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实点亮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47622500000033

第33章 梦想是甜蜜的牵引

在别人眼里原本是差生的他,凭着梦想和执着,最后走向了世人瞩目的成功。回顾一路走来的经历,约翰·格登感叹道:“我脑海里常常出现那一千只毛毛虫的情景,那是件能让我尝到甘甜的事情,因为是梦想所致。”梦想,是一种甜蜜的牵引。

有一个男孩,和其他的孩子相比,他没什么特别之处。到了上学的年纪,他的父母才发觉,孩子其实有特别之处,那就是他对学习不开窍,似乎生来就不是学习的料。老师和他们交流,婉转表达了对孩子的无奈和失望。

男孩的各科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出奇地差。15岁时,他生物考试的成绩,在近300名学生里排名倒数第一。

然而,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他从儿童时起,就对生物学无比喜爱,喜爱到痴迷。

不过,现实的成绩让他伤心不已。因为成绩不能和他的爱好相契合,他的父母也更加确信一点,他真的不是一块学习的料。老师对他完全丧失信心,甚至说继续教他已无必要,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生物课的成绩,亮起了一盏红灯,一般人可能会止步于这门学科的门外了。可是,这个男孩却没有。

他无法控制自己对生物学的喜爱,自己糟糕的生物课成绩,他人对他的失望和鄙薄,都阻拦不了他对生物学一如既往的热爱,他甚至都奇怪自己的这种“顽固”,不可理喻。但兴趣和喜爱,让他没法不听从自己的内心,他依然选择去学习、研究生物学。

校园靠围墙的一个角落,栽有高低不同的灌木和花草。由于是角落,到这儿来的学生很少,不少学生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可这里,却是这个男孩经常光顾、每天必来的地方。当第一次见到这里的时候,他便饶有兴趣地停下来仔细观察,之后他便丢不下这里了。

是什么吸引了男孩?说出来,一般人都难以置信,那就是——枝叶间的毛毛虫。

第一次蹲下来发现了枝叶间的毛毛虫,男孩的魂儿就被它们勾住了,它们轻轻蠕动、善于伪装的模样太可爱了。

课间或放学,男孩一有空隙,就到这里来,看毛毛虫的生长、活动。他不是猎奇,而是有种使命感似的,想通过研究来做点什么。后来,他果然悄无声息地做了——开始养毛毛虫。

男孩长时间地研究,对毛毛虫的习性和规律了然于胸,就在校园栽种灌木丛的那个角落,养起了毛毛虫。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喂养毛毛虫。

一开始,二十几只幼虫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长得很肥。慢慢地,它们身体表面变成绿色或棕色的硬壳,成为蛹。他发现蛹不吃也不动,但在壳内发生着剧烈的体态变化。几天后,他惊喜地看到蛹变成了成虫,蝴蝶就从裂开的蛹壳里出来了。

见到这些,他当时的激动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第一次养毛毛虫的成功,让他喜不自禁,更激发了他对毛毛虫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再次去养毛毛虫,而且规模更大,毛毛虫的数量达到一千只左右。

如果说他第一次养毛毛虫还是很隐蔽的事情,几乎不为人所知,而这一次养,是不可能不让人发现了,因为数量太大了。而他,也没有顾忌被别人看到,在他看来,这甚至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可是,他眼里的宝贝,在别人眼里并不一定受待见。当很多老师和学生见到他养的毛毛虫时,除了第一眼时的惊讶,紧接着,更多的是不少人的惶恐和厌恶,那么多蠕动的毛毛虫,让很多人退避三舍。几位老师在感觉恶心和厌恶之后,把这件事反映给了校领导,学校最终以影响校园环境和师生正常活动为由,不允许他再养下去。他只好罢手。让他稍稍安慰的是,不少毛毛虫已经变成飞蛾,飞到了大自然里。

男孩在校园里养一千只毛毛虫的事,有人不屑一顾,有人讨厌反感,也有人刮目相看。但不管怎样,这件事之后,他对动物植物、对生物学探究的兴趣更浓了。

男孩高中毕业申请牛津大学时,并没有被生物学专业录取,而是进了古典文学专业。可是他的兴趣点根本不在古典文学,后来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校方诚恳地请求,校方终于被他的执着感动,一个学期后同意让他转系。他终于进了梦寐以求的动物学系,从此开始了他正式的科研生涯。

1958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他从蝌蚪细胞里提取出了完整的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这一惊人的成果,让他一举成名。他实验中用于细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术,至今仍在使用,他因此被称为“克隆教父”。

他,就是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