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47631300000013

第13章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说: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这句话千百年来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它像“恶有恶报”一样,不仅是对恶人的警示,也表达了人们对惩处恶人恶行的期盼。著名作家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四大历史剧”之一,剧中所塑造的毛延寿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平日作恶多端,最后自取灭亡的典型。西汉元帝时期,四海安宁。朝中官员毛延寿,是个“不义”之人。他一上场就有这样一段自我介绍:

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谄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朝里朝外,那一个不敬我,那一个不怕我?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溺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

此人心术不端,却偏偏凭借花言巧语骗得了汉元帝的宠信。

这天,汉元帝在毛延寿面前感叹:“后宫寂寞,如何是好?”这正中毛延寿下怀,他忙趋步上前道:“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子,还想换媳妇儿呢,何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何不派官员遍行天下选择宫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只要15岁以上20岁以下容貌端庄的,都选来充实后宫,有何不可?”汉元帝点头称是,随即加封毛延寿为选择使,遍行天下筛选美女,而且要将每个选中的女孩画成一幅图画,将来汉元帝要按图临幸。

毛延寿奉旨到各地筛选美女。谁家不希望自己的女孩儿能受到皇帝的宠幸?谁不希望画师把自己画得漂亮一点儿?于是,各家纷纷向这位选择使馈赠金银。毛延寿乘机大肆敲诈,收取不义之财。眼看已挑选了99个女孩,金银也捞了一大笔。这天,他来到成都秭归县,又发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名叫王嫱,字昭君,刚好18岁,长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可谓天下绝色。毛延寿狮子大开口,张嘴就要百两黄金,答应把她选为第一。可是昭君出身庄户人家,哪里有钱?再说昭君自信凭借自己出众的品貌,根本无须行贿。这可扫了毛延寿的兴。他本想把昭君退回,可转念一想,又生出一个坏主意,下面是他的念白:

不要倒好了她,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只把美人图点上些破绽,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她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果然,毛延寿在昭君的画像上做了手脚,而且是在眼睛部位点上了瑕疵。这样,她就不可能被皇上相中,也就没机会见到皇上。这天晚上,她心情郁闷,弹起琵琶消愁。说来也巧,汉元帝正好来后宫巡游,他循着琴声来到昭君的住处,只见烛光下的女孩身姿婀娜,美艳绝伦。昭君万没想到皇上会深夜突然驾临,连忙起身接驾,道:“妾身早知陛下驾临,只合远接,接驾不早,妾该万死。”昭君美丽的容貌令元帝如醉如痴,落落大方的风度更令他暗暗吃惊:这样出众的女孩自己怎么从来不知道呢?

在元帝的询问下,昭君将毛延寿索贿不成、点破画像之事说出。元帝命人取来画像,果然如昭君所言。汉元帝龙颜大怒,下令将毛延寿斩首。而对昭君,元帝则是相见恨晚,马上封为明妃。

毛延寿听说东窗事发,仓皇逃命。慌忙之中,他带上了昭君的画像,投奔匈奴王呼韩邪单于。自汉高祖以来,汉匈之间一直有“和亲”的传统,每代单于都会娶汉朝公主为妻。前些时,呼韩邪单于曾派使臣到汉朝求婚,可汉元帝以公主尚幼为由,将其回绝了。呼韩邪单于心中很不高兴,甚至想借此机会起兵南侵。不过又不愿轻易打破几代的友好关系,正处在矛盾之中。

就在这时,毛延寿前来投奔。他对呼韩邪单于谎称:“我们汉朝西宫有个美人叫王昭君,堪称天下绝色。前段日子,您派使臣求婚之际,那昭君曾主动请行,只是汉元帝舍不得。我再三向皇上苦谏说‘岂可重女色而失两国之好?’没想到皇上竟要杀我。所以,我带了这美人图献给大王,您如果按图索要昭君,肯定能得到她。”呼韩邪单于看到昭君的画像,惊叹道:“世间还有这么漂亮的女人?如果能得到她做阏氏,我平生之愿足矣!”于是,他马上派人去汉朝讨要昭君,并威胁汉元帝,如不放人,匈奴大军将即日南侵。

元帝自从有了昭君,便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这天,突然有尚书禀报,说匈奴派使臣索要昭君和亲。元帝大惊,急忙召文武大臣商量对策。可是,面对匈奴的百万大军,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毫无办法,只能一再劝皇上以社稷为念,忍痛割爱。元帝痛骂群臣无能,枉食俸禄,可是也无计可施。

