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占有一定的名声,说明这个人还是非同寻常的,比如说以武成名必然能打,以文成名也必然会摇笔杆子。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名声中的本领,那也必然有着能博取名声的实力,比如有钱、或有势、或有煽动力,可以硬生生营造出一个名声光环。
不过我们眼下谈论的,是有没有和名声相符的实力,比方去沙场喋血,要的是闻过硝烟味道的老兵;落草接生,也需手里活过人的产婆,这就作假不得,弄不好就是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或是倒绷孩儿的笑话。所以,对名声作一番考察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做事的时候,什么人办什么事,看错了人就难以收场了。
考察人的名声,先要搜集这个人的相关资料,不过,所得信息的多少,并不一定能说明问题。即使整个世界都满是拥戴这个人的呼声,也需要你自己去认真识别,用你的眼去校正你的耳朵。
为什么名声这种东西未必靠得住呢?得从它的由来谈起。
人在社会中总有个位置,处在上面的人有提携你的力量,处在下面的人有推举你的本事。这两种关系,就是产生人的名声的本源。对上对下如果照顾不到,就会产生糟糕的名声。偏于敬上而失于与下面搞好关系的人,终会受到毁谤,得到“势利”的名声;偏于厚待下面的人而失于取得上面好感的人,会得到“无能”的名声,他们的前程也就很难顺利了。这二者,也是处世的规矩。
根据这个规矩,即使你有办事的才干,也很有可能因为不会做人,而被众人的口水淹没。所以,若是单就找寻专业才干这一层面来说,名声是靠不住的。
【事篇】
汤的“厨子”
商汤选择人才并没有去看名声,他是在奴隶中发掘出宰相之才——伊尹的。
伊尹,原本是商汤妻子有莘氏的陪嫁奴隶,作为一件“嫁妆”跟过来后,服侍商汤饮食,以“厨道”说商汤,言谈大气,“治大国若烹小鲜”劝汤武王推行王道。商汤武王知他有雄才大略,任为宰相。于是便流夏桀于南巢,建商朝。
商汤逝世后,伊尹一直辅佐他的后代,直至商汤的孙子太甲为王时,胡乱折腾,全然不似人君。于是,伊尹把他的王放逐到桐宫,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后,猛醒,伊尹便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太甲返位后,一派德风,勤俭爱民,使诸侯归附,天下大定。
伊尹逝世后,享受的待遇是天子之礼。
二、莫被情绪左右了眼光
——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苟不明贤,或疏善善非。何以论之?夫善非者,虽非犹有所是;以其所是,顺己所长,则不自觉情通意亲,忽忘其恶。善人虽善,犹有所乏;以其所乏,不明己长;以其所长,轻己所短;则不自知志乖气违,忽忘其善。是惑于爱恶者也。
【智解】
第二种谬误,被自己爱恶的情绪所混淆。
人情喜善憎恶。不过说实在的,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区分善恶的本事,自以为的喜善憎恶,往往却是疏远美好,亲近丑恶。
爱恶是相对的,标准很难定。流行时尚就是一种爱恶的标准,风水轮流转,变个不停。今年“环肥”,明年“燕瘦”,保不齐后年是什么。很多人被外界的舆论所牵动,放弃了自身的思考,只知道“大家好,就是真的好”,情绪上觉得好,理智就不再作判断。
就观人来说,经常会被情绪所干扰:首先,因为人不可能是纯善或纯恶的。不良之人身上也是有一些对的成分,甚至,有些时候,这些人身上的邪恶气质不乏魅力,足以让人向往,不知不觉地同他情感沟通、思想亲近,而忘却了一个大前提,他是恶的。
就“一时”说来,情感的力量要比理智强劲得多,理智总是在情感沉淀下来之后才起作用。遗憾的是,这些“一时”,总会造成某种无法改变的后果,甚至得用一生去补偿。
看人是一种理性的活动,若是情感夹杂进来,就容易有偏失了。
【事篇】
爱恶识人
唐玄宗李隆基称得上是倜傥多才的一代英主,早在少年之时就深得武则天的欣赏,及其年长,快刀斩乱麻一举扫平太平公主的叛乱,端的精明强干。他在位早些年,任用姚崇、宋景等一代名相,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在历史上留下开元盛世的美名。可是玄宗误就误在过于自负,他识人、用人的手段对付一般的奸佞宵小是绰绰有余,可是对付李林甫这等大滑似忠的极品就施展不开了,反而成了他借以打击政敌的利器。
玄宗文采风流,爱才如命,李林甫却自小只知道和一班贵族子弟厮混胡闹,斗鸡走狗,诗词歌赋等根本一窍不通,甚至当了宰相之后,有一次一位同僚老来得子,他亲笔撰写的贺辞中居然将弄璋之喜误作“弄獐”之喜。他当礼部尚书的时候,就瞄准了宰相的宝位。只是当时的宰相是张九龄。张博学多识,文才绝代,深受玄宗的赏识,且他为人耿直,素来鄙视李林甫这等无德小人,屡屡当面痛斥。李林甫忌狠交加,却并不急于出手,一面曲意奉迎,一面猎豹一般的静静地瞄视着猎物。
李林甫得以升任丞相,除了设计扳倒张九龄以外,也是他平日紧密勾结内宫的回报。当时玄宗甚是宠爱武惠妃,李林甫就全力巴结这位权倾内宫的人物,但太子李瑛并非她所出,武惠妃一直深以为恨。李林甫探知她的心意,也觉察到玄宗其实并不喜欢太子,只是碍于舆论不敢妄动,玄宗散朝后单独召见李林甫,李只说了一句话,这些都是天子的家事,外臣根本没资格插嘴的。玄宗立时转忧为喜,也为李林甫的忠心所感动,狠心废掉了太子。李林甫为了杜绝后患,纠集一帮官员将太子和另外两个王的勾连谋逆案坐实,并将他们一并处斩。从此李林甫入了玄宗的法眼,将其倚为心腹。不理性的识人,为唐朝日后的劫难埋下了伏笔。
三、识别人的心志
——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志大所以堪物任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
【智解】
看人要看他胸怀的志向和做事的心态。
人们认为有远大志向的人才有出息,却忘了看他做事的条理。
有修养的人,“心欲小而志欲大”,就是说,心态要尽可能的谦虚谨慎,以“小心”做事;志向要尽可能的远大,以担负重任。
所以要考察人,就要看他的“心”和“志”。
心小志大,小心处世,心怀天地,这是圣贤的人品。
