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1
正值盛夏时节,给人的感觉是酷热难耐,寻找一个既清静又凉爽的去处,这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愿望。于是,有人选择了节假日旅行,远足他方的名山大川、青山绿水,然后带一身疲惫回家。有人喜欢就近散步,每天傍晚走出家门,穿一身很休闲的服装,摇一把扇子,在日落后的大街旁边走几个来回,这是我能够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后来,我自己也是加入其中的,与妻子或者朋友相伴而行,倒也其乐融融。当然,银川现在树多了、绿地多了也是事实,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来形容我们栖居的这座塞上古城,并不为过。
再比如大小西湖、七十二连湖什么的,作为一种景观,人们似乎也是耳熟能详。不过,这其中的很大部分却成为历史而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我辈不曾目睹,便说不出子丑寅卯,心里是向往着的,那么多的湖连接起来,该是多么的壮观呢?据说,后来覆盖其上的是因大规模填湖造田形成的另一种现实,即大片长满庄稼的土地。这些土地依城而“居”,每逢夏秋之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大约并没有太多可指责的必要,温饱问题很重要,吃饭是老百姓生活的第一要义,粮食多了有什么不好?一日三餐都有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饭可食,谁还尽想着放下筷子骂娘呢?
我是在银川上的大学,毕业至今已经整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人生苦短。还记得那时的许多情景,那时从新市区到老城要走几十里路,无论乘公交车或者是骑自行车,都必须一路经过大片田地,两边都是绿色的稻秧,以及掩映其中的农家院舍。真正的城区反而显得低矮了,楼房没有几座,大街没有几条,车水马龙更谈不上,只给人以“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的感觉。一条唐徕渠穿城而过,黄河水流入周边的稻田,庄稼长得比城里的楼房有气势得多。那时候,我是绝对没有如今所谓的 “塞上湖城”的任何印象,想必其他的大多数人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吧。既然连一片像样的湖都不存在,还谈什么“湖城”呢?
当然,这是过去那么多年的事情了。
2
天下黄河富宁夏。
宁夏有“塞上江南”之美誉,银川平原得了其中的大部分,这是很多人都知晓的。银川居之“塞上江南”的名分,靠的是什么?“江南”者,无非一个“水”字。或湖或河,阡陌纵横,以水贯穿其间,有汪有洋,有鱼有米。银川其实是有湖的,据说有七十二个之多,还相互连着,谓之“连湖”,蛮有诗意的。曾几何时,被埋了填了,总之是有些遗憾吧。设若至今仍然保持着它的原貌不曾改变,那就会是另一种景象,会成为一条贯通的长河哩。城在湖中,又依河而居;湖在城中,河又绕城而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什么叫和谐,这就是了,自然的和谐是其他一切和谐的基础。那么,整个的一座城便因水而灵性而生动而秀丽,该是多么的令人流连忘返呢?
好在,七十二连湖毕竟是银川的骄傲,毕竟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被彻底抹去,因为它曾经闻名遐迩。如果将银川比做一朵莲花,它就必须首先得到水的滋润,就必须“出水”亮出真容,那么它的源头必定是湖。有道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人想到了这一点,上到达官名士,下到百姓居民,都想到了,事情就好办了,正所谓“智者乐水”。说得通俗一些,便是傍水之地,最适合人类居住和繁衍。让一座城市具有北方的雄浑厚重,又有江南的明丽清奇,何乐不为?更何况,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才涵养了银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并赋予其鲜明的特色。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
3
无独有偶,济南有七十二名泉,因此得名“泉城”。
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为此而感慨良多,尤其对其中的北园情有独钟:“一片清水像明镜一般展现在眼前,天光云影共徘徊,风光极为秀丽……”,进而“大为狂喜”。北园是一代大师学术人生起航的地方,从这里走向辉煌。吾辈万万不敢与大师攀比,却因此生发了一点启悟。至少,人生的栖居之地非同小可,如若不是无可奈何、身不由己,选择栖居之地就不能太随便了。那么,对于一座城市的整体心态而言,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考量,不仅要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更要人文荟萃、教育昌明。“济南名士多”,自古就有之,与济南多名泉不无关系,所谓地灵人杰。季羡林先生在泉城生活了整整十四年,用他的话说,“济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的足迹”。我以为,这样的一个实例,是可以从某个侧面证明济南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
