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之忍
1.以和为贵百忍成金
《日录》说:“人家用你一分钱,一定要他归还十厘,便是刻薄;帮人家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就要回报,便是刻薄;治罪应该是十杖,定要一杖也不饶,便是刻薄;与亲属相处,在道理上定要论个是非曲直,便是刻薄。刻薄,就是一点余地也不留,再一过分,就变成恶行了。”有人问:“亲属如何不论曲直?”答道:“如果亲属间论曲直,就和过路的人没什么两样了。人们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在家庭中相处而使伦理周全了。”
《愿体集》说:“不要因为小的嫌隙疏远重要的亲戚。不要因为新的怨忿忘了往日的恩情。”又说:“远房和穷困的亲戚,能够收留赡养,是非常大的善举。若把他们当作奴隶看待,一点儿没有礼貌,反而伤了自己的元气。”
温节孝说:“但愿亲戚们都很富足,只有我自己贫穷生活。如果让一家富足,九族人忍受饥寒,是最大的缺陷地方。不能忍受耻辱就不能在亲戚间周旋。亲友们只看自己的能力,随缘答应他的请求;穷的亲眷给他一两便宜,才能消除讥讽谗言。”又说:“富家兄弟,各立门户,最容易产生嫌隙;经常在一起喝酒,又不经常见面,也是远离谗言嫌隙的好办法。”
皇甫谧幼年时,被婶母收养。婶母见他不学习,叹息道:“昔日孟母因三迁让儿子成名,曾子因杀猪让儿子明白道理,难道只有我住在一个不好的环境吗?你又是怎样的愚蠢啊!你修养道德、踏实学习只会对你自己带来好处,于我能有什么好处呢?”接着对他哭泣,皇甫谧因而感激。在乡里进行学习,遇到人就去请教,没有一天间断。
宋朝燕泰肃王,轻易浪费钱财,大肆铺张。提前支取材料钱财,多到几年。宋仁宗下旨给他的有多次了。御史沈邈认为不可以用常例来供应他的贪得无厌。仁宗说:“御史错了!当年太宗皇帝有八个儿子,现在只剩下燕泰肃王一人了。这是先帝的弟弟,我的叔父。我经常恨不得把全天下的东西都拿来供养他,几年的钱财,何必计较呢?”
《迪吉录》说:“公婆、伯叔、妯娌,都是别人合在一起的称呼,不是天然就形成的。所以会轻易地割舍恩情,积下怨恨。不知我既然进了别人家门,就一直和这家人生活在一起了。那么这家中的亲朋好友,就是我的亲朋好友;我对待公婆的情形,就是以后儿女对待我的情形;我对待大伯子、小叔子和妯娌们的地方,也正是我儿媳妇以后在家中处事的方法。每天和人亲厚,好恩情,好礼数,难道不快活?整天和人作对,红着脸,吵着嘴,懊恼争竞,有啥好趣味?只不过心胸开阔些,时常忍耐些,便宜出让些,就大家合好了。
我用好意对待人家,人家心里会清楚;一时不知道,过后必然知道;即使过后还不知道,旁观的亲友,感戴我的大德,也会对我亲爱恭敬。只要实心实意去相敬相爱,时间长了自然能感动他人。不能认为我有了好意,别人就得报答我;一旦见不到报答,就抱怨说我的好意没有什么作用。
以前有一姓苏的人家,最小的弟媳妇姓崔。苏家兄弟五人,已经有四个娶妻了。各人因为女仆的话而经常发生争执。少娣刚出嫁时,姻亲朋友都很担忧。少娣说:“树木石头,鸟类动物,我不能把它们怎样,世上还有不可相处的人吗?”对待四位嫂子,态度很恭敬。嫂子们有什么欠缺,少娣说:“我那儿有。”就拿来送给她。婆婆有什么让嫂子们干的活,都互相瞪眼,谁也不动,少娣说:“我是后来的应当劳动,让我干吧。”娘家有什么水果之类的东西送来,就召集儿子和侄子们一块儿分吃。嫂子们各以怨言告诉少娣,少娣总是笑而不答。少娣的女仆把嫂子们的话来学说,少娣总是不理睬。曾经穿着锦衣抱嫂子的儿子,正好小孩尿了。嫂子急忙去接孩子,少娣说:“别太急,怕惊吓了孩子。”一点儿没有爱惜衣裳的意思。一年过去了,四位嫂子在一起相互说道:“我们这位弟媳妇太贤惠了,相比之下我们就不是人了。为什么我们要做这牛马不如的事情,而让其他人耻笑呢?”于是大家更加和睦,终生没有怨言。
吕氏说:“治理天下容易而治家难,治家容易而妯娌相处难。自家多占些便宜,互相推诿不干活,喜欢造谣生事,爱好打听别人隐秘,这也是人的常情。但也是从对方的不好行为开始,到我去学她结束。如果说你有多次相争,我有多次相让,天下哪里还贪婪的人?假若你一再发怒,我始终微笑,天下哪里还有凶恶的人?只有贤惠的人才去引导别人向我学习美德,不贤惠的人就自己向别人学习恶行。我对苏小娣心里很是佩服。”
《椒山遗嘱》说:“应尾的媳妇是读书人家的闺女,应箕的媳妇是官宦人家的闺女,这最难相处了。应尾,要教导你媳妇,把兄弟媳妇当作亲妹妹一样看待,不要因为她是官宦的女儿,就气不过去妒忌她。应箕,要教导你媳妇,对嫂子要像对亲姐一样敬重。穿衣服,戴首饰,不要太华丽,你嫂子见了,口里虽然不说,心里也会有几分不耐烦,自然就会产生嫌隙了。四季的衣服,遇到出门时,妯娌两个要穿一样,兄弟两个也要穿一样。”
