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物志一日一品
47297900000031

第31章 七谬——识人易犯的七种错误(3)

同类之间的态度很微妙:性情相同而彼此倾慕,就会互相提携;性情相同而彼此不服气,就会相互竞争相互伤害。这里面的味道要慢慢品才能察觉。

【事篇】

同气连枝

刘备临危,孔明等入宫探病。刘备看到马谡,就让他先退下。然后刘备问孔明说:“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在垂危之际,特别向孔明叮咛此事,可见是非等闲视之。因马谡属于荆州学派,和孔明算是同气连枝,当年被孔明带入蜀中。马谡才器过人,好谈兵,孔明十分器重,视之如子,他亦视孔明如父。刘备知道这一点,担心孔明将重用马谡,故郑重告诫之。

刘备认为马谡“不可大用”,是因其“言过其实”。马谡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故他谈兵时未免夸夸其谈,不大切合实际。刘备是个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知道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到随机应变:如拘守兵书的片言只语,轻于言兵,未有不栽筋斗的。

不过孔明重视马谡也不是盲目的,马谡曾给他出过一些好计谋。孔明南征时,马谡向他献了“攻心为上”之计,孔明“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不复反,正是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但是,马谡作为参谋则可,因其未有战争实践,让他独当一面则难于胜任。孔明委之以守街亭重任,这确实是用人不当。

六、时机不到难显才华

——夫人所处异势,势有申压:富贵遂达,势之申也;贫贱穷匮,势之压也。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是故,达有劳谦之称,穷有着明之节。中材之人,则随世损益,是故,藉富贵则货财充于内,施惠周于外;见赡者求可称而誉之,见援者阐小美而大之,虽无异材,犹行成而名立。

【智解】

人生有三富三穷,而所处的地位不同,能得到的名声可是迥然不同。

富贵之人百无禁忌,若再薄有才能,便如登高而呼,声传千里,自然有的是人为之锦上添花;穷困之人且不说百事悲哀,有心无力,就是偶有展才之处,也是明珠暗投,无人喝彩。

在不同的地位,有才之人的表现也不同,有上等才智的人,发达时能得到勤谨谦虚的称号,不得志时能坚持操守。

一般的庸才,只能与世浮沉,身不由己。在富贵时尽量敛财,对外施舍,被他供养的名士,用自己的影响力来赞美他;被救助过的穷人,将他的善行宣扬扩大,虽然他没有奇才,还是能树立好的名声;一旦穷困,想要对人施舍却没有钱财,想要救助他人却没有权势,他的名声也就慢慢毁了。

所以,识人时,要把他的名声与他的地位联系在一起,细加参详,看是因地位而得名声的庸才,还是因内在而扬名的奇才。

现实中确实有些人在寻求苦难,例如冒险,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人生不再平凡。当然,还有些人在困难之中自认倒霉,于是就极悲观地活着,其实,如果这样就错过了通向成功的极好契机。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子路很不高兴,去见孔子说:“从前老是听先生说,为人只要多做好事,上天一定会用幸福来报答你。仁义道德的事先生已经做了好久了,影响深远,天下闻名,今天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境地呢?”孔子回答说:“子路,这你就不明白了。来,让我来告诉你。你以为仁义的人都必定会有人相信吗?如果真是这样,伯夷和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你以为智慧的人就会被任用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纣王剖心验证了;你认为忠实的人都会得到回报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夏桀的忠臣关龙逢就不会被斩首了;你以为是忠告就一定会有人听吗?如果真是这样,伍子胥就不会被吴王杀害了。因此说,贤者能不能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是个时间问题;贤明不贤明,是个人的才能问题。学识渊博又有深谋远虑的君子,因没有机遇而被终生埋没的太多了。”

【事篇】

主动创造机遇的典范

“毛遂自荐”成语沿袭数千年来,毛遂成为自我推荐的老祖宗或代言人。毛遂是谁?他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门下一名宾客,原本名不见经传,却一战成名,随着成语流行而名垂不朽。

