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纲又转身从侧面看武则天,又是大吃一惊,说:“如果是女孩,将来必定成为天下人主!”
野史之言,聊备一观。
五、九种信息表达心性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智解】
相对说来,眉宇呈现气质,眸子流露精神,举止渗透思想,神态反映情致,人外在的先天相貌和后天言行这一有机组合正在告知我们其内在的才慧和命运。
人在外表上有“九征”,即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种信息,它们表达了人物的内在情性,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获取了这九种信息,就可以知道人的内在了。
平正和偏邪的资质在于心神,人的神主宰着质,所以神气平和的人,气质上也显得平和;神气猥琐的人气质也不佳。
聪明还是愚昧取决于精,精是心的根本,精气清爽心地就明快;精气浑浊心智就愚昧。
勇敢或怯懦取决于筋脉,筋脉是气魄的基础,筋脉强就显得有气势,弱就显得怯懦。
坚强或懦弱的根源在于骨质,骨骼是人的质地的关键,所以骨质粗壮就显得强悍;骨质纤细就显得懦弱。
急躁还是宁静取决于脾气,脾气是决断的基础,气盛就急躁;气平则宁静。
由面部的气色可以发现一个人的苦乐,气色是精气的外现,所以内心悲惨就脸色憔悴;心情愉悦就显得容光焕发。
悲伤还是严肃会在仪表上反映出来,仪表是形体的外在表现,身体有了毛病,仪表就显得疲惫;身体肃穆,仪表也显得端正。
态度的变化表现在脸上,表情是内心活动的标签,内心悲哀表情也悲哀;内心镇静表情也适度。
和缓、急躁的情绪会在言谈中流露出来,言为心声,宽恕必然言语平和;心急必然语快。
这就是“九征”的用法。
庄子也谈过“九征”,和这个有所不同,是考察人的九种方法:将人放在远处使用观察是否忠诚;放在近处使用观察是否恭敬;频繁使用观察他的才能;突然提问观察是否机智;急促给他期限观察是否守信;委托财物观察是否仁义,告诉他危险观察节操;使他喝醉而观察仪态;使他男女杂处而观察他的表情。九种征验,指忠诚、恭敬、才能、机智、诚信、仁义、节操、仪态、表情。
古人对于仪、声、神、目的判定有着很深的认识:
1. 仪容
从人外在的仪容情态可以推出其内在心性。如果一个人说得非常动听,而表情与言语却不协调,心中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语无伦次,可是底气十足,神色又很诚恳,那是因为他不善言辞,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疑的用心;没有说话就怒形于色的,是因为太愤怒了;言语和怒气同时喷发的,是这人急于要强迫别人改变他认为不对的事情。凡此种种,虽然当事人想竭力遮掩,但内心的真实活动与外在的对应表现却总难随意支配。
2. 声音
心气粗糙的人,他的声音就会沉重而散漫;心气周详谨慎的人,他的声音就显得平和而有节制;心气鄙陋乖戾的人,他的声音就粗犷;心气宽缓柔顺的人,他的声音就温和圆润。讲信用的人心气柔和平易,讲义气的人心气从容不迫,和气安详的人心气简易随和,有勇气的人心气雄壮奇绝。用这种方法来观察人,叫做“听气”。
俗话说,“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牙齿却含而不露”,这是声中之较佳者。而发音之后,散漫虚浮,缺乏余韵,像荒郊旷野中的孤牛之鸣;急急切切,咯咯吱吱,断续无节,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在偷吃东西;说话的时候,一句紧接一句,语无伦次,没完没了,而且嘴快气促;说话的时候,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这几种说话声,则流于鄙俗。
音,是声的余波或余韵。音跟声相去并不远,它们之间的差异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听出来的。穷困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尖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虚饰做作。俗话所谓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如果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就情动于衷,而声中饱含着情,到话说完了尚自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则不仅可以说是温文尔雅的人,而且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名流。如果说话的时候,虽然口阔嘴大,却声未发而气先出;口齿灵俐,又不矫造轻佻。这不仅表明其人自身内在素养深厚,而且预示其人还会获得盛名隆誉。
3. 神色
察“色”所以能知人,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真正聪慧的人一定会表现出难以言说、无法穷尽、明朗而坦然的神色;真正仁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重的温柔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不可威慑、自负奋发的神色;真正忠诚的人一定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神色;真正高洁的人一定具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节操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质朴的神色浩气凛然,坚强而稳重;伪饰的神色游移不定,让人烦躁不安。这就叫做“察色”。
《近思录》曰:孔子给人的感觉就像天地间沛而不发的元气;颜回则如春天阳复的地气般和煦温暖;而孟子身上则有一种肃秋杀气。孔子的气象无所不包,而颜回貌似愚笨,却具自然和谐之气象,可在无形中感化世人;孟子则才情毕露,气势夺人。总之,孔子宽如天地,颜回暖如和风,而孟子则威如泰山。
人的气色在一生、一年、一日中皆有往复变化,合乎天地之法。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的淡,就是气稚色薄;青年时期气色为明,所谓的明,就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的艳,就是气丰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的素,就是气实色朴。气色早晨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渐趋隐伏,夜间归于安宁平静。
观“神”的要领是:在事件谋划进行之际,看其眼光气度,应对的态度及分寸,在事情办妥之时,看其手腕细节,活计做得如何。外表小心谨慎的人,往往愈是表现得小心谨慎,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而外表率直豪放的人,愈是率直豪放,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