邹媖,是宋朝一个人后母的女儿。这个人娶妻荆氏,后母很讨厌她,经常不给她饭吃,邹媖私下里用自己的饭周济她。后母如果让荆氏干活,邹媖一定和她一起干。荆氏有什么过失,邹媖不让荆氏知道,先把罪名揽到自己的头上。后母每次责打荆氏时,邹媖一定跪在地上哭泣道:“难道女儿他日不做人家的媳妇吗?有一个这样的婆婆,母亲心里会快活吗?为什么让嫂嫂的父母每天为女儿担忧呢?”后母大怒,要用竹板打她,邹媖说道:“我愿为嫂嫂承受,嫂嫂无罪,希望你慢慢调查。”终于规劝母亲变得慈爱。
2.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差不多谁都会说,但真正把“近邻”处得比“远亲”还亲,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邻里之间共同努力,做到相互尊重、体谅和关心。尊重,这是处好邻里关系最起码的一条。邻居的职业有不同,年龄有长幼,地位有高低,文化有深浅,不能“看人下菜碟”,应该一律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早晚相见,要热情打招呼;唠起家常,要推心置腹。就是对待邻家的孩子,说话也要和气,如果他们做错了什么,不能随意呵斥,否则会引起家长之间的不愉快。邻里之间的尊重要出自内心,决不能当面一副面孔,背后另一副面孔。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在邻居间扯“长舌”,说闲话,以免引起无原则的纠纷,影响邻里团结。邻里间还要做到互相体谅。人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邻居中起来早的可能会惊动起来晚的,睡得晚的又可能会影响睡得早的。
但是,只要能处处为别人考虑,体谅别人的困难,就会少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会因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一点干扰而不满。尤其是公共用地,尽量要少占用、多清扫。不要人家放个罐,你就觉得吃了亏,非得放个缸不可;也不要你扫了一次,觉得不合算,要求人家也得扫一次。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体谅所得到的回报,必然也是体谅。斤斤计较的后果,必然是让人看不起,造成邻里关系紧张。邻里之间在相互尊重、体谅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做到相互关心。邻里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相处时间较长,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应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感情。邻居家有了困难,应当积极地无私地予以帮助;邻居家有了病人,应当尽力地热情地给予关照。长辈要关怀爱护邻居家的孩子,孩子们更应当尊敬邻居家的长者。只有这样,邻里之情才能胜过“远亲”,甚至“亲如一家”。邻里关系是一种人们不可脱离的社会关系。互相尊重、体谅、关心是搞好这一关系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朋友之忍
1.朋友相处中的忍
交情有深有浅。交情深的是“深交”,交情浅的却不叫“浅交”,而叫“一面之交”。中国人讲“情面”。见了面,就有情。但毕竟“只见过一面”,交情尚浅,虽然也可以托人情,但往往不大好开口,也不能重托,除非是“一见如故”。“故”就是见面很多、交往很久的意思,又叫故人、故友、故旧、故知,如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邻居。老则深,深则入。即使不能“深入”,“老”本身也是面子,总比“一面之交”来头大。
的确,中国人的交情,一般是与交往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交情一如美酒,越陈越醇。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交情,总让人觉得不那么“靠得住”,也难以产生恋恋不舍的“恋情”。故民谚曰:“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老的好”;“新婚情烈,旧友情深”。友情不同于亲情,亲情是天然的,比如自己生的孩子,自然疼爱;友情则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要靠“积累”。积累则厚,厚则深,叫做“深厚”;不积累则薄,薄则浅,叫做“浅薄”。浅薄的人,胸无城府。表现在交往上,一是“多言”,夸夸其谈,自我炫耀;二是“泛交”,轻诺寡信,不知自重。真正的友谊,应该是“面淡如水,心甘如饴”,就像真正的学问和艺术一样,“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厚积而薄发。
