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物志一日一品
47297900000005

第5章 体别——人才各有不同的秉性(1)

具有中庸“品格”的人是完美的人才,兼有儒家的浑厚、道家的睿智、法家的坚忍、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机,变化无穷,唯以通达为上。

不谙中庸之道,便是偏才了。

【原文】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

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是故: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是故,可以持正,难与附众。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是故,可以抚众,难与厉俗。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是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果其锐;是故,可以进趋,难与持后。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美其懦;是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朴露之人,中疑实,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

夫学所以成材也,恕所以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信者逆信,诈者逆诈;故学不入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译文】

严肃正直、刚毅果决的人,长处在于矫枉返正,不足在于激烈率直地揭发、斥责别人的隐私。对自身粗鲁冒犯他人的做法忽略不计,反而将柔顺当做屈从,更增加亢奋之心。因此可以建立法度,却难以探玄入微。

柔和恭顺、安详宽厚的人,长处在于能宽容别人,不足之处在于优柔寡断。对自己办事无方的缺点忽略不计,反而将亢奋当做伤害,安于让自己无所事事。因此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随机应变,解决疑难问题。

勇武强悍、劲健豪迈的人,长处在于有勇烈胆气,不足之处在于多所忌讳。对自己鲁莽造成的后果忽略不计,反而将柔顺当做畏惧,竭力蛮干。因此可以经历危难,却难以受约束。

精细温良、慎重畏缩的人,长处在于恭顺谨慎,不足之处在于多所疑虑。对自己凡事畏缩的缺点忽略不计,反而将勇敢当做轻侮,逢事畏缩不前。因此可以保命全身,却难于树立节操。

刚正不屈、意志坚定的人,长处在于坚定不移,不足之处在于专断固执。对自己固执专断的缺点忽略不计,反而将辩驳当做矫饰,一心独断,因此可以坚持正义,却难以让众人服从。

议论辩驳、阐述分析的人,长处在于解除疑难,不足之处在于不受拘束。对自己言辞泛滥忽略不计,反而将法规当做束缚,任自我放荡不羁。因此可以超越规矩,却难于订立章约。

普济博施、周给万众的人,长处在于施恩广泛,不足之处在于好坏不分。对自己交友不慎忽略不计,反而将耿介作为保守,扩大自己交往的混杂。因此可以安抚民众,却难以鼓励世俗。

清廉耿介、洁身自好的人,节操在于俭约自持,不足在于拘束谨慎。对自己主张狭隘忽略不计,反而把宽宏兼容当做秽杂,增加自己的约束,因此能保持名节,却难以适时变通。

深沉冷静、办事机密的人,精细在于探玄入微,不足之处在于行动迟缓。对自己冷静过头迟滞不前忽略不计。反而把好动当做粗疏,以懦弱为美。因此可以深思熟虑,却难以做到快速反应。

质朴坦率、直截了当的人,本质在于内心诚实,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深沉。对自己粗野直率忽略不计,反而把计谋当做怪诞,喜欢袒露本心。因此可以建立信义,却难以适时变化。

足智多谋、隐藏实情的人,权变在于诡诈多谋,不足之处在于模棱两可。对自己运用权术背离正道忽略不计,反而将忠诚当做愚昧,以虚伪为高明。因此可以称赞别人的优点,却难以矫正邪恶。

一、“中庸”是完美之才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

【智解】

什么是完美的人才?据说是中庸之才。

我国文化中向来传说有一个高远玄妙的境界存在,就是所谓的“中庸”。不过,中庸可并不是和稀泥,比方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的“不”字主义:“不战、不和、不降、不逃、不死”。而是中和之道,比方大诚辅以大智,免得善到愚的地步;大仁辅以大勇,否则只是个好好先生;大礼辅以大廉,要不就会滋生腐败。总之,这是一种努力向完美接近的途径。

中庸者,无形无象,既能威服人,又能怀柔人;既能口若悬河,又能缄默不语,并且不断变化,不拘一格,唯以通达为关键。

曾国藩算得上这种人,早年科第、壮年疆场、中年洋务、晚年封疆,一生不离“中庸”二字,为人如静水流深,隐含无限张力。

围棋界称雄棋坛的第一高手李昌镐也算得一号。他的棋路没有聂卫平广阔,也不如马晓春灵巧,更缺乏曹熏铉的狠劲和藤泽秀行的华丽。他的棋,无王风无霸气,可以说无特点。然而没有特点却恰恰是他的最大特点,因为没有特点,也就无懈可击。

