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47722700000010

第10章

马首是瞻

春秋时,大国争霸,战争不断。公元前562年,晋悼公出兵攻打郑国,秦景公出兵救郑,在栎地大败晋军。于是秦、晋这两个世为姻好的邻国,结下了仇冤。

三年后,晋悼公为了报仇,联合齐、鲁、宋、卫、郑等十二个诸侯国,一起伐秦。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作战。

联军看似声势浩大,毕竟是七拼八凑而成,人多心杂,各有各的打算。队伍开到泾水边,各国军队都不肯第一个渡河。荀偃十分焦急,想不出一个好办法。

碰巧莒国大夫叔向到鲁营拜望鲁国大夫叔孙穆子,探问鲁军的打算。穆子诵诗一首,表示要坚决渡河。叔向回营,也就下令准备船只。

莒、鲁两国军队率先渡河。郑国大夫公子便对卫国大夫北宫括说:“我等奉命助晋伐秦,怎能观望不前呢?”北宫括也觉得这样不对,愿和公子去劝说大家一起渡河。

就这样,各国军队纷纷渡过泾水。秦景公见敌军逼近,派人在泾水上游施放毒药。

联军饮用河水,许多士兵中毒身亡。各军人心惶惶,又不肯继续前进了。

幸亏郑国的公子不愿耽搁,命令部队开拔。各国军队在他带动下,才跟了上来。大军好容易到达秦地,安营扎寨。

荀偃原以为联合了十二国大军,声势浩大,秦军势孤力单,必然急于求和。谁知秦国已打听到对方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全无求和之意。荀偃为此十分恼火。

他立即对全军将领发布命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鸡一叫就开始行动填掉水井,平掉炉灶,全军都要看着他的马头所向行事,他奔向哪儿,大伙就跟着奔向哪儿。

谁知,他的副手、晋国下军统帅不满荀偃的专权,第一个出来反对说:“这算什么话?难道都要听他的?办不到!他马头向西,我偏向东!”说着,真的带上人马回晋国去了。这一走,全军大乱。

荀偃哭笑不得,只好仰天长叹道:“我这命令下得是有点过分,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命令既然不能执行,哪里还会有获胜的希望。如果交战,势必秦军大获好处。”于是他大声宣布:“全军撤回!”

荀偃对本军内部军帅不和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不切实际地命令部下“马首是瞻”,结果适得其反,指挥了一场不战而败的战争,被后人传作笑话。

芒刺在背

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人,是西汉中期有名的重臣。汉武帝临终,令他辅佐幼主昭帝刘弗陵。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握西汉的军政大权。

霍光虽然对皇室忠心耿耿,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能相容。他利用手中权力,将左将上官桀、御使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杀掉,迫使反对自己的燕王、盖主等皇帝国戚自杀,从而使自己威名大震。

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又将刘贺废弃,并将为刘贺出主意的人杀死二百多,然后迎立刘询为汉宣帝。

宣帝深知霍氏势大,自己的生死存废都取决于霍光,因此内心对霍光非常害怕,举行登位大典那天,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牵着马,相随而行。宣帝惶恐不安,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后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礼。

不久霍光病死,但霍氏家族的人仍肆无忌惮,目中无人,企图废宣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满门抄斩。

后来,人们用“芒刺在背”作为成语来形容某人心中极度惶恐与不安。

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去!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每况愈下

战国时,楚国都城的东面住着一个读书人,叫东郭子。有一天,他去哲学家庄周那里,听讲一些高深的道理。他听庄周讲道:“人类生活在天地间,就像白色的马穿过空隙一样,一下子就过了。所以,生长的东西不值得高兴,衰老的东西不值得悲哀。人类的生生死死,得到真理的人是不会议论的,议论的人就不会得到真理。”

