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母的7堂课
47666100000009

第9章 父母是孩子的心理导师(1)

15.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的土壤。

——[美国]威尔逊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让他不解、让他烦恼的事情,这些事情使他生气、痛苦、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如果不能向父母倾吐心声,他就会把这些消极的情绪压抑在心里,时间一长,孩子就一定会出现心理疾病从而导致他们成长受阻。

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愿倾听自己,他会去学校、社会或者网络世界寻找朋友来倾吐内心的秘密。这样做的最大危险是容易因为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给孩子的将来造成更大的伤害。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也是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只有当孩子把父母当做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时,他才能向父母敞开心扉,把他的心里话跟父母说,父母也才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他外在行为的内在原因,从而有可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通过分享孩子内心的感受和痛苦,消除了孩子的孤独无助、恐惧焦虑等情绪问题,使孩子产生正面的情绪从而产生成长的动力。有些父母埋怨自己孩子说谎,其实孩子的这些毛病,恰恰是由于父母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才导致的后果。

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动辄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对孩子说话。可是,这恰恰是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大忌。孩子年龄小,但在人格上应该是与成人平等的,他也会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看法,这种高高在上的谈话姿态会造成家长与孩子沟通上的障碍。

有研究表明,一个生长在十分专制的家庭中、总是听着父母的训斥“你给我听着”长大的孩子,他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对强者唯命是从的思想模式,养成怯懦的性格。只有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对方人格,平等交谈,而非命令型的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才可能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长大后才可能在强者面前毫不怯懦,勇于追求真理。

有的家长老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取决于孩子跟你的关系如何。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友好,当他想对孩子施加影响时,就只有依靠武力了。因此,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是家长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础。

这样看来,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这就要求父母应该更新观念,与孩子沟通时放下架子,而应多些平等、民主。

例如,国庆长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一起商量着去哪儿玩好,这个时候也可叫上孩子:“来,宝贝,咱们商量一下该去哪儿玩好。”相信受到这样的“邀请”,孩子会非常开心。他觉得自己在家中也是有地位的,父母的重视让孩子感受到了一份尊重,便对父母也产生了亲近感,而不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

孩子的地位应该是和大人平等的。做孩子的朋友就要求家长能平等对待孩子,改变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对待他们。当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下来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取得小成就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有了苦恼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不开心。当然,父母有什么事情需要解决时,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例如,家里经济有些紧张,需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要添置一样电器,需要商量买什么品牌和价位的;想给爷爷奶奶庆祝生日,商量怎么办才有创意……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让他也贡献一份才智。别说,孩子有时候还真能说出一些大人都拍案叫绝的好点子来呢。即使他说出来的建议是没有价值的,这种讨论本身,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自尊心强,愿意主动和他人交往,并能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说话。聪明的父母在与孩子交往时,懂得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即使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说话也是如此,他们会主动蹲下身去,平视着孩子的眼睛说话。谈话过程中也不会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这种姿态完全是朋友式的。

而且,这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因为孩子觉得父母把自己当朋友看,他就会与父母拉近距离,也把父母当知心朋友,愿意与父母沟通与合作。

很多人都说亲子之间有代沟,而父母如果要逾越这种代沟,就必须主动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和孩子交朋友,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父母不妨遵循先做朋友,再做父母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当父母与孩子建立起了平等的亲密关系后,很快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言谈开始变得高雅,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亲子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在面临人生的种种挑战时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点石成金: 将孩子当朋友的几大好处

⑴创造欢乐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做朋友,孩子就会少些拘束,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及快乐性格的形成。

⑵便于亲子间的沟通。

⑶将孩子当朋友,孩子也会喜欢与父母相处,这样父母就有了更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机会。

⑷由于在家不受压抑,有利于培养孩子敢想敢干的性格及创新意识。

16. 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

——周弘

培养孩子成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孩子需要我们的赞美和鼓励。孩子都是在不断的赞美和鼓励中坚定自己成为杰出人才的信心。很多时候,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并不一定知道这件事的意义,而只是因为做这件事情能让父母高兴,自己能得到表扬。