中庸之道可是不大容易的,有很高的标准:“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所谓“心小”,意思是说性格要谨慎周密,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考虑到预防的措施;灾祸刚刚显露出征兆的时候,就能提高警惕,有所戒备。最根本的对策是不放纵内心的欲望。

所谓“志大”,是说立志要宏大,如理学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错综复杂的是非风云面前,坚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总则。

所谓“智圆”,意思是说智慧要圆融无隙,像圆形球体一样,处处融合,找不到起点和终点,但是能够包容四方,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又像地底深处的泉水,永远不会枯竭。

所谓“行方”,意思是说行为要正直端方,不屈不挠,纯洁清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贫穷的煎熬下,决不改变情操,飞黄腾达了,又不被冲昏头脑。

所谓“能多”,意思是说才能要达到文武兼备,不论是在有所作为还是静默孤独的时候,都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

所谓“事少”,是说善于把握事物的要领和关键,做到举一发动全身,以一机治全局,以静制动,以静待躁。

【事篇】

中庸圣才——诸葛先生

三国时期的一代完人诸葛孔明,便堪称“中庸”之才。他一生功业神妙无方,应时而动,高明至极。

隆中高卧的举动,实是蓄势待发。先生平日里博览群书,“但观大概”,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稷为抱负,自比管仲、乐毅。捎带一句,他选择隆中这块土地隐居并非随意为之,处于南阳邓县的隆中,距当时荆州的政治军事中心襄阳不过二十里。

公元207年。刘备与诸葛亮会面,孔明先生羽扇微挥,《隆中对》出炉,这一盖世预言中的智慧含量简直无限: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未出隆中,已定天下三分。诸葛亮的每一步设想都包含着具体的可操作性,在这席话中,未来的蜀国已然画出了疆域,由“用武之国”荆州和“天府之土”益州构成。蜀汉的内政外交以及兴复汉室的前景,也在理论中尘埃落定。

紧随其后,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立刻成为刘备军事集团战略的实际规划者、制度的具体制定者和军国的有力调度者。一步到位地成为蜀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刘备从此退居二线,大享起主逸臣劳的福来。

赤壁之战山雨欲来,为达成联吴抗曹的策略,诸葛亮亲自出马,游说东吴。战后荆州自然借而不还,诸葛亮为蜀汉圈定的原始版图中,荆州与益州乃是国家张开的两翼,夺取荆州,威慑孙权,诚乃诸葛亮的既定方针。然后又轻易将益州纳入怀中。中国从此三国鼎立。

《隆中对》的一纸空言,居然在这位巨人的大手笔中逐一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可惜,刘备“中道崩殂”,愧死于白帝城,身后留与诸葛先生的,是一个摔过大脑的阿斗和一个伤了元气的国家。

诸葛先生身为丞相,作为蜀汉的精神领袖和事实上的统治者,将蜀国军政要权集于一身,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还通过主动与东吴修好,“团结和亲”,免除了一个强敌的威胁。

《隆中对》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案也开始付诸实践。诸葛先生率军南征,“七擒孟获”,从心理上摧毁了这些尚未开化的敌人,使得以孟获为首的这些率直的南蛮汉子,从此不再生事。

接着诸葛先生又“北伐中原,曹魏震恐。”每每兵至,“攻其无备”,时机掌握的极为妥当,虽然无功而返,却正从英雄无奈中见出先生的高明之处。

“星落五丈原”后,民间对诸葛亮顶礼膜拜;钟会入蜀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先行拜谒“丞相祠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当年曾应司马氏的命令,编纂《诸葛亮集》,亦可见诸葛亮的威望,甚至在冤家对头那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尊崇。

后人评价诸葛先生是“儒道合一”的,他对刘备的忠诚,对蜀汉的卫护,对恢复汉室的孜孜以求,正是中国儒家学说向来所铸就的铿锵人格;而从他行兵布阵的机巧百出(如“八阵图”),和造木牛、流马,制作可一次连发十箭的强弩中,又见到了玄妙的中国墨家式的聪明。而实际上,正因卧龙先生乃中庸之人,所以世间智慧皆可拿来为我所用,所以,用儒家、墨家的樊篱去盖棺论定,自然不妥了。

