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经
47464800000012

第12章 作息有常——起居养生(7)

药浴法是中医外治诸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的水洗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全身洗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等,以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须遵循处方原则,依据具体情况辨证选药。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可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放入水中煮,也有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的。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当时即可洗浴。洗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概言之,药浴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果。通过药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滋养全身等养生功效。

浴用二巾,上下绤。

语意:洗浴时要用两条浴巾,一条细布料做的用来揩上身,另一条稍粗一些的用于揩下身。

语见《礼记·玉藻》。古人洗浴的目的是为了讲究卫生,这从文献记载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除了对浴巾有严格的要求外,《礼记·内则》中还记载了“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本义是夫妻不同池洗浴,也可理解为不要里外不分,互不认识的人都泡在一个浴池里洗浴。这种要求不只在道德上有意义,其中还包含了卫生方面的考虑。

明清时期,沐浴真正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各种服务行业也日渐兴盛,城市中普遍出现“混堂”,大概是入浴之人不分高低贵贱,“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交上钱,就可入浴池泡澡。当时的人们对沐浴较之以往更加讲究,明人屠本峻曾将洗浴与赏古玩、诵名言相提并论,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清人石成金则把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当做人身四快事,认为只有让自己身体爽快,才是一种真福。清代游戏主人纂辑的《笑林广记》卷五有一则《混堂漱口》,说是有人在混堂洗浴,掷水入口而漱之。众各攒眉相向,恶其不洁。此人贮水于手曰:“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后,吐出外面去。”用浴池中那污垢汤水漱口,确实令人恶心。虽然这不过是个笑话,但也说明问题:洗浴虽好,但大众浴池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语意:日光是太阳的精华,可以壮人阳气,有很大的补益作用。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早在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中就提到了“晞以朝阳”的养生方法,也就是日光浴了;约同时代的《太上黄庭内景经》中有“日月之华救老残”之说,认为日光对年老体弱的人很重要;到了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呼吸太阳”的养生方法;宋代的《云笈七签》有“采日精法”。这些都是把气功吐纳呼吸法与日光互相结合的养生方法。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对日光浴养生法叙述得最为详细:“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谓之负日之暄也。脊梁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曹庭栋的话虽然简略,但道出了日光浴的若干关键性问题:一是时间宜在上午,因上午属阳,下午则阴气渐长了;二是宜背向太阳,因为面向太阳,即便是旭日初升之时,阳光的刺激,于视力也是有害的。

日光浴以天时之阳气补人体之阳气:人体督脉行背脊正中,总督一身之阳经,故为阳脉之海,背日而照日光直补督脉阳气,尤其对脑、骨髓、肾精、肾阴亏损者,其补阳之效益彰。但是夏季长时间日晒,可以引起日晒皮炎,使皮肤潮红、灼热干疼,也可能发生头晕、恶心、心悸、高烧等症状,应注意防护,避免强烈日晒。夏季需要在烈日下劳动和工作时应戴草帽,或在旱伞、凉棚下工作,以避免日晒皮炎和中暑的发生。

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

语意:强调睡眠之前用热水洗足,以保证一夜安眠。

语见宋代温革《琐琗录》。睡前洗脚的习惯在唐宋时已经普遍流行。宋人蒲处厚在《保生要录·论居处门》中说“每度洗脚卧”,即主张每晚洗脚以后才去睡。《延寿药言》中认为,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尽量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而多想些最让人高兴、最惬意的事,也可以同时阅读一些内容平和、风格静穆、令人恬适的诗文。这样会很容易使人的心情舒畅、心神安宁,有助于上床后很快入睡。诗人陆游也深受其益,其诗中写道:“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足见睡前洗脚让其受益不少。

古人认为,足上有全身各经络循行,由此可影响全身的状态。尤其是足心有“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之一。洗脚时,可按摩此穴,中医认为心与肾互相交通,所谓“水火既济”,可保持生理上的协调。用温水暖足,也有利于下肢血液循环,帮助入睡,可谓好处无穷。早在战国时,《黄帝内经》中就说过“气寒气凉,行水渍之”,就是用水浴的方法进行保健,以驱散体内的寒热邪气。现代研究认为,沐浴时温热对皮肤的刺激,可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排汗,消除疲劳,使人感到舒服,并容易入睡。

有病厉兮,温泉泊焉。

语意:若是病得很严重,可以泡温泉。意谓温泉洗浴有治疗某些疾病的功效。

语见东汉张衡的《温泉赋》。中国古人早就注意到温泉沐浴的保健意义,先秦时的《山海经》即有关于温泉的记载,明代李时珍曾将我国的矿泉水分为硫黄泉、朱砂泉、矾石泉等不同性质的泉,并进一步指出温泉可疗“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温泉水是具有医疗价值的地下水,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温度,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并含有某种气体,作用于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疗病作用。温泉浴有全身浸浴、半身浴、坐浴、足浴等。有资料表明,温泉热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

中华温泉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秦始皇为治疗疮伤而建骊山汤,由此开中国温泉养生之先河。汉朝皇帝喜欢将西域进贡的香料煮成香水倒入温泉池中,以沐香汤。隋唐皇家大兴土木,扩建华清池,还设有温泉监这一官职,专门负责皇家沐浴事务。唐皇对于温泉养生十分讲究,温泉养生的器物用品大多采用玉器、桃木等辟邪之物。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浴池中用白玉雕镌的鱼龙凫雁竟能随水流而展翼,有若活物。唐皇沐浴前后的饮食都由随行太医特别调备,并详细记录在案,甚至连入浴的时间都有要求。皇家宫闱深几许,除了史料的零星记载,更多帝王温泉的故事已不为世人所知。不过,当代的温泉养生已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了。

日五盥。

语意:每天要洗五次手。意谓应勤洗手,讲卫生。

语见《礼记·玉藻》。古人十分重视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就是说清晨起来都要洗漱。而“日五盥”则说明,每天应当经常洗手。洗手,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什么时候必须洗手?一般认为,遇到以下情况必须洗手:饭前饭后;触摸过公共物件,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用电话后;触摸眼、口、鼻前;如厕后;吃药之前;打喷嚏或咳嗽后;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戴口罩前及除口罩后;从外面回家后。若依此标准,一日岂止“五盥”?

大多数人没有养成洗手的良好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洗手。一般人在洗手时,多半只是简单快速地搓洗一下手心、手背,就以为完成任务了。实际上,不遵循正确的洗手步骤,就无法彻底把手洗干净。一般认为,洗手时应按照如下步骤:先把手淋湿;在手掌上抹洗手液,均匀涂抹,搓出泡沫,让手掌、手背、手指、指缝等都沾满泡沫,然后反复搓揉双手及腕部;两手心互相摩擦;手心、手背相互搓揉;两手交叉着洗,清洗手指间隙;将手冲洗干净。手洗净后,擦手也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毛巾、手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并勤换毛巾。万一身边没有毛巾、手巾或纸巾,又没有干手器,自动风干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