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旷日持久
战国时期,燕国的大将荣蚧很能打仗,赵王非常害怕。他与平原君赵胜(宰相)商量,准备割让济东合卢、高唐、平原等三座城池五十七处地方送给齐国,以此请求齐国名将安平君田单担任赵军统帅,抵抗燕军的进攻。赵国大将马服君赵奢反对这种主张。他对平原君赵胜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率兵打仗的大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割让三座城池五十七处地方送给齐国,这怎么行呢!大王为什么不派我为统帅呢?我熟悉燕国地形,派我领兵作战,一定能够取胜。为什么要求助田单呢?”
接着,赵奢进一步指出,即使请田单指挥赵军作战,赵国也不可能取胜。他说:“第一,如果田单愚蠢,那他一定打不过荣蚡,这样就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聪明、有本事,他也未必肯为赵国出力,因为赵国取胜强大起来,对齐国称霸是不利的。”
赵奢最后说:“依我看,让田单领兵作战,他一定会把赵国军队拖在战场上,荒废许多时间。长久的地下去,就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
赵王和赵胜没有听到赵奢的正确意见,到底割让三座城池送给齐国,请田单统率赵国军队。结果,不出赵奢所料,战争拖了很长时间,赵国付出很大代价,却没有取得理想的胜利。
“旷日持久”这句成语形容空废时日,拖延很久。
狼狈为奸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写过一部笔记名叫《酉阳杂俎》,其中“广动植”一篇记述了许多有关动、植物的奇闻趣事,谈到狼的那一段文字说:狼是一种生性凶残的动物;传说还有一种叫狈的野兽,它是狼的同类。
狈的形状跟狼差不多,也与狼一处生活,但是它的前腿特别短小,自己不能单独行走,平时深居穴中很少出来,出来时就趴在狼的身上,只用后腿着地,看上去好像是狼背着它。
相传有一次一个人路过临济郡西边,那里到处是荒草和坟堆,没有人烟。那人正在赶路,前面忽然出现了数十头恶狼,一个个伸着红舌向他逼近。
那人急中生智,爬到附近一个草垛上躲避。数十头狼围住草垛,一时间也咬不着那个人,又不舍得走掉,这样把那人围困了许多时候;那个人呢,也无法逃脱,就这样僵持着。
忽然有两只狼掉头走了,只见它们钻进一个土堆中,背出一头野兽来,那就是上面说的狈。
狈一到草垛下,闪烁着一对绿眼珠看了一阵,就用嘴叼着草垛里的一捆草用力拔了出来。
这样一来,群狼马上学着它的样子去拔,这个一捆,那个一捆,渐渐地草垛开始松动了,眼看就要塌下来。群狼更是发狂似地拔,情势危急万分。
立在草垛上的人吓出一身冷汗,拼命呼救。正在这时,有一群猎人走过,听到呼救声,就赶了来。
猎人们一来,群狼四散逃窜。草垛上的人本以为自己活不成了,想不到还能遇见救星,心里又是感激又是害怕,就昏了过去。
猎人们把那人救醒,问他怎么会被狼群围在草垛上的。那人将怎么遇到狼,又是怎么看见狼去穴中背出狈,后来群狼学狈的样子拔草等情况说了一遍。猎人们分析这些情况,认为穴中可能有更多的狼。
为了保障行路人的安全,猎人们果断地决定搜索狼穴。他们探明狼穴所在,并作了严密的分工,有的堵住穴口,有的在旁守候,有的爬上高处,一切布置停当,就动手发掘。
结果,从穴中搜出一百多头狼,全部捕杀。上面这段记事说明,狈缺了狼不能行动,而狼又依仗着狈的帮助更为凶残地伤害人畜。后来,人们就用“狼狈为奸”来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干坏事。
狼子野心
春秋时,门子文和门子良两兄弟在楚国做官,子文是令尹,子良则是司马。子文有一个儿子名叫子扬;子良也有一个儿子叫子越。子越出生的时候,子文对子良说:“这孩子壮得跟山林里的老虎和熊一样,哭起来却像豺狼在哀嚎,现在他的年龄虽然还很小,可是狼的孩子虽然很小,但是凶猛的性格以及野心仍然很大,将来长大恐怕不会是个温和的人。我看子越是匹狼,必须狠下心杀死,否则我担心我们家族的人会因为他而有伤亡。”但是哪有父母忍心杀害自己的小孩?因此子良说什么都不肯杀死自己的孩子。子文见子良不听自己的劝告,便对家里的人说:“将来子越如果当了大官,你们一定要尽早离开楚国,不然会有灾难。”子文死后,他的儿子子扬继承作了令尹,子越也作了司马。子扬没有听父亲的告诫,继续待在楚国作官。而子越一当上大官,就暴露出政治野心,他忌恨子扬的官位比自己大,于是暗中派苏贾杀了子扬,自己当上令尹,不久又将苏贾杀死。后来,子越的野心越来越大,甚至想叛变当国君,于是就领兵造反,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楚王派来的大批军队打败,他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这个时候,家族的人才知道子越果然是“狼子野心”,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子文的劝告。
劳苦功高
公元前206年,项羽驻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消灭刘邦。刘邦经项羽父项伯调解,到鸿门会见项羽。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命人舞剑,打算乘机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以身掩护,以免刘邦被害。
陪随刘邦前来赴宴的谋士张良见情势不妙,连忙通知守候在军门外的刘邦部将樊哙。樊哙不顾一切往里直闯,守卫交戟拦阻,被樊哙大喝一声,撞翻在地。
