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意:调和心神,使之无任何欲念,去除因扰乱心神而侵害性命的情志。这是一种珍惜心神而不使之消耗的养生之术。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四季天气变化不定,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适养生法。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有经》中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换言之,应当少思虑、少怀念、少欲望、少多事、少言语、少嬉笑、少忧郁、少欢乐、少狂喜、少愤怒、少嗜好、少恶行、能做到这十二少,就是领悟了养生的真谛。多思虑则精神耗尽,多怀念则意志涣散,多欲望则情志受损,多事情则身体疲惫,多说话则气息不继,多嬉笑则肝脏受损,多忧郁则心生恐惧,多欢乐则心神外溢,多狂喜则心神不宁,多愤怒则气血不定,多嗜好则心神迷惑,多恶行则良心受谴。这十二多不除,人就会过早地失去生命。若能在情志方面既不多也不少,就接近于有初步养生成就的人了。
以有涯而随无涯,殆矣!
语意: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欲望,这是很危险的。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庄子·养生篇》指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识与智慧却是无限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载,三国时期嵇康曾指出,不经过思索而产生自然的欲望,这是人天生的本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而产生爱憎感受,这是智慧在起作用。对于人性本能的欲望,只是想办法去满足它,这种人没有太多的智慧;如果认识到欲望对于人体的害处,而不去追求它,则会使养生有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世人最大的弱点,是因为知识与智慧不足所导致的困惑,并不在于人本性中的欲望。如果理性中已经认识到诱惑的危险,却不知道停止,只能陷入更大的困惑之中。
《庄子》指出:“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此即是说,懂得养生道理的人,不考虑生命中世俗的事情;懂得生命原理的人,不考虑知识有没有用处。这样,心境便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混元妙真经》指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己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也就是说,人常违背自然规律,而不是自然规律违背人;人常违背生命规则,而非生命规则违背人。所以养生的人,不要与生命规律背道而驰。谨守养生之道,使自然规律与生命规则相符合,才能使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养护。
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
语意:人的寿命一般为一百岁左右,通过节制与保养的修炼,可以活到一千岁。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陶弘景指出,生命长短的道理,同灯油因灯芯的损耗程度不同而有异一样。大家多说话而我少说话,大家心中烦事多而我烦事少,大家常暴怒而我却不常发火,不为人世间的琐碎事情而劳累精神,不谋取功名利禄,生活平淡而无所妄为,那么人的精、气、神就会自然饱满,这便是可以使人长生不老之法。人们都希望得到不老之药,却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老之药。
事实上,不仅千年寿命难期,生年满百者都很少。《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引《名医叙病论》说,世上的人们没有活到应有的寿命而多数人短寿的原因,全在于这些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意愿、愤怒、着急等不良情绪发展到了极点,只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追名逐利,聚集了各种扰乱心神的因素,毒害精神。这样内伤骨髓,外伤筋肉,血气亏损,经脉闭塞,若加之以纵欲无度,必使身体的正气日益衰弱,邪气与日俱增。所有这些因素对于生命的损害,就好比用大海之水去浇灭烛火,推倒华山去阻断溪流一样容易。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遵生八笺·戒名利四字诀》指出:“天清地宁,人物营营。名利奔迫,喜怒交争。思久厥寿,弥丧其生。何不寡欲,端守尔精?”此即是说,天地清肃,但世上的人们却为了生活而忙忙碌碌。追求名利,或喜怒交争,这样劳心费神必然损寿,甚至会失去生命。为什么不减少一点欲望,认真地守护好自己的精气呢?
