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发现微生物
“充满煤烟、灰尘的车厢,是个‘活动的监狱’。”“我‘最大的优点’,是‘保护指甲干净’。”
这是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年)卫生习惯的片断。
原来,烟尘及指甲中,藏着大量令人生病的病原微生物。尤其今天,“生水里有‘小虫’,喝了肚子疼”的道理,以及“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普通常识了。
然而,这种简单道理,要是在300多年前,莫说一般人们,就连赫赫有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也全然不知。
本来,这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何时何地不在与人们打交道?甚至在我们体内到处安营扎寨,自由钻进钻出哩。可是,由于人们不能用肉眼看见它们,因而几千年来,人类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微生物这东西存在。
那么,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小人国”里的捣蛋“居民”?
他,就是列文虎克!如果要歌颂他对人类的大功大德,那就必须从他发现“狄尔肯”的前因后果说起。
“狄尔肯”,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译音,意即细小活泼的物体。这是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微生物时,给它们取的奇怪名字。
§§§第2节好奇的看门人
列文虎克于1632年10月24日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市的一个酿酒工人家庭。他父亲去世很早,在母亲的抚养下,读了几年书。16岁即外出谋生,过着漂泊苦难的生活。后来返回家乡,才在代尔夫特市政厅当了一位看门人。
由于看门工作比较轻松,时间宽裕,而且接触的人也很多,因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荷兰的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有许多眼镜店,除磨制镜片外,也磨制放大镜,并告诉他说:
“用放大镜,可以把看不清的小东西放大,并让你看得清清楚楚,神奇极了。”
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列文虎克,默默地想着这个新鲜有趣的问题,越想越产生了兴趣。
“闲着也没事,我不妨也买一个放大镜来试试。”
可是,当他到眼镜店一问,原来价钱却贵得吓人,他只好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了。
列文虎克从眼镜店出来,恰好看到磨制镜片的人在使劲地磨着。但磨制的方法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细和耐心罢了。
“索性我也来磨磨看。”
从那时起,列文虎克利用自己的充裕时间,耐心地磨制起镜片来。
列文虎克除懂荷兰文之外,其他文字一窍不通。尤其一些科学技术的著作都以拉丁文为主,所以,列文虎克没法阅读这些参考资料,他只能自己摸索着。
列文虎克经过辛勤劳动,终于磨制成了小小的透镜。但由于实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个架子,把这块小小的透镜镶在上边,看东西就方便了。
后来,经过反复琢磨,他又在透镜的下边装了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以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照出所观察的东西来。这就是列文虎克所制作的第一架显微镜,它的放大能力相当大,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
列文虎克有了自己的显微镜后,便十分高兴地察看一切。他把手伸到显微镜旁,只见手指上的皮肤,粗糙得像块柑橘皮一样,难看极了;他看到蜜蜂腿上的短毛,犹如缝衣针一样地直立着,使人有点害怕。随后,他又观察了蜜蜂的螫针、蚊子的长嘴和一种甲虫的腿。
总之,他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都要仔细观察。可是,当他把身边和周围能够观察的东西都看过之后,便又开始不大满足了。他觉得应该再有一个更大、更好的显微镜。
为此,列文虎克更加认真地磨制透镜。由于经验加上兴趣,使他毅然辞退了公职,并把家中的一间空房改作了自己的实验室。
几年以后,列文虎克所制成的显微镜,不仅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而且也越来越精巧和越来越完美了,以致能把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保密的,他从不允许任何人参观,总是单独一个人在小屋里耐心地磨制镜片,或观察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他作为自学者,从动物学各科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他把从干草浸泡液中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称之为“微动物。”
但是,列文虎克却对他的朋友——医生兼解剖学家德·格拉夫(1641—1673年)是个例外,因格拉夫既是代尔夫特城里的名医,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他早听人说,列文虎克正在研制什么神秘的眼镜。
一天,格拉夫终于专程前来拜访列文虎克。面对这位知名人士和朋友的来访,他热情地接待了客人,并拿出自己的显微镜请格拉夫观看。不看则已,看着看着倒使格拉夫抬起头来,严肃地说道:
“亲爱的,这可真是件了不起的创造发明啊!”格拉夫接着又说:
“你知道吗?你的创造发明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你不能再保守秘密了,应该立即把你的显微镜和观察记录,送给英国的皇家学会。”
“难道连显微镜也要送去?”这可是列文虎克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严肃问题——要公开自己的显微镜。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财富。所以,当他听了格拉夫的劝告后,他竟情不自禁地把显微镜收了起来。
“朋友,这种公开不是坏事,谁也不会侵占你的成果,你必须向世界公众表明:你的观察是如此非凡,这是人类从未发现的新课题。”
听了朋友的好心劝告,列文虎克虔诚地点了点头。
震动科坛167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用荷兰文书写的、字迹工整的记录,其标题是: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
当时,在场的学者们看了标题后,有人开玩笑说:
“这真是一个咬文嚼字的啰唆标题。”
“这肯定是一个乡下佬写的。迷信加空想。这里边说不定写了些什么滑稽可笑的事呢!”
