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47586100000018

第18章 感应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②。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③。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④;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⑤。修身慎行,恐辱先也⑥。宗庙致敬,鬼神著矣⑦。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⑧。”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注释】

①感应:古人认为人间的精诚行为能使神灵作出相应的反应。

②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易》:“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孔子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孟子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故郑注云:“尽孝于父,则事天明。尽孝于母,能事地察。”

③神明彰矣:神明,宗教迷信中认为的一种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彰,表扬、赞许的意思。

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礼记·祭义篇》:“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悌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春秋繁露》:“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悌也。”这句的意思是即使贵为天子,也必定有比他更尊贵的,那就是他的父亲。

⑤宗庙致敬,不忘亲也:宗庙,祭祀先祖的地方。郑注:“设宗庙四时斋戒以祭之,不忘其亲。”《礼记·统祭篇》:“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不忘亲也。”《中庸》第十九章:“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又云:“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这句的意思是到宗庙祭祀祖先时要极尽诚敬,这是不敢忘记祖先的恩德。

⑥修身慎行,恐辱先也:修身,指修养身心。慎行,行为小心谨慎。先,先祖。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李善注:“先,祖也。”郑注云:“修身者,不敢毁伤。慎行者,不历危殆。恐其辱先也。”《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第二十章:“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礼记·祭义篇》:“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这句的意思是平日里修身养性,谨慎自己的言行,这是唯恐玷污了祖先的英名。

⑦宗庙致敬,鬼神著矣:鬼神,即宗庙之祖先。著,明显。《易》:“阴阳不测之谓神。”《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孟子·离娄篇》:“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祖先时能极尽敬爱之心,那么鬼神也会显示他的功德。

⑧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曾子·大孝篇》:“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事奉父亲非常孝顺,所以,在郊祀天帝时,能明白上天降生万物的道理。圣明的君主事奉母亲非常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了解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

在宗族中,长幼的次序皆能和顺,那么上尊下卑的地位也就能治理得很好。能明察天地降生和孕育万物的道理,也就能获得神明的降福与庇佑。所以,即使贵为万民的天子,但还有比他更尊贵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还有比他更先出生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长。

到宗庙祭祀祖先时,必诚心表示敬意,这是不敢忘记他的祖先。平日里更要修身养性,谨慎自己的行为,这是不敢玷辱祖先的声誉;天子在宗庙祭祀祖先时,能诚心表示敬意,那么鬼神必显扬他的功德。孝悌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感通神明,能感化四海万邦的臣民,能使人人相互感应。”

《诗经·大雅篇》上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没有人不诚心服从。”

【提示】

孔子在第七章里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人在孝经里构成为一个整体,如果人能敬天、敬地并互敬,那么上天就能风调雨顺,就能保佑人间,赐福于人间,地神就会孕育万物,使五谷丰登。

这一章主要是讲孝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天动地,施于四海,如此才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由于当时科学的落后,认识自然的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所以即使是圣人的孔子,其思想中有很多封建迷信色彩,这是可以理解的。对我们今天来说,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增强减灾抗灾能力,同时让我们都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这种力量同样能感天动地。孔子的孝道演化成了人类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