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随意的溪流
47299400000003

第3章 仰望六盘

此时此刻,经过一番艰难的攀登,我已经站在六盘山顶上了。

蓝天之上白云悠悠,山上山下林涛阵阵。长风浩荡,拂乱了我满头的黑发,自觉又有一腔豪情在胸中禁不住地来回冲撞。这不是故作矫情,这是每个人,尤其是初次登上六盘山的行客的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我也不会例外。正是深秋季节,五彩缤纷,风景这边独好。

单就字面释义,说“仰望”并不准确,因为我已经站在山顶上了,说“眺望”应该更准确一些。站在山顶且称“仰望”是源于内心深处那份长久的感动。用一颗极虔诚的心感知这座西部名山,脑海里首先浮出的当然是毛泽东挥就的那首气势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亦如我们攀登贺兰山,总是不忘岳飞的《满江红》。那么,此时此刻就让站在山顶的我再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最先知道六盘山,是在大漠深处没有围墙的民办小学的课堂上,教科书里就有,还配了图画的。小时候记性很好,几遍朗读下来,就能够倒背如流了,尽管囫囵吞枣,不解其中深意。那时候的教育完全是灌输式的,经过老师蜻蜓点水般的指点,知道那“苍龙”就是蒋介石。然后是满脑袋的“革命”,老子英雄儿好汉,小小年纪就想扛了枪去解放台湾、“缚住苍龙”。可笑吗?有一点,倒也不完全是这样。童稚本天然,应该是最天真的时候,却被“革命”得喜形于色,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其实,那年月我正在感受着切肤的饥饿,从早到晚总是感觉吃不饱,一根拖泥带水的胡萝卜都能让自己失掉尊严。面对饿得有些畸形的儿子,母亲只能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假如当初我能喊出这样一句,大概不是白痴就是天才,可我什么都不懂。往后的事实证明,自己终属一介庸人,迂腐得近乎荒唐,作为老实人吃亏便在情理之中了,实在怪不得他人的。

上中学时看过电影故事片《六盘山》,时至今日却怎么都想不起内容是什么,以致一塌糊涂,远不如与之同名的、由宁夏吴忠卷烟厂出品的一种香烟来得真实。后来这种牌子的香烟也销声匿迹了,有一次我在一位收藏家朋友那里见到过这种香烟盒,白色的香烟盒上一面印着六盘山的图案,一面印着毛泽东手书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一枚小小的香烟盒,让我有一种久违了的感慨,倍感亲切的同时,勾起了诸多有关少年时代的记忆。而立之年看过一部电视剧《少年毛泽东》,方知人民大救星、共和国的缔造者儿时也因为耽误了家里的农事,一样遭遇父亲的棒喝和棍打,多有不堪之状。我深信剧中所描述的情节并非杜撰,一代伟人终于走下神坛,人民唯有更加的思念和追抚。于是,今天吟诵《清平乐·六盘山》,我便有了与儿时决然不同的感受和怀想。

此时此刻,苍穹之下的六盘山却是沉默的。

这里空气很好,没有任何污染。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红枫绿槐,还有高大挺拔的白杨。草木葳蕤,黄花点缀其间,很少见到裸露的黄土。远处的山脉则显得黛黑而苍茫,偶尔从山坳里缓缓地飘过来一团薄雾,像轻纱一样裹住山体,然后丝丝缕缕地飘散开去,再现山的真容和花草树木的苍翠,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司机告诉我说,山下就是隆德县了,也是我们此行的终点站。从这里开始,盘山公路随着山势时隐时现,像一条灰色的丝带,一直延伸到山脚下。上山容易下山难,车行在这一段路上还是比较危险的。好在司机常年出入其间,轻车熟路,了如指掌。不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从这里下山的时候,六盘山给我的印象与上山时截然不同。六盘山靠近隆德的这一面,海拔好像突然高了起来。站在隆德县城看上去,六盘山的巍峨便一下子彰显了出来。“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看来并非虚言,而是实不为过。关键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风景,那么,带给人们的感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正是在这里,我才真真切切地领教了六盘山的巍峨和雄伟。

