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兴激发梦想
47630500000019

第19章 先行者的中国梦

梦在不断变换着,时代在不断进步着。最终,梦定,一个崭新的中国就这样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被人称作东方的雄狮!它被人叫做东方的巨龙!而这一切的一切,在于我们无数革命先辈的梦想与热血。

19世纪的6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在封建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场轰轰烈烈,坚持了10余年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被绞杀了。

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美丽贫困的翠亨村里,全村7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都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穷苦生活。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的子夜,绵延不断、终年葱绿的五桂山还未苏醒,和天一色的大海还在沉睡,而翠亨村村头已出现了一个光点。这个光点越晃越亮,原来是53岁的农民孙达成在村头巡更。孙达成手提一盏旧灯笼、敲着竹梆,行走在初冬的寒风之中。

“哇哇哇……”透出灯光的小茅屋内传出了婴儿降世的啼哭。新生命的声音划破了漆黑的星空,又传到了巡更人的耳中。孙达成惊喜地忘了敲梆,急急匆匆地跑向茅屋。

这个刚诞生的婴儿,就是40年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几千年封建专制,倾覆清王朝统治,在东方古国建立起第一个共和国的大总统孙中山。

孙中山自小勤劳,五岁就参加了劳动。他每天早上带上几个白薯,跟着姐姐妙茜到田间种地,或到金槟榔山上打柴割草。

一天下午,孙中山和九岁的妙茜到山上打柴。五桂山上草木丛生,野花芬芳,活跃的山雀不停地叽叽喳喳,逗引着爱捉小鸟的孙中山。

孙中山打了几捆柴,已到下午,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了。

阿姐走近孙中山放下草捆说:“阿弟,看你累得满身大汗,快歇息吧。”忙用衣襟给他擦汗。

“我不累。”孙中山笑着说,“今天打了这么多柴,阿妈看到一定很高兴。”

阿姐笑着把孙中山拖到山石上坐下,从围兜里掏出一只白薯,送到孙中山手里说:“你肚子早饿了,拿着吃吧!”

“阿姐,你常饿着肚子,把白薯省给我吃。我不饿,还是你自己吃吧。”孙中山坚决地推回白薯。

阿姐看着懂事的阿弟,心疼地说道:“男仔用力多。你打了这么多柴,肚子早空得咕咕叫了,快拿去吃吧。”

小孙中山知道阿姐一片诚心,如果不吃,她又要像以前那样,会急得哭起来。于是,孙中山接过白薯,把它一掰两半,自己留下小的,把大的一半递给阿姐说:“我们都吃。”

“阿弟,你在想什么?”吃着白薯的阿姐见孙中山发愣,奇怪地问道。

孙中山说:“村外的地里,种的都是稻谷,村上人却吃不上米饭,只能天天吃白薯。而东家不种田,为什么天天都能吃米饭?”

阿姐不假思索地回道:“人家说东家命好,有福气。”

“不对!”孙中山打断阿姐的话,“不是穷人命不好。村上的人不应该这样下去,而是应该有米饭吃,有鞋子穿!”

阿姐看着孙中山摆出一副大人说话的神气,忍不住“噗”地笑了起来,问道:“你怎么会想这么多呢?”

孙中山坚定地说:“中国的老百姓不应该这么困苦下去,应该有米饭吃!”

“哪有那么多米饭?你还是快把白薯吃了吧!”

孙中山吃了一口白薯,又自言自语道:“冯阿公讲得对,会有那么一天,穷苦人能有米饭吃的。”

转眼,孙中山入塾馆读书半年了,他成为黄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学生。他的书背诵得最熟,字也写得最好,同学们都很尊重他。

一天,天气闷热,黄塾师心情不好,他打着扇子,闭着眼在听一个学生咿咿呀呀地背书。这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背不下去,结果被罚跪在孔圣人像前。又一个贪玩的学生也背不好书,被黄塾师用戒尺打肿了手心。

黄塾师歇了片刻,呷了口凉茶,想叫孙中山背书来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你来背。”孙中山站了起来,却是闭口不语。

黄塾师看着孙中山,不解地问:“你每次背诵课文都是最好的,今天怎么一句也背不出了?”

孙中山恭敬地回问:“请问先生,我们整天背这些书,一点也不懂书里讲的是什么道理,背它又有什么意思呢?”

孙中山对这种旧教学方法的诘问,一下触动了黄塾师的灵魂。“什么?”他拍案而起,叫道,“念孔孟圣贤之书,你竟敢说没有意思,这还了得!”

“读死书是没有意思的嘛。”孙中山坚持着。

“你好大胆,敢不尊重圣贤,不守学规!”随即把戒尺举起大吼道,“快把手伸出来,让我好好教训你!”

孙中山没有被吓住。他理直气壮地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我都能熟背,就是不懂是什么意思。不懂的东西为什么不能问呢?”

黄塾师一听,知道无法压服孙中山,便放下戒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十年寒窗苦,才能腹藏五车书哇!等你书念多了,日后自然就懂得书中的意思了。”

孙中山不服气地争辩道:“我请先生讲书,就是向先生求教书中的道理,让我们多学一点道理有什么不好呢?背死书真没有意思,应该讲书里的道理才对。”

黄塾师理屈词穷,又无法答应孙中山的要求,只好苦着脸说:“我只管教你们识字,不管讲书。”他看日已西沉,想结束这场意料不到的论战,伸了伸懒腰叫道:“散学!散学!”

陆皓东,杨帝贺几个小同学围住了孙中山。他们向孙中山祝贺,祝贺他向塾师,不,是向旧的教学制度挑战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乘轮船到檀香山去找他大哥。他们乘坐的是一艘名为“格兰诺克”号的两千吨级的铁壳英国轮船。在轮船的甲板上望着浩瀚的大海,“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自此,孙中山感受到机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发达。

孙中山少年时期曾在檀香山生活和学习4年多,这使这个正处成长期的小留学生开扩了胸怀和眼界,丰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的有些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十分不合理教的行为。打泥菩萨之事便是其中一例。当时,乡民们还没有反对迷信的觉悟,经常要去膜拜北帝庙中的木雕泥塑。出国回来的少年孙中山对此非常反感。他与同村的陆皓东、杨鹤龄等劝告乡民们信奉这些无益,不要相信世界上真有什么神仙能帮助穷人。见劝阻乡民没有效果,于是,大家商量好了去捣毁神像。他与陆皓东进入庙中折断北帝直竖的中指,露出了稻草的内芯;又将金花娘娘的脸蛋用指甲划成“大花脸”。接着,他拿起神像的断指笑着对那些对神仙深信不疑的乡亲们说:“你们看,这就是所谓能保护乡民的神灵,我打断了它的手指,它还照样对着我傻笑,这种神灵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乡民见他们这么做,都非常惊恐和愤怒,一面对着神像膜拜不止,企求神仙的宽恕和保佑,一面不断咒骂亵渎神像的孙中山和他的朋友们,视他们为“疯孩子”。孙中山的父亲也因此受到了乡里人的责备,只得答应修复神像,而孙中山则被他的父亲送到了香港,进入由英国圣公会主办的拔萃书室读书。

他的中国梦一直在发生着改变。广州起义前,他一直笃信变法可以救亡图存的信条。但广州起义的失败警醒了他——变法救国、君主立宪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在1894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1905年8月,他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不久后,袁世凯的复辟与他发起的“二次革命”和几次“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再度惊醒。这次他迷茫了。但很快,五四运动使他看到了曙光,把他以前的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提出:“我要明确地反帝,我们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中国尽快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

孙中山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一直在坚持着实现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