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而忘私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要找一位有贤能的人担任南阳县的县令,因此他找来大夫祁黄羊,想请他推荐适合的人选。没想到,他竟不计前嫌推举了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军中统帅的职位,祁黄羊知道之后,大力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一点都不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
不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是适合的人选,他都会大方推荐,而他推荐的人也都很称职,更是证明了祈黄羊的好眼光。后来孔子听说了,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德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敌对交恶的人,或是有血缘之亲的儿子,的确称得上是公而忘私。
功亏一篑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掉商朝,建都镐京(今西安西南丰水东岸),国号为周。当时的人们对新生政权的建立感到由衷地高兴,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各个诸侯国纷纷从四面八方携带贵重礼品及土特产赶来朝贺。西戎虽然离镐京很远,也派来专使,并带来一条身长四尺、大尾长毛的名犬作为贡品。周武王觉得这条狗很稀奇,高高兴兴地收下了。
在朝中担任太保的召公经历过创业的艰难,更知道守业的不易,担心武王从此骄傲自满,沉醉于豪华生活,就从旁提醒说:“现在天下初定,四海臣服,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或者送来奇珍异宝,或者带来土特产品,这当然是您的圣德。以臣的愚见,玩赏之物是不能用贵贱来区分的,重要的是人的品德。德高,物才显得珍贵;无德,物也变得低贱。一个开明的君主绝不能沉湎于声色享乐之中。”
武王说:“我不过收下一条狗,你认为这件事有那么严重吗?”
召公说:“我是有点担心,俗话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把人当做玩物加以戏弄,有损于德行,将罕见的物件视为珍宝赏玩不休,会消磨志气。不是本地出产的犬马之类的畜生,不必饲养;对人们衣食住行毫无补益的奇禽怪兽,不该收留。”
武王说:“那些鸟兽之类的东西,我可不要,而那些贡品,难道也要退回去吗?”
召公说:“贡品自然可以收下,不过最好是分赠给同姓的诸侯,表示君主的诚信。对国君来说,最值得珍重的是人才;国家没有贤人治理,早晚要灭亡。有作为的君主应该是群臣的表率,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它是否与德行有违,尤其不可忽视细小的行为。大德是由小德积累而成,这如同筑起百尺高的土山,土要一筐一筐地堆上去,哪怕仅仅差一筐土,也还是没达到百尺的高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岂不太可惜了吗!你是开国的圣明君主,不能犯功亏一篑的错误,否则追悔不及呀。”
武王接受召公的意见,终于成为贤明的君主。功败垂成谢玄,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幼度。谢安的侄儿。谢安任宰相时,使他任广陵(今江苏扬州)相,组织北府兵,抵御北方的前秦。
公元383年,前秦出动大军南侵,前锋进至淮河,淝水一带,江南震动。朝廷命令谢玄为前锋,与其他诸将率师迎战,获得淝水之战的大捷。
接着,谢玄领兵北伐,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进至河北,朝廷加封他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
谢玄收复了北方大片国土,打算加强防务,便写了一道奏疏,请求在幽州和冀州设置刺史,令豫州刺史朱序坐镇梁国,自己驻扎彭城。这样可以北固黄河,西援洛阳,也可以保卫京师。
东晋皇族妨忌谢氏功业,借口“征役既久”,要他还师坐镇淮阴。
谢玄在南下途中,得了疾病,他写了一道奏疏,请求解职。奏疏中说,国家还没有统一,百姓仍遭涂炭,自己身患重病,不堪任职,请求回乡治病。
晋孝武帝看了奏疏,不让辞职,要他去京口疗养,还派了名医一个为他治病。
又过了两年,医治无效,谢玄病故,死时只有四十六岁,统一北方的志愿终于未能实现。《晋书》所谓“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意思是说:老天给他的年龄怎么这样短促,北伐将要取得成功的时候,竟然失败了。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三国的马谡,字幼常,是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此,丞相诸葛亮很器重他。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南中,马谡前去相送。在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对他这次南征有什么良言相赠。马谡说:“南中仗恃它路途遥远,地形险要,很久以来就不肯服从。即使今日攻破了它,使它暂时降服,但等到明日,它又反了。现在,您倾全国的兵力去讨伐南中,向它显示强盛和威风。南中知道我们表现势力强大,内里实际空虚,它的叛乱就来得更快了。如果我们将他们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则不符合仁者的情怀,而且也不可仓促行事。”
