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经
47464800000026

第26章 熊经鸟申——运动养生(2)

中国古代著名的五禽戏是由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据《后汉书》载,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它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运动关节,祛病健身。虎戏,模仿老虎的神威来振奋自己的精神,近抓远扑,扭腰摆臀,以锻炼上下肢和腰椎关节;鹿戏,模仿鹿的仰脖、缩颈、扭身,左右回顾与善跑,开阔心胸,活动腰腿,舒展周身关节;熊戏,模仿熊的攀树悬空,屈肘站桩和走路沉稳的神态,以活动脊椎、下肢和全身肌肉关节;猿戏,模仿猿猴的机灵敏捷、纵身跳跃、抓耳挠腮、摘桃献果及极目远眺的神态,有利于舒展周身关节,保护视力和锻炼思维;鸟戏,模仿鸟(鹤)的昂然挺立,悠然自得,展翅飞翔和独立安静的气质,有助于增强肺的呼吸功能并锻炼肢体。据古书记载,若能依此法经常练习,不仅能舒筋健骨、调和气血,还可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因此具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千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龋,爪不数截筋不替。

语意:每天梳发,可以使头发不白;每天叩齿,会使牙齿没有残缺;手指甲及脚指甲如果不经常剪短,筋就不能去旧更新。

语见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杂诫忌禳祈善篇》。陶弘景认为,“头发、牙齿和指甲分别与血、骨、筋相关联”。所以,梳发、叩齿、剪指甲就成为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

古人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也就是说,肾脏能支持骨骼生长和骨髓的生成,而牙齿是人体骨骼的一部分,故牙齿与肾脏关系密切。牙齿松动,与肾气虚衰及气血不足有关。经常叩击牙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从而使机体健康。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记载:“热极风生齿不宁,清晨叩漱自惺惺,若教运用常无隔,还许他年老复丁。”这就是道家的叩齿牙无疾之诀,意思是说,体内有火会致牙痛,清晨叩齿并用唾液漱口再咽下,不仅会使牙齿没有疾病,还会使头脑清醒聪明。若能天天坚持,可使人返老还童。牙齿的病症,一般是由于脾胃存在实火所致。若依此诀导引,应当在早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然后用舌头搅动上下齿龈,当口中唾液满口时,方可咽下。每日做三次。凡是解小便时,都应当闭口咬紧牙关,小解完后,再将口张开,可使牙齿永远不患疾病。

气滞脾虚食不消,胸中膨闷最难调。

徐徐鼓呵潜通泰,疾退身安莫久劳。

语意:气滞脾虚而造成消化不良,如果再有胸胀、胸闷的症状,药物也难以治好。进行深呼吸,然后慢慢将气体呵出,便可使症状消失,疾病治好后还要注意不要劳累。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此为鼓呵消积滞之诀。《修龄要旨》指出,“有的人因进食过饱,导致食物在腹中积聚,长期不能消化。有的人因生气导致胸中憋闷、血脉不畅,时间长了,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用药物很难治好。所以说,节制饮食、避免生气,不使体内有于健康无益的积聚,是最好的养生之道”。有这些病症的人,应当伸直上身,闭气调息,缓慢地进行深呼吸,当胸中气满已经不能再入时,即缓慢地将气呵出。这样运行五至七遍,症状即能缓和直至消失。若有了通畅的感觉,即可停止。

深呼吸是自我放松的最好方法,它包括从简单的深呼吸到复杂的一切活动。深呼吸时,人的胸部和腹部的相关肌肉、器官得以较大幅度的运动,能较多地吸进新鲜空气,吐出肺部的废气,使血液循环得以加强,对于解除疲惫、放松情绪都是有益的。具体方法是,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每日进行二至三次。深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

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

语意:胎息只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含义是炼内丹。炼内丹不但可以治病,而且还可益寿延年。

语见《胎息经》。真胎是内丹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晋人葛洪的《抱朴子·释滞》指出,导引行气,或可以治好百病,或可以防治瘟疫,或可以降伏蛇虎,或可以止住疮血,或可以使人居于水中,或可以使人行走于水面上,或可以避免饥饿和口渴,甚至可以延年益寿。然而,其奏效的主因则在于胎息的修炼。

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记载:“丹田完固气归根,气聚神凝道合真。久视定须从此始,莫教虚度好光阴。”意思是说,丹田真气饱满可以使肾气充足,真气与心神凝聚于丹田之中,这是养生修炼的开始。修炼要认真,不可虚度好光阴。这就是道家的凝抱固丹田之诀。按《修龄要旨》的记载,依此歌诀导引,养生者应当谨慎地保守心神,呼气时不让其随气外泄,使它随所吸之气一起归入丹田,这样一天天坚持不懈,就会因心神的纯一,而使丹田中存满充盈的精气,这就是凝抱的功法。平时静坐,用意念存想心神于丹田,不用人为控制,任其自然呼吸,如此行功十天,丹田便会感觉坚固。行功百日,则心神明朗,可有神通,此功法在修炼的过程中不能间断,要持之以恒。