苍翠之下的整个六盘山区,同样埋藏着厚重的历史。

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包括盘古开天地、伏羲降生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等等。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有文献记载的西周“料民于大原”开始,到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都曾刻意经营过六盘山区,有的还亲临六盘山区视察。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和更迭,这些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云人物自己也成为了过眼烟云,然后沉睡在历史的典籍里供后人指点。六盘山还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路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宋时在这里建“六盘关寨”、设“七关之险”,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就我辈而言,六盘山之所以如此有名,无疑是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留下了他的光辉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在这里,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回忆一下六十年前的那段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一九三五年九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境内。九月二十日,他们来到哈达铺镇稍事休整。10月初,红军从通渭进入静宁,然后兵分两路北上到达固原地区。10月6日开始向六盘山挺进,期间毛泽东曾经在固原县张易堡附近的毛庄宿营。10月7日,毛泽东从毛庄出发进入隆德县境,终于登上六盘山。回忆到这里,我突然又有了这样一个疑问:毛泽东为什么在别处不宿营,偏偏选择了一个叫毛庄的小山村?毛泽东宿营在毛庄,难道是冥冥之中早就安排好的吗?我信仰唯物主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也仅仅是一种偶发的兴趣而已。当时和毛泽东一起登上六盘山的,还有中央领导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在饱览了六盘山的雄姿之后,身着蓝布旧衫的毛泽东坐在一块石头上,兴致勃勃地对张闻天说,这里可观三省,我们快到陕北了。是的,站在六盘山顶上的一代伟人,他们已经看见了陕北,陕北就在眼前。是的,极目远眺,但见群山茫茫,深秋的天空格外蓝,还有淡淡的白云、南飞的大雁。山上山下,伴随着嘹亮的军号,风展红旗如画。长路漫漫,关山重重,涛声阵阵,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之后,而今迈步从头越。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等候在那里的红十五军团会师,胜利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山以事名,名以人传,此话不虚。雄踞亿万斯年的六盘山,终于因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毛泽东的一首光辉诗篇而彪炳史册、名扬中外。

此时此刻,我也有幸站在六盘山顶,极目眺望。

天空幽蓝而清澈,又因清澈而幽蓝如水,只是没有诗意的“南飞雁”,“望断”便无从论及。但是,我的脑海里总是滞留着这样一幅画面:当年的六盘山比现在更葱郁,也更宁静,在如泻的秋风中,一位举世瞩目的农民的儿子站在峰顶高瞻远瞩,俯视来路,眺望归途,心中鼓荡着如扬起的风帆般的豪情。他的心情很不平静,他的身后是九死一生所剩不多的将士。自古英雄之路多荒芜,就其悲壮而言,总还要留下一些尤深的创痛吧。“湘江一战,损失过半”,那么现在身后这支刚刚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疲惫不堪的队伍中,当年的湘江子弟还所剩有几?“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这是唐朝诗人孟郊的诗,与他的《游子吟》大相径庭,锋芒毕现,抱负不凡,待到他失意之时却又发出“我欲横天无羽翰”的悲切。这就是说,作为一介贫寒书生的孟郊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不能排除过分推崇自我,最终导致人格的失衡和断裂。所谓“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一起,作为失败的英雄,身后却留下了不薄的诗名。六盘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途中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尤深的创痛肯定是有的,否则便不能叫做革命。但更多的是前赴后继,最终赢得胜利。赢得胜利的根本前提是赢得了民众的心,否则同样会遭致涸辙之鲋的结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知道,毛泽东也是诗人,而且是超拔卓绝的大诗人,是真正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孟郊是不可能预见得到的。当然,对千年前的古人我们不必再咎。

那么,我们就说一说现在。

在《长河同泳——毛泽东与郭沫若的友谊》这本书里,因为对毛泽东佩服之极,郭沫若曾经说过这样一席话:“……单是语言文字,就远非我郭沫若所能及。你去读读他的文章,例如《论持久战》,真是汪洋恣肆,博大精深,句句是至理名言,而且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可以说是现代的太史公笔墨!至于政治、军事的分析论断,那是当前中国绝无出其右者,所以他堪称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中国现代的非凡政治家……”我们知道,郭沫若是个自视甚雄的人,其非凡的才华同样是无几人可及。但他心甘情愿对雄于自己的毛泽东五体投地,实在是发于天机,是出于真情的,表现出一代大家虚怀若谷、恢弘豁达的风范。另有资料言及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曾潜心研究《毛泽东选集》,认真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很难想象蒋先生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不过他毕竟有了一番做“学生”的谦逊,谦逊向来是做人的美德,可惜为时太晚……

我漫步在山上,默诵着著名的诗篇,难免热血沸腾。渐渐地,游客多了起来,男女老少都有。从他们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不难判断,这些游客大都来自城市,大都是文化人。他们穿得花红柳绿,拿着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拍拍照照,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兴致盎然的同时又派头十足。

秋风中的六盘山沉默不语,似一位朴实的农人,不标新立异却容纳了世间的所有。也许,这才是最妙的文章呢。

200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