分析了一番后,马谡又很郑重地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希望先生此去,能够设法运用心战,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诸葛亮深感马谡言之有理,决定采纳他的建议,注意运用攻心的战术。因而,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领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千方百计与诸葛亮斗勇斗智,都不能取胜。最终他心服口服,诚心归顺诸葛亮,使这次南征全胜而归。一直到诸葛亮寿终,南中都未敢谋反。
篝火狐鸣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秦始皇逝世后,二世胡亥上台,继续并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敲骨吸髓地榨取劳动人民的财富,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发贫民卫戍边疆。阳城县的贫民陈胜,阳夏县的贫民吴广,都被抓去充当戍卒。
阳城、阳夏、许县、陈县等共征调了九百名戍卒,一起在陈县(今河南淮阳)集中,进行短期军事训练。由于陈胜和吴广在集训中表现得机智勇敢,被指派为屯长(队长)。
这支九百人的戍卒队伍出发了,目的地是三千里外的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要求在两个月内到达。县令派了两个县尉押送。
这些贫苦农民,离开了父母妻儿,在荒芜的田野上向北跋涉,一个个都怀着悲凉和愤怒的心情。作为屯长的陈胜和吴广,一路上对大家的吃穿住行十分关心。
这一行人走到蕲县的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碰到连日大雨,四处一片汪洋,耽搁了十多天,无法启程。
按照秦朝的法律,不按期到达指定的戍守地点是要杀头的。陈胜和吴广商量对策,他们一致认为:逃亡是死,起义也不过是死,同样是死,不如死国(为国事而死)来得壮烈。
他俩连夜研究了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策略,决定打着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当然,还要取得广大贫民的信任。于是他俩又密议了一阵,然后分头行动。
第二天早上,搞伙食的两个戍卒买回来菜、鱼,他们在剖开一条大鱼鱼腹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块绢条,上面写着“陈胜王”三个大字。大家感到奇怪,但都保守秘密,不让县尉知道。
晚上,大家不安地倒在地铺上,怎么也睡不着。忽然,听到远处有隐隐约约的叫声。
戍卒们轻手轻脚地潜出门去。发现不远处丛林中一座神祠附近,有一团火光在移动。
侧耳静听,神祠后面发出类似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大家联想到白天鱼腹中的帛书,更加惊异,暗暗把希望寄托在陈胜身上。
第三天早晨,事情就传开了。陈胜和吴广见他们的准备工作已收到效果,又秘密地在几个好友当中动员,取得了戍卒们的支持和拥戴。
他俩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人,闯进县尉的营帐,杀死了两个县尉。一向蕴藏在这些贫苦农民心头的反抗怒火,终于在陈胜、吴广的激发下燃烧起来了。
陈胜登高号召:“我们不如期到达渔阳,按律当斩,就是不杀尽,迟早也要送命。大丈夫不就死罢,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那些帝王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一呼百应,戍卒们情绪愤激,立刻行动起来。
这支九百人的队伍,“斩木为兵(武器),揭竿为旗”,一举占领了大泽乡,接着攻克蕲县,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最后推翻了暴秦的统治。“篝火狐鸣”、“揭竿而起”这两句成语,都是从此引出的。
狗烹弓藏
春秋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忍辱求和,被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雪耻。他多年磨砺,卧薪尝胆,后来终于灭了吴国,报仇雪恨。勾践能兴越灭吴,越国大夫范蠡有很大的功劳。然而,当范蠡辅佐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他没有留在朝中继续做官,而是向勾践辞了官,离开了越国。据说他带了美女西施,驾一叶扁舟,纵情地漫游五湖,后来又四处行商,成为有名的富豪,人称“陶朱公”。
对于范蠡功成身退的举措,有些朋友不甚理解。范蠡在写给另一臣子文种的信中,对自己的行为作了解释。他说:“我听说天有四时节气,春来临冬天就去了。人的运气也有盛衰之分,得意的时刻过去就该倒运了。古时贤人,能做到适时进退。我非贤才,但也明白这一道理。如今天上的飞鸟已经散尽,良弓就会被收藏;狡猾的兔子已经猎完,猎狗就会被杀来煮食。越王心地险恶,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如今吴国已破,天下太平,谋臣已经无用,若不适时抽身退出,自己将要受害。”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他就是晋惠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什么事都不懂。他当皇帝以后,朝政大权就落到了外戚杨骏的手中。
