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现在的孩子怎样叙述自己的童年?
蛋糕、蜡烛,还有那首人人耳熟能详的《祝你生日快乐》。女儿刚刚过了六周岁的生日,作为一种仪式,我们父母是作了一番准备的,自然少不了蛋糕和蜡烛,更少不了对女儿的衷心祝福。我也说过的,只要女儿拥有一个欢乐的明天,就什么都有了。我记得,那天女儿像个小大人似的端坐在桌子旁边,当祝福生日的歌声唱起来,女儿的眼睛里竟然有点点泪花闪烁。我的心便猛地一沉,可谓五味杂陈,变得颇为复杂起来。也许,女儿已经预感到了什么,才有这样的表情。不过,女儿在为她举行的生日仪式上,始终没有多说话,更没有告诉父母她许下的那个愿望。
那么,就让那个愿望作为一个秘密,永远地存留在女儿的心里吧。
女儿的生日仪式完成了,紧随其后的是学前班,是小学,是中学,是书山题海。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女儿预感到往后的日子并不轻松,然后作出了一个令我们父母多少感到惊异的举动,这就是利用学前的这点儿时间攒劲玩耍,因为用不了多少天,就要去学前班了。平时有点孤僻的女儿,开始主动联络邻家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两个孩子,土猴子一般结伴嬉戏。早晨醒来,发现女儿的被窝是个空壳壳,那个小人儿像只蚕一样溜之大吉。手伸进去摸一摸只有一丝儿温热,说明女儿出去已经有一些时间了。先斩后奏,女儿将此方法用运得十分熟练。女儿中午回来自知有过,便信誓旦旦地表示,下次一定不出去。怎知下次依然如故,更加随心所欲,而且胆子越来越大了。妻子堪忧,生怕女儿不小心出什么事情,谴责我放任不管。我说女儿可是长了腿的,总不能把孩子拴在床头上吧,再说还有伙伴呢,又不是她一个人。明显地我是替女儿开脱。妻子只好将女儿擦洗干净了摁在床上,看图识字读拼音学字母,强化训练一番。伏案写作的我有时顿笔聆听,不觉间一击三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女儿听得有趣,乘机伸胳膊蹬腿,笑声十分张扬。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也是生活的某种无奈,却又何尝不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呢?
都说现在的孩子娇嫩得很,沾凉水怕生病,被风吹了要感冒,在父母寸步不离地呵护下温暖地长大,像笼子里的金丝鸟。相比之下,我们这一辈人的童年,就很有一些漫不经心的意味了,物质与精神的馈赠是“草盛豆苗稀”。那个时候,我们能够读到的书实在是少得可怜,最多的是叫做连环画的那种小人书,虽然图文并茂,形象一目了然,内容却大多是打打杀杀的阶级斗争,意思不大。即便是这样,也恨不得把一本小人书塞进自己的脑袋里,永远地据为己有。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对大自然的感触却拥有相当的自由度。那时候大人们大抵会这样说,哪有时间管你们,肚子都吃不饱。于是,我们小小年龄就去劳动,在劳动中成长,同时也在劳动中嬉戏。在劳动中愉悦自己的心情,在劳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童话。譬如,对一个牧驼娃来说,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漠野和草地上度过的。无垠的大漠,坦荡的草地,早出晚归,觅一片草茂的地方让骆驼和羊群尽情咀嚼,其余的时间大概就由得自己安排了。当然,牧归的时候不能忘记背回一捆干柴。其实,牧人家门前的柴垛就是这样一天天背出来的。如果门前的柴垛很大很瓷实,就表明这家牧人热爱劳动,行为很勤谨,日子相对过得殷实。一般而言,能够把门前的柴垛背大的牧人家,他们的羊群或者驼群也小不到哪儿去。在那个年代,门前的柴垛大不大,曾经是衡量一个牧人家日子过得好不好的具象的标准。而这样的柴垛,往往就是这个牧人家的孩子日积月累,在放牧途中一天天背大的,而不是大人们。大人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背柴这样的事情只能交给自己的孩子。有时也追赶一只野兔什么的,直到那仓皇奔逃的影子消失在一道遥远的沙梁之下。什么叫“动如脱兔”?这就是了。也有拉驼人将长调牧歌悠然地唱响,曲式委婉而简洁,歌声充满了对神圣故土的咏叹。晨出与牧归,构成一次次生命的轮回,善感中少有忧愁,欢乐里更有祝福,欲望单纯而质朴,像天边的一抹幽蓝或浑黄,与大自然构成隽永的和谐。关于沙漠和草地,我后来曾经用或抒情或忧郁的语气向女儿描述过,女儿例外地变得很安静,眼里流露出一种神往。
