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可以让他做已经确立无误的执法工作,却不能让他去团结群众。
6.辩博之人
博学善辩的人,说话条理清楚,口才好,他不克服自己的演说很容易浮华不实的习惯,反而认为耿直是束缚人的枷锁,结果使自己放任自流。这种人可以让他去搞学术研究或教学工作,不宜于让他制定法规、条约。
此种人勤于独立思考,所知甚博,脑子转得快,主意多,是出谋划策的好手。但因博而不精,专一性不够,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就。不愿循前人的路子,因此多有标新立异的见解。口辩才能往往也很好,加上懂得多,谈论时往往旁征博引,让一般人大开眼界,如能再深钻一层,有望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为人一般比较豁达,因此也能得到上下的尊敬。
7.弘普之人
此种人交游广阔,待人阔绰大方,处世圆滑周到,能赢得各方面朋友的好感和信任。他们善于揣摸人的心思而投其所好,长于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混迹于各种场面而左右逢源。适合于做业务工作和公关,能打通各方面的关节。但因所交之人龙蛇混杂,又有点儿讲义气,往往原则性不强,受朋友牵连而身不由己地做错事,很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论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适宜矫正社会风气。
8.狷介之人
此种人清廉端正,洁身自爱,即使为官也两袖清风,不阿谀奉承,偏激的就此辞官不做,甘愿去过心清神静的神仙日子。由于其原则性极强,善恶界限分明,因而有可能导致拘谨保守,又因耿直而在文艺、学术上会有惊人的成就,在那个相对广阔的思维的天地中可尽情自由地实现理想和抱负。
9.休动之人
此种人性格开朗外向,作风光明磊落,志向远大,卓尔不群,富于开创精神,凡事都想争前头,不甘落在人后,往往从实践中产生出莫大的勇气和灵感,不轻言失败,成功欲望强烈,永远希望自己走在成功的前列。缺点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轻率冒进,如果在勇敢和磊落的基础上能深思熟虑、冷静应对,则能取得重大成就。又因为妒忌心强,如果不注意自身修养,会为嫉妒而犯错误。如果将嫉妒心深藏不露,得不到宣泄,可能偏失到畸形的程度。
10.沉静之人
此种人性格文静,办事不声不响,作风细致入微,认真执著,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因此往往易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和能手。缺点是过于沉静而显得行动不够敏捷,凡事三思而后行,抓不住生活中擦肩而过的机会。兴趣不够广泛(年轻时也可能广泛,但随着性格的定型渐渐疏远),除兴趣所在之外,不大关心周遭的事物。尽管平常不大爱讲话,但看问题深远,只因不愿讲出来,有可能被别人忽略。
11.朴露之人
此种人胸怀坦荡,性情质朴敦厚,没有心机,不善机巧,可交,值得信任,但是如果遇到什么机密之事,却不宜告诉他。认为讲究谋略是一种荒诞的做法,为人处事一味坦诚相见。
12.韬谲之人
此种人机智多谋又深藏不露,心中城府深如丘壑,善于权变,反应也快。如果立场不坚定,易成为大奸之人,往往见风使舵,察颜观色,从而确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诡智多变。如果忠正有余,勇气十足,则会成为张良一类的奇才。因智多变而可能气节不够,不宜选派这种人掌管财务、后勤供应等事。
【事篇】
强毅之人:生死“严公界”
玄宗皇帝在勤政楼大摆酒宴,同时上演各种剧目,让百官和老百姓共同观看。老百姓把道路和广场都塞满了,仪仗队的卫士们用棍棒像雨点一样殴打老百姓,也无法制止。
皇帝很郁闷,对高力士说:“我因为全国各地都丰收,四方又没有战乱,所以排摆酒宴,要和老百姓同乐,没想到老百姓如此喧闹混乱,你有什么办法制止?”
高力士说:“我是不行的,皇上把严安之找来试一试,必定能行。”皇帝于是下旨,严安之来了以后,围着广场走了一圈,用上朝时手里拿的手板在地上画了一条线,然后对众人说:“超过这条线的人处死!”然后就轻轻松松、风平浪静地摆了五天酒宴,演了五天戏剧。老百姓都指着那条线说:“严公界!”没有一个人再敢踏前一步。
柔顺之人:张公百忍
唐高宗李治时代,高宗到山东泰山去,听说有一位九代同居的老人,名叫张公艺,便很好奇,顺道去他家里看看,问他是用什么方法,能够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这位张公艺向皇帝要来纸笔,要写给他看。结果,他接连写了一百个“忍”字。高宗看了若有所悟,这就是“张公百忍”。
不知道当时的张公艺是有意对高宗的启示,或是对高宗的警告。意外的是,他却在无形中帮了武则天。同时,这也确实是他由衷的心得,说明做一个“大家庭”的家长,等于是担任一个政府机构、大公司的主管,也犹如一国家的领导人,自己要具备莫大的忍耐和包容,才能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
雄悍之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是西汉大将,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历史上那句极为有名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便出自他的名下。
他被派出使西域时,只带着一支护卫军队。一路上每经过城邑山川,都要登高望远,观察地形。
出使完毕即将离开国境时,陈汤突发奇想,对甘延寿说:“夷狄之人的天性是畏服强者。郅支单于为人剽悍,称雄于西域,如果任他再发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祸患。现在趁他羽翼未丰,召集屯田戍边的兵卒,再调用乌孙等国的兵员,来个致命一击,他肯定是跑不掉的,这可是千载之功啊!”
