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母的7堂课
47666100000010

第10章 父母是孩子的心理导师(2)

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探索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他们通常有一种愿望,要去寻找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原理。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长久以来构成智慧的一项重要特征。”

因为好奇,很多孩子都喜欢提出各种各样古怪的问题。我们有些父母不仅不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反而认为孩子很无用,那么简单的东西都不明白。年轻的父母最好和孩子换位体会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么大时,不是也认为什么都是新奇的吗?现在为人父母了,就忘了儿时那些幼稚的问题。

所以,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孩子要动手做什么就让他去尝试,只要看着他不出危险就行了。即使孩子因为满足好奇心而把某些东西弄坏了,也千万不要因此责备他。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新奇的。父母应该处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孩子有了好奇心,他才会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去探索自己未知的事物。

点石成金: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胆小怕事

⑴父母要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活得自由自在,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⑵父母的教育态度要端正,避免对孩子的溺爱、娇宠,那样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

⑶父母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但主要让他自己想法解决。

⑷父母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使孩子胸怀宽阔,教给孩子某项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⑸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可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学习如何尊重他人,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并从中获得交往的快乐。

18. 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

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最荒诞、最可恶的就是不信任人。哪里不信任人身上善良的因素,哪里的任何教育方法就会毫无作用。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专家在家庭调查中发现,孩子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信任,他们在学习上把父母看成是启蒙老师,在品德行为上把父母看成是榜样,在生活上把父母当成参谋,在感情上把父母当成挚友。孩子信任父母,也特别期盼能得到父母的信任,能与父母像朋友一样平等的交流。在孩子眼里,父母的信任是最真实和最可靠的。

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是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触动他们心灵的真正动力。

按理说,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是父母,最值得信任的人也应该是父母,但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孩子并不亲近和信任父母。

有媒体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学生不愿意将心事告诉父母。他们在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时宁愿自己冥思苦想,或者向同学倾诉,也不愿意告诉父母;一些孩子甚至觉得网络更值得信任,他们选择去上网,认为在网络上更安全,不会被批评,能够得到尊重。

为什么父母会遭受信任危机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缺乏信任。一些父母总喜欢怀疑孩子的话,他们总爱把自己的孩子往坏处想,一出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当孩子做出的事情超出他们的想象时,便心存怀疑,认为是孩子为骗取父母的夸奖故意撒谎。

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信任或不够信任,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势必减弱对父母的信赖,甚至产生对父母的反抗情绪,为他们以后说谎埋下了伏笔。有些父母总抱怨孩子说谎,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对孩子的不信任造成的。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非常富有鼓舞作用。父母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更加尊重和亲近父母,也愿意向父母倾吐心里话。这既能让父母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又能让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的放矢,从而能更有利的教育好孩子。

追求父母和他人的信任是孩子们的普遍心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孩子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信任,这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信任孩子,包括两个方面:相信孩子的话和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不会动手做家务事,很多生活自理的事情也都是父母帮着做好,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在小时候都有模仿和喜欢动手的兴趣,往往那个时候家长都会因为不信任而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也使得孩子将来做什么事时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依赖别人。

有一位母亲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到孩子9岁了,仍然不肯撒手让其独行,甚至去离家几步之遥的商店买东西都不让他单独去。母亲的担心很多:怕孩子过马路时被车碰着、遇到意外时不会处理等。有好几次,孩子挣脱妈妈的手,想独立地做些自己的事,都被妈妈硬给拽了回来。每当这时,孩子眼中总是含满泪水。

终于有一次,孩子对妈妈说,自己想去附近的一家书店看书。妈妈没有答应。这一次,孩子非常正式地跟妈妈说:“妈妈,信任我吧,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能做好。”孩子的语气近似祈求,这位母亲终于决定给孩子以信任。两个小时后,孩子从书店出来了,脸上的表情非常高兴而自豪。

这次以后,母亲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从这以后,孩子能自己处理的问题,妈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还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孩子办,完成的都还不错。孩子也感觉到了妈妈对他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还告诉妈妈很多知心话,把妈妈当成他的一个好朋友。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和伤害,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孩子需要逐渐长大,他会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把更多的信任给孩子,相信孩子能做好他该做的事。

也许父母会有疑问:给了孩子足够的信任,万一孩子把事情做坏了怎么办?其实,不管做好还是做坏,都是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某些方面,也许做坏了、犯错误更能帮我们教育孩子。表扬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把足够的信任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闯、去努力,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而不信任他们,剥夺了他们自己完成任务的机会。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成功,最大的奥秘就在于坚信孩子行。和成人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这是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父母一个小小的鼓励,一次不经意的表扬,都能让孩子激动好长时间,甚至会改变整个面貌。

高中毕业后,为了奖励孩子考上大学,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一份礼物,有的是新衣服,有的是旅游度假,有的甚至还送给孩子一辆新轿车。

张蓝的高考成绩很理想,被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了。他的家庭很富裕,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了父母送的礼物,他也很期盼能收到一份丰厚的礼物。

一天吃晚餐时,张蓝对父亲说:“爸爸,我的同学考上大学后,都收到了父母的礼物,黄力的成绩还没我好,他爸爸送了他一辆小轿车呢!”说完后,张蓝满心期待地看着父亲。

短暂的沉默后,父亲从衣袋里掏出一元钱,轻轻放在张蓝手上,语重心长地说:“用它去买一份人才报,然后在分类广告栏里找一份可以在暑假打工的工作。自己去闯一闯吧,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

“爸爸,这些……”父亲的回答让张蓝始料不及,他明显有些失望,同时也担心自己的能力。

“儿子,爸爸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能靠自己的双手赢得你该得到的。”张蓝父亲鼓励儿子道。