樊哙闯到帐前,怒冲冲地瞪着项羽。项羽一惊,按着腰间的剑把厉声问道:“你是何人?”张良忙上前说:“他是沛公(刘邦又称沛公)的参乘(陪乘武官)樊哙。”
项羽这才放下剑把,传命赐酒。樊哙接过大斗一饮而尽。项羽点头称赞:“真是壮士!”又命赐给生猪腿一只。
樊哙满不在乎,将盾覆在地下,把猪腿搁在盾面上,抽出剑来一块块地割着吃。
项羽又问:“还能再饮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一斗酒吗?以前秦王有虎狼之心,暴虐百姓,随意诛杀有功之人,所以天下反叛。秦王可算是强暴了,也没有因为他强暴而怕他呀!”
说到这儿,樊哙忍不住提起了往事:“当初沛公起事,经常与大王合兵攻打秦军,还帮助大王拿下雍丘,使秦朝大伤元气。大王的兵力能有今天这么雄厚,沛公出的力还少吗?”
“再拿后来的事说吧,秦朝是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失陷了不少土地,但秦都咸阳防御坚固,各路将领无人可破。咸阳不破,秦朝就不灭;秦朝不灭,楚国就难保;楚国不保,还能有大王你吗?”
樊哙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为此,怀王才有‘先进咸阳为王’的约定,沛公与大王一起在怀王面前领下攻关任务。现在沛公先进了咸阳,但不敢称王;为了防止失盗,下令封闭宫室宝库,退兵灞上等候大王到来。”
樊哙越说越气,竖眉瞪眼地冲着项羽责问:“沛公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得到封赏;而你听信小人离间,准备杀掉有功之人,这不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吗?”一番话说得项羽默然不语,自知理亏。
刘邦乘这个机会,借口上厕所,离席走出。樊哙、张良也跟了出来。三人商议决定,由樊哙等四个武士保护着沛公,从小道逃回灞上。
张良估计他们已安返军中,重新入席向项羽致歉说:“沛公喝醉了,不能前来告辞,叫我奉上白璧一双拜献大王,玉斗一双献给亚父(范增)。”项王问道:“沛公现在哪里?”张良说:“已返回军营了。”
项羽接下白璧,放在席上;范增却怒气冲天,拔剑砸碎玉斗说:“唉!将来夺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后来,项羽果然在和刘邦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战败,自刎于乌江。刘邦兼并楚地,即帝位,建立汉朝。成语“劳苦功高”的出处,就在“鸿门宴”这个故事里。
老当益壮
西汉末年,有个叫马援的人,十二岁时,父母双亡,依靠哥哥们生活。马援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曾到颍川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他辞别哥哥们到边疆一带放牧,后来当上了郡的督邮。在一次押犯人时,因同情犯人把犯人放走了,他自己只好躲起来。遇赦后,又从事畜牧业,很多人来归附他。他常对宾客们说,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有志气。穷困的时候,意志要更加坚定;年纪大了,越要有干劲,有精神,像青壮年那样充满朝气。(原文:“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来,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刘秀窃取农民起义果实,建立东汉政权。马援投靠刘秀,为平定割据陇西的隗嚣、平定外族的侵略立下汗马功劳。
以后人们用“老当益壮”为成语,比喻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充足,斗志旺盛。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发兵伐孤竹国,随军出发的有一个名叫管仲的大臣,知识渊博,足智多谋。
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变了样子,齐军不熟悉孤竹地理,途中迷失了道路。
到夜间,天黑雾浓,阴风惨惨。点火把照明,风一吹就熄;行路更分不清南北东西。
管仲下令击鼓敲锣,将齐军汇集拢来,先扎营住下再说。
天亮了,齐桓公发觉,原来齐军已走入一个地势险要的山谷,赶忙派出几支人马,分头寻找出路。
可是山高谷深,到处陡壁悬崖,派出的人马左盘右旋,怎么也摸不出去。
齐桓公急得不知怎么才好。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吩咐将几匹老马解开,放它们自由行走。
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着走着,居然弯弯曲曲出了谷口。管仲所说的老马之智可用,后来演变成成语“老马识途”。乐此不疲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西汉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原属西汉皇族的刘秀乘机起兵,加入绿眉军逐步掌握了领导权。公元25年建立东汉政权,统一了全国。
经过长期军旅生活,刘秀对带兵打仗逐渐厌烦。百姓由于多年战乱,急需休养生息。因此平定陕西、四川之后,在没有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他很少谈论军队事情。每天从早到晚与大臣们讲论经理,很晚才休息。他的儿子劝他不必如此辛劳,保重身体要紧。刘秀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意思是:我喜欢干这些事,一直干下去也不觉疲劳!