甘延寿觉得他的分析有理,便说要奏请朝廷同意后行动。陈汤哂道:“这计划非同小可,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废才,一经他们讨论,必然认为不可行。”甘延寿考虑还是应该履行奏请的手续,这时他得了病,便将此事推迟下来。
陈汤实在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竟然假传圣旨,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直到城外大军调动纷纷,病榻上的甘延寿才惊觉,想立即制止,陈汤大怒,拔剑怒叱甘延寿:“兵锋已动,你还挡得住?不抓住战机出击,还算什么将领!”
甘延寿无可奈何,就依势增加扬威、白虎、合骑三个纵队,整合了近四万人的军团。同时,他们上书自劾矫制出兵的情状,即日出兵。向北进发,直抵郅支城都赖水边,攻下城池,格斗中郅支单于被杀,脑袋为汉兵杜勋一刀割下,首级直接送回长安。
大胜之后,陈汤给汉元帝发去一封虎啸生风的疏奏,说自己“将义兵,行天诛,”托陛下的洪福,“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建议将郅支的头在蛮夷之地游行示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惧慎之人:官场“不倒翁”
五代共五十三年,王朝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有一个人在这不断的改朝换代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此人便是冯道。他先后伺候了四个姓氏,共十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禄位不丢。
冯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地区)人。相传他年轻时就曾赋诗一首以表心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扬言吉人自有天相,任凭乾坤转换,只要识时务不乱方寸,便可以处处坦程,于“虎狼丛中”立身不倒。
唐末时,他曾做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张承业。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后唐建立时,拜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明宗时,拜端明殿学士,后来又做了宰相。一路绿灯,朝代连换,他不降反升,直上青云。
冯道不同于以往或以后大多数的奸臣,他从不表现得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相反却仿佛是一个节俭、刻苦、自励的忠厚长者和谦谦君子。当后晋、后梁隔河而战时,冯道在军中,住在一茅庵之中,不设床席,就卧在一束枯草之上。有一位将士从别人那里抢来一个美女送给冯道为妾,冯道推不掉,便将她安置在别的房间里,慢慢访求她的主人,最后将她送还,一时间美名远扬。
冯道对皇帝也显得正直、忠义。后唐天成、长兴年间,年景好没有灾荒,农民收成不错。冯道就劝诫明宗:“臣做河东掌书记的时候,有一次奉使去中山,途经井陉,地势险峻,臣害怕马失前蹄,紧握衔辔,不敢稍有怠慢。及至过了井陉来到平地,臣以为前面就是坦途,哪知思想一放松反倒跌伤皮肉。大凡身蹈危地时思虑周到反获保全,而居安忘危却反遇不测,仁主应引以为戒。”
后来,明宗死了,他接着辅佐愍帝。不久,潞王李从何在凤翔反叛,愍帝领兵奔卫州。愍帝前脚一走,冯道就率百官将潞王迎入,李从何继续用他为相。公元936年,石敬塘灭了后唐,建立后晋。冯道又投奔后晋,石敬塘任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塘死了以后,出帝石重贵继位。冯道仍然为相,并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后晋仅仅存在了十一年,不久契丹大军压境而来,攻入开封,擒了出帝。大臣们或死节、或出逃,冯道依然方寸不乱,他从从容容地到京师朝拜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斥责冯道:“你在唐曾事四帝,可谓开国守业之臣。唐亡则事晋,也历二帝。如今又要改换门庭,如此不忠不义,本王怎么信你?”耶律德光又问冯道,“你为什么来朝?”冯道大言不惭地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讽刺他:“你是何等的老儿?”冯道装疯卖傻地说:“我是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儿。”耶律德光听罢哈哈大笑:“倒也乖巧。我再问你,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答道:“此时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大喜,遂封冯道为太傅。耶律德光北归,冯道曾从至常山。
后来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又归附了汉,被封为大师。四年以后,即公元951年,郭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冯道依然站到郭威的麾下,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牙俐齿、一张厚脸皮求得太师兼中书令之职。
冯道为官几十年,天下纷纷扰扰,戎夷交侵,他却怡然自得地稳做官场上的“不倒翁”,著书数百言,讲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阶封爵,自号为“长乐老”,自谓“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可谓官场一绝。
凌楷之人:纵灭十族,又奈我何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从师于大学者宋濂,尽得其所学。方孝孺生性耿直,人称“正学先生”。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皇位。然后,朱棣因方孝孺文名响亮,逼其为他起草登基诏书。
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恸哭。听到朱棣召见,就身穿麻衣,殿见朱棣。“麻衣”在古代称为孝服。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对惠帝遇难的哀悼:一方面是对朱棣篡夺皇位的仇恨。
朱棣软硬兼施,逼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走到案前,从容提笔,在诏书上大书了一个“篡”字后,投笔于地,并对朱棣说:“万世之后,你也脱不得此字!”