东郭子听到这里,忍不住站起来提问:“先生,你说的真理究竟又在哪里?”庄周回答说:“真理无处不在。”东郭子说:“请先生指出一个具体的地方。”庄周说:“真理就在蚂蚁身上。”东郭子疑惑地说:“先生怎么指出这样卑下的地方?”庄周笑了笑,说道:“那么在庄稼地里的稗子里面。”东郭子低声道:“怎么更加卑下了呢?”庄周见东郭子不满意,又改口道:“那么真理应该在破碎的砖瓦里面。”东郭子吃惊地说:“这不是卑下得更厉害了吗?”庄周说:“那么在屎尿里面。”东郭子认为庄周越说越无聊,就不再说话了。

这时,庄周说:“你所问的话,本来就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有一个管理市场的官员,去问监督杀猪的人怎样识别猪的肥瘦。监督杀猪的人说:‘越是用脚去踩猪的下腿,就越容易看出猪的肥瘦来。’真理也是这样,卑下的和简单的地方难道就没有吗?真理是无所不在的,如果认为某处有,某处无,那就错了。”

东郭子听了这番解释,终于明白了庄周为什么要指出那些卑下的地方。

门庭若市

战国时代,齐威王受到左右一些臣子的蒙蔽,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相国邹忌借自己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向齐威王规劝。

邹忌长得很英俊。一天,他问妻子:“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俊美?”妻子毫不犹豫地说:“你俊美!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他又去问妾:“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妾怯生生地说:“徐公怎有你美呢!”朋友有事来求他,他又提出这个问题。朋友笑笑说:“徐公不及你美。”

有一天,徐公来拜访邹忌。他仔细打量比较,感到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他领悟出一个道理:“妻说我美,是偏袒我;妾说我美,是敬畏我;朋友是有求于我。”

邹忌以这件事作比喻,要求齐威王多听听批评的意见。齐威连声称是,立即下令:不论是谁,能批评我的过失的,一律有赏。

命令一公布,向齐威王规劝的人川流不息,王宫前出现了“门庭若市”的盛况。

成语“门庭若市”原来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在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好像集市一样。

门可罗雀

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总见门前许多麻雀在寻觅食物,在那里嬉戏跳跃。他感慨地说:“从前我当官,宾客盈门,现在不当官,我可以张网捉鸟了。”

不久,皇帝又下诏请他回去做官。过去常来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他了。

汲黯经过一场贫贱富贵的交替,看清了世态的炎凉。

成语“门可罗雀”是说大门外可以张网捕鸟,形容门庭冷落。

扪虱而谈

东晋时有个人叫王猛,字景略,相貌英俊,身材魁伟,博学多才,对兵书尤其喜欢。他性格严谨稳重,气度潇洒豪放。与他合不来的人,他根本不愿交往。那些浮华人士看不起他,有时还笑话他,而王猛根本不与他们见识,保持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王猛年轻时,人们不了解他的才华,只有一位叫徐统的官员看上他是一奇才,召他去做功曹(掌管人事、政务的中级官员)。王猛不干,跑到华阴山去隐居起来。其实,他不是不愿出来做官,而是胸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大志,希望能遇上识贤的英明君主。在此之前,只好收藏起锋芒,等待时机。

后来,权倾一时的丞相桓温入关,王猛去拜见了他。当时,他身穿粗布衣服,而且很脏,身上还长了虱子。他一边和桓温谈论天下大事,一边满不在乎地伸手入怀,捉身上的虱子。桓温察觉了他的举动,看出王猛是个奇人,说话也精辟入理。于是,临走时赐给王猛车马,拜为高官督护,请他与自己一同去南方。王猛说:“我必须回去征求老师的意见。”结果他的老师不同意,还说:“你想想,怎么能与桓温一同并列于朝廷呢?在本地就可找到富贵,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于是王猛放弃了随桓温南下的打算。

后来,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王猛做丞相,成为前秦的一位重臣。

民为邦本

夏朝的国君太康,本是大禹的孙子,他在继任国君后荒淫无度,不问国事,整日里只知打猎寻乐。对此,老百姓十分怨恨。有一次,太康到洛水的南面去打猎,一连一百天不回京城。有穷国的君主羿趁机起兵反叛,并鼓动夏国的老百姓,把太康阻击在黄河南岸。然后,羿篡夺了夏国的政权。

