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
胃下垂是指胃体垂直下降,胃大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甚至进入骨盆的病理状态。患者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饱胀,坠胀,嗳气,恶心及便秘等症状。多见于20~40岁左右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胃下垂的发病原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类。先天性胃下垂是指腹腔里的内脏生来就得不到有力韧带的支持和固定,也就是说悬吊内脏器官的韧带都十分松弛,病人除了胃下垂之外,往往还伴有其他内脏的下垂,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这种病人胃的形状呈鱼钩型,胃壁肌肉松弛无力,因而胃的张力(也就是拉力)很低,经常在饱食后,胃便被牵拉下坠。后天因素引起的胃下垂主要是由于身体过分消瘦,腹内韧带松弛而造成的;经常暴饮暴食或食后运动也可以诱发。轻度胃下垂机体能够适应和代偿,则不会出现自觉症状,只是在进行体检时偶然被发现;较重的胃下垂可使食物进入肠道受阻,胃排空迟缓,才会出现膨胀饱闷,打嗝、嗳气,甚至呕吐等症状。因食物在胃中滞留过久而发酵,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胃壁发生胃炎。另外,还有所谓的“母体型”体质,多是指生育妇女,因多次妊娠而腹壁松弛,腹压下降,内脏下垂。不过这种情况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已明显减少。
§§§第二节诊断
胃下垂患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者长期饮食失调,七情内伤和劳役过度而导致身体消瘦者;另外慢性消耗性疾患亦可并发胃下垂。
一、症状特点
(1)上腹部不适,厌食恶心,膨胀饱闷,但腹部外观并不膨满,打嗝嗳气,有下坠感。
(2)上腹部深处有隐痛,饭后加重,轻度压痛,压痛点常因站立或者躺卧姿势不同而变化。这可能与腹腔内脏器官下垂后的牵拉有关。
(3)胃内食物潴留,所以行走时有“咣当”“咣当”的水冲声音。
(4)严重患者可出现站立性的昏厥。
(5)大便出现顽固性的便秘,排尿困难。女性患者可见痛经、月经不调、头晕、失眠、反应迟钝和忧郁等。
二、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是确诊胃下垂的有效手段。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1)胃呈“丁”字形,张力明显减低;蠕动缓慢,胃窦部明显扩张,胃体部位于脊柱右侧。
(2)胃体下垂,向下腹部延伸扩张,甚至到达骨盆内,胃大弯最低点的角切迹线低于两侧髂嵴连线(束腰带)水平以下,低于1~5cm为轻度,6~10cm者为中度,11cm以上者为重度。
(3)胃黏膜皱壁增粗变浅且较紊乱,胃窦部常并发炎症。
(4)胃排空时间延长,胃内有钡剂潴留,钡餐后6h胃内残存钡剂约1/4~1/3。
(5)十二指肠降部位于幽门管后面,十二指肠球部向左侧偏移。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对胃下垂的治疗,除采取加强营养、帮助消化等对症处理外,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而中医采用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调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胃下垂的认识胃下垂中医叫做“胃下”“胃缓”。这些名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这说明我们祖先有着非凡的智慧。《灵枢·本藏篇》中说:“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说明全身肌肉坚壮者胃厚,肌肉消瘦者胃薄;肌肉瘦薄与身形不相称者,则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则胃缓。同时说明,患胃缓者也就必然有胃下。自从《黄帝内经》提出病名后,却再没有见到历代医家对此病列入专章讨论过,《金匮要略》中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以及“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悬盘”等论述,其实说的就是胃下垂。
