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共往事风云录3
47768900000034

第34章 少壮派围攻周恩来

少壮派反应愈加激烈。31日晚,在王以哲家中开最高级会议,参加的有杨虎城、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周恩来五人。少壮派在室外旁听。会议一开始,何柱国先说:“我今天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你们说吧。”接着就是长时间的沉默,只听见呼吸和咳嗽声。杨虎城拿眼挑了挑周恩来,请他先讲。周恩来从膝上抬起手来,说:“我们今天是以你们的意见为意见,还是请你们先讲。”他忐忑不安地期待着。其余的人你看我,我看你,你推我,我又推你,足足拖延了三十分钟无人发言。会议是由杨虎城召集的,但事态表明是以东北军为主,在此僵持情况下,杨虎城只好又请于学忠讲:“副司令临行前留有手谕,东北军由孝侯兄负责,请你代表东北军发表意见,不要再推辞了。”于学忠这才表示:“刚由兰州来,不了解整个局势,到西安后,才知道东北军内部有的主张一定要求副司令回来,张不回来坚持不撤退;有的主张按照顾祝同的条件服从中央的命令撤退,撤退后再要求副司令回来。东北军内部意见极不一致,我的军队又在兰州,我看还是请鼎芳(王以哲号)兄谈谈吧。”

王以哲说:“和也好,打也好,要快决定。和平撤退条件已谈好,不要再这样犹豫不决了……僵持是有危险的。”

于学忠接着说:“我看根据鼎芳的意见,和就和了吧!要打,我的队伍在兰州也来不及。”

杨虎城又要王以哲做最后决定,王说:“我同意孝侯兄的意见,和就和吧。”

杨虎城又问何柱国,何也说:“我同意孝侯和鼎芳的意见。”杨虎城说:“我们十七路军是主张坚持不撤退而要求副司令回来的,因为张副司令不在西安,我是无办法的,你们东北军也不好办。现在你们说僵持有危险,怕打起来。十七路军力量小,都听东北军的,你们坚持,我们跟着,你们既然愿意撤退,我们也跟着走。”杨虎城又问周恩来的意见。

周恩来说:“我们原来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以后你们两方有许多人坚决主战,我们为了团结,只要你们两方一致主战,我们也可以保留我们原来的主张。现在你们两方一致主和,我们当然是赞同的。”他有些担心地最后说了几句:“不过,请你们注意内部的团结,设法说服你们的部下,否则恐怕还会出问题。”

门外的少壮派一听这个结果,一个个青筋突露,看得出里边的血在流动。他们只听任发热的头脑支配了。

一天,东北军的少壮派鼓噪起来,五十几个少壮军官持着武器,在一个会场中向周恩来威逼过来,质问道:“我们的少帅哪里去了?”

周恩来心里也似滚水沸着怒意。他并不欣赏这种挑斗性的、嘲弄的眼光,尽管人群里也不乏闪着盈盈泪光的同情者。他的许多委屈到了嘴边话就软多了:“张少帅随蒋赴京,实出意外,我不赞成,但来不及阻止。”

“少帅是不是你们出卖的?”有人狂叫。

周恩来一下火了:“我们共产党和蒋介石有十年的血债,仇恨难道不比你们深?”周恩来呼喘着,坐下,静一静:“不是因为国家民族的危机,我们怎会主张释放蒋介石?希望大家理智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内讧,张少帅的性命难保,如果我们团结镇静,蒋对我们的力量是有所畏惧的,不敢难为你们的少帅,三角联盟也将存在,发挥作用。”

周恩来的话起了作用,一些军人想告退。但另有几个不依不饶,非要周恩来对救少帅说出具体方案。

这期间,周恩来已给蒋介石写了两次信,敦促他实现诺言,可是蒋一字不回。

周恩来目光森严:“我们共产党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我来这里,党中央没给我这样大的代表权,如果你们一定要我表态,那我只有回去向中央请示后再来答复你们。”

发难者疑惑地看着周恩来,找不出更多的辩词,憋闷地怏怏走了。

狂躁却并未因此而中止,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下去。2月2日上午,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铤而走险,杀害了力主和平解决“救张”的东北军将领王以哲,东北军内部矛盾顿时呈对抗性,在前线的师长刘多荃派兵向西安进发。西安谣传共产党是“二二事件”的指使者,甚至有人扬言要对共产党实行兵谏。

周恩来赶到王以哲家时,王已倒在血泊中,家里乱作一团。周恩来率李克农、刘鼎等人料理后事,设灵堂,祭奠死者,安慰亲属。随后,又赶到新城大楼和杨虎城商议善后。

西安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得孙铭九也发毛了。以前他都听应德田的,此时应德田也手足无措。苗剑秋跑来告诉孙铭九:“周先生对这件事很生气。”

孙铭九一听更着急:“这怎么办?只有请周先生想辙了!”

“周先生已经来了,在副司令公馆。”苗剑秋说。

孙铭九和苗剑秋一头扑向张公馆,在楼上找到周恩来。周恩来圆眼怒睁,斥声道:“你们这是办的什么!”

如闪电灼于头顶,孙铭九扑通一声跪下,叩头请罪:“请周先生宽恕,我做错了!请周先生为和平继续谈判……”

周恩来赶紧招呼他起来,问:“谁的主意?”

“我和应德田,还有何镜华,开会时还有刘启文师长……”

周恩来凝眉想着对策。

2月3日清晨,周恩来、杨虎城和南汉宸等商议,为了保持西安不再发生混乱,避免东北军再发生火并,自相残杀,把和平谈判继续下去,决定告知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离开军队,离开西安去苏区。

张学良得知此事,摇头慨叹:王军长死的冤枉。这三个人,苗是疯子,应像头牛不听话,孙像个小孩子,他们怎能办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