太康有五个弟弟,当羿起兵反叛时,他们用车载着母亲从京城逃了出来。虽然他们都很怨恨太康,但心里想:“我们是夏国的子孙,怎么因羿造反就远远地去躲避呢?我们一定要恢复夏国。”因此,他们就与母亲一起在洛水之滨住了下来。

后来,太康的五个弟弟一起作了一首歌,追述大禹的功劳,谴责太康的荒淫,其中一段歌词是:“英明的祖先告诫我们:人民不可鄙视而只能亲近。国家有了人民,好比大树稳固了根。一个人统领着万民,就好比用腐朽的绳索驾驭着快马的奔驰,随时要战战兢兢。”

太康死后,弟弟中康被立为国君。后来,羿也荒淫无道,老百姓起来反抗。中康和弟弟们趁机起兵,恢复了夏国。

名落孙山

宋代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幽默,很善于说笑话,所以人称“滑稽才子”。

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去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他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的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名正言顺

公元前496年,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最高法官),代理相事,大大改变了鲁国的政治面貌。齐景公害怕鲁国将来称霸诸侯,特地送来一部“女乐”(古代的歌伎),目的是销蚀鲁君的意志,使孔子不安于位。

“女乐”进了鲁宫,她们的轻歌妙舞,就把鲁定公迷住,早晚尽情观赏,连朝都不去坐了。这就是齐景公所期望的。

孔子一连三天被挡在宫门之外见不到定公,未免灰心失望,决定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另寻出路。有个叫子路的学生建议到卫国去,孔子同意了。

一行人到了卫国,卫灵公知道孔子的名气,对他表示欢迎;并愿意像鲁国一样每年给孔子六万小斗俸禄。孔子打算安心在卫国住下。

学生们有了安身之处,都感到欣慰。子路尤其高兴,他私下里探问老师,如果做了卫国的执政,首先打算做些什么?孔子说:“必然要讲究‘正名’,做到名正言顺。这就是说,名义要正当,说话要合理,才会获得百姓的信赖。”

谁知卫灵公欢迎孔子的话,不过一时说说,并不当真重用他。孔子不愿在卫国“无功受禄”,动身到别国去,只有子路和另一个学生子羔,因为在卫国担任官职,所以留了下来。

之后不久,卫国的太子蒯聩,探得灵公夫人南子想把他废去,改立年幼的公子郢为太子,便先发制人,带着刺客想刺死南子,却被南子识破,蒯聩只好逃奔晋国。

过了三年,卫灵公死了,遗命传位给公子郢。公子郢不肯受命,只得改立蒯聩的儿子公子辄,称为卫出公。出公担心他父亲将来借晋国的力量回国争夺君位,他要子路给他请孔子来卫国主持军国大事。

可是孔子历年往来于曹、宋、陈、蔡、郑、晋、楚诸国,经历了许多困苦和灾难,始终未能一展抱负,子路整整盼了八个年头,才盼得孔子来卫。他向孔子转达了出公的诚意,问他治理卫国应该从何入手。

孔子看清卫国目前主要问题是蒯聩凭借外力来和儿子争国,他内心极表反感;同时他也厌恶出公贪恋权位,贻误国事,只是不好明说,所以又提出了“名正言顺”四字,并且说,名义不正当,说话不合理,就干不成大事。

子路明知这番话的含义,但他不便向出公转达,只得把这事搁在一边。刚巧鲁国使臣来说,鲁定公已死,他儿子哀公要迎接孔子回国。孔子已经老了,不愿久留卫国,决定随使者回鲁。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就是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各按名位行事。这是孔子对列国政治混乱的历史总结,也可以说是对“正名”这一主张下的定义。

明察秋毫

战国时,有一次齐宣王请求孟子讲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只学仁、义、道、德,从来没听说过以武力称霸的一事,所以我不会讲。当然,如果大王愿意听有关‘王道’的事,我会尽力讲好的。”齐宣王说:“您讲统一天下的事吧!”孟子回答道:“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可以统一天下。”齐宣王笑了,说:“哪有这么简单,同情心与统一天下又没有联系。”孟子接着说:“我听人说,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看见了,就问去哪里。那人说,准备杀牛用它的血祭钟。你就叫那人放了,并说‘牛又没有罪,为什么要杀它呢?我不愿看到它被杀时那可怜的样子。’那人说:‘那祭钟怎么办呢?’大王就叫他用一只羊代替。由此看出,大王是有同情心的,因为有同情心就会爱护老百姓,爱护老百姓国家就会强大。”

