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47722700000008

第8章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箭在弦上

汉末文学家陈琳,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最初在何进手下任主簿,何进死后,他归附袁绍。袁绍失败后,他又归附曹操,为曹操草拟各种书信公文,掌管文字工作。

陈琳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跟随袁绍时,曾写过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檄,声讨的意思)。这篇文章不仅将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辱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许多人被杀,陈琳也被刀斧手带到曹操面前。曹操对陈琳说:“你当初为袁绍写文章声讨我,就该只数落我的罪状罢了,为什么要侮辱我的祖先呢?”陈琳向曹操谢罪道:“我当时在袁绍手下做事,就只得听他的命令,也是不得已。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他一向十分欣赏陈琳的文章。当时,左右的人都劝曹操杀掉陈琳,但他实在看重陈琳的才华,就赦免他的罪过,让他为自己做事。

陈琳果然不负曹操所望,他撰写的各种书信公文,不仅富有文采,而且深合曹操的心意。曹操的儿子、著名文学家曹丕认为陈琳写的章表书记类文章是当时最好的。

见利忘义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交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见怪不怪

宋代有个文学家写过一篇《姜子家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客店。这年春天,姜七隐约听到后院有人的哭声,开门去看,却又没有声音。有一天,五个客人住店。半夜里,他们听到了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猪圈旁边,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有个客人喝道:“畜生,为什么在此作怪?”母猪说人话:“我本是姜七的亲母……”客人们大为惊奇,那母猪继续说:“我生前以养猪、卖猪为业,靠此发家……”母猪突然翻了个身坐起来:“我死之后,受罚投生为猪,如今后悔莫及……”第二天早晨,客人们把昨夜见到的事告诉姜七,劝他奉养那头老母猪。哪知姜七恼怒地说:“畜生的话何足为信!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两天后姜七突然发病,他怀疑母猪作怪,叫人把它杀了。没过几天,他就死了。成语“见怪不怪”,意思是,遇到怪异的现象而不惊怪,要冷静对待。

蛟龙得水

北魏有个人叫杨大眼,从小就显示出超乎常人的勇力和敏捷,跳跑如飞。但早年没有人扶助他,日子过得很清寒,太和年间他才做了一个小官。

不久,朝廷将南下讨伐,急需将才。尚书李冲受命挑选带兵出征的各级将领。杨大眼知道后,就主动去向李冲请求应征。李冲认为他职位低而不同意。杨大眼说:“尚书不知道我的本事,现在请让我表演一下技艺。”说完,他从身上抽出一条三丈多长的绳子,把它系在自己的头发上,然后飞也似的向前跑去,速度快得惊人。只见那条长绳子,在他脑后,形成箭一般的直线,奔跑的马也追赶不上。参观的人都惊叹不止。李冲说:“近千年来民间还从未发现有这样的人才。”当即任命他为南征的主将。

杨大眼受封后,非常得意地对他往日的同僚说:“现在的我,正像人们说的蛟龙得了水,可以兴云作雾,放手大干一场,以后再也不会与你们为伍了。”杨大眼率军南下征讨了许多地方,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每一次都显出他的确是具有勇冠全军的杰出才能。

胶柱鼓瑟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成语“胶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结草报魏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大夫叫魏武子。他有一个小妾,很受宠爱,没有生过儿子。

魏武子生了病,预感到自己活不长了,就交代了一些后事。在谈到这个爱妾时,他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就让她改嫁。”魏颗自然满口答应。

后来,魏武子病势沉重。病危时,他又提起小妾,并对魏颗说:“我死后,就让他为我殉葬。”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将那女子活埋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有人问他为何不按父亲临终遗言办时,他说:“人在病重时神志不清,说话不应当算数,我应当遵从的,是父亲清醒时的嘱托。”

后来,魏颗与秦国的军队作战,遇上了秦军著名将领杜回。在打得十分激烈的时候,魏颗眼看抵挡不住,情势非常危急。这时,突然阵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抛出一条草编的绳子绊住杜回,使晋军将其生擒,魏颗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夜里,魏颗梦见了那位白发老人。他对魏颗说:“将军是否记得,你曾将父亲的一个妾改嫁出门,救了她一条命。而我,就是那女子的父亲,因此特来报答你的恩德。”

竭尽全力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今是昨非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散文、辞赋也写得很出色。他的许多作品,内容较为充实,富有真情实感,朴素自然而意境深远,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前期著名功臣,到了他这一代,家道早已衰落。他从小就很爱读书,曾对前途有过美好的憧憬。

可是,他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全盛时期。当时人才的进退,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是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因此,陶渊明想要通过仕途来发挥才干,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只不过是幻想罢了。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由别人推荐,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这些给大官们当助手的差使,免不了常受人指使,谈不上伸展抱负。

