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才而有效验有两种难处。其一,了解人的难处;其二,了解却无法举荐的难处。本来人的内心世界就很复杂,加之一般人的观察又不能全面把握,而评定标准又因人而异,所以很容易造成偏差。在了解了人物之后,所面临的举荐问题又会产生诸多困难。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原文】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故:
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
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
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己莫知,或所识者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
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难。
【译文】
鉴识人物的效验有两大困难,有难以真正认识人物本质的困难,有识人以后无法推荐致用的困难。什么是难以鉴识人物的困难?人物精妙玄微,能够思维而且明白事理,要认识神明的道理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难以鉴识人物的困难。因此一般人的观察人物,不能做到彻底完备,所以各自确立自己的标准,来观察、采访他人。有的人审视人的外部形容,有的人考察人的行动作为,有的人测度人做事的开始于结束,有的测度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有的人推验人的细微变化,有的人担心人有所过失,有的人循察人所说的言辞,有的人考察人行事的结果。以上八种情况,各行其是,杂乱无章,所以他们所作出的判断,能够得到的真是信息很少,而失掉的东西却很多,因此一定会产生仅看外表、草率行事的失误,又有不考虑居止变化而形成的谬误。
所以待人接物并分析人物,只从外在的言行而相信他就会失去对内在性情的考察。如此会有以下失误:对喜好卖弄而实际浅薄的人,就会以为他们有特异的地方。
对内心深刻明白而外表沉默少言的人,就会以为他们空虚无物。
对喜好作奇谈妙论的人,就会以为他们睿智分明。
对喜好道听途说的人,就会以为他们懂得义理。
对喜好拨弄是非的人,就会以为他们是臧否的人才。
对喜好议论贤愚等名目的人,就会以为他们属于国体的人才。
以上情形,就犹如听到声音而作出判断,名称随其声音而定。但是名称不等于实物。仅仅知道名称并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名声往往因为口才出众而建立,而所谓的才干却在做事时暴露出不足。内在性情充实的人,虽然名称与实际能力不一致,但使用这种人却会有效验。所以名称往往由于众人的评议而处在不利地位,而实际的才华却由做事的能力中彰显出来,这就是从外表观察人物常有的失误。
什么是不能举荐贤才的困难?上等才质的人才,自己不能鉴赏的原因在于:或者所鉴识的人才在幼年贫贱中,还没有显达就夭折了;或者所鉴识的人才,还没有被举荐就死去了;或者被举荐者曲高和寡,举鉴者的建议不能被理解;或者身份卑微能力微薄讲话没有分量;或者才气不是风尚所好,不能被信任和尊重;或者以鉴识人才的人,不在其位,没有缘由提拔人才;或者身在实际位置上,但因外力的屈折、压迫,不能提拔。因此良才能够被鉴识、认定,可以说很难有合适的机遇啊。
能鉴识真才实学的人必须正好在职位上,但能够鉴识人才也是百不一遇的,鉴识者以其位置和权势都能够荐举,这种情形又十不一遇。有的人明智足以鉴识真才实学,但考虑到各种利弊,却不想推荐贤才;有的人喜欢推举贤才,但却不能鉴识真才实学。所以能知与不能知,相互混杂交错于繁复情形中。真正鉴识人物的人也自认为不能发现人才而无所作为。这就是不能引荐、推举的困难。所以说,鉴知人物的效验有两大困难。
一、人不易知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
【智解】
知人识人难的原因,首先是客观障碍:
人不能以科学方法分析试验。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外有所感于物虽同,内有所触于心则异;人之表里未必如一,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有诸内者,未必形诸外,现乎外者,未必存乎内。
人之行为,因时而易;互有长短,隐显不一;其变化因时、因地均各有不同,甚至同一人在同一日情绪亦有所变异,起伏难测,捉摸不定。
其次是主观障碍:
好恶爱憎囿于个人心理偏见与成见,此即心理学上之晕轮效应,评价者对被评价者一二种品质具有良好印象时,对所有品质都评价高,反之亦然。因此,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孟子说:“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知其苗之硕。”所以爱憎之间应该谨慎。有时领导者本身缺乏鉴评他人之能力,或私心自用,忌直才、喜奴才,以求巩固其既得权益,亦因而埋没人才。
受资历、资望、资格、现实问题等因素的限制,人才易被埋没。我们若一旦误奸为忠,误恶为善,误愚为智,则必误人误己,败事有余。反之亦然。故欲求知人善任,必先祛除上述障蔽,方能奏其功效。
个性各异,每个下属的个性都有差异,这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的经历、所受的学识等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具体讲,决定个人之因素甚多,包括出身、背景、环境、习惯、交友、阶层、职业、生理、动机、愿望等。故身为企业领导,要知道下层的个性必须客观了解对方体形、容貌、身世、品德、性格、修养、智能等情况,而加以深切体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本质及其环境,作合乎情理的评价,万不可先入为主,臆断为事。
要成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他必须懂得人是有个性,有特征的,只有了解人的个性特点,才能够真正做到管理好企业。古人指出:用骏马去捕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宝物,还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于得当;使用不当,埋没了宝物、人才,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事篇】
托孤之人
东汉平敌将军庞萌,表面看,其人恭谨谦逊,汉光武帝刘秀对他非常信任,常对人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命他与虎牙在将军盖延攻击海西王董宪。因诏书只颁发给盖延,庞萌陡生疑心,以为是盖延暗中说他的坏话,于是叛变,倒戈袭击盖延,大破盖延军,延仅得身免。庞萌与董宪联合,自称东平王,驻军于桃乡的北部。刘秀得到消息,气得几乎疯掉,亲自统领大军讨伐庞萌,写信给诸将领说:“吾尝以庞萌为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老贼当族,其各厉兵秣马,会睢阳!”刘秀会合诸将,连续击败董宪、庞萌。
刘秀是个英明的君主,他善于招降纳叛,知人善任,对人能“推赤心于人腹中”,他对庞萌的诚心信任也说明这一点。他引孔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话来评价庞萌,意思是说庞萌忠心耿耿,绝对可靠。可是,他看错了人,宠萌恰恰是个反复的小人。
二、人才不得其用
