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相讥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很有才华,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并让他修改过去的法令制度。贾谊上奏的《陈政事疏》很快被汉文帝采纳。在奏章中,贾谊建议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贾谊还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强调新法中的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造成父母、子女、婆媳、姑嫂之间关系紧张、不和,为很小的利益发生争吵反过来责问、讽刺对方。(原文是“妇姑不相说(同“悦’)则反唇相稽”)。
后来,人们用“反唇相讥”(“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来指双方发生争执时反过来讽刺、责问对方。范滂诀母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他们诬陷当时的一些有品行、有知识的人为“党人”(意为结党营私),大肆抓捕,加以禁锢。
范滂因触怒宦官亦被放归乡里。一天,郡里的司法官吴导接到朝廷命令,立即逮捕范滂!吴导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只好伏在床上痛哭。范滂很快知道了这事,他说:“一定是因为我,他不愿捉我,但又无法交差,所以痛哭。”他就同母亲一起来到县里的监狱。县令见了大吃一惊,说:“天下这么大,逃到哪里不行呢?我们一起逃吧!”说完,县令解下大印,扔在一旁。范滂制止县令说:“我死了,祸事也就完了,何必连累你和我母亲呢?”说着,他转过身和母亲告别说:“母亲,孩儿去了!弟弟很有孝心,足以供养你老人家;我呢,与父亲一起去黄泉走一遭,虽然生死不一,但各有所依靠,事情到此也无可奈何,不要太悲伤了!”
母亲抚摸着儿子,强忍悲痛说:“你为正义而死,自然会青史留名,我有什么遗憾呢?一个人,既想获得好名声,又想享乐长寿,哪有这样的好事?”范滂连忙跪在母亲面前叩头。他母亲又说:“即使是我让你做坏事,你也不会做;但我让你多做好事,这不就是我的造化吗?”
过路的人听见了,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方寸已乱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方寸:指人的心。成语“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绪。防微杜渐丁鸿是东汉时候人,年幼时很聪明,喜欢读书,一心想钻研学问。他的弟弟丁盛很小,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无人照顾家里,只有他们兄弟相依为命,两人感情很好。父亲病故后,按当时的规定,丁鸿应该袭封新安乡侯官职。可是他想把官位让给自己的弟弟,便留下一封信,告诉弟弟说:“我贪图读点经书,从小就随着老师学习,是不愿意做官的,况且我身体有病,我要外出求医去了,永远不回家了,你去承袭父亲的官位吧……”
丁鸿离家跑出很远,不巧碰上老朋友鲍骏。丁鸿假装疯子,不认鲍骏。鲍骏却跑过来,一把抱住他,教训他说:
“古代贤人都说:不能以家事耽误国事,你今天为了兄弟间的私恩而扔掉祖辈的基业,是很不明智的……”
丁鸿听了朋友的劝告,感动地流了眼泪,赶忙返回家乡,接受朝廷的封赐。后来他在朝廷做过侍中、校尉、太常。因为他才学出众,通晓经书,很得皇帝称赞,因此名声越来越大,远近几千人都来向他请教。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权利极大。窦家兄弟都被封为文武大官。大臣们看见这种局面,明知是朝廷的祸事,可是敢怒不敢言,谁也不敢向皇帝表奏。然而丁鸿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对朝廷很诚实,便找了一个机会对皇帝说:
“陛下,毁坏山崖、岩石的水,开始都是涓涓细流;参天蔽日的大树,开始也是刚露绿色的小枝。事物常常是由小而大、由隐而显的。可是人往往忽略了微小细碎的事情,而让它们发展成祸患。大将军窦宪倚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独断专行,盘剥州郡,草菅无辜,连陛下他也不放在眼中,这不是朝廷的隐患吗?陛下如果亲自来整顿朝政,把事故杜绝在刚要发生的时候,防止祸事在萌芽的时候,就能消除灾难,保障汉室安定,除害保民,国泰民安……”
汉和帝刘肇听信了丁鸿的建议,十天之后就革掉窦宪的官职,收缴了他的印绶。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又气又恨,羞惭地自杀了。
“防微杜渐”这句成语,用来说明在错误或坏事还未显著或刚刚发生的时候,就加以防止,不让其发展。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飞蛾赴火
南朝梁的时候,有一个少年才子,名叫到荩。他是当朝大臣到溉的孙子。到溉在朝廷是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他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有时带着他到皇宫里去增长见识。
到荩十二三岁时,越发出息得叫人喜欢,每次他祖父领他到皇宫玩耍,皇帝萧衍都要把他留在身边,问长问短。有时还带着他外出游览,登上北固楼吟诗作赋。有一次他祖父到溉也一同陪皇帝游览,皇帝对到荩说:“孩子,你看这景致多美呀,你写首诗念给我听一听。”
到荩毫不为难,不假思索地就赋诗一首: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到荩一字一板地给皇帝吟咏一遍。梁武帝听了连声夸奖拍着他的头说:“你真是天下无双的才子呀,恐怕当年的曹植也赶不上你呢!”