心大志大的,大方行事,志存天下,这是豪杰的素质。
心大志小的,行动猖狂,胸无大志,这是狂徒。
心小志小的,做事畏缩,只顾眼前,这是庸人。
【事篇】
心志不同
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有人感到奇怪,问傅嘏为什么。傅嘏回答说:“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欢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尺度。抬高与他意见相同的人,嫌恶与他志趣不同的人。整天滔滔不绝,对于贤能心怀嫉恨。言多伤人,易起争端;嫉贤就会失去亲近的人。依我看,这三个人都是道德败坏之辈。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惹祸患,便何况与之亲近呢!”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
四、人的资质有早晚之别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故文本辞繁,辩始给口,仁出慈恤,施发过与,慎生畏惧,廉起不取。早智者浅惠而见速,晚成者奇识而舒迟,终暗者并困于不足,遂务者周达而有余。
【智解】
人才的发育有四种情况:有智力发育较早很快就能成才的,有智力发育较晚成才较迟的,有少年时智力差最终不成才的,有年少时才华横溢于是才智卓越的。
童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早慧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了头角。文字好的人,源于幼年时话多;善辩的人,源于幼年时口齿清楚;仁善的人,源于幼年时喜欢把东西分给别人;谨慎的人,源于幼年时胆小怕事;清廉的人,源于幼年时不轻易索取。
不过,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这两种成才类型有所不同:
智力发育早的人,悟性好,才思敏捷;智力发育晚的人,见识奇特而从容缓慢;终生不得志的人,是因为才智有限;功成名就的人,才能有余,所以万事通达。
【事篇】
神童甘罗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秦国宰相文信侯吕不韦想派张唐去帮助燕国,希望与燕国合攻赵国,以扩充黄河流域一带的领土。张唐对吕不韦说:“我曾经帮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非常痛恨我,曾悬赏说:‘抓到张唐的人赏百里的土地。’如果要我去燕国,一定得经过赵国,我去不了。”吕不韦很生气,但并未勉强张唐。
甘罗问说:“君侯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吕不韦说:“我亲自请张唐去帮燕国,他却不肯去。”
甘罗说:“我可以要他去。”
吕不韦叱责说:“我亲自去请都不肯了,你有什么办法要他去。”
甘罗说:“项七岁就当孔子的老师,而我现在已经十二岁了,君侯可以试试让我去劝他呀!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呢?”甘罗去了对张唐说:“你的功劳比起武安君(白起),谁大?”张唐说:“武安君曾经挫辱南方强大的楚国,威镇北方的赵国、燕国、屡战屡胜,攻破的城池不计其数,功劳当然比我大。”
甘罗说:“那依你看,应侯在秦国施政,比起文信侯,哪一位比较专权?”
张唐说:“应侯比不上。”
甘罗说;“先生明明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应该也知道当初应侯想攻打赵国时,武安君作梗,结果一离开咸阳七里路,就死在杜邮的事吧!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你却不肯去,我看你将不得好死。”
张唐说:“听你的,我这就去。”张唐出发几天之后,甘罗对吕不韦说:“借我五辆车,让我先到赵国为张唐说明。”吕不韦于是晋见秦始皇,然后派甘罗到赵国。赵襄王到郊外亲自迎接甘罗。
甘罗说:“大王知不知道燕国太子丹被送到秦国当人质?知不知道张唐到燕国去的目的?”
赵王说:“我知道了。”
甘罗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表明燕国不敢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表明秦国不敢欺骗燕国。秦、燕一旦合作。是想攻打赵国,以扩充黄河流域的领土。大王不如先给我五座城,用来扩充秦国在黄河流域的领土,然后秦国送回燕国太子,再与赵国合作,攻打燕国。”
赵王立刻割让五座城给秦国,秦国也送燕国太子回燕国。赵国于是攻击燕国,占据了上谷一带三十座城,让秦国分得其中十分之一的领土。甘罗回报秦国,秦始皇就封他为上卿。
五、只推崇同类人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损害。名利之路,在于是得;损害之源,在于非失。故人无贤愚,皆欲使是得在己。能明己是,莫过同体;是以偏材之人,交游进趋之类,皆亲爱同体而誉之,憎恶对反而毁之,序异杂而不尚也。
【智解】
人们为什么喜欢推崇和自己同类的人?
很简单,这可以证明自己是对的。推崇同类人,实际上就是在推崇自己。赞誉同类、诋毁敌对者,是要证明对方错误而标榜自己正确。至于那些不同类也敌对的人,就采取排斥的态度。
不过,即使是同一类类型的人,也并不总是互相赞美的。他们虽然喜欢用奇怪的态度对待别人,并以此标榜自己的个性鲜明,却不喜欢别人用奇怪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以,正直的人性情激奋,喜欢苛责他人,而不能承受别人揭露自己的短处;随心所欲的人感情外露,喜欢用放纵不羁的态度对待他人,却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行为放肆;追求名声的人,乐于趋炎附势,却不能容忍别人用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自己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