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母的7堂课
47666100000011

第11章 父母是孩子的心理导师(3)

⑺子女说出自己有某些想法或做法的理由。一一辩解,中途父母不能插嘴,父母要注意把父母说的一些关键性的话记录下来。

⑻自由辩论时间。相互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打断对方。

⑼最后记录达成一致的观点或做法有哪些,还有哪些没有达成一致。

⑽找个大家喜欢的方式庆贺一下辩论的成功。

20. 孩子有拒绝的权力

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美国]杜威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这是天经地义的。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和可怕的,它是很多家庭中出现悲剧的根源。

在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讲了奴役与支配的来源,父母让孩子无条件服从,“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这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与支配两种可能性的认识。一种是对方完全拥有我的身体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财产,是被奴役的对象,就像奴隶对奴隶主一样;另一种是对方供我吃穿,而且比我强大得多,所以我必须服从对方支配。这样,在孩子长大后,就是无法拥有健全和独立的人格,他会产生两种根本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支配别人,奴役别人;要么被人支配,被人奴役。

以下这一幕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

餐桌上,一位妈妈夹着一块看上去鲜嫩可口的肉,硬往一个年幼的孩子的嘴里塞。边塞边说:“这孩子这段时间就没好好吃饭,这么好的肉,就是不吃。你这么不听话!”

看那阵式,她恨不得用工具撬开孩子的嘴巴。

孩子一脸沮丧地抗拒着:“不吃,不吃……”

母亲的脸阴沉着:“不行,你今天必须把这块肉吃了。”

就这样,孩子以紧闭嘴巴来抗议。母亲举着筷子在孩子紧闭着的嘴边强硬地坚持……

这位母亲是爱孩子的,可是她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而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我们提问:“吃一块肉,还是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尊重的感觉,哪一种更重要?”相信很多父母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可是,我们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在对孩子进行强制性的控制,这种爱只会让孩子产生自贬和羞耻的感觉。

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些都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想吃,母亲的责任应该是弄清楚其中原因,而不是强迫。将食物硬塞到孩子嘴里的做法,只会引起餐桌上的不愉快,更可怕是,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想将牛牵回牛栏,使尽全身的力气,累得满头大汗,可牛就是不走。家中女佣见哲学家如此辛苦却徒劳无功,便上前帮忙。她拿出一些草,让牛悠闲地嚼食,并一路喂它。牛乖乖地进了牛栏,把哲学家看得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对家庭教育很有启示:千万别把孩子当牛去硬牵。父母的观点只能是父母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你喜欢红色,可孩子讨厌红色,喜欢白色。当为孩子选购衣服时,他就应该有拒绝红色选择白色衬衫的权力。父母不应该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觉得重要的,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去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如果家庭教育一厢情愿,强迫孩子无奈地去接受,无异于强拉牛进牛栏。

要求孩子听家长的话,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可生活中,很多父母并不是这样认为的。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闭嘴。”“你必须听我的!”父母这样做的理由常常是:“孩子是我养的,当然要听我的。”

一个人受到批评和责骂时会加以辩解,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如果父母从小就剥夺孩子这种辩解的权力,长大了他就很可能在遭遇伤害时逆来顺受,主动放弃反抗的权力,成为一个容易屈服、不敢有自己主见的唯唯诺诺的人。

允许孩子有拒绝的权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保护属于自己的权益。这样教育的好处,孩子长大以后在参与社会竞争中便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例如,兄弟俩吵架,哥哥抢夺弟弟的玩具,很多父母只是批评哥哥“你是哥哥,怎么能这么做”。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弟弟,让他坚持“这是我的”,拒绝哥哥的要求,学会奋力保护自己的权益。

要培养孩子对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父母就要时刻清醒地意识到孩子有哪些权益,这样才能够在孩子为自己申辩时,分清这是孩子的任性还是正当的主张。

父母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意见,孩子也应当有辩解和决定是否采纳的权利。父母不应对孩子的辩解感到愤怒,而应和孩子应该在一种平等、平和的状态下讨论彼此间的分歧,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以后与人理性沟通的能力,而不是情绪化的争吵。孩子最终如果接受了父母的建议,也不应该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是他在认真考虑后认为父母的话是正确的。

即使父母的意见被孩子拒绝,父母也不要觉得那是冒犯了家长的权威,而应感到欣喜。孩子的拒绝是摆脱控制、寻求自我独立的过程,正说明他一天天的长大了,他将成长为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

如果孩子将来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父母建议的错误,父母应向他祝贺;如果孩子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他自己的错误,父母应让他自己反省,下次他会更慎重地考虑父母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孩子因为拒绝大人的意见,也许会因此遭遇挫折,但这也是他成长的代价,教训会比经验更深刻。