齐宣王听了,摸着头说:“现在想来,真有些不能理解,齐国即使小,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没有,难怪老百姓说我吝啬呀。”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奇怪,老百姓不理解大王的深意。表面看,牛和羊都是死,大与小又有什么区别,但实质上却不同了。”齐宣王说:“我这种心情与王道有什么相同呢?”孟子回答道:“假使有人向大王报告:我的力量能举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看清鸟兽的细毛,却看不清眼前的一车子柴火。大王相信吗(“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肯定不信。大王只要有同情心,就应该把同情心推广到全国,这是能做到的。”

模棱两可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夺取帝位的过程中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冤杀了许多无辜。宗室贵戚、朝臣文武经常突遭逮捕族诛,死者不可胜数。

她为了查获谋反者,创立了告密制度,在朝堂设置一个铜匦,中分四隔,上面各有孔穴,其中一隔专门收受告密文书。从此,告密之风盛行,弄得人人自危,朝不虑夕。

当时宰相之中,有个名叫苏味道的人,本是一位文学家。此人处事圆滑,身居相位,出入朝廷数年,只用心于附顺权势,求得自己太平。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正月,内史李昭德获罪,苏味道受到牵连,被贬为集州刺史。他满怀沮丧,千里迢迢去集州赴任。

后来,苏味道一度被召回,官复原职,过不数年又获罪下狱。那时拘押三品以上大官的监狱叫做“三品院”,名为入狱,其实和住在家里差不多。苏味道不敢骑马,徒步来到“三品院”,在门口遇见被革职下狱的同僚张锡。

张锡在狱中像没有什么事似的,饮食起居和平日一样。苏味道则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他不敢高卧,只在屋角摊一席地铺,一日三餐不进荤腥,用些粗茶淡饭而已。

有人将狱中情形密报武则天。于是,武则天赦免了苏味道,让他官复原职;同时,将张锡流放岭南(唐初十道之一,以在五岭之南得名)。

苏味道重又蟒袍加身,心里暗自庆幸。这时正是暮春三月,忽然天降大雪。他声称这是祥瑞之兆,兴冲冲率领百官入宫朝贺。苏味道三呼万岁,带头颂赞皇恩浩荡,喜雪遍泽。不料,有位敢讲真话的侍御史出班奏道:“暮春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朝贺者都是谄谀之士!”

寥寥数语,像一阵冷风吹散了金銮殿上一片虚假的颂德歌功之声。武则天拂袖起身,罢朝而去。苏味道讨个没趣,讪讪地走出朝门。

回到官邸,有个亲近的门生求见,向他请教为官之道。苏味道长叹一声,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他沉呤半晌,伸手握住座椅上的棱角,郑重地说道:“处理事情,千万不要做出明白的决断,否则,一有错误就要获罪受罚。只要像用手摸棱这样,把棱木的正反两面都抓在手里就可以了。”

这番话后来传扬开去,人们因此私下替他起了个诨号叫“苏模棱”,又称他为“模棱宰相”。

苏味道“模棱两可”的处世态度并没有帮他很大的忙。公元705年,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病危,她的内宠张易之、张昌宗被诛,唐中宗李显重登帝位。苏味道因亲附二张,被贬官郿州(今陕西邱县),不久死于任所。

沐猴而冠

秦末,项羽引兵进入秦都咸阳,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以及他手下的官吏和士兵,又放火烧毁瑰丽宏大的秦宫殿。

项羽最初进入秦宫时,一心想的是报仇。他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宫殿群如此富丽堂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游廊曲折,檐角高翘,不禁想到楚国的灭亡、父辈的惨遭杀害和秦国的暴虐,愤怒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命令将宫中的财物全部抢走,然后才放了一把大火。熊熊烈火一直燃烧了三个月。

之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准备建都鼓城(今徐州市)。有人劝项羽说:“大王,关中地形险要,东有黄河华山,足以抵拦山东军队的进攻;八百里秦川,土肥物丰,秦国就是凭据关中的地形才称霸天下的,何必回东部的彭城呢?”

