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经
47464800000017

第17章 与时消息——四季养生(5)

《黄帝内经》指出,“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此即是说,肺为金,主秋,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主气,若气上逆则肺胀,而苦味能宣泄,故若肺胀宜食苦味以泄肺气。《黄帝内经》又指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此即是说,肺气喜收敛而不宜耗散,而酸能收敛,故食酸可以收肺。肺金喜酸收而恶辛散,故食酸为补肺,食辛为泄肺。秋天肺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首先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并要做到量少而频饮;其次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饮膳正要》认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还有养生家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总之,时值金秋,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语意:秋天易伤于湿邪,湿邪本来是应下行的,如果上逆侵肺,就会导致咳嗽,这是病发于内的情况;如果湿邪外发,则筋弛缓而痿弱无力,形成痿厥的病。意谓秋季养生须防湿邪。

语见《黄帝内经》。秋高气爽,月白风清,气温由炎热逐渐下降。俗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指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此时夏季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黏热的感觉。立秋时节人体疾病在经络方面的表现,多以足少阳胆经症状为主。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过听会,上至头顶,下耳后,折回上行,经头额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下行至肩,前行入缺盆;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沿胸侧,过季肋,下环跳,沿下肢外侧中线过股、膝胫至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此经并有经脉分布于目、耳、面颊、颈部等。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立秋前后,宜练习立秋七月节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地,缩体闭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液。具体功法为:每日凌晨一至五点时,正坐,双手按地,蜷缩身体,屏住呼吸,用手支撑身体离开地面,约七至八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治疗口苦、常叹息、心胁痛不敢翻身、面色灰暗、皮肤枯黄、外翻足,以及头痛、下颌痛、眼眶干痛、坐骨肿痛、腋下浮肿、多汗畏寒等症。此功法以立秋命名,正是针对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于立秋时节锻炼,可从立秋时开始,至处暑为止。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语意:顺应秋季天气变化,宜当养收,否则会伤及肺脏。

语见《黄帝内经》。俗语有“处暑十八盆”之说,意思是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立秋之后,由于盛夏余炎未消,秋阳肆虐,气温仍较高,加之此时天多雨,湿气较重,湿热蕴蒸,故有“秋老虎”之称。处暑之后,天气转凉,能使人明显感觉到秋天的到来。秋季燥气司节令,人体以肺经的病变较为常见。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横膈膜,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处暑前后,养生者宜练习处暑七月中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具体功法为,每日凌晨一至五点时,正坐,身体向左右扭动并转头,同时双手一手以拳背部捶背,另一手握拳于前方振胸。各五至七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治风湿留滞、肩背胸痛、脊椎上臂疼痛、胁腿膝部经络至小腿脚踝及各处关节疼痛、胸闷咳嗽、气短、胸背脊椎上臂积滞等疾病。此功法以处暑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处暑时节采用,可于处暑时开始,至白露为止。坚持按此功法锻炼,能有效预防肺经疾病。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

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

语意:八月,心脏微弱,肺脏旺盛,应少吃苦的食物,多吃辛辣食物,可以助筋补血,调养心肝脾胃。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四时调摄》,此为秋季八月脏腑调摄的饮食原则。不同的饮食,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泄作用,因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养生者宜根据自身的特点,根据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林黛玉每逢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这一日,她抱病在床,薛宝钗前往探视,谈及“食谷者生”时说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在这里,薛宝钗引用的便是我国传统养生中有关五行生克的理论,不过她的论述似乎还有些欠妥处。因为时值金秋,肺金独旺,金克木,故而肝木被肺金克而死,也就是肝脏极弱;心脏火此时被囚而不能克肺金,秋为金,脾土因生金而休。这也就是说,人的五脏之中,肝脏、心脏和脾脏都处于衰弱的状态中,只有肺脏独旺。虽然五行之中,木会克土,但此时肝木衰弱,自然就不存在克脾土之说了。不过,以平肝健胃来养肺的方法还是可取的,因为土可生金,人的消化系统强健对肺会有所帮助。《修龄要旨·四时调摄》中主张增辛味饮食,显而易见是因为肺过旺,要以辛散肺气;而心、肝、脾、胃均弱,故应在饮食上精心调养。简言之,薛宝钗养生之论与《修龄要旨》之说,大体吻合。

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语意:善于养生的人,能够根据四时的变化,来运用本身的精气去配合天的阳气,这样就通了天之神明。意谓养生健身,应顺应时令变化。

语见《黄帝内经》。进入白露,夜间温度已具备成露条件,露水凝结较多,露浓色白,也是自然界阳消阴长的一个标志。白露时节,人体疾病多表现在足阳明胃经病症。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会,正行沿鼻外入上齿中,还出绕环唇口,下交承浆。分别沿下凳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其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下行至腹股沟。其支脉有从大迎前下至人迎,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膈,屑胃,络脾。有从胃下口分出,经腹部深层下行大腿膝胫,至第二足趾。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白露前后,养生者宜练习白露八月节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按膝,转头推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具体功法为,每日凌晨一至五点时,正坐,双手按住膝部,头颈慢慢转向一侧,左右方向各做三至五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法可治:风气留滞腰背经络、畏寒发抖、疟疾、多汗、流鼻血、口舌生疮溃烂、颈肿痛、喑哑、面色灰暗、呕吐、打呵欠、手舞足蹈、当众脱衣等症。此功法以白露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白露时节锻炼,可于白露时开始,至秋分为止。坚持锻炼,可较好地预防足阳明胃经的各种病症。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语意:时令更替中,金气过盛,则燥气流行,肝脏易受损伤。意谓秋季时令,于肝脏不利,养生者宜多多留意。

