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兴激发梦想
47630500000017

第17章 姓“中”的数据库

在别人都不认为冯玉才可以做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数据库时,冯玉才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中国人一定能做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改变受制于人的状况。他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自主创新的梦想。

30年前,国际上数据库研究技术刚刚起步,而当时的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触动冯玉才决心自主研发数据库的,是发生在1978年的一件事。

他到武钢参加技术学习。当时武钢热轧车间花费巨资,从日本引进了一套无人职守轧钢系统。为防止技术泄密,在整个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对现场出现的所有技术问题,哪怕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焊接,日本人也从不当着中国人的面解决。当日本人调试、安装完设备后,足足三卡车的技术文字资料被当场销毁。

此情此景深深刺痛了冯玉才。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中国人一定要做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

1982年,数据库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美籍华人陈品山教授到中国科学院讲学。经过考察交流,他给冯玉才寄来近300篇数据库研究技术方面的论文和一些相关的书籍。冯玉才如获至宝,半年时间里,学俄语出身的他硬是凭借一本英文字典,将300篇论文和一尺厚的英文资料“啃”完了。

当时他就是想通过这300篇论文,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做的。虽然这些文献资料只介绍了一些技术性的研究方向,但却让他熟悉了数据库系统各子部件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接下来,冯玉才开始着手准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

1984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南一楼内,一台内存仅为256K的老式计算机,开始24小时不停歇地被冯玉才和他带领的12名学生轮班使用。半年过后,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带领的12名研究生也因毕业而先后退出。第一次实战性的研究宣告失败。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次教学交流机会,冯玉才偶然得到一笔来自广西科委的3万元项目资助,更令人高兴的是,对方还给他配备了一台电脑和两名上海交大的高材生。于是,冯玉才再次向数据库研究发起进攻。然而,一年不到,项目又宣布失败。广西那边派过来的研究人员认为系统太难,做不出来,要求回去。院里的领导和同事开始对他不理解,领导也找他谈话,认为他的研究方向有问题。“当时院里的课题组共有十几人,除了2个人支持以外,其他的人都反对,都说我是个疯子。”两年的艰辛研发,以失败而告终,冯玉才陷入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之中。

没有做出来,并不表明不能再做。此时,一项国家基金意外地伸出援助之手。

1986年元旦前夕,以《智能数据库》为题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获得批准。“当时,一个项目的研究资金通常只是两三千元而已,而我的数据库项目却获得了3万元的研究经费,这在学校成了‘放卫星式’的新闻。”借着雪中送炭的资金,冯玉才又在他的数据库上投入了一年时间。

1987年年初,数据库的研究开始有些眉目。这时,一名来自美国CST公司的美籍华人知道了冯玉才的数据库项目。通过交流与沟通,这名美籍华人力邀他将所有的研究项目及人员搬到美国去。对方提出:提供研究所需的全部经费,可以率全体研发人员及家属移居美国,将来研究成的数据库系统署名权可以归属冯玉才,只是所有权归属美国CST公司。

面对数据库的“国籍”问题,冯玉才不假思索地答复:“我用七八年时间坚持做这项研究,就是为了实现中国拥有数据库核心技术的梦想。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国家资助了我。因此,这个系统必须在中国做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用Pascal语言开发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终于成功。“我们做出来的数据库,比当时国际上流行的DBASE产品还要好。”冯玉才告诉记者。

此后,冯玉才又以8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第4代产品,而同类的产品美国人做了两年。这又一次在业内引起轰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研制的数据库已经成功地应用在银行、消防、电子政务、制造业、税务、教育等12个行业。

多年来,在世人眼里,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美国耗资数十亿美金、投入上千人力攻克的难题,根本不是一名中国大学助教能够触及的“天方夜谭”。而在冯玉才眼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该是一项中国人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而他也的确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