那时,东晋统治者穷奢极欲,政治斗争复杂。陶渊明为人磊落耿直,看不惯官场的腐败风气,不愿干那种奉承拍马、同流合污的勾当,因此一再丢官。

离开官场,回到家中,耳目清静了许多。可是,家无隔宿之粮,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日子非常困苦。

亲邻好友看到如此光景,就劝他仍然去做官,以改善家庭生活。陶渊明自觉没有其他经营生计的本领,也只好这么办。于是,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又出任彭泽县(今属江西省)县令。

这年十一月,郡(县的上一级)里派督邮来彭泽县视察。陶渊明对此毫不在意,心想我才做了八十多天县令,没半点差错,随他检查就是了。

陶渊明满不在乎的态度,可急坏了身边一个老于世故的小吏。他对陶渊明说:“督邮是郡太守的代表,千万不能怠慢呀!应该穿戴整齐,老远恭迎才好。”

陶渊明长叹一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表示不肯为了保全低微的薪俸,而向作威作福的上司低头。

他当场解下印绶,疾书一篇《归去来辞》,愤然离去。辞中写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那次弃官后,无论是生活窘困,还是大官们举荐,陶渊明都没有再出来做官,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由于参加了劳动,接触了人民,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至今还为人们传诵和推崇。

金石为开

汉代名将李广,从小练就一副好臂力。他特别喜欢去田野山林射猎,常常满载而归。

一天,他去冥山南麓打猎,突然发现草丛中伏着一只老虎。李广赶紧张弓搭箭,用足力气射击。可是,那只老虎却纹丝不动。

又等了一会,仍然一点动静也没有。李广感到很奇怪,他小心翼翼地走近一看,原来草丛中不是虎,而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再去找找刚才射出的箭,只见那支箭连头带尾都嵌进了石头。

李广不相信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就往后退了几步,把弓拉得满满的,再使劲把箭射向石头。但是,一连几箭,怎么也射不进去了。

李广走到石头前面,拾起刚才射出的一把箭,只见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连箭杆都折断了。李广知道再射也是白费力气,就跳上马背,继续往前打猎去了。

有人就这件事去请教学者扬雄。他回答说:“至诚则金石为开。”意思是:只要诚心诚意,即使最坚硬的金石也会受到感动。

锦囊妙计

三国时,刘备占据了荆州,东吴派鲁肃去讨还,但刘备不愿意,东吴一时无可奈何。

一天,有人报告说刘备的甘夫人去世,东吴大都督周瑜认为夺回荆州的好机会到了。他亲自策划将吴主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其实是想将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让诸葛亮用荆州来换,否则便杀了他。

东吴使者前来提亲,刘备很为难,诸葛亮却叫他只管答应。刘备说:“这是周瑜的计策,要想害我,怎能同意呢?”诸葛亮大笑道:“周瑜再会用计,难道还骗得了我?只要我略施谋略,便能让您既得孙权之妹,又让荆州万无一失。”

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刘备前往东吴南徐州结亲,诸葛亮命赵云带五百军士随行。临行时,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用锦缎做的小袋,古人用来收藏诗稿或机密文件),内装三条妙计,让赵云贴身藏好。诸葛亮还仔细吩咐赵云应当在何时开启锦囊,好依计行事。

刘备到了东吴后,按诸葛亮锦囊中的妙计,先使孙权之母国太出面干预,顺利地结了婚。后来刘备又说服孙夫人,同意与他回荆州,还商议了脱身之计。次年正月初一,刘备与孙夫人借口到江边遥祭祖先,瞒着孙权偷偷离开了南徐州,在城外与赵云及五百军士会合,一同逃往荆州而去。

近水楼台

据南宋俞文豹的《清夜录》记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提拔了一些他身边的官员。当时有一个叫苏麟的人在外地任巡检,没有得到范仲淹的重视而未能提拔。苏麟有感于此,就写了一首诗寄给范仲淹,诗中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诗的本意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能先看到月亮,在向阳的地方生长的花木能更早地开花。苏麟暗示范仲淹:在你身边的人你就提拔了,我这在外地的却被你遗忘了。范仲淹看了这首诗,考虑到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便也提拔了他。

后人便用“近水楼台”比喻因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条件优越,能优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尽善尽美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国内发生动乱,君臣之间争权夺势,闹得百姓不得安生。孔子怕遭到灾祸,也带着少数几个弟子逃到齐国。

齐国的国君和大夫对孔子很尊敬,盛情地款待他,并且请他欣赏音乐。

有一天,齐国的乐人专门为孔子演奏“韶”的乐章,很得孔子的欢心。他听得入了迷,竟一连许多天都在回味着“韶”的音律,把肉的味道都忘记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说:

“真想不到呀,音乐感人之深竟能达到这样的地步!”

