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再普通不过了,却是平民的美食。
秋尽的时候,大蒜便离开它生长了一季的土地,回到百姓的院子里。被主家编成蒜辫子悬置于屋檐下,阵阵秋风拂过时,蒜辫子就会发出呢喃细语,使人联想到有滋有味的日子。尤其对百姓而言,居家过日子,大蒜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西北由于地缘关系,盛产牛羊,牛羊肉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西北人的美味。“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大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很多时候,大蒜是要生食的,这样更刺激,口舌生津,肠胃大开,其辛辣比辣椒含蓄一点,醇香又胜过葱和姜,也算是富有个性吧。和吸烟喝酒一样,大蒜吃惯了是会上瘾的。我就极好吃大蒜,如食饺子和拌面,若无大蒜相佐,便觉失去了口味,心里难免耿耿于怀。更有烧茄子和香肠,无蒜简直是不成体统。
平时喜好读书看报,无意间却也获得了不少有关大蒜的知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大蒜的营养非常丰富,除了大量的维生素之外,所含的蛋白质很高,可见民间流传的关于大蒜的俗语,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大蒜的抗菌性能也很好,可以防治多种疾病。据悉,美国科学家将大蒜列入六种基本健康食品,向人们大力推广,原因是大蒜含有微量元素硒,是防癌抗癌的佳品。大蒜拥有如此之多的优点,差不多就属功德无量了,这实在是上苍的赐予。我为大蒜欢呼的同时,也生出了一些别样的感慨。
和世间任何事物一样,必然包含着双重性,在具备优点的同时,也难免有突出的缺点,两者相伴相生,互为条件。大蒜也是这样,其辣虽然富有个性,生食后却会在口中留下特别讨厌的臭味,在这方面就比辣椒令人生畏。蒜味呼之即出,即使是采取了一些防范的措施,比如咀嚼茶叶和口香糖什么的,效果还是不佳。大蒜这种难闻的气味,会直接影响到社交活动。随便举个例子吧,一个热恋中的男子,与女友相处时是断然不敢吃大蒜的,必得首先自觉地抑制口腹之欲才是,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因蒜而伤情,大大的不划算,除非自己的脑子进了水。凡此种种,不少大蒜爱好者常常处于很大的矛盾状态,还能直言不讳地说吃大蒜纯粹是个人行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恐怕还不能这样一概而论。大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大蒜的诸多好处有时候被轻而易举地否定了。又因为大蒜的后味不佳,有些人则干脆放弃了大蒜,代之以别的什么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因此之故,大蒜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俗物,在市场上显得十分廉价,块把钱就能够买一大串。
我们知道,人生有许多矛盾,有许多无奈,有许多不如意,更有许多禁忌,是不能够随心所欲的。孔老夫子就说过,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看来,“随心所欲”是假,“不逾矩”才是真。我手头有一部1990年出版的《中国民间禁忌》,这是我至今唯一见到的专门研究民间禁忌的著作。该书将禁忌分为人事、物事、鬼事、禳解四大类,然后又细化为人体、性别、婚姻、饮食、居住、语言、社交、宗教、鬼魅等几百种之多,可谓洋洋大观。阅读之后给我的感觉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多了活不成,还不如不看”,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这部书还是要看的。不仅要看,还要一边看一边琢磨。
禁忌是什么?从文化的角度讲是民俗,从精神的角度讲是信仰,从道德的角度讲是规范,可见其复杂程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那么,禁忌就应该表述为,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聚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水平,以及民族、时代的精神文化指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禁忌的网络之中。作为人类社会的控制形式,有些禁忌还是有科学道理的。尤其是后来被上升为道德和法律意义的人类社会控制形式的禁忌,是完全必要的,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再说大蒜。
以我之见,大蒜作为一种饮食方面的禁忌,却是受了牵连的,多少显得有些无辜。
仅仅这般倒也罢了,因为大蒜的吃与不吃、吃多吃少以及怎么个吃法是个人嗜好,他人不好干涉的。历史上还有因为吃大蒜而断送身家性命的事情,听起来让人瞠目结舌,简直是匪夷所思。今日读报看到这样一条轶闻,说是南朝有个大臣名叫孙超,作为亲信平时颇得皇上宠爱,鞍前马后常绕达。有一次却惹得皇上不高兴,原因是他之前吃了大蒜,上朝时口中有蒜味。这个皇上叫刘昱,史称苍梧王或后废帝,性格喜怒无常,以嗜杀成性和骄奢淫逸而出名,被他滥杀的无辜者不计其数,淫威大发时连庙里的尼姑和街头的疯女人都不放过,当着下属的面或街头的行人强行交媾,其恶行令人发指,这在史书里曾有记载。多行不义必自毙,刘昱十五岁时被他手下的亲信合谋而杀,年轻轻就掉了脑袋,只坐了四年皇位,死后封了个苍梧王被草草掩埋了事,真是生前风流不尽,死后寂寞异常。也是合该孙超倒霉,遇上了这样一个禽兽不如的恶霸皇上,结果因为吃蒜而被刘昱当着众人的面活活地剖了腹,死得极其冤枉,十分没有名堂,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笑柄。伴君如伴虎,孙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更有不少卑微人物被以满口蒜味作为外部特征,足见着种观念的普及程度。我曾经阅读过一篇小说《生活的幽默》,通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个自作多情的男子看电影时偶然遇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子,那坐在旁边的漂亮女子给了他一颗口香糖,似乎是在示意甜蜜的爱恋。电影结束后男子便满怀希望地追随女子而去,俨然一个护花使者。那女子终于说出了真相,意思是看电影时难以忍受男子口中的大蒜味,又不便直言不讳地说出来,怕伤了对方的自尊,便在无奈之时给了他一颗口香糖。男子就这样闹出了大笑话,看着扬长而去的漂亮女子尴尬得无地自容。而造成这样一种其实并不幽默的后果的罪魁祸首恰好就是大蒜。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雷同如此之大,是作者的因袭还是生活原本就这样?看来蒜的吃与不吃,确实并不那么简单,除了食用之外,还包含着诸多社会伦理的意味。于是,长期以来吃蒜成了平民百姓的低俗行为,龙子龙孙之类的人物是不该染指的,否则便有不洁之嫌。
由此推论,美人更是与大蒜相去更远。
美人之美,不仅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芳容,还常常被赋以“吹气如兰”,美得口中之气都是兰花的芬芳。设若美人“吹气如蒜”,岂不大煞风景?然而,大蒜又有那么多的好处和优点,美人如不食之,健康状况不妙,也会美得底气不足、好景不长。好在人家外国的科学家又研究出了不带蒜味的大蒜,也算是了却了美人的一桩心病。但是,我对此表示怀疑,大蒜无味,还能是大蒜吗?有如人无个性,还能是“这一个”吗?
人有十分雅,不可无一分俗,我还是赞赏这样的观点。
199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