项羽觉得这人的建议很好,但看到屠焚后的咸阳,尸首遍地,所有的宫殿余烟未尽,一片狼藉。就对这人说:“一个人富贵后不回到故乡,就好比穿着漂亮的绣花衣服,在夜晚行走,又有谁知道呢?”

这人见项羽如此胸无大志,就私下说:“听人讲:楚国的人就像戴了帽子的猴子一样,今天我见了项羽才知道,此话不错(“人言楚才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知道了这人在背后诽谤他,就将他残酷地杀害了。

木人石心

三月初三,洛阳两岸桃红柳绿。游人登桥趟水,一路谈笑风生。但是船上有个汉子却寡言少欢。太尉贾充见了很诧异,走上去探问。

这人名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尘脱俗的隐士。贾充见他谈吐不凡,有意许以官禄。贾充还下令摆开仪仗,高奏鼓乐。随后,年轻女子浓妆艳抹,翩翩起舞。贾充寻思夏统见此场面,自然向往不已。不料,夏统不动声色,漠然如初。贾充叹道:“这小子是木人石心!”

形容不为富贵声色所诱惑,称“木人石心”。

暮云春树

唐代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公元741年,他从山东回到洛阳,在洛阳和偃师中间偏北的首阳山下建筑了几间窑洞,作为他的住所。这里有他祖父杜审言的坟墓。

他时而住在首阳山下的窑洞里,时而长期留在洛阳。洛阳是文人荟萃的都市,同时也是豪官富商勾心斗角的场所。杜甫在这儿是很不得意的。

公元744年初夏,他结识了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那时,李白四十四岁,杜甫只有三十三岁。李白原在长安,被高力士、杨玉环等人所谗毁,三月出京,经由商州来到洛阳。

两人初见面,杜甫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住了。他俩都对现实不满,因此一见如故。两人约定:一起到梁州、宋州一带去采摘瑶草(古人想像中的仙境之草)。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求仙访道的风气,两人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到了道家的圣地王屋山。

他们走到山上的小有清虚洞天,去参拜道士华盖君。可是华盖君已经死去。他们凄凉地望着寥廓的四野,不得不按着来时的路径回去。

这年秋天,他们和另一诗人高适遇在一起了。这三个朋友经常在城里的酒楼饮酒赋诗,也谈论着当时的国事,讥刺唐玄宗的醉心声色,好大喜功。

他们有时在黄昏时登上单父的琴台,北望无边无际的寒芜,好像一直望到渤海海滨,感叹一些边将们轻启边衅,夸耀功绩,来博取皇帝的欢心。

不久,这三个朋友都先后离开了这里。高适南游楚地,李白和杜甫到了山东齐州。杜甫想到那里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

第二年秋天,杜甫和李白又在兖州相遇。他们白天携手同行,去寻访共同的友人范隐士,在那里纵情诗酒。

晚上,他俩常常一边饮酒,一边仔细讨论文学上的问题,醉时共被酣睡。不久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也准备重游江东。两人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分手了。

杜甫到达长安,是公元746年的事。他希望求得一个官职,到处请托,未能如愿。长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京城,看到的却是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

他在寂寞时,常常想到李白,便写了一首五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南北朝诗人庾信),俊逸鲍参军(南北朝诗人鲍照)。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在渭水之滨的长安,把自己比作春天的古树;把漫游江东的李白比作日暮的浮云,诗句充分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后来,人们就用“暮云春树”表示思念远地的友人。

目光如炬

南朝时候的檀道济,是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在东晋末年,和他哥哥参加了刘裕(即宋武帝)的军队,做了太尉参军的官。

宋文帝(即刘义隆)登位后,道济因对刘宋的建立有卓著军功,被封为武陵郡公。

元嘉八年(431年),南朝宋和北方的魏国发生战争。道济与魏军打了三十多次仗,常获胜利。守卫了国土,树立了宋军的声威。

道济战功赫赫,进位司空,威名甚重。他的部将如薛彤、高进之等作战勇敢,又极有才干;他的几个儿子如檀植、檀粲等人也都官居要职,尽忠国事。

公元435年,文帝卧病在床,领军刘湛疑忌檀道济,乘机向彭城王刘义康说:“主上病重,如有不测,别人尚好对付,这檀道济恐怕难以制服!”