胃下垂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加之导致本病的原因是肌肉不坚,松弛无力,而肌肉又属脾胃所主,因此总体来说,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引起脾虚气陷的原因不外是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和劳役过度等方面。正如《脾胃论》中所说:“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形体劳役则脾病。”脾主升清是指脾气有升提举陷和固摄的功能,机体脏器的固定,完全凭借着脾气的这一功能。脾气不足则导致中气下陷,内脏就失去了升提固定的动力,从而出现了脏器下垂。在这里可以看出,所谓中气升提作用,实际上就是脏器周围肌肉韧带的张力(拉力)。由于脾主中焦,脾气下陷,常称中气下陷。临床上患者还可表现出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这是脾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患者可能还兼见脾胃阴虚而形成气阴两虚的证型,那正是脾主升清和胃喜润恶燥功能失调时共同的病理反应。另外,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足,水湿痰饮就会停留,所以挟湿、挟饮也是常常能够见到的,辨证立法时应按照虚实轻重,标本兼顾。对于先天不足的患者,不要忘记兼顾补肾。
二、辨证分型治疗
(一)脾虚气陷型
①症状:面色萎黄,身形消瘦,精神倦怠,少气懒言,不思饮食,食后脘腹痞满、嗳气不舒,或者中腹胀坠,呕吐清水痰涎,舌淡苔白,脉象缓而弱。②治法:补益中气,升清举陷。③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枳术汤加减。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0g、枳实10g、柴胡3g、升麻3g、当归10g、甘草5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④提示:中气下陷证是在中气虚弱的同时又兼见脏器下垂的病理状态。黄芪是补益中气的主药,味甘温,治疗中气不振,清阳下陷,有温养生发的功能,常与党参并用。同时黄芪外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宜升宜提者最为合适。有的人用补中益气汤升提,只注意升麻、柴胡的升提作用,而忽视了黄芪、党参的基本作用,那是不够全面的。在补中益气汤中合入枳术汤,一方面是基于《金匮要略》中“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悬盘,枳术汤主之”的经典方论;另一方面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在补中益气汤中加入枳实,确能提高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实具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功能,能使胃肠收缩的节律和强度增加。这便是历代医家运用枳实治疗此病取得疗效的根本所在。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胃下垂是带脉不固之证,喜用收敛带脉的五味子、白果、乌贼骨等。此外,在运用补中益气汤时还可以根据虚实兼夹之症进行随证加减:呕吐不食者可加半夏、茯苓、生姜,或合旋复代赭汤以降逆和胃;气滞者可加木香;胃纳呆钝者酌加麦芽、鸡内金以健脾消滞;兼有血淤者加入红花、桃仁、丹参等;兼有痰饮、肠间沥沥有声者,合用苓桂术甘汤或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二)脾胃气阴两虚型
①症状: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色略红,唇红而燥,口苦口臭,口渴欲饮,嗳气频繁,或有恶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烦闷不舒,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象细弱。②治法:益气养阴。③方药:叶氏养胃汤合参脉饮加减。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桑叶10g、玉竹10g、石斛10g、沙参10g、生地10g、扁豆10g、甘草5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④提示:翻阅《临证指南医案》便会知道,叶天士创立的“养胃汤”本不是用来治疗胃脘痛的方剂,而是列在“脾胃”条下,治“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之证的,与胃下垂的临床症状有些类似。不过临床上胃阴不足者多兼有中气虚弱,实际就是脾胃气阴两虚,所以胃下垂无论临床证型怎样变化,总是离不开中气不足这一病机关键。上述加减变化后的成方中,可加用麦芽,以助运化生发之力;如果呕吐甚者,可合用橘皮竹茹汤;气虚明显时加入黄芪。
胃下垂是由于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扭曲以及压迫血管,会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加之对周围脏器的机械性挤压而发生血液淤滞(相对性缺血),所以在治疗时,不论对哪种证型,均应加入活血化淤药,如莪术、川芎、红花、生山楂等,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近代名医张锡纯曾说,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和气血,可谓是经验之谈。
三、成单验方治疗
(1)枳实煎剂:100%枳实煎剂,每餐前服10~20ml,4星期为1疗程。
