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经
47464800000027

第27章 熊经鸟申——运动养生(3)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清、静是浊、动的根源。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要常清静,必须清心寡欲,去掉一切贪求、妄想及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所以《清静经》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修炼的重要功课之一。

四肢亦欲得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

语意:适度的身体运动对健康是有好处的,就好比经常运动的门轴不容易朽坏一样。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据《修龄要旨》载:“精气冲和五脏安,四肢完固骨强坚。虽然未得刀圭饵,且住人间作地仙。”意思是说,将精神积蓄饱满会使人五脏不得疾病,运动四肢可使人的骨骼强健,即使不服食补益的仙药,也能使人成为人间的寿星。此书又指出,模仿熊与鸟的动作和吐故纳新的导引修炼,都是使人祛病延年的好方法。平时双手像举着大石头一样用力向上举,双脚向前踏,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用意念将神气存想于丹田,按照四季的变化,从六字诀功法中选择适合的呼气法修炼十四次,则会使身轻体健,寒暑不侵。

行导引之术,只有将肢体动作与呼吸有效地结合起来方可,而且调息的六字诀应根据四季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才能取得最佳的养生效果。《修龄要旨》载:“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此即是说,春季行气念嘘可明目护肝,夏季念呵可使心火静闲,秋季念呬可润肺,冬季念吹可安肾,三焦治病念嘻可除烦热,四季结合念呼可健脾化食。六字念声时切忌口出声、耳能闻及。按这样的功法修炼,其养生效果常常胜过服用保神丹。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语意:调整呼吸,吐故纳新,模仿动物进行导引,以达到长寿目的。

语见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此为导引养生要点。此处精取十六势,宜空腹时在空气清新处导引,此即十六段锦法:

先闭眼静心端坐,双手握,叩齿三十六下,双手抱颈,左右转腰二十四次,以祛两胁风邪;再用十指交叉,朝上托起,朝下按项,往复二十四次,以祛胸膈之邪气;再用双手掩耳,接着用双手的第二指压第三指,弹击脑后二十四下,以祛风池中邪气;再将双手按在左膝向左转动二十四次,再将双手按住右膝向右转动二十四次,以祛肝中风邪;再用双手一前一后如拉弓状,左右拉动二十四次,以祛臂腋中邪气;再盘腿而坐,用双手抱颈,扭身转视左右各二十四次,以祛脾中邪气;再用双手握抵双肋,将上身向前弯曲再抬起,往复二十四次,以祛腰肋间风邪;再用双手将腰身及四肢按摩二十四次,以祛四肢及胸中邪气;再伸直腿坐下,将身体偏倚,双手向上做推天动作二十四次,以祛肺中邪气;再伸直腿坐下,两手向前伸,低头扳脚趾十二次,把伸出的脚弯回来置膝上,按摩二十四次,以祛心包络中邪气;再用双手支地,身体团缩,双手撑地向上推举身体离地十三次,以祛心、肝中邪气;再站起来,将身体后仰,向左右转视二十四次,以祛肾中邪气;再站立,两手握固,分别用左右脚跺步各二十四下,左脚前跺时,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摆动,右脚前跺时,动作相反,以祛两肩邪气;再将双手在背后相握,低身扭腰二十四次,以祛两肋邪气;再用足尖与足跟扭动向前行几十步,再坐高处,伸直腿、两足向内外各扭二十四次,以祛两脚及腿中风邪;再端坐闭眼,双手握固,静心,舌抵上颌,鼓漱三十六次,咽津,意存丹田,有火自下而上烧遍全身。

按摩篇

按摩养生法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健身术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持之以恒地在自身的一定部位施行特定手法,从而发挥机体固有潜能,达到调整机体的内部功能,实现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等自我完善的目的。

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

语意:要延寿防病,当首用按摩导引为防治之法。

语见清代养生家徐文弼的《洗心篇·修养宜行外功》。按摩即是用手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的抵抗力,调整神经系统。俗话说,转动的门轴不会很快朽蚀,畅流的河水不会腐浊,就是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之中。同样,人的形体也需要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徐文弼指出,外用的练功有按摩导引的方法,可以用来畅行气血,通利关节,外拒病邪入侵,使病邪恶气不得进入自己身中为患。