后来,人们把“我自乐此,不为疲也!”简化为“乐此不疲”这个成语,意思是:喜欢做某件事,一直干下去也不感到疲倦。
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滑稽善辩,多次受齐王的派遣出使其他诸侯国,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齐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国大举进攻齐国。淳于髡受齐王之命,带了大量财宝到赵国,得到赵国的救援。楚兵撤了回去。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摆酒席犒赏淳于髡,问他说:“先生喝多少酒才能醉?”淳于髡知道齐威王有通宵饮酒的毛病,便乘机规劝:“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听了很奇怪,问他既然喝了一斗酒就醉,为何还能再喝一石。淳于髡列举了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的变化,然后说:“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醉得乱了礼节,人快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伤的事情。”齐威王知道淳于髡的话是规劝自己,从此改变了饮酒没有节制的坏毛病。
后来人们从“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引申出“乐极生悲”这个成语,来形容快乐到了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乐不可支东汉初,南阳有个叫张堪的人很受汉光武帝刘秀器重,担任郎中后多次提升。公元38年,张堪随骠骑将军杜茂大破匈奴军后,即被任命为渔阳郡太守。
在任时期,张堪赏罚分明,说到做到。打败前来骚扰的万余匈奴骑兵。从此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提心吊胆。接着张堪又命人带领百姓进行耕种,开出稻田八千多顷,使郡内百姓殷实富足。
张堪担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拥护,渔阳人民编歌儿颂扬他以表爱戴。有一首歌词唱道:“桑无附枝,麦无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后来,人们引用“乐不可支”为成语,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李贺诗囊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写了许多著名的诗歌。
李贺写诗很辛苦,从不像别的诗人那样,坐在屋里凭空构思;而是每天清晨,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骑着那只又瘦又小的毛驴,带着小奴仆,踏着湿漉漉的露水,一边饱览山川大地的秀丽景色,一边埋头沉思,吟哦佳句。一旦触景生情,想到了一句好诗,就随手记下,然后将纸卷成一个小筒,丢进他身上背的锦囊之中。
傍晚,太阳落了下去,李贺才和小奴仆一起慢悠悠地牵着小毛驴回家。他母亲接过李贺背上的锦囊,说:“儿啊,快去吃饭!”等到李贺吃饭去了,母亲打开锦囊一看,嗨,小纸筒倒卷得不少!上面都写满了诗句。母亲很吃惊,心痛地说:“儿呀,你真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算完吗!”