点石成金: 如何说服孩子的错误意见

⑴父母要恭喜孩子,因为他长大了,有自己的主张了,更独立了;

⑵父母要明白对与错都有各自的标准及角度,不要妄下定义;

⑶父母要找出孩子的标准,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共同语言;

⑷父母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要指责孩子。可用我的信息与之沟通,“我觉得……我希望……”把最后的决策权交给孩子。

即使当孩子不听话又犯错时,父母也不要生气,也不要指责,不要说活该、自作自受或“不听老人言,吃苦(受罪)在眼前”一类的话,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的逆反。父母可以说自己很心疼,要求孩子下次注意,让孩子感觉到大人的爱与包容。

21. 父母要懂得倾听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

——[英国]斯宾塞

父母要想和孩子有效沟通,学会倾听是重要前提。如果父母不懂得或者不愿意去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更谈不上沟通了!

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之前,首先应允许孩子说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与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心中的真正想法,父母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让孩子心悦诚服的意见,这样做既能达到沟通的目的,也能让孩子对父母的沟通方式产生好印象,接受父母所说的话语,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一位年轻的妈妈是个急性子,平时见孩子说了什么错话,做了什么错事就要批评责怪,但最后的效果都不佳。有一次,她因声带有病,动了手术后有半个月不能说话。而她在不能说话的日子里,却发现了用心倾听孩子说话的好处。

一天,她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回来冲妈妈大声地嚷道:“我恨死数学老师了,我明天再也不去上学了!”妈妈一听,当时很想训斥她几句,但她不能说话,只好等着看孩子下一步怎么办。

过了一小会儿,女儿怒气稍解,伏到妈妈的大腿上说:“今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题,让我答,我没说对。老师当场批评我,挑我的毛病。结果,所有的同学都笑话我。真是丢死人了……”妈妈本想劝告孩子不该怪老师批评,但她不能出声,只有让自己和孩子都安静了几分钟,自己不由得想了想女儿的心情,似乎明白了孩子也需要宣泄,而并不需要家长再忠告一番,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倾听者。

过了一会儿,女儿从妈妈身上跳下来,去做功课去了。孩子恢复了正常情绪,妈妈也就放心了。第二天,孩子照常去上学。

倾听是父母了解孩子的一种途径。这位年轻的妈妈因不能出声而静听,却比平时动不动就批评责怪更管用,就是因为她的耐心倾听使孩子吐露了心里话。很多时候,孩子有心事,表现出种种伤心和烦恼,其实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指正,只需要父母倾听他诉说就足够了。即使孩子的想法和态度有问题,也不必大惊小怪,仍要先做忠实的听众,你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开导孩子。这个道理,对于父母来说,应当是亲子沟通的重要的一环。

父母如果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他们便会把自己的秘密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不能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无所适从。孩子的说话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滋生不满,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双方信任缺失,沟通困难。一份调查显示:70%~80%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和家庭有关,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当。

父母再忙也要安排时间听孩子说话,时间可长可短,关键是要保证质量。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表现得有耐性,肯花时间。一个有修养的父母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发自内心的赞扬孩子的优点。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尽量不去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如此,就能轻松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帮助孩子顺利迈向成功之路。

孩子偶尔会犯些小错,这时父母通常的做法是主观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不去了解真实情况。如果遇到孩子据理力争申辩的情况时,父母往往会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大声呵斥孩子:“不用解释了!”

父母的呵斥能制止孩子的争辩,但孩子的委屈往往难以言表!有时父母也会因为自己的态度向孩子道歉,但这时伤害已经造成。我们知道,法庭审判时,也会给犯罪嫌疑人申诉的机会,为什么父母就不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辩解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周末,4岁的小勇陪着妈妈和外公一起去逛公园。小勇口渴了,向妈妈要苹果吃。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两个苹果,让小勇给姥爷一个。小勇从妈妈手里将两个苹果都接过来,在上面分别咬了一口。妈妈见了,很尴尬,也很生气。

“妈妈!”小勇看到妈妈不高兴的样子,很是觉得委屈,但又不敢往下说了。一向很疼爱小勇的外公微笑着问道:“乖孙子,你把两个苹果都咬上一口,一定有自己的道理。告诉外公,是什么原因呢?”

小勇满脸童真地看着外公说:“因为我咬一下就知道哪个最甜了,我要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外公开心地笑起来。妈妈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儿子而高兴,同时很庆幸自己没有说出责怪儿子的话。

让孩子把话说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你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

孩子也有话语权!当孩子想表达意见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说话的机会。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住口”,就会导致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慢慢地孩子就变得沉默了。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便不会愿意自讨没趣了。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就得不到锻炼,甚至还会逐渐降低,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未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