孙丽只有4岁,但是父母经常对她提出严格的要求和批评,孙丽觉得非常丧气,所以每次父母对她讲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或应该做得更好时她总是保持沉默,心里想反正自己是个笨蛋,蠢得要命,从来没有做对过任何事情。她会站在那里,低下头,眼睛盯着她的双脚,沮丧极了,看起来像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孩子。

孙丽5岁时,父母把她送到乡下奶奶那里。奶奶可和父母迥然不同,她总是对孙丽露出笑容说:“你很乖!”

有了奶奶的鼓励,孙丽判若两人,小学二年级时,就学会了煮饭;三年级学会煎蛋、炒菜;学习也很自觉,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孙丽的父母感到很高兴,同时也觉得奇怪,为什么自己管不好的孩子竟然如此乖巧。

奶奶说:孙丽最在意的是有没有得到赞美,如果有,她会尽全力让家长高兴。

孩子确实是非常看重家长的赞美。有一份这样设计的民意测验:

当你获得成功时,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可供选择的答案有3个:A.奖金;B.晋升;C.大家的肯定和赞扬。

统计结果显示,选择A项的仅占8.3%,选择B项的仅占3.2%,而选择C项的竟然占被调查者的88.5%。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人表示当自己获得成功时,看重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自己的价值和荣誉能够得到大家的承认。

喜欢被人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渴望得到家长的赞美。美国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赞美是一种认同,赞美更是一种鼓励。与赞美相反的是对孩子某种行为的批评和责罚。科学的家教方法应该是用赞美的方式来认同孩子的正确行为,从而引导孩子的习惯,而过多的批评和责罚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价值观念。

有些父母认为,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骄傲。这其实是误解。无原则夸张地表扬孩子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但如果父母真心欣赏孩子的优点,赞扬孩子的优秀表现,热情鼓励孩子,那么孩子自我价值上升,他会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父母应该认识到,对孩子给予高度关注,及时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肯定孩子取得每一点进步,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同时也是培养天才孩子的最大秘诀。

8岁的芳芳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她学习成绩一向十分突出。可是上个期末的考试却没有考好,这让小芳芳的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她拿回家的成绩单上,5门课中三门是优秀,一门是良好,还有一门勉强得了及格。

奶奶看芳芳回家后,关切地问她考得怎么样。芳芳不高兴把成绩告诉奶奶,还未等奶奶做任何反应,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冲进自己的房间关起门来。

奶奶并不急于敲门。等了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敲开房间的门。

芳芳正在哭泣。奶奶轻轻拍拍她的肩膀,扶起了她的头。安慰道:“怎么啦?芳芳,是为这次糟糕的考试伤心吧!芳芳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去年在医院就没有哭过,怎么为这次考试哭了呢?你去年得病,休学了两个月,这才会造成你这次考试是不理想。以前的考试,我们的芳芳不都是非常出色、首屈一指的吗?”芳芳感激地看着奶奶,不停地点头。

“那么,就让过去的永远过去。这次考试表明你有许多知识不会,我们的芳芳一定会尽快找出不足,学好这些知识的。”芳芳又十分自信地点头赞同。

孩子的成长路上,会遇到不少的挫折,家长和老师、朋友的及时鼓励能激发他们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

孩子在遇到挫折后,常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甚至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有些愚蠢的父母会不问青红皂白便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很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使孩子丧失自信心,甚至有可能使孩子故意做出自暴自弃的事情来。

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他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一旦孩子有了自信心,他便不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要经常去赞美和鼓励孩子,要让孩子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幸福掌握在自己之手。

点石成金: 如何赏识你的孩子

⑴相信孩子是天才。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开发,即使你的孩子暂时表现很糟糕,也要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天才,给予爱和关怀。