声色滋味,利于性则取之,
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语意:歌舞、女色、饮食,若对生命有利,则可接近,否则就应舍弃,这才是保全生命的正确做法。
语见战国时的《吕氏春秋·本生》。美好的事物能带给人欢乐,但过于迷恋,必然给生命带来损害。《吕氏春秋》指出,出入乘车,务求安逸,会因不锻炼身体而成为招致挫折的关键;大鱼大肉,本来肠胃吸收不了太多,却勉强吃,这样只能对身体有害;美女歌舞,能给人带来快乐,但若是沉溺其中,定会给生命带来损害。
对健康有利的则吸取,有害的则抛弃,不求禁欲,只要适可而止,这显而易见属于较为务实的养生观。明代养生家孙文胤的《丹台玉案·自贵诀》指出,“吾性吾命,吾爱吾真。彼苍畀我,肩荷匪轻。百尔调摄,卫生有经。藐然桎梏,胡不自尊”。此即是说,人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必须珍爱生命,这个负担可不轻。如果平时经常注意调理,在摄生调养中保全身体,人就不必害怕各种疾病了。此书又载《能断诀》指出,“我有慧剑,倚天耀雪,水可断蛟,陆可割革。况此情缘,何难斩截,一挥立碎,乃为俊特”。此即是说,每个人都有一把慧剑,它存在于天地之间。在水中可以斩蛟龙,在陆地上可以割皮革。遇到感情方面的挫折,不要为情所困自讨痛苦,当断则断才是真正的豪杰。以养生为最高的准则,对于声色滋味的取舍,也需要这样一把慧剑。
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
语意:罪恶当中没有比淫更大的,灾祸当中没有比贪更大的,过错当中没有比说别人坏话更大的。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陶弘景指出,淫、贪、谗三种罪恶如同车轮一样周而复始,小则危害自身的长寿,大则危害国家的存亡。若想延年益寿,就应当尽可能戒掉这些事情:不要在男女房事中轻易地施泄,使寿命受到摧残;不要经常处于太热的环境,消耗人的骨髓;不要处于太冷的环境中,使肌肉受到伤害;不要吐出唾液,因为唾液有健身的功效;不要突然大声呼叫,这样会惊散人的魂魄;不要长时间地悲哀或者哭泣,这样会伤害人的心神;不要恼怒,这样会令心神不快;不要溺于男女之情,这样会使人神志恍惚。若能做到这些,便可使人长寿。
《寿康宝鉴·戒淫格言》指出,世间最容易犯的恶业是淫色,也唯有邪淫,最容易让人败德取祸。世间的种种恶业相当多,为什么万恶淫为首呢?因为淫念一动,其他许多恶念也随之而起。例如,见到了美色,却没有相应的姻缘,于是便产生了幻想妄念的心;想勾引人家,却无计可施,便产生了计谋的心;企图污辱人家,却受到阻碍,便产生了嗔恨的心;沉溺在情欲之中,欲罢不能,便产生了贪恋着迷的心;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便产生了嫉妒恶毒的心;想要夺人所爱、占为己有,便产生了杀害的心。由此可知,种种恶业,都是受到了淫念淫心的影响而产生的,淫念一动,也导致了许多善愿善心因而消逝得无影无踪。所以,万恶淫为首,一点儿都没有错。
嗜欲虽出于人情,而非道德之正。
语意:嗜欲虽然是出于人之常情,但这并不是道德规范所提倡的。
语见《医心方》所引嵇康的《养生论》。嵇康曾指出,各种嗜欲就好像树木生了虫子一样,虫子虽然是在树木中生长的,但它对树木本身并非有益。虫子多了,树木就会腐朽。同样,嗜欲太过,身心也同样会受到损害。因此可以说,嗜欲与长寿不能并存,名利与人的身体也不能并存。嵇康又指出,养生有五大难处。第一个难处是名利之心不容易除掉;第二个难处是心有七情六欲;第三个难处是耳欲听美声,眼欲观美色,声色之心难以去除;第四个难处是贪吃美味佳肴;第五个难处是思虑过多,精气耗尽。如果此“五难”没有去除,即便心中渴望长寿,并努力修炼各种养生之术,也很难实现延年益寿的理想。如果心中没有这五难,即使不祈求也会因而得福,不求长寿也会延年的。所以,断绝嗜欲之心,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情志之于肉体,正如君主在国家中处于主宰地位一样;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情志能保持正常,五脏六腑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中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各脏器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因此,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即“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也就是说,要做到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尽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为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
语意:懂得养生的人,要先除六种损德的品性,然后才可保全性命、益寿延年。
语见《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养生的六害是什么呢?《养生真诀》指出,一是要轻视名利,二是要禁声色之乐,三是对物质钱财不可贪恋,四是对膏粱厚味的饮食要尽量少吃,五是根除巧言奸诈、阿谀奉承和狂妄自大的品性,六是要除去一切嫉妒忌恨他人的心思。此六害常惹病伤神,致人夭寿。故六害不除,如万箭穿心,神气如何能安宁?