朱棣本待发作,忽然记起在下江南时,有个叫姚广孝的方外人曾对他说过:“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若杀此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因而仍耐着性子对他说:“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这样自苦呢。”方孝孺听后,便声色俱厉,骂不绝口。朱棣见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道:“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从容答道:“即使灭十族,又奈我何?”结果,方孝孺被灭了十族。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儿子中宽、中愈,知在劫难逃,都上吊死了;两个女儿都投了秦淮河;他的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家猷都是宁海人,因都是方孝孺的学生而被杀,凑足十族之数。
辩博之人:烈性才子
明末清初之时,江苏吴县有一个才子叫金圣叹。入清以后,因哭庙案被杀。
金圣叹对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史记》纵横批评,明快如火。骂天骂地,毫无顾忌,连皇帝老儿也统统收进来,一并骂个够。
金圣叹历经明、清两代,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恃才自傲,不拘礼法。他写文章,不中章法。会试的时候,考题是“如此则动心否乎?”金圣叹则在答题后面胡写:“空山穷谷之中,有黄金万两;静悄悄的野外,有美女一人。请问孔圣人动心也不?孔子说:‘动动动……’”连写了三十九个“动”字。学使被弄糊涂了,问他说的是啥。他说:“孔子说四十不惑,所以到四十就不动了!”拿孔子做文章,大开玩笑,让人哭笑不得。
金圣叹哭庙案后被捕,他在监狱中给家里人寄书时说:“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也有另一种说法,金圣叹曾临刑前边饮酒边大呼:“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又给妻子写信说,“腌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临刑前,金圣叹不忍看其他人被杀的惨状,就对行刑的刽子手说:“我手中有二百两银票,先杀我,就归你。”刽子手第一个杀了他,扳开金圣叹手一看,手里什么也没有,就抱怨说:“金圣叹临死了,还要骗人。”
弘普之人:大侠郭解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述了一个叫郭解的人,他说:我看郭解这个人,貌不惊人,语不足采,然天下贤与不贤,知与不知,都倾慕他的名声,言侠者都以一识郭解为荣。
郭解的父亲因为“任侠”被判死刑。郭解短小精干,不喝酒,小时候“阴贼”,杀人众多,亡命徒样,作奸犯科、造假钞、盗古墓,坏事干了不少,可每当危险关头总能逃脱,因此被视为天生有幸者。他后来长成,一改从前行径,讲起弘普博爱,以德服人来,交友众多。身边聚集了一批羡慕他的少年。其外甥仗势欺人,与人喝酒时强灌人家,被人家拔刀刺死。郭解的姐姐失去儿子,不收儿子的尸体以此激怒并要郭解报仇。杀人者向郭解自首说明情况后,受到郭解的原谅,众人听说郭如此仗义,更加愿意前来归附。
郭解出入乡里,“人皆避之”。有一人不避而大大咧咧地坐在那里看他,郭解让手下去问其姓名,手下要杀掉那人,郭解制止说:“他不恭敬我,是因为我德行不够好,与他没关系。”事后还密告巡警照顾那人。众少年知道后,愈发羡慕郭解的品行。
城里有人相互为仇,经一名人居间劝和不成,请郭解来劝,郭劝解后对外宣扬是该名人之力,于己无关。官府也与郭解联系密切,不过郭解对官府很恭敬,从不敢乘车进入官府衙门,其他郡国来人请求他办事,能办就办,不能办则实说,然后才吃人家的酒食。这样更使许多上层人士看重他,争着用他办事。半夜里他家门前常停有邑中少年和旁近县贤豪的十余辆车,都是请他或给他送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