东晋桓温征伐蜀郡时,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小兵还在,据说当时已有一百多岁了。桓温问道:“孔明先生有些什么超过常人的地方?”小兵回答道:“也没啥超过常人的地方。”停了一会又说道:“只是在诸葛先生去世以后,就再也没看见过像他那样办事妥当的人了。”

凡事难得“妥当”,这两字,便是中庸的精义。诸葛亮以其化万事为“妥当”的中庸之智,威震当世,名扬千古。

二、十二种人才的长处与缺陷

——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智解】

偏离了“中庸”的标准,就算阴阳失调,有了“抗”、“拘”之分。“抗”者,刚强耿直,过了(属阳);“拘”者,拘泥固执,不及(属阴)。这两种阴阳禀性出现了很明显的优点,同时也带来明显的弱点。阴阳之性衍化出十二种性格,各有“得”与“失”。

下面是各种人才性质的详细分析:

1.刚毅之人

此种人性情刚直,意志如铁,体内流着勇于探险的血液,善于在抗争性的工作中顽强拼搏。阻力反而是他们迸发个人力量与智慧的动力。他们有能力纠正错误,矫正颓俗。

缺点是急于冒进,骄傲于个人的能力,矫枉过正,刚愎自用,爱揭人之短。而以柔顺为孱弱,与唐突之心相抵抗;这种人可以进行总体规划,有独当一面的才能,但不能谨慎持重。

2.柔顺之人

此种人性情温和,慈忍善良,亲切和蔼,不摆架子,处理平和稳重,能够照顾到各个方面,待人仁厚忠恕,有宽容之德。

如果柔顺太过,则会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缺乏主见,犹豫观望,不能果决,也不能断大事,常因优柔寡断而痛失良机,因与人为善又可能丧失原则,包容袒护不该纵容的人。许多情况下连正确的意见也不能坚持,对上司有随意顺从的可能。如能刚强果断一些,正确的能极力坚持或争取,大事上把握住方向和原则,以仁为主又不失策略机变,则能团结天下共成大事,这就是曾国藩说到的“谦卑含容是贵相”。否则,只是入幕参谋,为“他人做嫁衣裳”罢了。

3.雄悍之人

此种人长处在于有勇烈胆气,做事能克服困难,勇猛激进,敢于冒险,胆气超人,藐世间事如无物,具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喜欢在动态中生存,以竞争为寄托。他们具有独当一面的本事,为人单纯,没有多少心机,敢说敢作敢当,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对自己衷心佩服的人言听计从,忠心耿耿,赤胆忠诚,决不出卖朋友。为人很讲义气,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属性情中人,有义薄云天、慷慨激昂的豪气。

但高傲自负,轻视别人。对待事情愤然而起,但往往对事情缺乏警惕性,不能遵守规定,难以受约束。

4.惧慎之人

此种人办事精细,小心谨慎,很谦虚,但疑心重、顾虑多,往往多谋少成,不敢承担责任,心胸不够宽广。他们善于驾轻就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很圆满地完成任务,一旦局面混乱复杂,就可能头昏脑涨而作不出果断、正确的抉择,难以在竞争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他们生活比较有规律,习惯于井井有条而不愿随便打破安静平稳的节奏。适合于做办公室和后勤等按部就班、突变性少的工作,豪气不足。

5.凌楷之人

坚强遒劲、干劲冲天的人,他的长处在于能起骨干作用,缺点是顽固自信,刚愎自用。此种人立场坚定,直言敢说,也有智谋,可以信赖;行得端,走得正,为人非常正统,不论在思想、道德、饮食、衣着上都落后于社会潮流,有保守的倾向;也比较谨慎,该冒险时不敢冒险;过于固执,死抱住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肯向对方低头,不擅长应变之术。

这种人是绝好的内当家,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光绪元年的吏部主事吴可读,因慈禧太后不顾旧制,执意由四岁的光绪同辈即位,吴可读知慈禧不会纳谏,竟饮鸩自尽,以死相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