皇帝又扭头与到溉开玩笑说道:“难怪你每次递上的奏章都那么出色,大概是你孙子替你写的吧?”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提笔为到溉题了一首诗:
研磨墨以腾文,
笔飞毫以书信。
如飞蛾之赴火,
岂焚身之可吝。
必耄年其已及,
可假之于少荩。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元志是当时的“洛阳令”,他很有才识,看不起那些无能的官僚。
一天,他乘车在街上出巡。百姓见这前呼后拥的架势,都纷纷回避。正巧,前面又声势浩大地走来一队人马。原来,为首的是大官僚李彪。按理,元志官小,要给李彪让路。可元志偏不肯让,把路堵住。
事情闹到孝文帝面前。李彪请皇帝评判。孝文帝笑道:“还是分道扬镳吧!”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分庭抗礼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门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以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送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奢的人,年轻时曾经当过征收田赋的小官吏。
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平原君赵胜,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而闻名。他家的土地很多,而他的家人仗着赵胜在朝中担任相国,权大势大,就有点蛮不讲理,不肯按章缴纳赋税。
赵奢是个性格刚直的人,办事非常公正,就亲自带人上门催讨。可平原君的家人连门也不让赵奢进。
赵奢火了,就下令把那些抗税的家人抓了起来,还依据法律,把带头的九个人给杀了。
平原君得知这件事,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赵奢竟敢杀他的家人。他十分生气,马上命令士兵把赵奢抓起来,拍着桌子大骂了一通,还说要处死赵奢。
赵奢毫无惧色,他平静地对平原君说:“你是赵国的贵公子,又身为相国,有钱有势,声望又好,要是您纵容家人不遵守国家的法令,那么国家的法令就会受到损害。国家就会衰弱,而国家衰弱了,就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犯,那么国家就会被灭亡。要是国家都灭亡了,您哪儿还能保住您的富贵呢?”