在古代中国,把按摩作为保健养生的方法由来已久,相传古时的长寿者彭祖就经常摩搦身体,自面目达于九窍、五脏、四肢,以及皮毛。唐宋之后,按摩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就记载了“老子按摩法”;白居易《寄皇甫宾客》诗中有“食饱摩挲腹,心头无一事”之句,讲的是食后按摩;宋代诗人陆游诗中有描写按摩的,不下三十首。明清时,自我按摩养生的书更加普及,很多养生保健的书,如《三元参赞延寿书》、《寿养丛书》、《保生秘要》、《遵生八笺》、《寿世青编》等,都有按摩养生的内容。历代相传有道、医、佛三家按摩导引流派,各具特色,道家更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道家重视按摩头面,如叩齿、摩目、按耳、擦面等,用以疏通阳气,振奋精神;医家重视按摩穴位,如按摩手三里、足三里、肾腧、涌泉等分别以补肾固精,强脾健胃;佛家重视按摩腹部等,可助消化,通肠胃。在养生实践中,可因实际情况而酌情选用。

平旦以两手掌相摩令热,

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四眦,令人目明。

语意:清晨时用搓热的双手紧贴闭合的眼皮,像熨斗熨衣服一样,反复按摩三次。接着用手指刮上下眼睑的接合处,可以使人视力增强,眼睛明亮。

语见南北朝养生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引导按摩篇》。按摩眼部能够疏通眼球经络,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特别是眼睛附近的四个穴位,即睛明穴、攒竹穴、承泣穴和四白穴,经常按摩可预防、治疗多种眼疾。

睛明穴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用手指按在穴位上挤压、上下移动,可以感觉到鼻梁深处有隐痛。按摩此穴位对解除眼睛疲劳有效。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按摩攒竹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承泣穴位于面部、眼睛瞳孔的直下方,眼球与眼眶边缘之间。按摩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睛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即是。按摩四白穴,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找四白穴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的两侧处,中指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找到这四个穴位后,逐个以中指轻揉,力度以不引致肌肉酸痛为准,每个穴位约按三十次,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晨夕以梳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

语意:每日早晚用梳子梳头发,梳满一千次后,头风头痛病将大为减轻,还可使人头发常青黑无斑白。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头发和皮肤一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秀丽的头发可使人显得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古代养生家多主张发宜多梳:医书《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千过梳头,头不白;北宋人陶榖撰的《清异录》指出,“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洗脚是也”;苏东坡也曾说过,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金代道士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指出,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自然祛风明目。由此可见,历代养生家均重视梳头的养生保健作用。

古人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因头为诸阳之会,主宰一切精神情志活动,故又有发为脑之华之说。中医认为,头发与肾、肝、心、脾、肺、脑等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头发的乌黑、润泽、柔韧,均标志着气血充足、肾气充盛、大脑健旺、神气充足,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梳头护发看做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确的梳头方法是:先由前向后梳,再由后向前梳;次由左向右梳,再由右向左梳。如此循环往复,梳头数十次或数百次后,再把头发整理、梳至平滑光整为止。所用头梳宜取木质如桃木或用牛角等天然材料制成,梳齿宜圆滑。梳头时还可配合手指按摩,即双手十指自然分开,用指肚或指端从额前向后作环状揉动,然后再由两侧向头顶按摩,用力要均匀一致,如此反复数十次,待头皮有微热感则止。

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语意:经常按摩双耳的左右部位,自行掌握,尽量多拭,可使耳听力好,鼻不闭塞。

语见宋代养生家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宋人杨士羸撰的《仁斋直指方》指出,“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此即是说,耳为十二经络上聚之处,不只是听觉器官,而且和脏腑健康的关系甚为密切。若是脏腑气逆,即有了病症,耳朵就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而且按照中医脏腑、经络的理论,耳为肾之外窍,通于脑。耳部经络盘旋曲折,往返于这块狭小的天地间,构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耳部经络网。这个经络网包括耳背经络网与耳廓经络网,与全身经络网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经络的整体。所以揪提和按摩耳部可以激发经络的功能,对于整体保健能产生奇效。

