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69

第69章 帮孩子走出自我挫败的阴影

孩子经历了挫折,可能会产生意识消极,而且惧怕挫折。当他再次面对挫折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自我挫败”。自我挫败是指有些孩子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之前,自我设想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其所吓倒,从而产生忧虑和恐惧,似乎必然失败,于是总想回避。因此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走出这个误区。

记得某杂志曾经提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青年去医院看病,医生错误诊断他患有癌症。于是他就坚信自己患了癌症,整天惶惶不安,夜不能寐。一年后,他再去医院复查,发现真的患了癌症。

这个例子说明了心理的作用——意识可以左右事物的发展。

比如,一个孩子要参加高考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一听说这次考试相当难,录取率很低,便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行,甚至考前便承认失败,失去了尝试的信心;或者有的孩子自己感觉长相不好、口才差、能力差等,而产生自卑、放弃、回避等心理和行为,这都是自我挫败的表现。

◆孩子自我挫败心理常见表现

①过多地注意别人的评价,关心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但同时又担心和怀疑自己能否得到别人的赞扬。

②对自己持一定程度的否定态度。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之前,往往会设想出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困难和障碍所吓倒,似乎失败就在等着自己,从而认为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

③自我意识强烈,经常认为别人都在注视自己、议论自己,越是人多和陌生的地方,就越觉得不自在,一举手、一抬足,都顾虑重重。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以及虚荣心比别人强,因而当一切无法如愿以偿时,就会烦闷苦恼。

④具有内向的性格,他们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而不擅长表露自己,尤其不愿在大庭广众出头露面,平时缺少社交活动,常常表现出缺乏自信。

⑤其实思想本身能左右事情的发展,有些事情本来不会那样发展,可是一个人在事前就认为必定那么发展,结果真就会那么发展,这就是心理的力量。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帮孩子走出自我挫败。

(1)教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父母如何教孩子首先应当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对自己有哪些才能、特长、优点和哪些缺点、短处、不足,都应当心中有数。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要求过高,“一口是吃不成一个胖子”。因为失败感和期望程度是相关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失败感相应也越高。所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应给自己定一个恰当的标准,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过分地失望。

(2)教孩子不要害怕受挫

自我挫败者往往在行动之前就害怕失败,并把失败结果想象得太严重、太难堪。这样,注意力越集中于自我,越阻碍自我潜能的发挥。比如考试时,越是怕考不好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不能很好地发挥。成功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但对失败也要做最坏的打算,从最好处着眼,从最坏处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失败了,也可以让孩子自豪地说:我拥有了几次失败的教训,我虽不充实,但没有白过,因为失败意味着我与成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失败已把成功的希望带给了我。

(3)让孩子正确地接受自我

许多不能接受自我的孩子常由于对自身的某个方面不满意,而拒绝承认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怕“丑”而竭力装扮或伪装自己。虽然这并非有意,但却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要接受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使虚荣心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广泛地与社会和他人进行交往,培养自信心和实际行动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

(4)教孩子学会自我鼓励

如果孩子感到将要产生或已经产生自我挫败的时候,父母应该教他运用自我鼓励的方法来矫正,可以教他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他们同忧虑和痛苦进行斗争。比如,在担心失败时激励他们:“吃一堑,长一智,挫折和失败能使人成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可以教他运用自己喜欢的伟人的思想来激励自己,同时,名人格言、座右铭等都可以促进意识调节,摆脱自我挫败的不良情绪。

(5)父母也可以教孩子想象自己是一位胜利者

伟大的哲学家高斯克莱为我们立下了一些哲学典范。他曾经在一段颇为漫长的日子里,不停地告诉自己,我是最伟大的人物,每次都“使自己确实感觉到如此为止”;同时,别人也不得不确信“他正是那种唯一的伟大人物”。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以实际成就使自己确信如此时,其他的人也会因此自动地确信他真是很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