬的学识非常佩服。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这一天,李鸿章亲自来到冯桂芬的家。冯桂芬一看李来了,赶紧抓住他的手:“哎呀,李大人军务繁忙,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个闲人家里来了?”
李鸿章哈哈一笑:“景亭兄难道不欢迎吗?不是你出的主意把我从安庆诳到上海来的吗?今天我来看看十几年未见的老兄台,难道不行吗?”
冯桂芬被他说得很尴尬,赶忙说道:“岂敢岂敢,李抚军百忙中来到寒舍,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吧?”
李鸿章转入正题:“开玩笑了兄台,今天我是特意来拜望你的。要不是你那封写给曾帅的《公启曾协樱》,我哪能到上海来见世面呢?那封信我是拜读过多遍的啊,洋洋洒洒数千言,曾帅看了也为之动容啊。尤其是听说你还策划了哭请的法子,派钱鼎铭、华翼纶到安庆那里一番哭诉,要不曾帅怎么能这么快派我出兵上海呢?还是你高啊。”
冯桂芬被李鸿章这么一忽悠,心里确实有些飘飘然了。自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就奉旨回乡办团练,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冯桂芬举家逃往上海,处境一直很沮丧,虽然胸中有无数经世致用的报国愿望,但一直苦于无处施展。时常感到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了,还一无所成,心中颇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