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冷水漱口的叩齿法,是牢固牙齿的最好办法。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三国时皇甫隆曾介绍过一种“炼精法”,其要旨在于每日早晨要吞服自己的唾液,牙齿叩击十四下。这是道家传统功夫,尤其是叩齿法传之较远。另据文献记载,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八十岁时,牙齿完好,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据说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他曾说:“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他的长寿经验就是“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乾隆皇帝是清朝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所以说,牙齿不仅仅是咀嚼器官,还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
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
语意:洗脸水不怕过热,热可运行血气,冷则气血淤滞,使人面无光泽。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曹庭栋认为,早晨起来先洗脸,饭后、午睡后、黄昏后都应养成洗脸的习惯。面为五脏之华,应当经常清洗,以展示出最好的一面。《太素经》中说,手宜常在面,是说双手应频繁摩擦面部,这与频频洗脸的意图是一样的。《礼记·内则》认为,脸上的污垢应用温的米泔水清洗。这大概是因为淘米水中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在除垢的同时,可以滋养肌肤,令脸部有光泽。洗脸水喜热忌冷。南朝梁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杂诫篇》中指出,“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也就是说,清晨起床后,切不要用冷水洗揩双眼和脸面,因冷水洗脸可使人眼干涩、视力丧失且泪水越流越多。
洗面不仅事关保健,亦涉美容,故古人非常重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而且是一位活了八十二岁的长寿女皇。据说她常用两个很有名的美容秘方:一个是“益母草泽面方”,《本草纲目》中曾收录;另一个是“常敷面脂”,收录在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据说武则天每天洗面配合使用此二方,刚开始觉得手变得润滑,脸上也有了光泽,以后逐渐面生血色,脸色红润。如果长年使用,四五十岁的妇人,看上去也会像十五六岁的女子一样年轻。武则天八十岁的时候,还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来跟她经常使用这些美容秘方有一定关系。
每日一浴,冀通血脉,腠理通和。
语意:每天洗浴,可使气血通畅运行,皮肤也能得到滋养。意谓洗浴健身。
语见唐人刘祠的《混俗颐生录》。关于沐浴的养生保健作用,古人早有认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热汤能通经络,患风冷气痹人,以汤渫脚至膝上,厚覆取汗周身。”在这里,通过半身浴来治病的目的表达得十分明确,对热水浴可通全身经络气血、增进健康,也说得相当准确。由此看来,古人重视沐浴,是有其养生学意义的。即便作为一种生活享受,它对陶冶性情也不无好处,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另一个方面。
据史载,十六国时后赵有个国王叫石虎,他洗澡时要先把一些香料、药物用绢袋子装好,泡在浴池中,等药味浸泡出来以后,再下池洗澡,这可以说是一种药浴了。虽然没有记载当时这种药浴是什么目的,但可以推测,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据说当时还有一种大浴池,为了给池水加温,他把铜制的、每条重达几十斤的“龙”,先烧得通红,然后同时放入水中,用这种方法加温成热水。当时称这种浴池为“焦龙池”,一次可以容纳几十个人同时洗澡。当然这只是宫廷内的享受,不是一般百姓所能得到的。应该说,沐浴在古人看来,恐怕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享受,而应与人体卫生有关,不论是大臣上朝晋见皇帝,或是平时会客,都讲究先沐浴,再更衣。这种做法,除了礼仪所需之外,本身就包含有讲究卫生的意义。因为久不沐浴,浑身散发汗酸臭味,是人本能嫌恶的。
多梳头,少洗浴。
语意:可以时时梳头,却不要频繁洗浴。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曹庭栋认为,“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也就是说,洗澡一定会使全身毛孔张开,如果经常使全身毛孔张开,就会令人耗损真气。所以,即便是在夏天,也要隔三四天才能洗澡。曹庭栋还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这就是说,洗澡后阳气会上升,必须洗脸以排泄阳气。洗完澡后,要吃一些食物,再睡一会儿才能起来。洗澡时容易受风邪,故须在不透风的室内洗浴。
多梳头有益健康,古代养生家多有提倡。南朝梁人陶弘景的《诰真》认为,“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气散风湿也”。也就是说,要经常梳头理发,可使气血运行流畅,并可散风湿病邪。宋人陶榖的《清异录》认为,“梳头洗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也就是说,睡觉之前,梳头洗脚可疏通气血,使睡眠安稳,是养生长寿的好习惯。洗浴虽有益于健康,但很多养生家反对洗浴过频。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有“不欲数数沐浴”的话,金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也说:“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寒之患,不宜沐浴。”至于不可多浴的原因,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以为古代浴室简陋,缺乏必要的保暖设施,冷天洗浴容易受寒;有人以为洗浴耗真气,体弱者多洗浴易遗滑。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语意:不要在当风的地方睡卧或坐休,洗澡应当在温暖的地方才不会生病。
语见晋人葛洪的《枕上记》。强调洗浴时务必注意防风保暖。《礼记·内则》认为,“五日则燂汤清浴”。也就是说,人每五天就要洗一次澡。洗澡水不能太热,水的温度要以身体舒适为度。如果洗澡时间长,可以另外用大壶贮存热水,放在浴盆的旁边,洗澡水变冷了就往里面徐徐加入热水,一直加到全身感觉畅快为止。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指出,春秋两季不是洗浴的时节,如果爱干净一定要洗澡,就要在密室中准备一个大瓷缸,盛一半水,用帐罩上,然后再洗。洗完后,应当立即穿衣,注意保暖。如果稍稍觉得冷,恐怕就会感冒了。洗澡时皮肤毛孔会张开,因而若是对着风,容易被风侵入而患病。如果风邪仅侵入皮毛,就会生寒热;若是积久入里,危害就比较大了。风本来就应当躲避,洗澡之后就更应当避风。
《论语·先进》中曾提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就是说,夏历三月,可以和一些人在沂水河中洗澡,然后迎风乘凉。这样的话只不过是狂人吟咏以表明志向而已,并不符合养生之道。在北方,晚春天气尚凉,并不适合在户外洗浴,更何况是浴后临风而舞呢?
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
语意:用枸杞煎汤洗澡,可以使人延年益寿。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屈原在《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说法,宋玉在《神女赋》中也说“沐兰泽,含若芳”。从清代开始,药浴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中医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