吃了晚饭以后,李贺让小奴仆点上蜡烛,整理好书案,自己从母亲那里拿回锦囊,又开始展纸磨墨地进行创作。白天出游时写的诗只是些句子,这时,他才将写好的句子续成一首完整诗,再投到另一个锦囊中去。
李贺几乎天天如此,由于他写诗太辛苦,融入了所有的心血,所以,他活到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礼贤下士
李勉是唐朝的宗室后代,当过开封尉、刺史、节度观察使,最后还做过两年宰相。他虽然权高位尊,但从不自高自大,待人非常诚恳、有礼貌。
年轻的时候,李勉的家境并不优裕。在客居梁、宋等地读书时,他曾和一名太学生同住一个旅舍。
一天,那个太学生突然病倒了,病情十分严重。李勉给他端水送饭、延医熬药,照料得像亲兄弟一样。
太学生的病体不见好转,眼看快要不行了。他趁房内无人,摸出几锭银子交给李勉说:“没人知道我身边藏有这许多银两,我死后请你用这笔钱将我安葬,余下的你就自己用吧!”说完,闭眼死去。
李勉遵嘱给亡友举哀,买了棺木、衣衾等物,把他安葬了。剩下的钱,他分文不动,放在棺下和亡友一起入土。
不久,太学生的遗属来找李勉。李勉便和他们一起去给亡友迁葬,把放在棺下的余银取出交给他们。遗属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后来,李勉当了大官,他不但廉洁方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在任山南西道观察使(负责考察州县官吏政绩)时,他发现原先当过密县县尉的王晬勤恳能干,便提拔他代理南郑县的县令。
可不久皇帝下诏要处死王晬,李勉问清情由,原来是遭权贵诬陷,便巧妙地说:“皇上决不会轻信谗言,错杀无辜!”他暂不拘捕王晬,连夜上疏请求赦免王晬。
唐肃宗接到奏章,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赦了王晬的死罪;但李勉却被指控执行圣旨不力,召回京师贬官处置。
他进京向肃宗面陈王晬无罪,还说方今百废待举,要任用像王晬那样有能力的人。肃宗为了嘉奖他秉持正义,授他以太常少卿(掌宗庙礼仪)之职。并擢用王晬为龙门县令。王晬上任后果真为官清正、办事能干,当时人们都称道李勉能识拔人才。
李勉任节度使时,听说李巡、张参两人很有才学,便请他们进幕府任判官,佐理公务。这两人都是名士,李勉待他们始终十分有礼,每有宴饮都请他们出席。不久李巡和张参先后去世,李勉仍然十分怀念他们,宴请客人时总给他俩空着座位,摆上酒杯和筷子,就像他俩活着一样。即便在很欢乐的宴会上,李勉一瞥见这两个空座位,就神色凄恻。
对待兵士,李勉也爱护备至。每当派他们到边境屯戌时,总要亲自查看所带的资粮是否充足;春秋两季,还常去看望士卒家属。因此在他手下当兵的人,都愿意拼死出力。
李勉虽然做了几十年高官,但平时常把俸禄分送给亲友、下僚,自己不留什么积蓄。他一生廉洁、清雅,活到七十二岁才去世。
李勉的品格很受后世推崇,史书上称他“鲠亮廉价,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意思是他耿直诚信而廉洁守正,称得上是忠臣的表率;而且能够礼贤下士。始终有礼貌地对待地位比他低的人。
力不从心
班超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将领。自从投笔从戎以后,他带兵镇守西域30多年,安抚联络当地的50多个小国,数次平定匈奴人的骚乱,为保卫汉朝的西部边境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为此,汉和帝刘肇封他为定远侯,食邑千户。
岁月毕竟不饶人。班超西去时年方40岁,正当不惑之年,弹指间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觉得精力大不如从前,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日甚一日,于是几次上书朝廷请求告老还乡,但始终没得到回音。犹豫再三,他又提笔给和帝刘肇写了一封奏书:
“陛下,臣在西域转眼已经20多年了,夜夜日日无时不在思念故乡。臣听说先前的姜太公在齐国做官,可他的五世后代死后还要埋葬在原籍周地,其实周地与齐地之间不过千里;而我现在是身处遥远的西域啊,怎能不思念故乡呢?苏武留在匈奴不过19年,可我已经在西域快半辈子了。我不敢盼望回到酒泉,如能在玉门关之内,也就心满意足了……”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当时有名的才女,造诣颇深的历史学家。她读了哥哥的信后,不禁为之动情,也挥毫写信给和帝,替哥哥请求告老还乡:“我的胞兄班超,蒙受皇恩,自来西域,志捐躯命,屡立微功。他每逢攻战,总是身披金甲,不避死亡,倚仗陛下的神灵,才在这大沙漠里征战了近30年。现年已70,年老体衰,须发皆白,双手麻痹,耳聋目花,拄杖才能行走。虽说他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报答皇帝的大恩,可是倘使此地发生暴乱,他的气是不能顺从心愿了。这会损害国家、朝廷的利益,也会使为臣的前功尽弃,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令人多痛心呀!所以,我们诚恳相求返回内地,已经过了几年却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现在陛下是以孝理治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在此,我冒死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以壮年竭尽忠孝于荒野大漠,难道还让他在衰老的时候死在他乡异域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皇帝开恩!”班昭信中“超之气力不能从心”的话,后来演变为成语“力不从心”。