平原君听了,一下子平静下来,怒气也消了许多。赵奢又说:“以您现在的地位,如果能带头奉公守法,全国的老百姓都会以您为榜样,这样,国家就会强盛,您也会更加受到天下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听到这里,平原君对他非常欣赏。他的怒气早已烟消云散,满脸都是笑容,他不但没有杀赵奢,还向赵王推荐赵奢。
赵王把全国的财政大权交给赵奢。没过几年,赵国的实力就增强了不少,国库充实,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了。
风吹草动
春秋时代,楚平王杀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关。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夜间熬得须发全白。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被他混出关去。伍员逃到一条大河边,他怕追兵赶来,就隐藏在芦苇丛中。过了一会,他见一只渔船溯水而来,急忙叫道:“渔夫,渔夫,快快渡我!”渔翁见他气度不凡,就问他的姓名,伍员照实说了。渔翁很同情他,不仅帮他渡过大河,还拿来麦饭、鱼羹给他吃。
唐代有人写成《伍子胥变文》,用“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来形容他逃亡时的情景。
成语“风吹草动”,风稍微一吹,草就摇晃起来。比喻一点点动静,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风树之叹
春秋时,有一次孔子带了一群学生出门去。走在路上,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哭声,很是悲伤感人。孔子对赶车人说:“快点赶上去,看看是什么人在那里哭泣。”
他们走近一看,正在哭泣的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孔子问他:“先生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哭?”老人回答说:“我叫皋鱼,因为想起平生的三次重大损失,所以伤心痛哭。”孔子又问:“您的三次重大损失是什么?”皋鱼说:“一是我年少时就外出求学,父母很早就双双去世;二是我自命清高,立志不为昏君做事,如今年老却一事无成;三是我原有不少情谊深重的朋友,但却中途断绝了与他们的友情。现在我想起这些,心潮难平,就像树木想安静下来怎奈风要吹个不停。我想尽孝奉养双亲,他们却过早去世。想到人的年龄一去不复返,双亲死后永不能再见,我实在悲痛难忍。从此,我要与这个世界永诀了。”说罢,皋鱼便如枯木一般呆立不动,孔子仔细一看,原来他已经气绝身亡了。孔子立即告诫学生们要记住皋鱼的教训,于是马上就有十几名学生告辞回家去侍奉父母。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惠文王有两个忠勇爱国、才能出众的贤臣:一个是国相蔺相如,一个是大将廉颇。这一文一武、一将一相,真是名闻各国,威震四方,连强大的秦国也因此不得不对赵国有所顾忌。
蔺相如原是赵王一个内侍长缪贤的家臣。有一次,秦国想仗势骗取赵国的国宝“和氏璧”。赵王和大臣们苦于无法应付。经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去秦国出色地完成了这件外交工作。因此,蔺相如深得赵王赞许,名声大震。后来,秦王、赵王在渑池相会时,秦王企图当众羞辱赵王,不料反被蔺相如奚落了一场。由于蔺相如连立大功,赵王拜他为相,位居上卿,比廉颇的官衔还要高一点。
廉颇心里不服,对人说:“我这个大将,是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拼了多少次性命得来的,不像人家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家臣,居然爬到我的上头了,他要遇见我,非给他个难看不可!”
蔺相如听到这话,就经常留心,避开廉颇,不跟他见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也很得意。可是蔺相如说:“秦王那样的威势,都吓不了我,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今天的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它所怕的,就是我跟廉将军的团结一致。如果我跟他闹意气,互相攻击,那正是秦国所欢迎的事。那时,它就不怕我们了,我们赵国也就要遭受侵略了。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和面子问题一概丢开!”
这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就袒露着背,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谢罪,请蔺相如用荆条狠狠鞭打他,他说:“我真是糊涂,差点儿误了国家大事啊!”当然,蔺相如并没有鞭打他,也没有责备他,两人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负重致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子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赴汤蹈火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今湖南、湖北)。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与曹操、袁绍等势力若即若离,在混乱的局势中观望踟各方势力。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派人向刘表求援。刘表口头上应允,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对于曹操,刘表也同样采取敷衍的态度。
从事中郎韩嵩,向刘表谏道:“曹、袁相持不下,将军举足轻重。若想有大作为,可乘两雄争斗之机举事;不然的话,也应择善而从。倘使继续犹豫暧昧,他们势必都会移恨于您,您也就无法保持中立了。”
韩嵩又道:“曹公(曹操)明哲,为天下贤俊所拥戴,势在必胜。他一旦击败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江汉,那时将军恐难以抵抗了。为将军着想,归附曹公,方是万全之策。”别驾刘先、大将蒯越等也都赞同韩嵩的意见。
刘表仍狐疑不决,他对韩嵩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公拥天子都于许昌,有劳先生为我前往,观察一下其中的动静虚实,如何?”