刘义康沉吟了一会:“你说得对,但如何预先处置?”刘湛狡诈地说:“莫如召他入朝,但托言北虏入寇,要他来都面议。如果乘此除患,便容易下手了。”义康点头称善。

第二天,义康进宫,面见宋文帝,请召檀道济入朝。这时,文帝精神十分疲惫,神志不清,也不问明原因,只模糊答应了一声。

义康便拟了一道诏书,派人驰往浔阳,召檀道济即时赴京。

道济接到诏书,便准备行装。他的老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今无故召见,说不定会有什么祸事!”

道济问心无愧,朗朗地说:“诏书中说有边患,不得不赴,谅来亦无甚妨碍,你可放心!”随即动身赴京。

到了建康,檀道济首先会见刘义康。义康说北虏已被打退,目前只是主上的病情严重,令人担忧。

道济随即进宫问安。宋文帝躺在床上,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神志也不太清楚。道济问安完毕,就退出寝宫。

文帝的病情时好时坏,道济只好留都问安。次年春暮,他见文帝病情已有好转,打算回返浔阳。

这天,道济刚要上船,忽然有个太监急匆匆地骑马赶来,说是文帝病势又复恶化,仍请他回朝议事。

道济只得依从,返身进京。刚进朝堂,刘义康指示禁军,拿下道济。

刘湛从旁急上,宣读逮捕诏令。诏令中有“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因朕寝疾,规肆祸心”等语,实际上诬蔑他用金钱收买暴民,利用皇上病重的机会,图谋反叛。道济听完诏令,不禁义愤填膺,怒目注视刘湛,目光好似火炬一般(目光如炬)。他摘下自己的头巾丢在地上,大声说:“你们这是自己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

道济下狱后,刘湛又怂恿义康,收捕他的十一个儿子和部将薛彤、高进之,一齐斩首。就这样,为刘宋立过无数战功的檀道济,竟被刘湛、刘义康一伙人所冤杀,成为南朝历史上的一大悲剧。南辕北辙战国时期,秦、魏、赵、韩、齐、楚、燕七雄争霸,天下大乱。魏国实力强大,对齐、韩、赵等国屡次发动进攻。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北)之会”,率十二诸侯朝周天子于孟津(今河南孟县南),魏惠王开始称霸天下。

但是,以后几十年里,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给秦、楚、齐等国,并经常与邻国赵国发生武力之争。这一年,魏王准备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有个名叫季梁的人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着北方前进,但他告诉我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我就问:‘你到楚国去应该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呢?’那人指着驾在车辕上的马儿说:‘我的马跑得快,’我告诉他:‘即使马好,可朝北不是到楚国去的方向啊!’那人又指着身边鼓鼓囊囊的大口袋说:‘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说:‘路费再多也无济于事,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那人依旧不听,说他有个善于驾车的马夫哩!我看他那副样子,只能随他去。”季梁接着说,“其实,楚国在南边,他偏向北走,方向不对头,即使他条件再好也永远走不到楚国。这和大王的行径真有点相像呢。大王要想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如果只仗着自己的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势必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远,那就像要去南方楚国反而向着北方走一样荒唐啊!”魏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决定停止进攻赵国。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形容行动与目标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南柯一梦唐代有个人叫淳于棼,他爱喝酒,性格豪放,不拘小节。有一天,他与朋友喝酒,醉得不省人事。两位朋友将他扶回家,让他睡下。他的家在广陵郡东,住宅南边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槐树,可荫盖十亩来地。淳于棼昏昏然中,突然看到有两个穿紫衣的使者向他下拜,自称是槐安国国王派来邀请他的。