晋武帝在世的时候,为了使晋朝的统治稳固,把皇族子弟都封了王,每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样做不但没有使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反而种下了祸根。现在杨竣专权,各诸侯王心中不服,都想找机会夺权。
晋惠帝的叔叔司马伦被封为赵王,他找到机会,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政大权。过了一年,他又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当上了皇帝。
他当上皇帝以后,就把他的同党全都封了官,就连以前侍从、士兵也都给了大大小小的官职。那时候,当官的帽子上都要用貂的尾巴做装饰,每当上朝的时候,宫殿上到处都是戴着貂尾帽子的官员。因为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巴全部用光了还不够,司马伦只好让他们去找些狗尾巴来代替貂尾巴。
老百姓们知道这件事以后,就编了个顺口溜来讽刺司马伦封官太多太滥:“貂不足,狗尾续。”
鼓盆之戚
战国时,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无钱安葬妻子,就把她停放在露天,用一张旧席子掩盖着。
惠子听说庄子的妻子去世,前去吊丧。他在路上想,庄子一定很悲痛。但当他看见庄子时,只见他蹲坐在地上,披头散发,衣衫破烂,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在不断地敲着铜盆,大声地唱着歌。惠子惊异地说:“你和她长期生活在一起。她在世时,为你生儿育女,抚养老人,如今死了,你不痛哭也罢,为何要敲着盆子唱歌,岂不太过分了吗(“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参,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对惠子说:“妻子去世,我难道不悲伤吗?可是后来我觉悟到一个人在最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甚至还没有气息,处在若有若无之中。后来逐渐变成气息,气息变成形体,形体变成生命;现在又回归了自然。如此生生不息,就像春风,夏日,秋雨,冬雪一样,周而复始,四时运行。现在,我妻子静静地躺在大地上,灵魂飘游在白云之间,最终融合到大自然之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我何必哭哭啼啼的呢?唉,人应该了解生命的来龙去脉,才能通达!”庄子继续敲着盆,唱着歌。固若金汤“固若金汤”也作“金城汤池”,出自《汉书·蒯通传》。
秦朝末年,陈胜起义军派武臣带兵进攻赵地。辩士蒯通在见赵地的范阳令徐公时,对徐公说:“你做县令十多年,杀了不少人,已经死到临头。想要活命的话,只有向武臣献城投降。”接着蒯通又去劝说武臣:“如果献城的徐公被处死了,其他城的将领就会死守,使城成为很难攻取的‘金城汤池’。”意即城墙像铜铁铸成的那样坚固,城四周的护城河像滚烫的汤池。武臣听取了蒯通的建议,在徐公投降时,武臣派车去迎接他。结果,燕、赵一带三十多个城也因此投降徐公。
后人即用“固若金汤”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有时,也直接引用“金城汤池”形容不易攻破的城池或阵地。瓜田李下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挂冠而去
西汉末年,手握重权的王莽与外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王莽的儿子王宇担心这样下去,父亲会招致杀身之祸。他想劝谏,但又怕父亲不接受。他就利用父亲迷信鬼神的弱点,趁夜间用血洒在父亲的府第门上,以示鬼神发出了警告,要他及时抽身避祸。想不到王宇的行为被卫士发现,王莽就将儿子逮捕下狱,强迫他服毒自杀。消息传出来,不少人夸王莽大义灭亲。
当时,有一个叫蓬萌的人,看到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杀掉亲生儿子,就对朋友说:“完了!一个连君臣、父子、夫妻关系都不顾的人,怎么不搞乱朝廷?”他想辞官隐退,又怕朝廷不允许。于是,他就摘下头上的乌纱帽,高高地挂在都城东门外,悄悄离开了京城。回到家后,他携带家眷,乘船浮海去了辽东。
在辽东,蓬萌仍然心系朝廷。他常常头戴瓦罐,嘴里哭喊着:“新啊!新啊!你搅乱了天下!”蓬萌喊的“新”,就是指的王莽。王莽最初封新都侯,篡汉后,又改名“新朝”。
后来,王莽自杀,新朝也随之覆灭,人们都称赞“解冠挂东都城门”的蓬萌有先见之明。割席断交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贵人多忘
唐朝有个穷书生叫王泠然,虽然已经考中进士科,但因没有官职,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贫困。
一天,他想起朝中的御史大夫高昌宇,出身也很低微,曾和他有过交往,但当官以后就把他忘了。这使王泠然感到非常气愤,提起笔来给高昌宇写了一封信,硬要高昌宇替他谋个一官半职。
王泠然的信是这样写的:“我心里责怪你,已经很久了。你还记得当年在宋城当县尉时的情景吗?那时,我的文章已经写得不错,常常受到你的夸奖,也得到你的指点,这些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后来你高升了,入朝为官。我原以为你会时时记起旧日老朋友的,谁知不久前你荣耀地出使江南,路过宋城,门生故人蒙你关怀问及的多得很,可是却一句也没有提到我王泠然。
“你官儿大了,固然眼睛向上,不愿意垂问我们这种低下的人;难道你就不担心天下人都在暗暗地观察,得了高位的人是怎样待人的吗?