(2)蓖麻五倍子膏贴百会穴:用蓖麻子仁8%,五倍子末2%,打成烂糊,制成每颗约10g,直径1.5cm的药饼备用(为成人一次量)。用时在百会穴剃去一块头发,将药饼紧贴百会穴上,用纱布绷带固定。用玻璃杯盛半杯开水,将杯底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0min,5d后换,可休息1d后再来第二次。热熨时腹部如果有较强的牵引感,便是有效的反应。吐血、怀孕及头痛、皮肤病者忌用,治疗时气温不宜高于20℃。
(3)黄芪煨猪肚:新鲜猪肚1只、黄芪200g、陈皮30g,将黄芪、陈皮用纱布包装入猪肚中,用砂锅慢火煮烂,去药吃猪肚,2只猪肚为1疗程。
四、针灸治疗配合针灸治疗胃下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针刺,可以增强平滑肌的收缩。针刺可选用足三里、中脘、关元、中极、梁门、解溪、脾俞、胃俞等,也可以用艾灸法,选用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等。耳针治疗可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上加压2~3min,每日1次。
五、气功治疗据现代研究,气功疗法可使大脑入静。大脑入静可以产生保护性抑制作用,促使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恢复。腹式呼吸加强了膈肌、腹肌收缩张力,强化了腹压,增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加速胃排空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反复的呼吸运动,可以导致腹肌发达、网膜蓄积脂肪及胃肌紧张,下垂的内脏从而得到恢复而治愈,故认为内养功对胃下垂有显著的疗效。具体修炼方法,可以因人而异,选择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功法,笔者认为甘肃中医学院李少波先生创立的“真气运行法”简单易掌握,患者不妨学一学。
六、推拿治疗推拿术简便、易行、有效,中青年患者3次~4次治疗即可见效,老年患者则需要稍长时间。具体方法如下。
(1)患者仰卧,下肢弯曲,腹部放松。术者站在患者的右侧,用手掌在患者腹部做顺时针缓揉10min;然后再用手掌在气海、关元二穴上按揉5min,最后用拇指在足三里穴上点揉3min。
(2)患者俯卧,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用手掌在患者背部沿中线两侧约1.5寸(指同身寸),自下向上(腰骶部至肩部,其中脾俞及胃俞为重点)轻揉10min。
(3)患者坐位,术者站在患者后侧,用拇指在头顶百会穴上点揉,约5min。
七、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劳逸结合,不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畅悦、乐观。注意腹部肌肉锻炼,以提高腹肌张力,促进胃向上提升,比如慢跑、武术(太极拳、八卦拳)、仰卧起坐等。
2.饮食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应加以注意:①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糖、易消化饮食,并鼓励体力劳动锻炼,强壮体质。②暴饮暴食易使胃下垂加重,不宜过饱、过饥,忌烟、酒,慎用辛辣刺激性食物。③吃饭后可以做短暂的平卧休息,以减轻胃的下坠负担。
3.药物治疗西药除对症治疗(如吐酸者给予制酸剂,消化不良者予以助消化药)外,必要时给予蛋白合成剂、胰岛素及三磷酸腺苷(ATP)等药物,参与体内脂肪、蛋白质以及糖的代谢,供给能量,以增加腹腔内脂肪的沉积。并加强腹部及胃肠肌肉的张力。据报道,在早饭与午餐之间30min,肌肉注射三磷酸腺苷(ATP),每次20mg,25d为1疗程,间隔休息5d,再进行1个疗程,效果较为理想。
4.腹肌锻炼进行腹肌锻炼不但能增强腹肌的肌力,同时也能提高胃本身及内脏韧带的紧张度,经X线钡餐透视证实,单纯进行腹肌锻炼半年以上,胃下垂可以提高5~8cm,具体方法如下。
(1)腹式呼吸:两手分别放在胸腹部,使腹部随呼吸上下运动,每次锻炼2~3min,这样可以发展膈肌。
(2)仰卧起坐:两手向上伸直起坐,手触脚尖,每次练习3~5min,可增强腹肌。
(3)双脚伸直抬高45°~90°,每次练习3~5min,这样可增强髂腰肌、腹肌。
(4)双腿向上模仿蹬自行车,每次练习3~5min,这样可以增强髂腰肌、腹肌和盆底肌。
锻炼应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循序渐进,防止过劳,每日早晚各锻炼1次,坚持6~12月。
5.其他疗法使用腹带式胃托,或用宽腰带束腰,使胃托置于两侧髂嵴连线之上,以利胃内容物的排空并帮助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对极少数病人,经综合治疗无效,且症状越来越严重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八、预后及转归胃下垂与人体消瘦程度有密切关系。患者常常并发肝脏、胆囊、脾脏、小肠及结肠等脏器同时下垂。而这些问题又极易妨碍患者的消化,引起营养不良,出现消瘦;越来越瘦的体质又会促使胃下垂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过本病经过药物、饮食、锻炼等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因遗传因素所致者,疗效较差,且易复发。极少数病人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