寡欲少思的方法与途径很多。《黄帝内经》指出,志闲而少欲,也就是善养生的人要意志闲静则可少欲。《庄子·山木》指出,少私而寡欲,也就是,因私心和嗜欲常扰动心神,抑减神气的清静,故须少私寡欲以固守精神。明代养生家胡文焕辑的《类修要诀》指出,绝私念以养其心。也就是说,杜绝非分的私念,就可以善养心神,促健康长寿。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保养说》指出,若已参悟了长命百岁是因其心神能节动而趋静,则遇到的任何事都能做到循规蹈矩、效法自然的少动多静法则。不贪多、不躁动、不妄为,这样就可以防病治病而健康长寿。用理智和养生之道来驾驭生命,则可使难消的人欲自消而心神清静喜悦,达到这种境界时,你虽不求心神清静,它也要自然清静了。
君子以惩忿窒欲。
语意:养生者应当避免发怒,抑制嗜欲。
语见《易·损·象》。外物侵蚀人,或触动人之愤怒,或引起人的贪欲,都会损害人的德行,犹如泽水之侵蚀山根、损害山体一样。养生也是这样,君子应当制止愤怒,杜绝贪欲。正因为如此,《易·损卦》的《象辞》指出:“君子以惩忿窒欲。”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指出:“惩愤窒欲,老人最要一事。”换言之,戒愤怒和克制嗜欲,是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孙文胤的《丹台玉案·惩忿诀》指出,人要是生气,怒气会伤及肝脏;如果怒气过盛,还会累及肺部。发怒的时候会怒发冲冠,目眦尽裂;突然发作起来会难以遏制,就像天的愤怒,来势迅疾而强烈。如果不能有效地克制怒气,经常发火,怎么可以使人体的气息平静下来呢?按中医理论,五脏之中肝属木,肺属金。如果怒气太过则会伤肝,出现胁痛、头晕、目赤诸症,此种情形称为肝郁化火;肝木火盛,可能会进一步行至肺金,从而引起咳嗽、咳血等肺病症状,“过并伤肺”即指此。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尽人皆知,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虽然有点夸张,但周瑜气大伤身,违背养生之道是毫无疑问的。正因为怒气伤身,民族英雄林则徐历经艰难世事,承受内外风险,却能在衙门大堂上悬挂自书横幅“制怒”两字作为座右铭,一生循此立身行事,名垂千秋,可为楷模。
名利与身,若炭与冰。
语意:追求名利与追求身心健康,正如火炭与寒冰一样是不能共存的。
语见汉代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名身孰亲篇》。名利本是身外之物,然过分看重名利的人,常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庄子·让王》指出,一些身居高官要职的人,大多害怕丢失现职地位,一见到财利名位便使出浑身解数,拼命你争我抢,这不都是利令智昏、不顾身心的自暴自弃的行为吗?
《庄子·马蹄》中说,马的四蹄可以践踏霜雪,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随意举足跳跃,这就是马的真性。虽然有行礼的高台、高贵的宫室,对马来说毫无用处。及至出了伯乐,他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给马烙上印记,修剪鬃毛,修削蹄子,戴上笼头,用缰绳把马拴住,按编次顺序送进槽头,经这一番折腾,马将死掉十分之二三。随后又使马经受饥渴折磨,驱赶马快速奔跑,对马作步调整齐的训练,使马前有嚼勒拘系之忧,后有马鞭抽打之惧,这样一来,马将死掉大半了。陶工说:“我善于整治细密的黏土,可使圆与圆规相合,方与矩尺相符。”木工说:“我善于整治木料,可使曲的与曲尺相合,直的与墨绳相应。”黏土与木料的本性难道要与规矩钩绳这些外在标准相合吗?然而,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称道伯乐善于管理马,陶工、木工善于治理黏土和木料。养护身体也是如此,《庄子·庚桑楚》指出:“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此即是说,健全你的身形,保持你的天性,不要使你经常为私心杂念和无穷的忧虑所困扰。
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语意:善于养生的人,身体不会受外物的驱使,平和之心不为欲望所扰乱。
语见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这里所谓的和,指平和或者中和,是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古人认为,心静如水、平和自然才符合养生之道。《庄子·庚桑楚》指出,尊贵、富有、高显、尊严、功名、利禄,这六者都是缠扰心智的;容、动、色、理、气、意,这六者都是束缚人心的;憎恶、爱欲、欢喜、愤怒、悲哀、快乐六者,都是累赘德性的;舍弃、趋从、贪取、给予、知虑、本领六者,都是堵塞大道的。上述四类各项不在胸中激荡,心神就能平正,心神平正就安静,安静就明达,明达就空虚,空虚就无为而无所不为。
《庄子·秋水》说,惠施做梁国的相,庄子前去拜访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前来,打算取代你的相位。”于是惠施十分惊恐,派人在都城内搜索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施,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肯停息,不是竹实不肯食用,不是甘美的泉水不饮。有一次,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见鹓飞过,仰头看着发出一声威吓:‘吓’!现在,你也想用你得到的相位来吓我吗?”显而易见,作为一个崇尚自然无为、重视养生养志的人,庄子视相位如腐鼠,根本无意取而代之。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语意: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罪没有大于贪得无厌的,故知足的人常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