这时候有人问孔子说:

“先生,韶乐您欣赏过了,武乐您也听了,现在请您发表一下看法,是韶乐好呢?还是武乐好啊?”

孔子不假思索地说:

“当然是韶乐好呀,它的声音、旋律美极了,而且表达的意思也极好!至于武乐嘛,当然声音也是很不错的,但意思不够美呀……”

因为韶乐是虞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向往那个时代,所以极力赞美韶乐;武乐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因为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孔子不赞成,所以对武乐也有看法。

成语“尽善尽美”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形式和内容、外表和实质都好到了顶点,后来人们用它形容事物达到最美好的境地。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住一口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边天。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惊弓之鸟

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时时刻刻严重地威胁着齐、楚、燕、赵、魏、韩等各诸侯国的安全。燕国宰相苏秦到各国游说,宣传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的主张。各国国君认识到事关国家兴亡,同意苏秦的主张,决定组成联军向秦国主动出击。

楚国打算派临武君任主将,统率楚军。临武君对秦国的作战成绩不佳,各国对此非常担心,但又不能劝阻。赵国大夫魏加自告奋勇到楚国,劝说楚国改变这项危险的任命。

魏加见到楚国宰相申春君问:“听说贵国要任命临武君统军出征,不知是否属实?”

申春君说:“这是国君的主张,但我也有此意,有什么问题吗?”

魏加说:“我喜欢射箭,用射箭的原理来说明这件事的危险性,可以吗?”

申春君说:“当然可以。”

魏加说了一个故事:

更赢和魏王在一起闲聊,空中飞来一只孤鸟。更赢说:“大王,我只要拉开弓,不必搭箭,就能把这只飞鸟射下来,您相信吗?”

魏王说:“没听说过谁有这种本事,你一定在说笑话。”

更赢说:“当臣子的怎敢和君主开玩笑,您很快会看到事实。”

这时,孤鸟正慢慢飞在二人的上空。更赢拿起弓,虚拉弓弦,弓弦响处,孤鸟立刻从云头栽了下来。

看得魏王目瞪口呆,他问:“你的箭法果然神奇,连百发百中的神箭养由基也比不上你呀!”

更赢说:“哪里是我的箭法好呀,而是这只鸟已经受过伤。”

魏王问:“你怎么知道它受过伤呢?”更赢说:“它飞得又低又慢,叫声中充满凄凉孤苦,它听到弓弦响声,以为有箭射来,便拼命振翅高飞,结果伤口破裂坠地而死。”

魏加说完故事,评论道:“临武君与秦作战,每战必败,已被秦国吓破了胆,这次又派他任主将,令人担忧,只恐如惊弓之鸟,闻秦丧胆,请您三思。”

于是申春君建议楚王,取消了原来的命令。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举案齐眉梁鸿,东汉时扶风郡平陵县人。他不仅长得一表人才,风流潇洒,而且饱览群书,擅长诗、辞、歌、赋。有一次,他经过洛阳,写了一首叫《五噫歌》的诗,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和嗟叹人民的劳苦。汉章帝看到此诗后很不满,下令捉拿他。他因此改名换姓,和妻子孟光一道避祸到山东一带。

说到他妻子孟光,真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孟光是平陵县一大户人家的小姐,虽说家道富足,但长相却十分难看,黑黑的皮肤,肥胖的身材。别看她如此之丑,却十分挑剔所选的对象,既要知书达理,又要贤良英俊。一次她母亲问她说:“女儿哪,你都快三十岁了,究竟要选个啥样的人呢?”她回答说:“像梁鸿那样的。”母亲叹息地摇了摇头。

梁鸿听到后,非常高兴,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的知音。于是,他请媒人去提亲,娶了孟光。

两人逃到山东后,生活不下去,又到吴地依靠一个叫皋伯通的人。两人居住在他家屋檐下,给他舂米。梁鸿每日回到住处,孟光就准备好食物,然后将放碗筷的案桌高高举起,齐到眉头。梁鸿吃时,她从不抬头看(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皋伯通见到后,感叹说:“一对舂米的夫妇能如此相敬如宾,的确不简单啊!”