却老扶衰别有方,不须身外觅阴阳。

玉关谨守常渊默,气足神全寿更康。

语意:益寿延年有一种方法,并不需要在自身之外寻找调和阴阳的仙方。只要经常意守丹田进行深呼吸,就可以使人精气神充足而长寿。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修龄要旨》指出,各种思虑与欲望使人心神无法安静,各种世俗的贪欲及劳作使人的身体备受疲惫之苦,所有这些都会导致人的衰老。要想返老还童,只有吃仙丹了,可是仙丹到哪里去找呢?善于养生的人,让心中没有杂念,守纯一而不涣散。然后,将意念集中于丹田,导引真气冲透人体的尾闾穴、夹脊穴和玉枕穴,自然使精气成长且得到积蓄,使身体因此而强壮,起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丹田有三,即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指出,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视其为性命之根本。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的枢纽,是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目,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

语意:眼睛是精神的家园,应当经常闭合,防止两眼昏花。

语见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慎动》。历代养生家都主张不久视、不妄视,因为久视、妄视会耗血伤神。相对于闭目,运睛是较积极的眼部保健运动,清代的养生名著《陆地仙经》就曾指出,运睛可以消除眼部疾患。常运睛不仅有明目、改善视力的作用,还对诱导入静有良好的效果,在催眠术中也常有应用。清代尤乘的《寿世青编》指出,“凡是有眼病的人,每于未行前,平身仰卧,闭目运睛六十四次,此为闭目转睛之法;若采用张目运睛之法,宜选择适宜的环境,最好清晨在有树的地方做,可以看到周围的绿色,使眼睛感到更舒适。应用转睛法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平时应注意用眼卫生。

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记载:“喜怒伤神目不明,垂帘塞兑养元精。精生气化神来复,五内阴魔尽失惊。”意思是说,人的大喜大怒会损伤人的精神,从而导致眼睛视物不明;闭上双唇合上双眼,可使人的精气神自然充足起来,五脏内使人致病的邪魔也因此而消散。这就是道家的运睛除眼翳之诀。《修龄要旨》中指出,暑热与怒气,可使肝肾虚弱而患有视物不清的眼疾。长时间不进行治疗,可能会使人目盲。所以每天早晨醒来时,要集中心神,盘腿而坐,将双脚放于大腿上面。闭上双唇,合上双眼,再将双眼左右运转十四次,紧闭一会儿,然后猛然睁开。经常修炼此法,可以祛除眼中的白内障与云翳。保护眼睛还要注意节制色欲,并应避免经常写细小的字。

摩手令热,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

语意:先用双手摩擦令热,然后熨擦身体,这就是干浴。

语见北宋张君房辑的《云笈七签·杂修摄·导引按摩》。干浴,又称为干沐浴,出自《诸病源候论》。干浴简便易行,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等作用,故为历代士人所喜爱,苏轼《次韵子由浴罢》中“闭息万窍通,雾散名干浴”之句即指此。

经常摩腹可以健脾胃,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把摩擦的部位扩展到全身,即近于干浴了。若能配合凝神调息,会取得比简单的干浴按摩更好的养生效果。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载:“营卫流行不暂休,一才凝滞便堪忧。谁知闭息能通畅,此外何须别讨求。”意思是说,体内的气血流行一刻也不能受阻,片刻运行不畅便会产生肿痛。闭气调息可以将气血打通,哪里还用到外面去找医生呢?这就是道家的闭摩通滞气之诀。《修龄要旨》指出,气滞不通则会导致疼痛,血滞不畅则会导致肿胀。对于这种由于气滞血淤所导致的疾病,应当谨慎小心。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是安心静神,去除心中的杂念,闭气调息,用左手摩拭身上痛肿的部位凡七七四十九次,右手亦如此运作之后,再用口中津液涂在肿痛处。如此多次摩拭涂液七天,患处就可气血通畅,不会再有凝滞肿痛的病症了。养生家所谓的干沐浴,便是这个意思。

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

语意:人体之中,心是一身的主宰。

语见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慎动》。万全认为,所谓视、听、言、动,都是由心所支配的。因此心中保持清静,神志就会安宁,神志安定,则人的七神也就都安定,这样养生就会长寿,终生没有危险。心若劳累,神则不宁,神不宁则使精气、神志受到损害,导致大便闭塞不通,人的形体也会受到损伤,如此就会有灾祸降临。

