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35

第35章 求知识不如求智慧

现在,很多家庭都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认为只要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考上大学,就可以有一个好的工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应该明白,人是靠智慧生存,而不是靠知识生存。

很久以前,某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那位学子听后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那位高僧听了笑道:“这两者当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识是求助于外,当你对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广、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助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得越多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股来自于内在的智慧和力量,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学子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问道:“大师的话我还是不明白,请您讲得更简单一点好吗?”高僧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两个人要上山去打柴,一个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记磨砍柴刀,只好用钝刀劈柴。另一个人则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后才上山,你说这两个人谁打的柴更多呢?”学子听后恍然大悟,对高僧说:“大师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只顾砍柴忘记磨刀的人吧!”那位高僧笑而不答。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认为学习知识和学习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知识和智慧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样一个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广博的知识。举个例子来说,现代的中学生从知识拥有量上来说有的方面可能远远超过了孔子、牛顿,但是你能就此说他们的智慧比孔子、牛顿还高吗?显然不能。那么为什么孔子、牛顿的知识拥有量不如现代的中学生而我们却认为他们具有很高的智慧呢?这是因为评价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标准不是看他的知识拥有量,而要看他的思维能力如何,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要看他的脑力的强弱,脑力强的人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脑力弱的人也许可能在知识的积累量上远远超过脑力强的人,但是在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则远远落后于脑力强的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智能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人们有更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求大脑有更高的思维效率和思维能力。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在这个高智能的时代生存,就必须首先提高我们的脑力,即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呢?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要认识到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是两回事,前者是求助于内,是培养智慧,后者是求助于外,是积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