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虽赴汤蹈火,死无所辞。然而有必要提请将军郑重考虑的是,将军此番如能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否则,……”
韩嵩略顿了顿,说:“如果将军主意未定,就派我赴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必遵天子之命,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死了。望将军三思,不要使我为难。”刘表依然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果然不出韩嵩所料,一到京师,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就拜韩嵩为侍中,并任命他为零陵太守,加恩厚待。韩嵩离开京城,往零陵赴任前,决定先去向刘表辞行。
刘表得悉韩嵩受了天子之封,并颂朝廷、曹操之德,不由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叛逆。于是会集文武僚属数百人,并令军队全部武装站立于厅堂内外,准备当众处斩韩嵩。
刘表见韩嵩神情自若地站在面前,不由大发雷霆,喝骂道:“韩嵩逆贼,竟敢叛我!”将持节斩嵩。众文武见势大为惊恐,都暗示韩嵩谢罪免祸。
韩嵩却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地对刘表说:“嵩早已有言在先。今日之事,是将军负嵩,又不是嵩负将军!”接着把去京之前曾对刘表所说的那些话,重又陈述了一遍。刘表顿时哑口无言。
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当地颇有声望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了韩嵩死罪。覆水难收汉代有一个人叫朱买臣,他年轻时十分贫寒,靠打柴为生。他每天上山打柴,必定要带上书,走在路上,一边担着柴担,一边大声念书。他的妻子多次劝他不要这样做,认为是没有用的,白白遭人笑话。但朱买臣不理睬她,反而更大声地朗诵。妻子见他如此贫穷,料定他终无出头之日,便要求离婚。她还对朱买臣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沟中罢了,怎会有富贵的一天呢?”朱买臣没有办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朱买臣终于做了官,任会稽太守。有一次他乘车到了吴界,看见了他的前妻。她正与后来所嫁的丈夫一起,在为太守的车马铺路。见太守就是朱买臣,她羞愧不已。
朱买臣命令手下用后面的车子将前妻与她丈夫一起带回去,将他们安置在太守官邸后园住下,每日供给饮食。有一次,前妻跪在他面前请罪,请朱买臣与她恢复夫妻关系。朱买臣取来一盆水泼在地下,令前妻收回来。意思是覆水难收,夫妻难合。前妻由于后悔和羞辱,就上吊自杀了。妇人之仁楚汉相争时,有一次刘邦与韩信坐着摆谈,他问韩信说:“丞相萧何多次向我推荐,所以拜你为大将。现在,你有什么好计谋告诉我吗?”韩信赶紧起身拜谢刘邦,然后问道:“大王,今天你率领军队往东面进攻,争夺天下王权,竞争的对手是项王吗?”刘邦笑道:“这还用问吗?”韩信紧接着说:“大王自己认为,在勇敢、慓悍、仁慈、强盛等方面,哪一样可与项王相比呢?”刘邦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难为情地说:“都不如项羽。”
韩信退后两步,第二次向刘邦拜谢,然后向他祝贺说:“的确,我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然而,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不妨说说他的为人。论勇猛,项王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大喝一声,千百人倒下;但是,他不会任人唯贤,所以他的勇猛无非是匹夫之勇。论仁慈,项王也的确对人和善慈爱,说话时呜呜咽咽,手下人得了病,他会伤心得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出来吃;但是,遇到有人立了功,行赏时应该封爵位,他会把大印摩来摩去,直到摩烂也不肯给别人。这样的仁慈,不就是妇道人家的仁慈吗(“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这对争夺天下有什么好处呢?”
