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47586100000010

第10章 孝治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①,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②之欢心③,以事其先王。治国者④不敢侮于鳏寡⑤,而况于士民乎⑥?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⑦?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⑧。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⑨。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⑩。”

【注释】

①遗:遗弃、遗忘、失礼之意。

②万国:指四方各诸侯国。唐玄宗曰:“万国,举其多也。”

③欢心:爱护、拥护之心。司马光曰:“莫不得所欲,故皆有欢心以事其先王,孝孰大焉?”范祖禹曰:“上以礼待下,下以礼事上,而爱敬生焉。爱敬所以得天下之欢心也。”

④治国者:指天子所分封的诸侯。郑注:“治国者,诸侯也。”

⑤鳏寡:《孟子·梁惠王篇》:“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郑注:“丈夫六十无妻曰鳏,妇人五十无夫曰寡。”《礼记·王制篇》:“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

⑥士民:指士绅和平民。

⑦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治家者,指受禄养亲的卿大夫。《周礼·师氏职》:“掌国中失之事。”郑注:“失,失礼者也。”臣妾,指家之贱者,犹今男女仆役。《周礼·太宰职》郑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曾子·立事篇》:“赐与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不能立也。”《礼记·哀公问》:“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

⑧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夫然,如此。夫,发语辞。《礼记·祭义篇》:“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曾子·本孝篇》:“故孝子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礼记·祭统篇》:“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⑨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郑注:“上下无怨故和平,风雨顺时,百谷成熟,故灾害不生。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是以祸乱无缘得起也。”天违反时令为灾,即是风雨不节。地违反常理为妖,妖即害物,谓水旱伤禾稼也。逢殃为祸,臣下反逆为乱也。

⑩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广雅·释诂》:“觉,大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圣贤的帝王都依靠遵行孝道治理天下。对于小国派遣来的使臣都能以礼相待,何况是对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呢?因此,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圣明天子,必能深得众臣民的欢心和拥戴,臣民必依各人的职位来协助天子祭祀历代先王,追思先王的德政。身为受天子分封的诸侯,以孝道治理国家,尚不敢欺骗侮辱鳏夫、寡妇,何况对士绅和平民呢?所以,能深得百姓的欢心和敬仰,百姓也必定恭敬地协助诸侯祭祀祖先。受禄养亲的卿大夫,以孝道治家,尚不敢失礼于家中的男仆女婢,何况是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呢?所以,能深得家人的欢心和爱戴,家人也必心悦诚服地事奉卿大夫的父母亲。因此,身为天子、诸侯、卿大夫,若都能遵行孝道,那他们的父母在活着的时候,也就能安心地享受他们的奉养;死后,也能享受他们的祭祀。因此,人人和睦相处,天下太平,灾害、祸乱也就无从发生了。是因为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才能如此。”

《诗经·大雅》上说:“天子若具有以孝治天下这种崇高的德行,四方各国必定顺从他的教化。”

【提示】

在这一章里孔子进一步论证孝治的作用。对一个国家来说,孝道可以用在外交方面,如果对他国能以礼相待,就会得到他国的拥戴和钦服;对天子来说,用孝道治理天下,就能得到臣民的欢迎和拥护;对一个诸侯来说,用孝道治理自己的领地,体恤民情,孤寡无欺,就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欢心;对一个卿大夫来说,用孝道来治理家庭,就会家庭和睦。

如果统治阶层能充分发挥孝道的作用,并身先臣民,那么一个充满博爱、和睦、宁静、幸福的社会就形成了,这是孔子的理想。对今天来说,我们仍在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人类还在为幸福的生活作出各种的努力和牺牲,孔子的理想仍然是我们今天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