再说有七十二连湖 (遗憾的是被填埋了,目前正在恢复)的银川,同样有千年的历史,更有过西夏国都兴庆府和明代九边重镇的辉煌时期,它的兴盛肯定与水的丰赡关系极为密切。其间,也可历数诸多历史文化名人。别人先不说,就说当下的文学大师张贤亮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好生了得。他化腐朽为神奇,让一座荒芜的古堡摇身变成了名扬四海的西部影视城。银川无疑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注入深刻的文化内涵。
事实胜于雄辩。
事实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感可得,足以效法之。
4
银川是一块风水宝地,并非夸大其辞。
东临滔滔黄河,自古泽承水利之便;西靠巍巍贺兰山,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漫漫黄沙的侵袭。良田万亩,稻田千顷,鱼腾虾嬉,好一派江南风光。在辽阔的以干旱著称的西北大地,是很难再找到这样一片如此丰腴的土地的。其实,站在思想和哲学的高度,“风水”就是地地道道的环境科学和环境景观学。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外面的人每提起银川,就像是提起了边塞和沙漠,多有苍凉和萧瑟之感,这又怨不得人家。城市是一部交响曲,倘若没有水的环绕和绿色的拥裹,必定是缺憾大于畅想。一草一木总关情,让流动的水和满目的苍翠把城市点缀得五彩缤纷,烘托出盎然生机,这正是现代城市人越来越强烈的渴望和呼唤。
最近,我在有关部门提供的一份介绍性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段话:以建设大银川为中心,依托银川市防洪排水系统、大小西湖和七十二连湖,重塑银川市塞上湖城景观,规划建设爱伊河,形成城市水系生态园,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事实确乎如此,如今的银川与三十年前相比,甚至与十年前相比其变化都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城市的框架已经摆开,而且让城湖相拥、碧水环绕的景观得以呈现。水榭,公园;林荫,绿地;碧草,鲜花。湖水的流动和回旋,绿色的交织和蓬勃,在美丽和俊秀着银川的同时,也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丰富着人们的想象。
在这其中,爱伊河实在是功不可没。
5
接下来,就该说说爱伊河了。
爱伊河南起永宁县唐徕渠永家湖,北至石嘴山入黄河,总长一百五十八公里,流经途中连接七子连湖、华雁湖、西湖、阅海、北塔湖、沙湖等湖泊湿地,再现了七十二连湖的塞上湖城景观。这是业内人士的介绍,冷静大于激动。
那就“小马过河”,亲自走一走、看一看吧。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一帮文朋诗友相聚,从地处市内的陶然水岸码头上船,开始了对爱伊河的亲历和游览。这是一次与爱伊河的零距离接触,伸手可掬水,水溅起的浪花不时扑面而至,点点滴滴,凉爽惬意。涟漪轻漾,岸边垂柳依依,树荫下是神闲气定的垂钓者,只待鱼儿上钩。刚开始时,大家显然是有一些不以为意的,便都随心所欲,指指划划。然而,船缓慢地行进了约半个小时,仍不见彼岸,眼前不仅没有预想到达的码头,反而水域逐渐地宽阔起来。芦苇多了,鸟儿也多了,有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戏嬉,甚至有那难得一见的灰鹳悠闲地踱着碎步,风儿拂动着它们身上的羽毛,在阳光下发出银子般的色泽,一闪一闪的。这时,水雾也大了起来,白茫茫的样子,几座造型各异的桥由远而近地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大伙儿这才明白过来,眼前的爱伊河并非言过其实,它连通了那么多的湖,确实是一条河呢。船下,水随河流;船上,心随水动。
爱伊河真的成为了一条河。
它就在我们身边,近在咫尺。这时,我们转身回望,爱伊河果然就像一条彩带,紧紧地环绕和拥抱着银川市。爱伊河,从银川市缓缓流过,波澜不惊,不张不扬,却用自己的真实存在,正在承载起一座“塞上湖城”的美誉。作为亲历者,这是我们的共同感受。是的,水宏然阔大、包容万物,也给人以太多的生命启迪,让思想境界不断得到升华。银川这座塞上古城,也正在以它越来越雄伟的身姿,和爱伊河一道,迎来朝晖,送走夕阳。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在阅海码头靠岸。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爱伊河管理局的王正良局长,他既是官员,又是文人,热情有加,十分好客。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岸边的农家餐馆品尝了全鱼宴,餐桌上各种各样的鱼都是从爱伊河里现打捞上来的,甚至还有螃蟹、青虾什么的,活灵活现,新鲜无比。恭敬不如从命,我们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大快朵颐。
华灯初上,我们回望彼岸,爱伊河倒映着湖城,疑似天上人间……
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