⑵细心观察孩子的闪光点。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兴趣爱好,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特长,例如,有的孩子比较木讷,但心地善良,不爱画画却喜欢音乐,缺乏耐心却总能想出好的点子……

⑶给孩子创造发挥才智的机会。

多给孩子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例如,父母可以找机会让孩子帮忙干些洗碗、拖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也增强独立的信心。

⑷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

宽容孩子犯的错误,不要因为孩子某些事情没有做好就大加指责。

⑸及时给予鼓励。

在孩子取得成绩后,即使只是一点小小的进步,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以持久的热情去争取更大的成绩。

17.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

——[德国]黑格尔

大凡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因为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学会生存,弄不清面前的事物对他的生存是个障碍。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他会指着水里游泳的鱼向父母提问,会对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拍手叫。父母带他出门时,碰到水洼,父母怕他弄湿鞋,他却偏偏往水里走。

这便是他的好奇心!

孩子有好奇心是一种好现象。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引导他去探索自己不懂的事物,是促使他成长的良机。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6岁的时候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各种昆虫鸟兽充满了好奇心。

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由此带来的探索行为是宝贵的,说明孩子的创造力在发展。如果父母不懂得去保护它,甚至打击他,便会抹杀掉孩子的探索精神,渐渐地孩子也就失去了创造力,心灰意冷,甚至使本来具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变得傻乎乎的。一些父母在遇到小孩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感到麻烦、费劲,而缺乏耐心,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告诉他说,家里一块好端端的金表,竟然被淘气的儿子拆坏了,为此这个母亲很生气,并且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陶行知先生对这位母亲说:“可惜呀,你枪毙了一位中国的爱迪生。”

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中很普遍,很多父母在无意识中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

麦克劳德是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他从小便充满好奇心,凡事总喜欢寻根问底,不找到答案不肯罢休。有一天,还在上小学的麦克劳德突然对动物的内脏产生了兴趣,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麦克劳德约来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把校长家的狗套住了,然后宰杀,把内脏掏出来,一个个剥离仔细观察。

很快,校长就知道这件事情,他非常恼火。为了防止这帮调皮的孩子以后再干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校长决定严加惩罚。

可以,怎样惩罚最合适呢?经过反复考虑后,校长决定罚肇事者画两幅图: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和一幅人体骨骼图。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的麦克劳德虚心认错,并且诚心接受处罚,他非常认真仔细地画好两幅画。看了麦克劳德的画后,校长和老师们都很满意,于是原谅了他杀狗的错误。

校长的惩罚方法十分巧妙又理智,既惩罚了麦克劳德的错误,也保护他的好奇心,还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

后来,麦克劳德和班廷、贝斯特、科利普等人一起,研究发现了以前人们认为不可医治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1923年,麦克劳德和班廷一起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麦克劳德当年受惩罚时画的那幅人体骨骼图和人体血液循环图,也被收藏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中。

好奇心是孩子人生中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虽然幼稚,但他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想要试这个,想要试那个,这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由于好奇心,孩子会去做各种各样的事,并且可能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孩子一做错事,就遭到父母的批评甚至打骂,最终好奇心就被渐渐泯灭了。这是父母最大的错误,要知道,好奇心是求知的原动力,孩子没有了好奇心,也没有了求知欲。

不仅如此,如果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能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洵是宋朝的一位大散文家,他有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这两个孩子都很聪明,又十分顽皮,不爱读书。虽经苏洵多次教育,但没有任何效果。苏洵决定换种方法教育。

苏洵不再去规劝孩子看书,而是当孩子玩耍时自己悄悄地躲在角落里看书。当两个孩子跑过来想要看看父亲在做什么时,苏洵就马上把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很奇怪,以为父亲看的书里一定有什么好玩的事,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两人把书“偷”出来,仔细阅读,果然从中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从此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后来,苏轼和苏辙果然学有所成,和父亲一起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