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载:“视听无闻意在心,神从髓海逐邪氛。更兼精气无虚耗,可学蓬莱境上人。”这就是道家的掩耳去头旋之诀,意思是说宁心静虑,使耳不闻、目无观,意念存想于心中,经大脑驱逐体内的邪气。如果能长久地修炼并且不随意损耗精气,就可以成为蓬莱仙境中的神人。闭目掩耳、存想元神、扶正祛邪,此为掩耳去头旋之诀的要点。唐人司马承祯的《天隐子·存想》指出:“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这也就是说,“存”指的是保存自我的安静精神,“想”指的是专一默想自我的身形脏器。闭眼就以意念看到自己的眼,收敛心神不思外物就看到自我的心。故此时的心与眼,皆不离我自身,且不耗损自我心神,这样就逐渐进入到存想的清心境界。不为外物所扰,心存元神,自身的正气即可得到培育和扶助。再引真气至泥丸穴,即头顶的百会穴,此为藏神之府。正气强盛,邪气自然散去,因此头风之疾可愈。

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祛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

语意:摩擦双手生热,然后由上至下按摩面部,可以祛除邪气,令面部有光彩。

语见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历代以来,很多养生家都注意到搓手摩面部能起到美容的效果。宋人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指出,常以两手摩拭面部,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不仅如此,头为诸阳之总,故头面部的按摩至关重要,配合调息、调神,还有明显的养生保健效果。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卫生歌》指出,“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也就是说,如果想健康长寿,就应经常保护和按摩头颅部分,双手宜经常按摩脸部。

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载:“寡欲心虚气血盈,自然五脏得和平。衰颜仗此增光泽,不羡人间五等荣。”这就是道家的搓涂自美颜之诀,意思是恬淡虚无、无私心杂念,便会使气血充盈,五脏也会因此而平衡安静;进而通过面部按摩使衰老的容颜重新充满光泽,因此不必羡慕人世间五种最荣耀的事情。《修龄要旨》指出,人的脸色憔悴起皱,主要是因为心神思虑过多,整日过于劳碌而少休息。防治的方法是,每天清晨静坐闭目,使心神宁静而无杂念,神气归于平和恬静,由体内而传至体外;再把两手掌搓热,按摩脸部七遍;继以含漱的唾液涂抹于脸上,再摩搓几遍。像这样坚持搓面半月之久,可使皮肤光泽润滑,面容红润鲜活,与以往大不相同了。

精滑神疲欲火攻,梦中遗失致伤生。

搓摩有法君须记,绝欲除贪是上乘。

语意:梦遗是欲火攻心所致,对身体的害处很大。通过搓揉的办法可以治疗,但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心中去除欲念和贪念。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此为梦失封金匮之诀。《修龄要旨》指出,情欲一动就会使心火旺盛,心火的亢盛会导致精神疲劳,精神疲劳则会造成人梦中遗精。入睡之前,调整呼吸,使心神安静而无思虑,然后用左手搓揉肚脐十四次,右手也如左手一样,再用双手搓揉两肋,摇动腰身七次,咽气于丹田中,意念固守丹田很长时间之后,停止修炼。随后屈腿侧卧而眠,这样就再也不会遗精了。

遗精有梦遗与滑精之分,因梦而遗者谓之梦遗,不梦而遗者谓之滑精。古人认为,有梦而遗者,为心病;无梦而遗者,为肾病。遗精不离肾病,但亦当责之于心。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要诀·遗精篇》中指出,“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情色失位,精液出者”。据此可见,遗精多是因见情思色,相火妄动,或思考过度,心火亢盛所致。清代医家林佩琴编著的《类证治裁》认为,心为君火,肝肾为相火。君火一动,相火随之,而梦泄焉。所以《修龄要旨》所载梦失封金匮之诀,紧要之处在于清心凝神,若不能绝欲去贪,坚持导引怕是也难以奏效。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何圣道之不可传,大还之不可得哉?

语意:人能保持清静之心,便能看清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这样怎能达不到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呢?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导引歌诀》。冷谦在《修龄要旨》中指出,返璞归真的养生之道,是修炼养生的最高境界,无心的人能保持心神的永远清静。《清静经》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修炼养生的人,如果能按照《清静经》上所说的去做,那么修炼养生的人,想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真是易如反掌。《修龄要旨》又载:“有作有为非至要,无声无息语方奇。中秋午夜通消息,明月当空造化基。”这就是道家的无心得大还之诀,意思是有所作为的修炼固然重要,可是无声无息的修行更为珍奇,正如中秋子时的月亮无声无息地照射大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