淳于棼下了床,跟二位使者上了一辆四匹马拉的青油小车,直奔古槐树的洞穴中。只见两边的山川草木道路,与人世很不一样。后来进入了一座大城,大红的门楼上题着:“大槐安国”四个金字。国王很隆重地接待了他,封他为驸马,与公主成了婚,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后又封他为南柯郡太守,并不断加官晋爵,地位显赫,无人能比。不久公主去世,淳于棼受到国王猜疑,被遣送回家。当他跟随原来那两位使者出了槐穴,回到床上,突然清醒,才发现是一场梦。送他回来的那两位客人仍在他家,太阳也未西下。

淳于棼对客人讲了梦中遭际,于是几个人一起到了古槐树下,挖开槐穴,见到一个大蚂蚁洞,中间有个城台,上面有两只大蚂蚁,左右有几十个大蚁卫护,这里就是梦中所见的槐安国国都。在南边枝上有一蚁穴,也有土城小楼,就是他曾任太守的南柯郡了。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说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着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着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着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骄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见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牛刀小试北宋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写过不少题赠友人的诗篇,其中有《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是送别一位姓欧阳的地方官去韦城赴任时作的。

苏轼在诗中称赞朋友“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意思是这位友人读书很多(牙签指书卷,三万轴表示多,不是实数),大有才学,如今去韦城这个小地方任职,不过是牛刀小试,略显身手而已。

“牛刀”一词比喻大才,原出《论语》。《论语》是春秋末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的言行录,由孔门弟子记述,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阳货篇》有句话叫“割鸡焉用牛刀”,叙述一个著名的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子游,春秋时吴国人,擅长文艺,曾在鲁国的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当行政官。他信奉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学说,在武城提倡用“礼乐”教化民众,因而境内常有“弦歌之声”。

有一次,孔子来到武城,听见到处传出弹琴唱歌的声音,不由微笑起来。

他对子游说:“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根本用不着以礼乐进行教化。譬如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大刀(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巧妙地用孔子以前讲过的话来反驳道:“从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了礼乐就能相亲相爱,民众学了礼乐就易于管理,我照你的话去做,为什么又取笑我?”

孔子听了子游的辩驳,连忙改口道:“你讲得对,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后来,人们就用“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办小事何必花费大力气,也就是不要小题大做;比喻有才学的人略显身手,就叫“牛刀小试”。牛衣对泣王章是汉成帝时的谏大夫、司隶校尉(京师及近郡的检察官员),在朝廷以直言敢谏知名,大臣贵戚有的敬重他,有的惧怕他。

他出身贫寒,年轻时就学长安,是太学(国家最高学府)里的一名穷书生,和妻子一起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这年冬天,王章得了重病,家里却连一条棉被也没有,夫妻俩只得蜷缩在牛衣中,冻得瑟瑟发抖。

王章生怕自己不久于人世,悲从中来,哭着要和妻子诀别。妻子正色责备地说:“这京师、朝廷,享富贵的人何止万千,有哪个能比得上你的才学出众?如今你为了病贫交迫,不想振作,反而涕泣,岂不是太没有出息。”

听妻子这么好言相劝,王章赶快收住眼泪。他咬咬牙,决心和妻子苦熬苦挨,将养病躯,发愤攻读,巴望将来有个出头的日子。

后来,王章果然功成名就,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被选为京兆尹(京都行政长官)。当时成帝的舅父王凤专权朝廷,王章虽受过他的推举,却不满他的为人,对王凤十分疏远。

王凤子弟满朝,分据势要。王章和部分正直的朝臣准备弹劾王凤,请成帝另选忠贤。他的妻子又来相劝,说:“人应该知足,难道你不想想当初牛衣对泣的困苦情景,却去惹祸?”