——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
【智解】
什么是不能举荐贤才的困难?上等才质的人才,自己不能鉴赏的原因在于:或者所鉴识的人才在幼年贫贱中还没有显达就夭折了;或者所鉴识的人才,还没有被举荐就死去了;或者被举荐者曲高和寡,举鉴者的建议不能被理解;或者身份卑微能力微薄讲话没有分量;或者才气不是风尚所好,不能被信任和尊重;或者以鉴识人才的人,不再其位,没有缘由提拔人才;或者身在实际位置上,但因外力的屈折、压迫,不能提拔。因此良才能够被鉴识、认定,可以说很难有合适的机遇啊。
能鉴识真才实学的人必须正好在职位上,但能够鉴识人才也是百不一遇的,鉴识者以其位置和权势都能够荐举,这种情形又十不一遇。有的人明智足以鉴识真才实学,但考虑到各种利弊,却不想推荐贤才;有的人喜欢推举贤才,但却不能鉴识真才实学。所以能知与不能知,相互混杂交错于繁复情形中。真正鉴识人物的人也自认为不能发现人才而无所作为。这就是不能引荐、推举的困难。所以说,鉴知人物的效验有两大困难。
【事篇】
文武之时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喜欢研习儒学,小儿子则爱好兵法。
学成后,大儿子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鲁王,得到鲁王的重用,做了太傅。小儿子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用兵之道,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三军司令。两个儿子身居显位,父亲也跟着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恰恰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孟家父子羡慕施家富贵,于是上门请教,施家把事情原委以实相告。
孟家父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深为以前浪费时间而深感后悔。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决不会更差!父子三人心里很是兴奋。
孟老的大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国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哭笑不得地骂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富国强兵更要紧?照你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坐以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孟家老大哄了出去。
孟老的小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操练兵马跟各路诸侯抗衡。卫侯不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的国家,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修兵习武,大国以为我要挑战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吗?如果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他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而且你还会去游说别的国家这样做,我就要倒霉了。”
说完,卫侯下令砍掉了孟家小儿子的一只脚,派人把他抬回家。
孟家两个儿子回到家,父子相见,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家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邻居的遭遇也很同情,连连安慰,劝住了他们的哭声,同情地说:“我们邻居多年,哪里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请听我说一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一个人选择的位势好,做什么都顺当,位势不对就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家相同,为何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
孟家父子迷惑地摇头。施老接着说:“这是因为我们两家所选的地方不同的缘故,决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天下之事没有固定的规矩,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种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寻找良机,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便你们像孔子一样渊博多才,像姜子牙一样足智多谋,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
天才与天才的相知
1913年初的一天,英国数学大师哈代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信是这样开头的:
“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定理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这些结果……”
落款处,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印度人的名字——拉马努金。接下去的几张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通常这类信件的命运只能是废纸篓——那是每个数学家常干的事。但是从八千公里外的南印度寄来的这封信,总让哈代觉得有点儿蹊跷。他没有把信扔掉,跑到户外活动去了,心头却牵挂着什么。晚上,哈代特地把同事李特尔伍德请来,一道仔细研究一下。经过三个小时的鉴定,他们得出了唯一的结论,这些公式确实出自一位顶尖水平的数学家之手。
拉马努金没有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却独立发现了三千至四千个公式。写给哈代信中的那部分,显然只是“冰山之一角”。哈代仔细查看了这些在印度时就开始积累的公式,它们通常有高得不可思议的幂次,多重积分、和式或连分数,犹如“言简意赅的警句,一两行之间压缩了极其丰富的数学真理”。哈代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二是欧洲数学家已经发现的,他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天才不仅是不可培养,也极不容易发现。据说每五百个天才要扼杀四百九十九个。在哈代之前,拉马努金也曾给霍布森、贝克两位著名数学家写信,结果还不是石沉大海?所以,像拉马努金这样的,恐怕在一千年里也不会出第二个!真正要紧的问题在于,一旦发现天才,就要给他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哈代所做的(到处宣传,合作研究,并使拉马努金成为皇家学会成员等)。人才难得,天才更是凤毛麟角,自古天才与天才相知相遇的故事其稀罕程度可想而知,变成佳话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