平原君名叫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名,合称战国四君子。他们高居相位,为人四海,而且善于养士,所谓“食客”,多达数千人。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大军攻打赵国,长平一役,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未复,闻秦丧胆,两年后,秦国又进军赵国首府邯郸。赵王紧急派平原君赵胜为使者,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赵胜决定精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门客,组成访问团前往楚国。为什么需要文武双全的门客同去?平原君赵胜的打算是:能够说动楚王出兵相救最好,否则文的不行来武的,强迫楚王答应。

但宾客数千人,真堪大用者,居然凑不齐二十个。这时有个叫做毛遂的人,自我推荐。赵胜不曾见过毛遂,毫无印象,便问说: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

三年了,毛遂答。

三年?待这么久了还默默无闻,怎么会是人才?赵胜冷冷的说:“贤才处于世间,就像锥子在布袋里,锥尖自然会露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三年,没人称赞推举过你,可见你没什么能耐。你不适合去,留下来吧!”

毛遂对这套说词不以为然,他反驳说:“如果早让我在布袋里,就会脱颖而出,岂只露个尖端而已?”

赵胜见毛遂这么机灵,便让他参与,另外十九人都嘲笑他不自量力。

赵胜一行人到了楚国,游说工作颇不顺利,从旭日初升到日正当午,向楚王阐述联合抗秦的重要,楚王仍然犹豫不决。

毛遂恼火,按着佩剑走上台阶,对楚王说:“合纵抗秦一事,利害得失一句话说清楚就可以定夺,怎么从日出谈到中午还不能决断?”

楚王见毛遂倨傲无礼,怒斥说:“还不下去?我和你主人讲话,你来干什么?”

毛遂按剑,继续向前并说:“大王斥责我,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咱们相距不到十步,人多势众没有用,你的性命操在我手上。”

毛遂语带威胁,咄咄逼人,楚王不敢轻心。接着毛遂话锋一转,盛赞楚国兵多将广,地大人多,具有称霸的本钱,却臣服于秦,是不是很窝囊?毛遂说:“白起,只是一个小角色,却曾率数万之众攻打楚国,一举夺去鄢、郢两座城,火烧夷陵,毁去楚国宗庙,羞辱了楚国祖先(事发于二十年前,公元前278年),这是百世难解的怨仇,连我赵国都为你羞愧,大王却不以为耻。现在提倡联合抗秦,其实是为楚国啊!”

毛遂一席话,说得楚王哑口无言——楚国泱泱大国,没有进取心,丢脸一也;二十年前被秦国攻破城池的羞辱不求洗刷,丢脸二也。于是楚王和赵胜等一行人歃血为盟(用鸡、狗、马的血),订立同盟。赵胜任务完成,回国后叹息说:我再也不敢自称能辨识人才了。

七、非常人物,不以常理度之

——夫清雅之美,着乎形质,察之寡失;失缪之由,恒在二尤。二尤之生,与物异列:故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而人之求奇,不可以精微测其玄机,明异希;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瑰姿为巨伟,或以直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是以早拔多误,不如顺次;夫顺次,常度也。苟不察其实,亦焉往而不失。

【智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有缺点,对人才而求全责备,即使有大才在身边也视之而不见。战国时卫国的苟变,很有军事才能,能带领五百乘兵,即三万七千五百人,那时能带领这么多兵,可说有大将之才了。子思到卫国,会见卫侯时向他推荐苟变,卫侯说知道这人有将才,可是,说他当税务官时白白吃了农民的两个鸡蛋,所以不用他。子思听了,要他千万别说出去,不然,各国诸侯后到了会闹笑话。子思指出这种“求全责备”的思想是错误的,认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样,“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烂了几尺,木匠也不会弃掉它。今处于战国之世,正需要军事人才,怎能因白吃两个鸡蛋的小事而不用一员大将呢?因子思的话说到点子上,卫侯的思想才能转过弯来,同意用苟变为将。如果没有子思的推荐和教导,有大将之才的苟变就因白吃了两个鸡蛋而被卫侯弃置不用了。

