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06

第6章 打破“天才”、“神童”的迷信

不少家长都从一两次的早期经验出发,认定孩子是“天才”、“神童”,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于是加给了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强化训练,希望由此挖掘孩子的天赋,实现自己一厢情愿的梦想。

◆别让读书变受罪

平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本来就够孩子受得了,可假期也不放过,读书真变成了受罪。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个人能力有差别的问题。同样的作业,对有的孩子来讲可能并非什么难事,量也不算多;可对有的孩子或许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我认为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有一种机制,使学生能够同任课老师协商,当作业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时,可以让老师相应地减少作业量。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到底是什么?作业量过多,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对工作特别热心的老师,他们特别希望学生能通过做作业多学一点儿东西,尽快提高自己的水平,可大多情况下,这种热情都有点过头;有时候老师也会单独给功课较差的某些孩子留作业;还有一种情况是极为少见的,那就是把作业作为一种惩罚的游戏留给学生去做。我们应该了解清楚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何在,然后共同来采取对策。如果孩子对作业不堪忍受、甚至想因此去死的话,那作业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毫无价值可言。

许多孩子觉得光在学校学习还不够,还要去上课外补习班,那么完成大量作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准备升学考试,有些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用功。然而,苦学习失去了乐趣,只剩下痛苦,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孩子最不喜欢听的话

有一个学校对小学生以“你不希望父母做什么”为题进行问卷调查时,不论何时何地,回答“不希望他们说‘学习、学习’”者的人数,都排在前几名。可见,“学习去”是父母们常挂在嘴边的,同时也是小学生们相当反感的一句话。

埋怨或者警告,如果只是说说而已的话,毫无意义,只有去履行它,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根据经验,父母们明明知道毫无效果,可还是动不动就没完没了地冲着孩子大声嚷嚷:“学习去,学习去!”自己倒是释然,觉得反正“该说的都说了”,可是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果。父母让他去学习,他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学习,我才不愿意呢!”“学习,难道是做给你看的吗?”

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沉默,考虑用其他途径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训练孩子坐得住板凳

我们知道,电视剧每播15分钟就有广告,而且动画片每一集播放的时间也大多是15分钟左右。这是因为,从心理上看15分钟的时间是许多孩子精力能够集中的最大限度。在这一心理作用下,许多孩子在书桌前坐上15分钟后就再也坐不住了。到了小学四年级如果仍旧是这样,每次只能坚持15分钟,就显得太短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多坚持一会儿,可是强行逼迫他们坐在书桌前的话,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不宜操之过急。比如一开始可以延长到20分钟,然后再延长到25分钟,以此类推。对现在只能坚持15分钟的孩子,可对他说:“能坚持20分钟,就让你吃点心”,来点物质奖励。然后用闹钟或者计时器设定好2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约好:“表一响就吃点心。”若孩子果真能坚持20分钟,家长就要马上履约,不仅让他吃点心,还要进行大力表扬。第二天,就可以让孩子向25分钟的时间发起挑战。如果能如此慢慢将时间延长下去,那么一二年过去以后,孩子或许就能坚持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

◆时常让孩子换换脑筋

中途变换学习内容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一直坚持做同样事情,就是连成人也会感到无聊。不妨先让孩子学习10分钟左右,然后给他换成别的功课。通过改换学习内容,能起到一个转换情绪的目的。大人有时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一个小时左右以后,效率往往就会低下来,这时走出书房或踱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去冲一个淋浴,放松一下自己,立刻就会觉得十分惬意,精神也会为之大振。当然,这时走出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散散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孩子同样需要调整情绪、换换脑子。过去家长常常打发正在学习的孩子出去买东西或者让孩子帮忙干农活。孩子并没有因此而耽误学习,学习成绩也并不比现在的学生差。这种随时随地的适当的情绪调整,使得孩子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先让孩子从自己学得最好的功课做起。这就如同体育比赛中的助跑,助跑是为了跳得更远、更高。成人也一样,当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没有干劲,磨磨蹭蹭地白白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结果就不一样了,工作能马上完成得井井有条。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可先让他们做自己最拿手的,当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就趁势转向其他的功课。这样做,孩子就不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了。

◆“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

定期考试,成了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许多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或者被某种自卑感所困扰着。这种情绪,会降低学习效率,严重影响学习精力的集中。

这是由于,当考试临近时,孩子的大脑已经完全被考试的事情占据。缓解这种紧张状态的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想些与考试毫不沾边的事情,分散和转移其注意力。可以找一些孩子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同他聊聊,比如:“考试完了,带你去吃牛排”,或者“天气转暖后去旅行吧,你想去哪儿?”

这就像在即将胀破的气球上捅一个洞,释放出一部分空气。让孩子想象、描述一下考试完以后的轻松、愉快的生活,也特别有效。有了越来越多的快乐的憧憬和幻想,焦躁不安的情绪就会随之烟消云散。

这种谈话应尽可能地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比如吃饭时或者喝咖啡休息时。窍门就是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若是定期考试,还会有一定的轻松余地。而升学考试就大不一样了,强烈的紧张和不安会一起向考生袭来。这时若家长不能保持沉着,而完全以考试为中心的话,全家就会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之中。这种紧张气氛反过来又会加剧考生的紧张和不安。

不要把考生当特殊的人来对待,应在他面前表现得同往常一样轻松自如,并且告诉他:“不论是考上,还是考不上,我都不太在意。”这样做非常重要。在考试面前乱了阵脚的考生往往过分重视考试,把考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他们有些人眼里,考砸了就好像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气氛,周围的人应尽量避而不谈与考试有关的话题,或者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考生说:“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