皋伯通从此将梁鸿夫妇当宾客看待。

举足轻重

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东汉时期,有个叫窦融的人,他从小丧父,在长安出入贵族门中,交结豪侠,但个人行为却相当谨慎。

王莽末年,他曾任“波水将军”。昆阳一战溃败后,降归刘玄(起义军领袖,曾一度称帝,号更始),当了巨鹿太守。刘玄失败,窦融与酒泉太守梁统等人讨论大计说:“天下混乱,还不知道政权属于谁。这河西地方是羌胡中间一个走廊地带,大家若不同心协力,不能自保。我们应当联合起来,推举一人为大将军。”大家都赞成他的建议,公推他作河西五郡大将军,仍领属国都尉。河西风俗本来质朴,窦融施政又宽和,境内官民相安,财粮丰裕,武备修明。

不久,刘秀称帝,窦融有意归附。他召集各郡太守与本地名流共同讨论,决定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奉书献马。光武帝大喜,任命窦融为凉州牧,并颁诏书一道,大意说:“现在陇、蜀相攻,将军举足轻重……,其实天下土地虽然可分,人民却是不可分的,在乎各自适应自己的情况就是了。”从此,窦融便一心一意尽忠于光武帝了。那时,隗嚣反叛朝廷,窦融大举出兵,与汉军东西呼应,打得隗嚣大败。

光武帝得到了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等到灭了据益州称帝的公孙述之后,很快将陇、蜀平定了。

后人据此故事,用“举足轻重”作成语,说明由于所处位置极其重要,其一举一动都不能等闲视之,都会对大局发生重大影响或作用。

开门揖盗

东汉末年,江东的孙策有一次出去打猎。他遭到了刺客的暗算,被弓箭射伤了面颊。

孙策临终时,长史张昭等人都来看他。他对张昭说:“请你们好好扶助我的弟弟孙权!”这时,孙权才15岁,他见哥哥去世了,万分悲痛。大臣们都劝他不要过分悲伤,可他还是天天啼哭。大臣们见劝说无效,都非常着急。张昭劝孙权说:“如果你只顾悲啼,不理国事……”孙权听到这里,停止了哭泣,请张昭说下去。张昭继续说:“这好比开门揖盗,必将自取其祸。”孙权马上更换了衣服,去视察军营,以安定军心。

成语“开门揖盗”由此而来。揖:拱手行礼。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开卷有益

宋太宗赵光义,很爱读文史一类书籍。他把文学家李昉等人召来,要他们编一部大型辞书。

李昉等人花了七年工夫,摘录了1600种古籍。太平年间,终于编成了共1000卷的《太平总类》。太宗见了这部巨著,非常高兴。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三卷。有时候,由于朝政忙,他没有能按计划阅读。以后一有空,他就补读。侍臣们见宋太宗读这厚厚的书太劳神,劝他休息。宋太宗对他们说:“开卷有益,我不觉得疲劳啊!”

这部书因为是皇帝看过的,后来就改名为《太平御览》。

“开卷有益”,意思是读书就有好处。后人常用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李林甫是个有名的奸臣。他无德无才,却是个拍马溜须的老手。昏庸的皇上竟让他当上了宰相。

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对李林甫十分鄙视。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说严挺之的坏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当即把他贬斥到洛阳。

过了许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严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于是,他托人转告严挺之,说皇上问起他的病。严挺之便上书皇上请求上京治病。玄宗得知严挺之有病,从此打消重用他的念头。

民间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形容嘴甜心毒,奸诈阴险,称“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晋代学者郭象是湖南人。据说,他从小就勤学好问,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总爱追根问底,弄清真相道理。后来他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很有收获。因为他学识丰富,分析和说理的能力很强,谈论起来,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会说话、有口才。

《晋书·郭象传》载:“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这句话的意思是:听郭象谈话,好比悬挂着的大河,水不断地奔泻下来,永远不枯竭似的。后人形容“能说善辩、口齿流利”就叫做“口若悬河”。现在,我们用到这个成语时,再加上“滔滔不绝”四个字,就更加形象了。

胯下之辱

秦朝的韩信年轻时家里很贫困,常常赖在别人家里吃住。日子久了,大家都讨厌他。有一次,他寄住在南昌亭长家里,一连数月,光吃不做。亭长的妻子想了个办法:她趁韩信睡懒觉时,早早地做好饭,一家人端在被窝里吃,等到韩信起床后,什么吃的也没有。韩信知道是捉弄他,一怒之下,离开了亭长家。

一天,韩信来到护城河边钓鱼,想钓一条鱼来充饥,可怎么也钓不起来。有一位在河边漂洗棉絮的妇人见他实在可怜,把带来的饭给他吃。见有饭吃,韩信就天天来河边钓鱼,一连吃了十天,最后他对那妇人说:“我一定要报答你!”不料那妇人反而骂他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还谈得上报答么?我同情你,才给你吃,谁稀罕你的报答!”韩信羞愧地离开了那妇人。

接着,韩信来到市场里,一群少年就围上来对他指手画脚地说:“韩信,别以为你长得高大,身上佩着剑,我们就怕你!其实你是一个胆小的人。喂,我们打个赌:如果你胆大,就拿剑把我们杀死;如果你胆小,那就从我们胯下钻过!”说完,这群少年都张开双腿。

韩信想:一个人连这点侮辱都不能忍受,今后怎么能有所成就?于是,他趴下身子,从他们胯下慢慢地爬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