不料,他们读着读着,却一下被其中的内容牢牢地吸引住了——这竟是科学家们毫无所知的神秘事情啊!
列文虎克这样写道:
“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好,好,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此时,大家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然而,当他最后向皇家学会担保说:“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一滴水——在其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时,显赫的皇家学会,竟觉得这又是件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了,以至于不得不委托它的两个秘书——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和植物学家格鲁(1641—1721年),为皇家学会弄一个质量最好的显微镜来,以进一步证实列文虎克所报告的事实是否真实。
经过几番周折,列文虎克的科学实验,终于得到了皇家学会的公认。
于是,列文虎克的这份记录被译成了英文,并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了。这份出自乡下佬之手的研究报告,果真轰动了英国学术界。列文虎克也很快成了皇家学会的会员,并对他的成就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永不停步成功的喜悦,并没有使好奇心强的列文虎克冲昏头脑。相反,更加促进他那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他将自己的观察报告继续不断地寄往伦敦。
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一如既往地抢先阅读。
1673年,列文虎克详细地描述了他对人、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红血球的观察情况,并把它们的形态结构,绘成了图画。
1675年,他经过多次对雨水的观察之后,又将他的观察记录送往了皇家学会:
“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角与角之间是平的,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在一滴雨水中,这些小生物要比我们全荷兰的人数还多许多倍。”
1677年,列文虎克同他的学生哈姆一起,共同发现了人以及狗和兔子的精子。
“这些小家伙几乎像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这是1683年,列文虎克在人的牙垢中所观察到的比“微动物”更小的生物。诚然,由于他的显微镜效能还不能完全清晰地看清这些小生物,所以,他的描述和绘图,并不够准确。尽管如此,谁又能怀疑,列文虎克不是发现微小生物的最早鼻祖呢?
列文虎克在牙垢中所发现的微小生物究竟是什么呢?当时就连他自己也不得而知。直到200年之后,人们才认识了它们——无处没有的细菌。
由于列文虎克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天,有位记者来采访列文虎克,向他问道:
“列文虎克先生,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列文虎克想了片刻,他一句话不说,却伸出了因长期磨制透镜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双手。这不是一种最诚挚而又巧妙的回答吗?
1723年,91岁高龄的列文虎克,虽然健康状况越来越坏,但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
8月24日清晨,素有早起习惯的列文虎克却没有按时起床。他的女儿玛丽娅对父亲的破例感到奇怪。当她来到父亲的床前时,列文虎克却抢先说道:
“玛丽娅,快去请霍霍夫利特先生到我这里来。”
即将离开人世的列文虎克,镇静地对好友霍霍夫利特说:
“对不起,请将桌子上的两封信译成拉丁文,并连同包袱送到伦敦皇家学会。”
8月27日,列文虎克在亲密的朋友和女儿的陪伴下,在代尔夫特的老家,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伦敦皇家学会收到列文虎克的两封信和一大包东西。一封信详细地写着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另一封信却这样写道:
“我从50年来所磨制的显微镜中,选出了最好的几台,谨献给我永远怀念的皇家学会。”
人们打开包袱一看,共有大小不同的显微镜26台和好几百个放大镜!
一个看门人竟登上了科学的宝座,他在后辈的人生途中,留下了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狄尔肯”的本来面目被公之于世,他给人类的健康、幸福,拓开了多么巨大的物质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