记得小说《西部驼娃》发表之时,远在上海《少年文艺》编辑部的沈碧娟老师打来长途电话,再三嘱咐我在作品后面附上一段“作者的话”。我是这样告诉读者的:“放牧羊群或驼群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放牧我自己。”是的,我说的是真话,尽管我后来栖居小城一隅,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哪来自大漠和草原的歌声却始终追逐着我。这篇小说发表出来后,据说反应很不错。沈碧娟老师紧接着又打电话向我约稿,而且是“命题作文”,要求只写西部大漠和草原的孩子,写他们的生存状态,写他们的情感和向往。正是在这个时期,我相继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包括《西部驼娃》在内的一系列反映西部少年儿童生活内容的小说,譬如《夜路》《身边的遥远》《夏日的草滩》《孤树》等。其中的《夏日的草滩》和《孤树》还分别被《儿童文学选刊》和《少年文艺二十年精品佳作权威选本》转载。特别是《孤树》发表后,编辑部收到了不少小读者的来信,倾诉了他们对西部少年儿童的关爱和同情。编辑部将这些来信转给了我,我至今还保存着,视为永久的珍藏。
在这座日渐喧嚣的西北小城里,除却占地面积很小的公园外,几乎没有什么绿地。代之而起的是样子呆板的楼房和坑坑洼洼的街道,以及不分白天黑夜隆隆作响的机器的轰鸣。因为没有绿地,因为很少树木的遮挡,每到春天来临,沙尘暴便肆掠而至,整个小城飞沙走石,处在一片混沌之中,能见度只有几米。过去横穿小城的三道小溪不再清澈如初,被臭烘烘的垃圾和各种杂物挤兑得又黑又瘦,曾经的小桥流水只能沉淀为昨日的记忆。那公园呢,女儿不想多去,它的单调和人为的雕琢令人生厌。工业文明的痕迹无处不在,它常常使人们的心绪变得狂躁不安,难得宁静。我赞许女儿的随心所欲,源于女儿与大自然的那份亲近,至少她的行为叠印了我童年的一部分。女儿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亲近和阅读一草一木,真纯无邪的灵魂还没有被世俗污染。
那日的情景让我感动不已。
我家屋后隔一条马路,有一个偌大的院子。可别小瞧这个显得土头土脑的院子,虽然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是全国唯一的骆驼研究所。院子占地面积很大,主要是用于圈骆驼。但是我每次经过的时候,都没有看到骆驼,只是很空阔的样子。其次就是安静,似乎没有人烟。大院的铁门很警惕地关闭着,既不可长驱直入又不能伏地穿行。那么,女儿和她的两个小伙伴是怎样进去的呢?待我围着院墙走过一遭,方才知道背处有一个不太显眼的豁口。女儿和她的两个小伙伴就是从这里进去的。女儿和她的两个小伙伴竟然在这封闭的大院里找到了一片青草地。这是一种叫做香蒿的草,植株不高,开很小的黄色的花,花瓣只有米粒儿大小。香蒿生命力顽强,多少有点雨水便不遗余力地生长,香气浓郁而野性,据说闻久了容易导致花粉过敏。然而,女儿和她的两个小伙伴全然不顾,嬉戏得开心至极,稚趣的童声不断,宛如戴着铃铛的羊羔在草丛中流连忘返。就是这样一片普普通通的青草地,成了女儿和她的两个小伙伴放逐童心的乐园。
守门的是一个白发老人,正眯起眼睛注视着那几个精灵般的小人儿,目光里透着慈祥。见我走来,便示意我不要打扰她们,老人说他注意这几个孩子已经有好几天了;还说现在的孩子都娇生惯养,连青草和麦苗都分不清楚;还说就让她们好好玩去,多晒晒太阳也是好的。其时正值中午,是诗人海子所说的“阳光打在地上”的那种暴热。面对快乐的女儿和这位宽怀慈祥的老人,我突然想起自己的童年和故去五年的父亲,眼角禁不住被浸湿。大约也是女儿这般年龄,我第一次骑在高大宽阔的驼背上,紧紧靠在父亲的怀里到很远的大队部去看电影。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电影,兴奋和好奇的心情不言而喻。