这一回,王章可不愿听妻子的话了。他认为,官可以不做,忠言不能不进,于是秉烛疾书,连夜写成奏章。

一本上参,成帝召见王章,起初颇有接受弹劾之意,后来却又不忍罢免自己的舅父,只好不了了之。王章因此触怒王凤,种下祸根。

结局是:王章被王凤一党诬陷,全家都遭逮捕。王章最后死于狱中。弄巧成拙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他去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已经画好了。”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环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的花瓶,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说着,把画撕了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奴颜婢膝

南宋时期,南宋与入侵的元兵交战。宋朝兵力不足,因此总是打败仗,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但是昏庸的宋朝皇帝却仍然只顾享乐,而宰相贾似道则隐瞒敌情。大臣陈仲微知道情况十分严重,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那些人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可是昏庸的宋君根本不放在心上,后来南宋就灭亡了。

怒发冲冠

一天,赵惠文王问蔺相如说:“秦王想用十五城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蔺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得不同意。”赵王说:“我给和氏璧,万一他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现在很难说,如他不给城,他就失礼;如果我们不给和氏璧,我们就失礼。平衡这两种选择,倒不如同意而使秦国失礼。”

赵王听了蔺相如的建议,仍感到为难。他说:“这样,使者的任务就重了!谁可以担任呢?”蔺相如立即回答说:“如果的确没有人,我愿替大王前往。秦国的城市划入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城未划入,我就把它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西面的秦国。

到了秦国,秦王高坐章台。蔺相如奉璧献上。秦王非常高兴,自己把玩一阵之后,又递给身边的宫娥彩女观看,然后再递给臣下。众人都高兴得呼喊万岁。

这种极为傲慢的态度激怒了蔺相如,他知道秦王无意按约划城给赵国,就向前说:“大王,璧上有一点儿黑斑,我想指给大王看看。”秦王把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紧握着璧退后,倚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向上冲动了帽子,然后,举璧准备击碎。秦王怕击碎了玉,连忙缓和下来。后来蔺相如终于机智地用计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抛砖引玉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也写得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历代诗话》载有关于他们俩的一则故事。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正好在苏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方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写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到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然获得了成功: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诗,换来了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方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抛砖引玉”这句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见解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种表示自谦的说法。匹夫之勇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是司马迁却称赞他说:“当年秦国政治腐败,百姓纷纷起来反抗,项羽在陈涉这个地方领军对抗,前后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把秦国灭掉,然后将得来的天下分封给各王侯贵族,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虽然最后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绩伟业,近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做到。”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阳宫摆设筵席宴请群臣的时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顺利取得天下,是因为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然后他问韩信对自己的看法。韩信回答说:“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与长处,因此您其实心里明白,说到机智与才华,其实是不如项王。不过我曾经当过他的部下一段时间,对于他的性情、作风、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项王虽然勇猛善战,一人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虽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终将成为大王您的。”

平易近人

周公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的名字叫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采邑在周,所以称他“周公”。

周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掉了商殷;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少,周公又代他摄政,亲自率领兵马东征,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乱,而后又封邦建国,推行井田制,制定礼乐,建立各种典章制度,自己又注重礼贤下士,得到百姓拥护。

周公被封于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去那里,仍旧留在都城辅佐王室。他派自己的大儿子伯禽接受封地,去曲阜为鲁公。

伯禽受封鲁地,去了三年以后才把那里的政治情况报告给周公。周公很不满意,就问他说:“已经三年了,才告诉我鲁地的形势,为什么这样迟呀!”

伯禽答道:“我要改变那里的习俗,还要革新那里的礼法,花了三年时间才做完,所以来晚了!”

正巧这时姜尚也来报告齐地的情况。他受封于齐地,才过了五个月的时间,就来报告那里的政治形势。周公感到惊奇,便问他说:

“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难道齐地的政治已经整顿妥当了吗?”

姜尚泰然自若地说:“是的,一切都安定了,我是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周公沉思了半晌,自言自语地说:

“唉,鲁的后世恐怕要败于齐了,齐地一定会胜过鲁地!政不简不行,不行不乐,不乐则不平易,不平易百姓就不归服。为政简易的,百姓必然亲近,百姓亲近、归服才能强盛啊!

这个成语现在用它表示态度和蔼,使人容易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