班超兄妹这两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几经辗转,从遥远的西域送到和帝刘肇的案前。他阅读之后,被感动了,立即下诏传班超回京,加封为射声校尉。公元102年,经过风尘仆仆的长途跋涉,70多岁的老人班超总算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然而,他已经十分衰弱的身体确实“力不从心”了。就在这一年的9月,班超病故了。
利令智昏
战国时期,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令大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
秦军一路旗开得胜,直逼上党。上党守将冯亭看到,上党孤立无援,很难再保住,于是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以便得到赵国保护。
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平白无故接受人家的好处,是祸患的根源,便劝导赵孝成王不要接受。可是平原君赵胜却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双眼,认为不费一兵一卒就白白得到了上党这么一块好地方,何乐而不为?因此极力主张接收上党。平原君的主张正好迎合了赵孝成王的心思。赵国接收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眼看就要到嘴的这块肥肉轻易地被赵国得到,秦国极为恼怒,于是派大将白起率军大举进攻赵国。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最后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司马迁对这段历史有过一段评述,他说,平原君不是凡夫俗子,却有时也不明白大道理。俗话说:“利这个东西,能使聪明人丧失理智。(原文为:鄙谚日:‘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即由此而来,意思是说得到点便宜就神智糊涂,头脑发昏。后来人们就用此来形容利欲使人丧失理智,不辨是非。
厉马秣马
春秋时期,秦国日益强大,秦穆公也雄心勃勃,一心想当霸主。
秦穆公派秦国将领杞子到郑国去帮助郑国设防,同时也让杞子暗中摸清郑国的情况,好让秦国找机会占领郑国。
不久,杞子派人回来报告秦穆公,说是郑国已经让他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穆公暗中发兵偷袭郑国,他可以打开北门作为内应。
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孟明视等三人领五万大军去偷袭郑国。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在离郑国不远的地方碰到一个贩牛的商人。这个商人叫弦高,是郑国人。他估计秦军是去袭击郑国的,非常着急。他灵机一动,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去报告,一面挑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送给秦军作犒劳品。
弦高见到了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带兵要到我们郑国去,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慰劳你们,表示一点心意。”孟明视见弦高送来慰劳品,又说了那样的话,就以为郑国真的已经知道秦军来偷袭的事,肯定做好了准备,就取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改为攻打滑国了。
郑国这边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马上派人去察看秦国将领杞子的动静,发现他们果然已收拾好了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郑穆公于是就派人去暗示杞子,说郑国已经知道秦国要进攻郑国。杞子见机密已经泄露,赶紧带着他的人马逃走了。
后来,秦军在灭掉滑国回秦国的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将领被俘。
两败俱伤
陈轸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名的说客。有一次,他受楚王派遣出使秦国。
这时,恰好秦惠王碰到一件事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原来,韩魏两国互相交战,打了一年多,还是难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插手这场战争,从中捞些好处。可大臣们有的说应马上派兵干涉,有的说还是按兵不动为上策。这真让秦惠王难以决断。现在陈轸来了,惠王非常高兴。就把韩、魏交兵,秦国是否派兵这一难事向他请教。
聪明的陈轸便向秦惠王讲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乡勇有一次途经一片荒野,看见不远处有两只虎咬死了一头牛。他马上拔出剑要去收拾这两只虎。旁边的人见了,忙拉住他说:“两只老虎这会儿正吃得起劲儿,但吃到最后,所剩不多时,就会互相咬噬,结果一定是小虎被咬死,大虎满身是伤。假若等到那时你再去把受伤的大虎刺死,不是等于一剑刺双虎吗?”卞庄子觉得这人讲得有道理,便耐心地躲在远处观察着两只虎。不一会儿,两只虎果然相斗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这时,卞庄子提剑冲了上去,轻而易举地刺死了受伤的大虎。陈轸讲完了故事,对秦王说:“现在韩、魏相争,就跟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一样,必定是弱国亡,强国伤。大王如能等到那时候再出兵,就可一箭双雕啊!”