我至今仍然记得是《收租院》,电影的画面上尽是泥塑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地主恶霸,有狗腿子,更多的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甚至卖儿卖女的穷人。伴随着沉重的解说以及身边大人们断续的议论,我懵懵懂懂地知道电影里讲的是万恶的旧社会,而且那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那个恶霸地主叫刘文彩,老了老了还专门吃年轻妇女的奶水。电影演罢了,人们久久不愿离开,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大人们个个心情沉重,继而群情激愤,唱起了当时人人耳熟能详的“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然后便高呼口号,直震得四面墙壁嗡嗡作响。父亲一生爱憎分明,一生视勤劳为本,他很少说话,不善察言观色,为人宽容大度。若干年后的现在,亦为人父的我,面对正在开心嬉戏的女儿,面对目光慈祥的守门老人,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心境中悄然离开。我听从了守门老人的一席话,也因为有这样一个老人看护着,自然是十分放心的。
天黑之前,女儿回来了。
回来的女儿跟一只土猴子似的,兴致勃勃地怀抱一大把花草,那稚嫩的小腿儿却又被磕得血淋淋的。妻子心疼不忍,那母爱顿时化作了横眉竖眼的呵斥,将我和女儿裹在一起狠狠批评了一顿,边批评边给女儿敷药包扎。还是那样的,女儿自知有过,一边强忍着疼痛不让眼泪滚落下来,一边解释说没有关系,一点都不疼。然后,女儿找出空酒瓶灌满水,专心致志地插起花来。那花无非是米粒儿大小的香蒿,草的种类也不多,主要是我小时候常见的野谷穗子。不过,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在女儿的精心摆布和搭配下,让三个形状各异的瓶子立刻变得青翠欲滴、花团锦簇,同时也让屋子充满了青草的气息和野花的芬芳。女儿这种童稚的行为和举动,实在是久违了啊,因为我小的时候也有过类似这样的举止。
此后不久,我应邀去湖南张家界,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少年文艺》笔会。真正是风景这边独好,笔会期间不仅领略了湘西那独特的美得令人窒息的山山水水,尤其是见到了令我尊敬的沈碧娟老师,还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先生同居一室。期间,周锐先生还赠送我一本他新近出版的童话著作《孙小圣和猪小能》,回家时正好当做礼物给了我女儿。周锐先生身高一米八以上,体魄健壮,阳刚正气,却一直在从事着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了大量童话作品,在全国各地拥有数不清的小读者,着实让我感佩不已。周锐先生工作在上海,他说上海搞了个“吃苦夏令营”,收费颇高,去给孩子报名的家长却很踊跃。这一现象很值得深究,更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这是一种警醒和觉悟,我们的情感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我们自己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脆弱了。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笼子里的金丝鸟,是无法感知天空的深邃和辽阔的。是的,这样的认知看似简单,这个认知的过程却很曲折和漫长,甚至因此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尤其是牺牲了多少孩子天真无邪的童年美好时光。
女儿终于要背起书包上学了。
开学的第一天,女儿起得很早,也不再像往日那样活泼地嬉闹,神情格外庄重,然后沉默了许久。告别屋后那片青草地,告别置于窗台上已经显出枯萎的三瓶野花,在迈向通往人类知识殿堂的第一个台阶时,亲爱的女儿,你想了些什么?
我想,女儿是会作出回答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
19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