揪耳简便易行,祛病健身,适合体弱多病者。耳部按摩时间宜在每日清晨起床后,站、坐均可。预备姿势:全身放松,舌抵上颌,呼吸自然。动作一:先以右手揪提左耳尖三十次,再以左手揪提右耳尖三十次。动作二:用两手拇指、食指沿耳廓自上而下按摩三十次,再用同样方向按摩耳垂三十次。按摩后,耳部会感到微热。揪耳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以及组织的代谢,维护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整体机能逐步得到改善。因此,长期坚持揪耳锻炼,普遍感到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可补肾健身、延年益寿。

面宜常摩。

语意:脸面宜经常摩拭。

语见明代养生家周履靖编的《益龄单》。中医认为,面部是经脉会聚之处。据《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因此,按摩面部,可以刺激全身经络,促进周身健康。

按摩脸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放松抬头纹,即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肚,沿着眉毛,重复运用深度的大夹捏动作;二是平滑蹙眉纹,即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尖,以小夹捏的动作,轻滑夹捏肌肤表面;三是调理鱼尾纹,即运用大拇指与食指指肚,以轻柔的小夹捏动作,轻滑夹捏肌肤表面;四是强化颧骨,即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肚,在颧骨部位,运用深度的大夹捏动作,以刺激肌肤的承托组织;五是提拉法令纹,即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肚,沿着法令纹,以轻柔的小夹捏动作轻滑夹捏肌肤表面;六是重塑面部轮廓,即从下巴尖沿下颌骨至太阳穴,运用深度大夹捏动作,将手指往手心卷曲,运用画圆的方式按摩。面部按摩,不仅可以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还有美容效果。明人郑的《昨非庵日纂》认为,常用手按摩脸颊是修仙之法。对于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一般女性而言,常作脸部和身体的皮肤按摩,至少也有减少皮肤皱纹,增加其弹性的功效。据《御香缥缈录》载,晚清慈禧太后注重养生,时常用长二三寸的玉棍在皮肤上滚动按摩,曾看过她洗澡的德令郡主形容说:“肉色出奇鲜嫩,白得毫无疤瘢,看上去又十分滑柔,像这样一个躯体,寻常只有一般二十岁左右的少女才能如此,不料此刻却在一位老太太身上看到!”

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

语意:如果五脏都坚实,身体就不会生病;如果脏腑都脆弱,病痛就不会离身。

语见《黄帝内经》。古人认为,五脏坚实,人就可延年益寿,于是养生家们创立了五脏按摩功,通过按摩五脏所在的部位来达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五脏按摩功配合气功进行,可增强养生效果。据《养生术》载,此功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按摩心脏。平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思想集中,两手掌相叠轻按在左胸心脏所在的部位,先向左下旋转十二圈,再向右下旋转十二圈。意念在心脏,使气随手转,血随气通。二是按摩肺脏。平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思想集中,两手掌平放在胸部两侧肺脏所在部位,先向左下旋转十二圈,再向右下旋转十二圈,意念在肺部,助肺气宣降。三是按摩肝脏。平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两手相叠放在右肋下肝的部位,先向左下旋转十二圈,再向右下旋转十二圈,意念在肝脏,使肝气流动。四是按摩脾脏。平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双手相叠放在左肋下脾脏所在部位,先向左下旋转十二圈,再向右下旋转十二圈,意念在脾。五是按摩胃部。平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双手掌相叠放在上腹胃所在部位,先向左下旋转十二圈,再向右下旋转十二圈,意念在胃。六是按摩肾脏。平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双手轻握拳,双掌指骨节放在腰部肾腧穴,旋转十二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意念在两肾。

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

大益人,令人能饮食,灭百病。

语意:加少许滑石粉,按摩上腹部数百遍,这样就可使饮食容易消化吸收,对人身体健康大有益处,能使人食欲大增,使人百病不生。

语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饮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食后摩腹,可令脾胃健盛、气血化源充实,有利于人之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