“好几天来,我一直在等候机会要见一见你。我要你帮帮我的忙,你也用不着怕我多话而暴露你的短处。
“记得几年前你担任主考,我想这下总该考取了,谁知你却偏偏让我落选。我能不讲话么?后来我写了信给你,你终于说我还是有天赋的。以前你不录取我,可今年我还是考上了进士,迈出了青云路上的第一步!
“你给我的好处我记着,你给我的耻辱我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希望你今后给我一点恩惠,来洗清你以前让我蒙受的耻辱!”
王泠然写着写着,不禁想到眼下一家人的生活,就对高昌宇说:“目前我的日子很不好过,家里十分贫困,双亲年老,常常供养不足;兄弟们又没有官职,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只好到街上卖水度日。
“今年天气冷,又是停止选官的年份。眼下你的富贵实在不可多得,望你高抬贵手帮个忙,今年帮我讨个老婆,明年留心为我谋个官职。区区小事,你完全可以办到,请不要吝惜自己的力量。你的恩情,我会牢记在心的。
“倘也贵人多忘——”他告诫高昌宇说:“如果你做了大官就把老朋友忘了,那么文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有朝一日我当了大官,和你平起平坐,那时我也瞧不起你,即使你想向我道歉,我也不会用好脸色对你的!”
像高昌宇这样有了地位就忘了旧交的人,在当时社会里并不罕见;而像王泠然这样强行要挟求官的,也实在有些无赖。这两个人的关系,不过反映了某些封建文人的市侩面目。然而“贵人多忘”这句话,倒成了成语流传至今。
过河拆桥
元末,有个人叫彻里帖木儿,有功于朝廷,深得元惠宗(顺帝)的信任。
公元1335年,彻里帖木儿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提出废除有弊病的科举制度,得到顺帝和太师伯颜的支持。但有一个叫许有壬的参政表示反对,与伯颜、彻里帖木儿发生争论。
第二天,宣读废除科举制的诏书时,特令许有壬为班首,对他进行污辱。许有壬害怕遭祸殃,只好勉强服从。因而使同僚们产生误解,以为许有壬是支持废除科举制度的。许有壬本来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因此诏书侍御史普化便讥讽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矣。”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借以达到目的的人和事物一脚踢开。
汗流浃背
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楞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已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含沙射影
古时候有一种害人虫,名叫蜮,也叫“短狐”或“短弧”。这种东西,形状很奇怪,像鳖,可是只有三只脚,口中有一条横肉像弓弩的样子。它生在南方水中,听得有人在岸上或水上经过,便张牙舞爪,龇牙咧嘴,贪婪地瞄准目标,口含沙粒,要么射人,要么射人影。人要被沙射中,就要生疮,即使是影子被射中,也要生病,痛苦难忍,病魔难耐。
韩康卖药
东汉有一个人叫韩康,字伯林。此人很有才学,但他的性格很怪,一心要做个彻底的隐士。他不仅不出去做官,而且要逃避一切名声与虚荣,甚至不愿让人知道他的名字。
他本是京都霸陵人,为了做个完全的隐士,他隐姓埋名,游于名山大川。但是,隐士也要吃饭呀。为了养活自己,他在深山幽谷里采来各种草药,然后拿到长安城的集市去卖,以此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
他在长安市上卖药,一卖就是三十多年。他卖药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保持同一价钱,几十年来,从不二价。这样,无形中就有一定的名声,而他并不知道。
有一天,一个女子来向他买药,韩康照例报出他多年未变的价钱。那女子听了,上下打量他一番,然后说:“你的药价始终没有变,看来,你就是人们说的那个卖药从不二价的韩伯林了?”
韩康听这女子说出他的名字,真是说不出的沮丧。他叹息说:“我韩伯林几十年卖药为生,艰苦度日,为的是要逃避名声。如今竟连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我还在这里卖什么药呢?”
从此,韩康不再卖药,而是更深地隐遁到霸陵山中去了。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沆瀣一气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
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
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都说这一对考官和门生,正好叫作“沆瀣一气”,也就是他俩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一样,连在一起了(“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比喻人们气味相投。现在,这个成语大多用于贬义,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笑,哭笑不得。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