语见《黄帝内经》。秋分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当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就不同的年份而言,金运太过之年,于肺脏和肝脏不利;就一年四季而言,秋令属金,也于肺脏和肝脏不利。这是因为秋燥之偏盛,燥邪易伤人,可表现为肺的病变,也可以表现为金气太过而乘肝木的病变。简言之,秋季肺与肝都易患病。所以,养生者应当有意识地顺应时令的变化,平衡五脏之气。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秋分前后,养生者宜练习秋分八月中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丑寅时盘足而坐,两手掩耳,左右反侧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具体功法为:每日凌晨一至五点时,盘腿而坐,双手捂住耳朵,左右方向扭身各三至五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法可治风湿积滞、腰胁麻木、腹部积水、膝盖肿痛、胸部气胀、外翻足,以及便秘、放屁、腹胀、双腿麻木、两臂酸麻、口干、胃寒气短等症。此功法以秋分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秋分时节锻炼,可于秋分时开始,至寒露为止。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太盛,

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

语意:九月,阳气衰弱,阴气旺盛,应当少吃苦的食物,多吃甜的食物,可以补肝益肾,调养脾胃。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四时调摄》,此为九月饮食调摄的一般原则。进入九月,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时为辞青。由于九月阴天少,光照充足,故有秋高气爽之称。

菊花为九月最具代表性的花卉,时近重阳,古时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太清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九九重阳,人们有登高、佩茱萸及饮酒于高处的风俗。这一风俗原是为了避邪,最初源于东汉。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载,当时有位名叫费长房的人,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一日,他对其徒弟汝南人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是,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羊俱已暴死。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这个神奇的故事经过广泛流传,便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茱萸是味中药材,《本草纲目》记载,其辛辣芳香,性温热,功能治寒驱毒。晋时《风上记》中则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古人以阴阳论事物,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为最大的阳数。两九相重,阳气盛极为灾,需要禳解。茱萸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菊花得四时之气、金水之精,能息风除热。重阳时节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使身体免受初寒所致的风邪,可见此俗是符合时令养生原则的。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语意:人体的皮肤腠理,夏天就要开泄,冬天就要闭密,这属于正常情况。若是机体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就会给寒邪以侵袭的机会。意谓养生重要的是促进身体适应天气变化。

语见《黄帝内经》。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时至寒露,天气更凉,阴气渐长,万物趋向收藏。寒露时节,人体疾病多表现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足太阳膀胱起于目内眦,经额上行,交会于头顶部。其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内,络于脑,复出于外,分别下项,下行会于大椎,再分左右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其头部支脉从头顶部分出,向两侧下行至耳上角。其腰部支脉从腰分出,挟脊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部下行至胭窝中,另有支脉从后项分出,下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背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胭窝中,下至腓肠肌中,向外下至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至小趾端。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寒露前后,养生者宜练习寒露九月节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具体功法为:每日凌晨一至五点时,正坐,双臂高举,耸身向上,左右各三至五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法可治:诸风寒湿邪挟胁腋经络冲动、诸痛、双睛外努、头颈拔痛、腰部骨折、痔疮、疟疾、癫狂、偏头痛、头顶痛、眼珠发黄、迎风流泪、鼻出血等杂症。此功法以寒露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寒露时开始,至霜降为止。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语意:如果是因感受露风而得病的,就会出现寒热之症。意谓秋季养生宜防风邪与寒邪。

语见《黄帝内经》。古人认为,露是阴邪,风是阳邪,两者侵入人体后,阴邪生寒,阳邪生热,所以会出现发寒、发热的症状。霜降前后,气温下降,天气转冷。阳气微而入地,万物毕成。霜是由露凝结而成,阴气更重。对于霜,古人是没有太多好感的。《淮南子》中指出,“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雪霜。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所以,古人把死去丈夫的妇女称为遗孀。霜降时节人体疾病多表现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按中医理论,霜降节气为四季土,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所以,此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认为,霜降前后,养生者宜练习霜降九月中坐功。《遵生八笺》载:坐功,每日丑寅时,平坐,舒两手,攀两足,随足间用力,纵而复收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具体功法为:每日凌晨一至五点时,平坐,伸展双手攀住双足,随着脚部的动作用力,将双腿伸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做五至七次,然后叩动牙齿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修炼此功可治扭痛、撕裂痛、肩痛、腰痛、会阴及腿膝部疼痛、睾丸肿大、便血、小腹胀痛、尿潴留、毒火攻心、畏寒抽搐、痔疮、脚气、脱肛等症。此功法以霜降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霜降时节锻炼,可于霜降时开始,至立冬时为止。

冬季篇

冬季五行属水,与肾对应。冬天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冷气容易侵袭人体,所以不要失去太多热量,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多晒太阳。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

暖足凉脑,曝背避寒,勿令汗出。

语意:冬天是生机闭合潜藏的季节。应当早睡晚起,使足部温暖,而使头部受冻,经常晒后背使身体保暖,不要让身体出汗。

语见明代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四时调摄》。此为冬季养生的一般原则,《黄帝内经》中讲得更具体一点,认为冬季三个月中,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停顿,处处呈现出一派藏匿的景象,水结冰,地冻坼,阳气收敛,阴气极盛。此时人亦须顺冬藏之气而早睡晚起,以待阳光和温暖,使情志收敛伏藏,好像有自己的主意,好似已有收获,生活上要远离寒冷而趋向温暖,不使皮肤出汗而使内气外溢,这些都是对冬气的顺应,是符合冬季养藏的养生法则的。若是违背了这些则可耗伤肾气,至来年春季可发生痿软厥冷的疾病,且还可导致来年春天应有的生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