看到国家危在旦夕,皇上处境两难,昭君虽然依依不舍,但还是上奏元帝道:“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昭君如此深明大义,令满朝文武大为吃惊。元帝心如刀割,但也只好依从。

第二天,元帝率大臣到灞陵桥送别昭君。临行,二人把酒话别,不禁泪流满面。在匈奴使者的再三催促下,昭君脱下汉装,换上胡服。看着昭君渐行渐远,元帝伫立良久,愧疚万分。

得知昭君前来,呼韩邪单于喜出望外,亲自出境迎接,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扶为正宫。同时下令息兵,退军北行。

这天,昭君随大队人马行到黑龙江边,她听说这就是汉番交界,南边属汉朝,北边属匈奴。她对呼韩邪单于说:“大王,借一盅酒往南浇奠,待我辞别汉家,再远行吧!”单于答应了。可谁曾想昭君浇奠完毕,突然纵身跳入江中,来不及相救就被急流卷走了。单于顿足而叹,只好下令将昭君葬在江边,坟墓号为“青塚”。

佳人已逝,呼韩邪单于也不愿再和汉朝结下仇怨,但想起毛延寿来仍气得咬牙切齿:“这个小人背主私奔,又拿着美人图来哄我,说什么‘昭君主动请行’,要我强行索取。结果昭君投江而死,我也落得一见销魂。像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早晚是个祸根,不如送他回汉朝处置,反倒能使汉番关系和好。”想到这儿,呼韩邪单于下令拿下毛延寿,押赴汉朝。

昭君走后,汉元帝朝思暮想,百日不曾上朝。这晚,他迷迷糊糊梦见了昭君,正欲相见,番兵又将其抓走。元帝一下子被惊醒,只听得空中孤雁悲鸣,不禁越发凄楚。天亮之后,尚书报告明妃已投江而死,番使绑送毛延寿还朝。汉元帝悲愤交加,下令将毛延寿斩首,祭奠明妃。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毛延寿,是个“欺大压小”、“谄佞奸贪”、“百般巧诈”的小人。他自以为八面玲珑、聪明过人,结果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他这一生正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它的背后还有一段典故: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一个儿子,因为生产时非常艰难,就取名寤生,武姜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后来,武姜又生一子,取名为段,非常宠爱。武姜常在郑武公面前称赞段很能干,要求立他为太子,可郑武公没有答应。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死,寤生继位,即郑庄公。

武姜要求庄公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制邑封给段,庄公不同意。武姜又要求把最大的京邑封给段,庄公同意了。郑国大夫祭仲向庄公进谏说:“都城超过三百方丈,就会成为国家的隐患。依照先王的定制,大的都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太大,不合法度,将来会成为您的负担,难以对付。”庄公说:“姜氏非得要,有什么办法呢?”祭仲道:“姜氏哪会知足呢?不如早早给他换个地方或者减小他的领地,别让他蔓延。野草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铲除,更何况是您的亲弟弟呢?”庄公回答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

果然,段到京邑后,胆子越来越大。他不断没收京邑周围的土地占为己有。庄公明明知道却不予理睬。段加紧扩军备战,伺机谋反,姜氏也做好内应的准备。此时庄公看到时机成熟,得知他们发动叛乱的确切消息后,派出蓄积已久的军队,迅速出击,包围了京邑。而此时京邑的守军早已对段不满,纷纷阵前倒戈。段只身逃到鄢地,庄公马上亲自率军攻鄢,段又只好逃到共国。

后来,人们就借用郑庄公说他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来说那些做坏事的人,早晚会因为自己的恶行招来灾祸,受到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不过,说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中“多行”这两个字眼,值得大家琢磨。如果说“多行”是量的积累,那这个量得积累到什么程度才得到质的飞跃,即“毙”的结果呢?难道非得等坏人“多行”了不义之事才能得到惩处吗?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那些平日里忘乎所以,最终自食其果的违法犯罪分子。且不说抢劫、盗窃之流,就说那些贪官吧,他们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那巨额的黑金显然不只是行一、两次“不义”的结果。要知道,“多行不义”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自取灭亡的问题,蒙受更多损失的是国家和人民。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采取措施,早一些结束那些“不义”之人的恶行,早一些使他们受到相应的惩罚,而不是等他们“多行不义”之后才一并算总账,否则,真正吃亏的还是好人。上面提到的郑庄公,他明知道弟弟“多行不义”却置之不理、放任自流,他的纵容其实就是毁灭弟弟的一种手段。所以,虽然弟弟罪有应得,但郑庄公的处心积虑也让人齿冷。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是我们对坏人的诅咒。同时,它还能启发我们考虑采取更积极的办法,比如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根本上减少恶人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