父亲的信任与鼓励,让张蓝慢慢坚定了自己独立的信念。大学四年,张蓝都会利用署假打工,积累社会经验,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大学毕业后,他被一家跨国公司录用,十年后,他成为了这家公司的总裁。

在回忆那次与父亲的对话时,成就卓越的张蓝这样说:“刚开始听到父亲这样说,我以为那是父亲跟我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直到我参加工作后,认真回忆以往的经历时,才意识到父亲给了我最好的礼物。”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巨大的潜力。父母要想激发孩子的这些潜力,就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始终为孩子鼓掌欢呼、加油喝彩。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让孩子无论在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体会到快乐。即使在人生路上不慎摔倒后,孩子也会在父母充满信任的目光中,自己爬起来,继续前行,去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点石成金: 引起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孩子的不健康心理是有多种因素引起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以下列出几种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正确的行为,希望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能够引以为戒。

⑴缺乏爱抚。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照顾。

⑵态度不一。父母双方对待孩子持不同态度;或对待孩子忽冷忽热,前后态度不一致。

⑶儿权至上。父母将孩子视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⑷经常惩罚。动辄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⑸不良诱惑。孩子受到不良行为或感情的诱惑,养成不良习惯或心理。

⑹过分苛求。给孩子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⑺角色混乱。孩子扮演的角色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如男扮女装等。

⑻欲求挫折。抑制孩子的生理欲求。

⑼弄虚作假。不诚信,经常对孩子说假话。

⑽父母操纵。强迫孩子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孩子的情感和喜好。

19. 让孩子带着秘密成长

秘密和责任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品。

——孙云晓

随着孩子的长大,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有些家长还会雇佣私人侦探跟踪干涉孩子的生活。

一位中学生曾这样说,在他们班里,几乎每人都有一本带锁的日记本,而之所以给日记本上锁,目的就是为了防范父母。

父母本是孩子最亲的人,却成了孩子防范的对象,这种现象令人深思。而出现这种防父母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平时无视孩子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有很多父母一想到孩子有秘密而自己不知道,心里就像猫抓一样难受。他们不明白以前的“水晶人”已经变得不透明了,难免感到失落和恐惧,失落是因为孩子与自己再不像从前那么亲近,那么毫无隔阂了;恐惧则因为太紧张,对孩子任何隐瞒自己的事都会往坏的一方面做千万种联想。

其实父母的担心经常是多余的。事实上,孩子们在自己使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不愿意自己的日记、信件让父母知道,这是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高兴,而不要去武断认为是有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很多人见过蚕蛹化蛾的过程:蚕蛹在变成蛾之前,有一段作茧自缚的时间,把自己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独处一段时间。羽化成蝶的过程亦是如此。同样,孩子在一定年龄,闭锁心扉,把自己关在一个“心灵小屋”里,是他们走向成熟,化蝶而飞的必经阶段。

与父母的逐渐疏离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心理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并且期盼别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成人化倾向明显,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他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内心也日益敏感,感情开始细腻,开始有了自己的隐私;他们对长辈不再言听计从,而是在很多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他们与父母的心理沟通明显减少,转而向心爱的日记本或书信中倾诉内心的感受。

因此,他们往往视日记本为珍宝,不许任何人(包括父母)染指,为了防止他人逾越这条内心世界的警戒线,便会给日记本上锁。孩子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身心健康关系重大。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拥有秘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走向独立,而走向独立的要素之一便是拥有个人秘密并且能恰当处置。对个人而言,秘密往往意识着责任,并且要独立承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秘密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作为父母,不管我们的孩子保守的是什么秘密,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当他决定对我们缄口,他就与自己的灵魂立下了一个承诺。而无论我们以什么手段去挖这个秘密,实际上就是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伤痕。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父母要懂得的是,“请勿打扰”这四个字不会只出现在宾馆的门把手上,也有可能出现在孩子房间的门把手上。在走进孩子的房间时,最好也能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进入。

有一位父亲有一次未敲门就进入儿子的房间,儿子竟恼怒地大声问道:“有什么事?为什么不敲门进来!”这位父亲十分伤心:“辛辛苦苦养这么大的孩子,竟然这样对待我。”

父亲伤心,可儿子也很生气,来看看儿子的日记就明白了:“我正在做功课时,有时会感到背后喘气声,猛一回头,发现爸爸正在偷偷地看我。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做错了事,气得跟他们吵。父母总是不敲门就进我房间,对这点我特反感,每个人的想法都要得到尊重,可父母对我却不是这样。”

孩子很反感父亲看着自己学习,也很反感父亲不敲门就进他房间。这件事情表明,孩子也有自尊,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虽然,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也许不一定正确,但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表现。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秘密而心急、焦虑,更不要采取偷看、偷拆之类的方法,而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唯有如此,才不会给青春期孩子的心灵蒙上沉重的阴影。

点石成金: 亲子辩论

父母和子女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有分歧是必然的。为了避免让看法的分歧导致关系的分裂,可以试一试这个亲子沟通。

⑴找一个大家都很高兴的时间。如双休节假日。

⑵找一个让大家都很放松的地方。最好没有外人听见,能相对保密。如自己家里,茶座里。

⑶父母和子女预先相互承诺:绝不指责,对方没有说完绝不插嘴。准备好纸和笔。

⑷先让子女说出自己与父母不同的看法或者不满,并说出理由,拿出证据。有多少说多少,畅所欲言,父母把小孩说的话记下来,中途不许插嘴。

⑸父母说出自己有某些想法或做法的理由。一一辩解,中途子女不能插嘴,子女要注意把父母说的一些关键性的话记录下来。

⑹父母说出对子女的某些不满,并说出理由,拿出证据。同样,子女把父母说的话记下来,中途不许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