交情虽然以“老”的好,但“故旧”并不一定就是“深交”。反倒是口口声声宣称自己与某某要人是“老交情”者,其交情往往可疑,就像时下某些“青年学人”,专好卖弄古怪涩口的新名词、新概念,把文章写得谁也看不懂,不过是以其艰深饰其浅薄而已。交情老,只不过意味着面子大。“老交情”有事来请帮忙,那么,“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交往多年”的面子上,也不能不有所“照顾”,当然也可能只不过“面”上敷衍,这就全看交情的深浅和事情的难易了。从这个角度讲,“故交”也不一定靠得住。
真正的“深交”,是“知交”,即“知心之交”。要结知交,第一要“诚”,即以诚相待,“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第二要“忠”,即忠于友谊,“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第三要“信”,即恪守信义,“言必信,行必果”;第四要“权”,即通达权变,“不拘泥,不苟且”。四者之中,“权”最难。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也就是说,一般人,我们可以和他“同学”,但未必“同道”。
因为道路可选择,各人选择的人生道路,未必都一样。可以和他“同道”,但未必“同志”。因为选择人生道路的动机、目的、志向并不一定相同,虽然走在同一人生道路上,说不定只是“同路人”,没准什么时候还要分手。可以和他“同志”,也未必“同权”。因为志是方向,叫“志向”;权是便宜,叫“权宜”。大彻大悟之人,为了最终地实现道与志,有时不得不略做变通,以为权宜。但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不忠诚,或不诚信,一旦起疑,也就不再“同心”,所以,非得真正的知交,才可与之同权;而一旦同权,也就真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了。
由此可见,结交“知心朋友”,真是其难无比,故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许多人终其一生,也难得一知己。但是,有一种朋友,虽不一定知己、知心,却最可依赖,这就是“患难之交”,即“同生死,共患难”的人。或是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或是在受害时,掩护或救援过自己;或是在危难时,和自己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这种经历了生死患难考验的朋友,将是最忠实的朋友,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会翻悔的朋友,所以又叫“刎颈之交”。
道理也很简单,真正的友谊是超功利的。生死患难,功名利禄,最能鉴定友谊的真假和交情的深浅。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的赞语中说,有个下邽(guī)人姓翟的,起先当廷尉(最高司法官)时,宾客来往极盛,把大门都塞住了,罢官以后,则大门外可以张设捕捉鸟雀的网罗(“门可罗雀”一词即出于此)。后来,翟公又当了廷尉,宾客们又准备前往翟府交结,翟老先生便在门上用大字写下一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说得真是再透彻也没有了。
有人说:“与朋友交往,后来才知道他不好。如果和他绝交,怕伤害了恩情;不绝交,又好像背地里埋怨朋友。”朱子说:“这不叫背地里埋怨。如果原来跟人有怨恨,再在表面上和他交往,就是背地里埋怨了。如果朋友不好,则情义就应当疏远,但疏远要有个过程。没有特别的原因,不能一下子断绝。这样亲近的人不失掉亲情,有交往的人不失去友谊。”
《世范》说:“在人的性格行为中,虽然有短处,也必然有长处。与人交往时,如果经常看到他的短处,不看他的长处,时间虽短,难以相处。如果只看到他的长处,把短处放在一边,就能够交往一辈子。”
《愿体集》说:“道德高尚的人,心地和善,他看每个人都可交往;道德浅薄的人,心胸刻薄,见到哪个人都感到可恶。”
王阳明说:“交朋友以互相自谦为贵。所以在聚会时,必须虚心谦让,与对方亲善敬重。讨论问题时,意见不合,应当从容涵养,用诚心来感动对方;不可动气指责,长傲气,生是非。”又说:“和朋友交往,应当劝戒指责的地方少,鼓励奖赏的地方多。”又说:“与朋友交谈,最好谦虚卑下,以宽容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