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97

第97章 怎样帮助孩子延迟满足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在父母没有立即满足他的愿望时,又哭又闹,甚至答应了以后再满足要求仍然不依不饶;而有的孩子即使没得到满足,也很“乖”,甚至表现出为了以后能有更大的满足而放弃立即能得到满足的精神,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孩子来讲,在马上能吃一块巧克力与明天可以吃两块巧克力之间作出选择,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精神考验!这个选择是冲动与克制、放纵欲望与自我控制之间冲突的缩影,从中折射出孩子的性格特征,从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他未来所走的人生道路。

抵制冲动是最基本的心理技能之一,抗拒诱惑、控制情绪、维持理智、遵守道德莫不与此相关。曾有研究表明,那些4~5岁时能接受延迟满足而放弃即刻满足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情感表达、社交技能、人格特征上与那些无法抵御即刻满足诱惑的孩子差异明显。前者往往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社会效率,自信、头脑清晰、善于把握大局、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而后者则有约1/3的人缺乏这些优良品质,并且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相对较多,比较羞怯,遇到挫折时自我否定,嫉妒心强、脾气暴躁、不会“做人”。

可见,能够忍受一块巧克力诱惑而默默等待拿到两块巧克力的孩子,成了睿智、成熟的青年,而更愿意迫不及待享受一块巧克力的孩子,则有一部分成了冲动、不顾大局的青年。

其实,人们取得的种种成就应部分归功于抑制冲动的心理功能,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以牺牲暂时的快乐为代价,比如说戒烟、学业成功、道德情操的形成等。因此,父母应对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有所了解,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这种满足能力。

◆让孩子认识延迟满足比即刻满足更好

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但这种方法对较任性的孩子作用不明显。

◆加大延迟满足的力度

比如告诉孩子:你今晚要是弹钢琴而不看电视,明天就带你去游乐场。这比告诉他:今晚你弹钢琴明天就可以多看1小时的电视对孩子的吸引力要大。在前一条件下,孩子更愿意选择延迟满足,但是这仅仅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手段而已,在他们随着经验的积累越来越认识到延迟满足的好处时,他也就能更好地克制自己的冲动了。此时父母要有意识地逐渐减低延迟满足物的价值强度,以免使孩子形成依赖。

◆让孩子认识到即刻满足的“不合算。”

事实表明,在团体中人们作出延迟满足还是即刻满足的选择与独处时是不同的,在群体中,孩子更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比如告诉孩子你今天可以吃一块巧克力,而小姐姐决定今天不吃,所以她明天可以吃两块,而你明天则不能吃了。孩子到明天看到别人享用两块巧克力而自己只能看着时,也会后悔。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克制欲望是为了以后更大的满足,会渐渐地把眼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而不是仅仅只看到眼前利益。

◆让孩子学会抵御诱惑

引导孩子学会用适当的策略帮助抵制诱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人观察到,那部分顺利地等到延迟满足的孩子,为了抵制即刻满足的诱惑,千方百计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无法忍受延迟满足的孩子,多半想的是唾手可得的满足品的味道、香气等,以致无法忍耐。因此,父母应教孩子一些等待延迟满足的技巧,比如通过唱歌、做游戏来转移注意力、自我劝说、想象得到满足后的兴奋与自豪,反复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要改变”来自我强化等。

生活中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一旦孩子提出要求则立即满足。殊不知,这样非但惯出了孩子骄横性格,还泯灭了孩子克制冲动、总揽全局的延迟满足能力,使孩子成长为经不起诱惑的人。与之不同,有些父母则告诉孩子今天不看电视明天去公园,可却把说过的话忘了。数次之后,孩子又如何能信任他们呢?在孩子眼中,他们许诺的延迟满足是空头支票,于是便学会了有欲望立即满足,有东西立即享受——谁知道明天会怎样?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成了及时行乐的典型,经不起诱惑,放纵自己的冲动。这样的孩子是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