有鉴于求全责备失才害贤,孔子对仲弓问政特别强调:“赦小过,举贤才。”历史上,能知人善任者都是如此。齐桓公发现宁戚是个人才,决定要用他时,有人主张调查他是否有问题后再确定,桓公说:“不然,问之恐其有小恶也。且人固难全,权有其长者。”于是,封他为卿,用宁戚之长,让他负责农业部门的工作。后桓公能称霸,宁戚起了重要作用。刘邦用陈平,有人告陈平“盗嫂受金”,刘邦责备推荐人魏无知,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何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从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因而不计较陈平小过而重用之,后刘邦能开创汉朝,陈平是立大功的。范仲淹选拔人才也多取气节而略小故。他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时,开设幕府,选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职而还没有复职的人。有人怀疑他用人是否适当,范仲淹说:“其有可用之才,不幸陷于吏,不因事起之,遂废人矣。”因此,范仲淹所选拔的人,大多有真才实学。

【事篇】

藏龙卧虎

高欢次子高洋废掉东魏孝静帝,建国北齐,自立为齐文宣帝。西魏大丞相宇文泰闻讯,借征高洋篡位名义兴师东进,高洋亲自督军迎敌。两军相近,宇文泰见高洋军容严整,不禁叹息道:“高欢竟生了这么一个英雄的儿子,也算虽死犹存了!”便借口天时不好,退军西还了。其实高洋不仅让宇文泰吃惊,更让东魏的人士刮目相看,因为多年来,高洋在人面前,从来说不出一句有分量、有见地的话,有时竟鼻涕拖着都不擦。然而在其兄高澄遇刺之后,谁也料不到这愚憨的高洋竟异军突起,迅速收拾和控制了局面。当然,高洋多年的呆公子假相是一种韬晦手段,主要是装给长兄高澄看的。高欢死后,高澄接替父任,独揽东魏大权,是实际的帝王。高洋深知乃兄为人之毒辣,恐遭其忌,所以诸事都故意装傻。高洋之妻李氏貌美,胜过高澄之妻,高澄对此艳羡而且不平。有时高洋为妻子买些好的衣服首饰,高澄就让她拿出来给他,李氏生气不愿去拿,高洋就笑着说:“这东西也不怎么难买,哥哥既然想要,我们何必那么小气呢!”高澄见李氏生气,也不好意思拿了就走,而高洋也就收拾收拾装起来了,毫不知再加谦让。高洋的做法显不出怕,也看不出敬,倒像真的不晓好歹。高澄于是觉得这二弟发痴,常跟亲属说:“像二弟这样的人也享受富贵,不知相书该做何解释?”从此一点儿也不顾忌高洋,有时见了弟媳妇李氏,便放肆调笑,高洋也装作麻木,从来不说什么。

东魏武定七年,高澄在邺城被手下人刺死。高洋闻讯,立即调集兵将,赶到出事地点,把高澄尸体用衣盖好,抬入车内。从容地向人说:“恶奴作乱,大将军被他们刺伤了,没有太大危险,很快就能治好。”然后驱车把高澄送回府第,装棺入殓,秘不发丧。接着,高洋迅速返回高欢的老根据地晋阳。晋阳那些高欢的旧臣宿将,素来不把傻呆呆的二公子放在眼里。不意此次高洋回来,召集文武官员,谈论风生,双目逼人,与从前判若两人,顿令四座皆惊,再也不敢小瞧他了。

高洋稳定住了晋阳之后,便回京接任高澄之位。接任之后,高洋亲自审查施政情况,见有不合适的地方,便酌情加以改革,干脆果断;毫不拖泥带水。众人这才知道,高洋许多年来是藏龙卧虎,今日才得以施展才能。时间过了一年,高洋见内外悦服,他的统治地位稳定了,才向外宣布高澄的死,为乃兄发丧。不久,他便废掉了东魏皇帝,建立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