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后悔与韩信相见太晚。
改过自新
汉孝文帝时,吴王濞(音bì)的太子入京与皇太子弈棋,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吴王因此与皇室产生嫌隙,就假装生病不入朝。
到孝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向皇上说:“如今吴王由于以前有太子被杀的隙嫌,仍装病不来上朝,照古法应当诛杀他,但文帝不忍心,还赏赐吴王许多东西,对他的恩德已经非常优厚,应当改过自新才对。但他反而更加骄奢,到铜山铸钱,煮海水成盐,引诱天下亡命之徒,计划叛乱。皇上要因势削弱他,以免酿成大祸。”于是,汉王朝开始逐渐削除吴王的土地。吴王濞深恐削地不止,又萌生谋反之意,后终于聚集其他诸侯举事谋反,但没有成功,被杀身亡。
后来就用“改过自新”作为成语,来说明改正过错,重新做人。
肝脑涂地
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平定中原后,就和群臣商议建都一事。由于群臣都是华山以东的人士,都说:“周朝建都洛阳,皇位传了数百年;秦朝建都咸阳,传位不过二代就亡了,所以应建都洛阳。”汉高祖犹豫不定。
汉高祖五年,刘邦巡视洛阳,有个叫娄敬的人,请求晋见皇上。娄敬问皇上:“陛下想建都洛阳,难道是想和周朝较量兴隆的盛况吗?”皇上说:“不错。”娄敬说:“陛下获取天下和周朝不同。周武王的祖先积德行善几十年,人们愿意跟随他,没有经过多少杀戮,便取得了天下。陛下从丰沛起事,统兵三千,用它进行战斗而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又和项羽抗衡决战中原。就为成皋孤城之争,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让天下无辜百姓肝脑涂地,尸横遍野,哭泣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受创伤的人还没有复原,你就想和周朝较量兴隆盛世,我私下以为陛下不能这样做啊!”
高祖终于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取消了建都洛阳的念头,并赐娄敬为刘姓,故史称之为刘敬。
后来,人们引用“肝脑涂地”来形容死亡惨重,不忍目睹。现在多用来比喻竭尽忠诚,任何牺牲也在所不惜。
高屋建瓴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自傲,有点飘飘然。平定齐地后,他写信给刘邦,要求把自己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得知后,非常恼怒,骂韩信是白日做梦!他的属下张良看完信,劝道:“目前,我方不利,楚军尚强,韩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权,大王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的要求。”刘邦心领神会,派张良为特使,带了王印,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非常高兴,答应迅速发兵攻打楚霸王。
汉军在垓下设下埋伏。韩信担任三军统帅,并请刘邦守住大营。韩信有勇有谋,楚霸王战败,拔剑自刎。刘邦担心韩信位高权重,就收了他的兵权,夺了齐地,改封他为楚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即汉高祖。不久,有人告发说,韩信把项羽的大将钟离昧窝藏在家里,看来是想造反。此事传到韩信那里,有人劝道:“大王何不杀了钟离昧,表明心迹,使皇上高兴呐?”韩信说:“钟离昧素来与我有交情。我在楚营时,霸王曾经要杀我,多亏钟离昧救了我。现在他走投无路,我怎忍心杀他?”尽管嘴上这么说,韩信最后还是当面跟钟离昧谈了。钟离昧看透了他的心思,大骂他无情无义,自刎了。
随后,韩信向刘邦献上了钟离昧的人头。刘邦仍怀疑韩信不是真心,并命武士将他绑了起来。大夫田肯知道后,就拜见刘邦,说:“有几件事,值得向陛下祝贺。一是韩信的束手就擒;二是陛下牢牢地控制着三秦(关中),陛下利用这雄险的地势,来控制、驾御诸侯,就如从高高的屋脊上把水从瓶子里倒下去。”田肯又说,“齐地两千多里,七十余城,非常重要,控制着这里,便可以一当十。如此重要的地方,非亲子弟是不能封他做齐王的。”
刘邦听出了田肯婉转地为韩信求情的意思。因为定三秦、平齐地,主要是韩信的功劳。于是,刘邦赦免了韩信,只是将他降为淮阴侯。
建:借用以代替“瀽”字,即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一说是瓦沟。“高屋建瓴”字面意思是说在高屋顶上倒翻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高枕无忧
