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兴激发梦想
47630500000018

第18章 弃医从文的决定

个人的梦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鲁迅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很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发誓: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学医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鲁迅一生写作600万字,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作品内容揭示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展现了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限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词采飞扬,形式多样。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