4. 眼眸
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膫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恶,都能从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显示出来。古罗马诗人奥维特也说:“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
神情纯正者有两种表现:双眼处于静态之时,安详沉稳,光华内敛,静水流深,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精光乍现,敏锐犀利,宛如秀木吐春,新芽初生,隐含王者之气。或是静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独处悠然,如老僧入定。动时目光厉烈迅捷,锋芒外露,宛如劲箭脱弦,一发中的,不怒而威,隐含霸者之气。
神情奸邪者有两种表现: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有如萤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
【事篇】
仪容:捉刀英雄
三国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振北方。有一次匈奴派使者来朝,曹操自觉相貌鄙陋,不足以威服远来的外国使者,于是让手下有长者之风的崔琰代为接见,自己拿着刀守卫在旁。
接见完毕之后,曹操派间谍问使者,魏王长相如何?匈奴使者答说:“魏王的仪容看起来极为儒雅,但是魏王旁拿刀的那位,顾盼瞻视令人畏惧,才是真正的英雄。”
声音:山林长啸
魏晋年间人物都讲修养,多喜欢长啸,据说可以在啸中显现个人的修为高下,其中以阮籍最为有名。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籍的长啸很有名,气势很足,能声传数百步。一次他去寻访一位真人,用治国之法,养生之道来作话头,对方都没回应。最后他以长啸对之,在离开后,听到对方声震长空,明显是个高深莫测的人了。
“啸”的定义是“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听来似乎就是普普通通的“吹口哨”。不过,这是一个充满道家养生色彩的造型动作,与今之所谓气功略有点瓜葛。古时善“啸”者,往往特指隐逸高人,他们擅长导引,专注内功,其“啸”声源于丹田,环流于四周,每每声震遐迩,其不同寻常的声效,可不是寻常“激于舌端者”可以比拟。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东邪”桃花岛主黄药师的长啸,便有如海潮,响遏行云,有天地之威。
神色:荆王假意
春秋时,齐国攻打宋国。宋派臧孙子到南方向荆(楚国古称)求援。荆王听后非常喜悦,答应前去营救。随臧孙去的人都很高兴,唯有他面有忧色。
他的车夫说:“求援已经得到了回答,你为什么面带忧郁呵!”臧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因救小宋国而得罪了大齐国,这是一般人都有顾虑的。荆王面带喜悦,一定是做给我们看的,为的是让我们坚持住。我们坚持作战,齐国也将疲惫,荆国就可以坐收渔利了。”
后来,臧孙子回到宋国时,齐国已占据了宋的五座城市,而荆国的援宋之兵仍没有到。
眼眸:“目光有棱”
人称其“目光有棱”(目光锐利,似有棱角光芒)的辛弃疾,可并非一般的文弱词人,实际上他是位浴血杀场的英雄,堪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有人写诗称:“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说他双眼如炬,光焰逼人。
二十二岁的他便已经在敌后拉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起而抗金。而队伍中叛逃的僧义端被他追杀时竟跪地求饶:“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
他率五十骑闯入五万之众的金营,径取叛徒张安国人头,藐数万金兵如粪土。
后来他又平定了赖文政之乱,威慑湖湘;创建“飞虎军”(其间违抗朝廷停办之命,他属于蓄养私家军队),雄冠江左;在隆兴责办荒政,令行禁止;晚年出知镇江、积极备战。
他这一生行藏,锋芒毕露,就像眼中的神光。
六、“偏才”露锋芒,“通才”透和气
——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智解】
人们习惯以明显的形体特征作为精神内质的表现,比如看人孔武有力,便称其勇猛;看人柔若处子,便认为孱弱。但张良少年任侠,刺杀秦皇,胆可包天;毛泽东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以书生意气改天换地。然而二者皆气质温婉,貌若好妇——可见真勇并不一定外化为气质。
通常所说的人才,其实倒是精神内质偏失而导致的现象,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人打上标签,认定他们能做什么,同时,也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做什么。比如说能文的,言外之意多半是不能武。对一种才能的肯定,往往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他才能的否定。
偏才的“标签”是某方面的才能,其他方面的才能就要差一些;兼才的“标签”是某种德行,其他的德行要差一些;全德之才,就不再有“标签”了,达到完美的境界,也叫做“中庸”。
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回哪个道德更高些,东方朔答:“颜渊如桂,香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颜渊的德行是连孔子也自叹不如的,算是以德行为自己立名的那种,好比林间老桂,只能香彻一山;而孔子则归入更高的中庸境界,能够激发一切智慧的苗头,因材施教,引导世人步入正道。这才是全德境界。
【事篇】
真才多内敛
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
十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
又过了十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
再过了十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根本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远避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