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暂且按兵不动,最后果然取得了胜利,把两个国家都占领了。
依据这个故事,后人概括出“两败俱伤”这个成语,比喻争斗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成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可是,在外省任巡抚的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带。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写了这首《入京》诗作为回答。诗中这样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成语“两袖清风”即由此而来,用来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柳暗花明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公元1166年,陆游由于力主抗金,受到朝廷里主和派的排挤,被免去隆兴(今南昌)通判的职务,被遣送回家乡山阴。途中,陆游去看望临川(抚州)的老朋友李浩。此时,李浩刚接到出任靖江知府的任务。陆游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贺,同时又为自己不能有机会报效国家而感到万分难过。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陆游终于回到了山阴。他家坐落在县西九里以外镜湖边上的三山,那里山清水秀,松竹成阴,屋前场后种着海棠、辛夷、杜鹃等奇花异草,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陆游非常喜爱这个地方。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气候爽人。陆游一个人拄着拐杖,沿着镜湖,踏上了去西山游览的道路。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曲起来。大约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越来越少。当他登上一个斜坡时,只见前面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陆游游兴正浓,不肯回去,便顺着山坡向前走了几十步,拐过山角,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就像传说里的桃花源一样。陆游高兴极了,进村去拜访村民,村民们也盛情款待了这位来自山外的客人。
陆游回去以后,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后人用“柳暗花明”作成语,形容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景象。
临危不惧
据《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记载,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奂派大将邓艾、钟会伐蜀,11月,蜀国灭亡。钟会欲叛魏自立,便诬告邓艾谋反。魏元帝听信诬告,命钟会擒住邓艾。正当钟会与亲信商议发动叛变时,相国司马昭却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恐邓艾不肯就擒,吾自率领十万大兵驻扎长安,相见在近。”钟会看后,大吃一惊:“擒拿邓艾,相国明知我能办到,今日自引重兵前来,这是怀疑我了。”急忙召集部下商议对策。
这时,蜀汉降将姜维献计说:“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郭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钟会同意。到了元宵佳节,钟会乘给郭太后举行哀悼仪式之机,声称:“郭太后有遗诏,命钟会讨伐司马昭。”众官兵慑于兵威,只得依从。只有相国左司马(官名)夏侯和、骑士曹属(官名)朱抚严词拒绝。护军胡烈也反对叛乱,他利用亲兵外出取食的机会,写了封密信送给城外的儿子胡渊。
胡渊得到信后,立即奔赴军中,向士兵散布流言,说钟会已挖下大坑,要杀尽众将士;相国已率三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军中官兵听了,人心大乱。胡渊乘机率军攻入钟会的大本营。钟会被乱箭射死。
事件发生后,魏元帝下了诏书,表彰夏侯和、朱抚等“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意思是说他们在遇到危难的时候,也毫不惧怕。同时,给他们一一加官封爵。
“临危不惧”这个成语由“临危不顾”而来,表示遇到危难的时候,毫不惧怕。
刘邕食痂
刘穆之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大将,生前因军功封为南康郡公。他死后,儿子刘邕继承了南康郡公的爵位。
刘邕这个纨绔子弟,不仅不学无术,而且骄横无赖。更令人恶心的,是他那食痂(伤口处结成的硬壳)的恶习。
有一次,他到孟灵休家里去。孟灵休身上到处都长着疮。刘邕去时,孟灵休身上的疮痂正好落了些在座位上,他就随手拾起来吃了,那津津有味的样子,仿佛是在吃什么山珍佳肴。孟灵休非常吃惊,问他何以如此。他竟若无其事不快不慢地说:“没什么,天生的嗜好罢了。”孟灵休觉得这人有些怪癖,就把身上还没有落下来的疮痂都剥下来,给他吃了。
刘邕走后,孟灵休给朋友写信说:“刘邕不久前来看我,我被他吃得好苦哟,弄得遍体流血。”
刘邕手下有官吏二百来人,平时,刘邕不管有罪无罪,总把他们抓来轮流鞭打,直打得遍体鳞伤才住手。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被打的官吏身上伤痕累累,伤好后,就长满了鞭疮疮痂。这样,刘邕又可以饱餐一顿了。
陆绩怀桔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绩传》。
陆绩是三国时东吴的一位学者,他幼年做客怀桔的故事,广为后人流传。
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东汉末年的大军阀)。袁术见他聪明伶俐,就叫人拿出桔子来招待他。他见袁术与别人说话时没注意,就拿了三只桔子揣在怀中。
临走时,陆绩向袁术弯腰行礼,想不到怀中的三只桔子骨碌骨碌地滚了下来。但他却不慌不忙地又把三只桔子拾起来放进怀里。袁术感到很奇怪,问他说:“小孩儿,你做客还偷带主人的桔子吗?”
陆绩跪下说:“我很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
袁术很感动,赞叹道:“这孩子不寻常啊!”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