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72200000004

第4章 乙肝常识入门(3)

据估计,有5%~10%的急性乙型肝炎可转变为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与慢迁肝相比,慢活肝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病程往往超过1年,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改变均较慢迁肝明显。患者一般健康水平下降、自觉乏力、劳动力减退,偶有低热,常有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肠鸣音活跃、嗳气、便溏等症状,有些患者甚至可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出汗、情绪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症状。病情活动时,常可见有黄疸,该黄疸持续多时且难以消退,面色晦暗,常见有血管蜘蛛痣,肝掌也很明显,有齿龈出血、鼻出血、瘀斑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有肝脏外综合征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皮疹、干燥综合征、肝脏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且有叩压痛,脾脏常呈进行性肿大。在化验检查方面,处于慢活肝活动期时,肝功能呈全面损害,如浊度试验呈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增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比例异常或倒置,部分患者黄疸持续不退,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可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状,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常呈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呈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做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和HBV-DNA呈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做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有肝炎病变。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ALT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为40%~6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3。

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

发病开始时与普通急性黄疸型肝炎相类似,但病情发展迅速,黄疸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患者临床消化道症状极重,且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尖声喊叫、精神错乱,继而昏迷,可迅速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且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甚至发生便血、呕吐,肾衰竭,少尿或无尿,出现腹水、水肿等。急性重症肝炎病程一般不超过2~3周即死亡,如能延长病程,则转为亚急性重症肝炎,再通过积极抢救治疗,则有获得转机的希望。化验室检查会发现,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期升高,晚期下降,出现疸酶分离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明显下降,白蛋白早期正常,随着病情延续而降低,部分患者血氨升高,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B超检查发现,肝脏体积逐渐缩小,肝脏表面由光滑变皱褶,肝内回声及光点变为较粗至增强且粗糙不均匀,而亚急性重症肝炎变化不如急性重症肝炎明显。

应注意急性黄疸型肝炎与重症肝炎的区别:①有无持续高度乏力。②有无持续逐渐加重之腹胀。③有无加剧的食欲不振,频繁的恶心、呕吐。④2周后黄疸是否仍持续猛增。⑤疸酶是否出现分离。如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其是否为重症肝炎。

HBsAg携带者

HBsAg携带者主要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密切的生活接触、微量血液注射传播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能力低下。一般认为HBsAg携带者诊断的条件是:①无乙型肝炎病史,且无临床症状和体征。②血清中HBsAg持续呈阳性达半年以上,但肝功能正常。③肝脏活检组织学正常或大致正常。对此类携带者应定期随访,观察其动态变化,有条件时在最初3个月内应每隔2~4周复查1次,3个月后可每月检查1次。

HBsAg携带者部分可出现自然转阴现象,但成年组阴转率高于儿童组,滴度低的阴转率高于滴度高的,HBeAg阴性的阴转率高于HBeAg阳性的,年平均阴转率为1%~2%,而部分人在携带过程中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发生急性肝炎,也有部分人转化成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但具体机制不清楚。

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

急性黄疸型乙肝属中医“黄疸”的范畴,其临床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症见胁痛、口苦、呕吐、恶心、厌油、食少、痞满、尿黄、身目俱黄、色鲜明、全身乏力等。可按如下辨证做分型治疗:

(1)热重于湿型:身目俱黄,头重身困,渴不思饮,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苔微黄厚腻,脉弦滑或濡缓,相当于中医的“阳黄”。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2)湿重于热型:身目俱黄,头重身困,渴不思饮,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稀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相当于中医的“阴黄”。治疗原则:利湿化浊,清热退黄。

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急性无黄疸型乙肝主要按以下几型进行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型:胸腹痞闷,食欲减退,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便色黄且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原则:清热化湿。

(2)肝郁气滞型:胁肋胀闷疼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大便失调,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淡白无华,妇女月经过少、色淡,舌质淡苔少,脉细弦。治疗原则:疏肝理气。

(3)气滞血瘀型:胁肋刺痛,情志不畅时疼痛加剧,胸闷,善叹息,食欲不振,恶心欲吐,面色苍白,舌质紫暗苔白,脉弦细。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瘀通络。

(4)脾虚湿困型:腹部胀满,胸胁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小便量少,或大便溏不成形,下肢浮肿,面色无华,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疗原则:健脾利湿。

(5)阴虚气滞型:胸胁隐痛,口干喜饮,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嫩红苔少,脉弦细。治疗原则:养阴理气。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多因急性乙肝失治,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而成,治疗上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具体可按下列分型进行治疗:

(1)肝肾阴虚型:右胁隐痛,纳差腹胀,唇干舌燥,口渴喜饮,小便色黄,手足心热,头晕乏力,失眠多梦,两目干涩,腰腿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弦。治疗原则:滋补肝肾,疏肝理气。

(2)气阴两虚型:肝区疼痛,腹胀纳差,心慌气短,自汗盗汗,疲乏懒言,面色无华,口干不渴,舌暗苔白或少苔,脉细。治疗原则:气血双补,滋阴柔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