战国时,齐国的国相孟尝君门下养了门客三千,其中有一个叫冯谖。有一次,孟尝君叫冯谖到他封地薛(今山东滕县附近)去讨债。冯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买些什么带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咱们家缺些什么,就买什么回来吧。”
冯谖到了薛地,不仅没有向百姓讨债,反而向他们宣布孟尝君不要他们还债,并将债据当场烧毁。老百姓齐声欢呼,高兴极了。冯谖回到相府,孟尝君问他:“债收完了吗?”冯谖说:“收完了。”孟尝君又问:“你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冯谖说:“我看您这家里珍宝美女啥也不缺,所缺的是‘义’,所以我给您买了‘义’回来。”于是,他将宣布免债,烧毁借据的事讲了一遍。孟尝君很不高兴,但事已至此,只得罢了。
不久,孟尝君被罢了相,只好迁到他的封地去。在他离薛地还有百来里时,就见老百姓扶老携幼地到路上欢迎他。孟尝君很感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我才体会到了。”冯谖说:“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一死。您现在还只有一窟,不能高枕而卧,请让我为您再挖二窟。”后来,他又为孟尝君办成了两件大事,一是使他恢复了相位,二是在薛地立了宗庙,存放了先王的祭器。然后对孟尝君说:“三窟已成,您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各自为政
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合,两个国家之间常常有战争发生。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于是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领军队迎战敌人。在两批人马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下令宰杀牛羊,准备好好犒赏将士们。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想自己做牛做马,却什么都没得到,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怀恨在心。后来,两国军队正式交战时,马夫对华元说:“分发羊肉不公平的事你说了就算,但是驾车的事由我作主。”说完,他就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中,堂堂宋军主帅就这样轻轻松松被郑军活捉了。而宋国军队也因为失去了主帅,乱了阵脚,因而被郑国打败了。
各得其所
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有个儿子,被武帝封为昭平君。昭平君平日酗酒行凶,胡作非为,经常触犯刑律。武帝看在妹妹的面上,一次次都法外施仁,予以宽恕。
隆虑公主病危时,很为儿子的将来担忧,恐怕她死了以后,昭平君失去管教更加横行不法。于是她就请求汉武帝在她死之后,能免昭平君一次死罪。汉武帝含泪答应了。昭平君自他母亲死后,更加肆无忌惮,知道他母亲为他赎免了一次死罪,行为更加放纵。一次喝得大醉,把主傅杀死,被关入宫内监房。杀人者抵罪,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廷尉原想依法处昭平君死刑,但想到隆虑公主预先为昭平君赎免过死刑,不敢擅自决断,向汉武帝奏请裁处意见,说:“昭平君擅杀朝廷官员,依法当死,但公主临终之日曾向陛下赎免过死罪,陛下当时也亲口答应,所以臣不敢定罪,请陛下圣裁。”
武帝左右的大臣觉得隆虑公主只此一子,被处死刑即绝了后代,况且皇帝答应过赦免一次,于情于理都应该从轻处分。于是纷纷替昭平君说情,建议武帝信守诺言,饶恕昭平君一次死刑。
武帝对讲情的大臣说:“公主老年得子,又在临终之际将儿子托付于我,想起来我也觉得痛心。可是法律是高帝亲自制定的,如果因为我妹妹的缘故破坏了先朝法令,我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又如何取信于百姓呢?我看还是依法判决吧。”武帝说完,禁不住流下眼泪,左右的大臣也觉得悲哀。气氛显得十分压抑。
太中大夫东方朔却上前祝贺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时,奖赏不避仇敌,处罚不偏袒亲近。您已做到了这两条,全国百姓生活安定,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安置,实在是百姓的大幸(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
当天夜里,武帝对东方朔说:“我悲痛时,你却祝贺,不大对吧。”
东方朔又一番颂扬的话把武帝说高兴了,并得到不少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