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物志一日一品
47297900000020

第20章 利害——不同人才的优点与缺点(3)

——智意之业,本于原度,其道顺而不忤。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容矣;已达也,为宠爱之所嘉。其功足以赞明计虑。其蔽也,知进而不退,或离正以自全。其为业也,谞而难持,故或先利而后害。

【智解】

有“术家”气质,谋略和智慧有余,但公正平允不足,这可以称之为智意,也就是智囊人士。

这种事业,起源于对人与事的揣摩,利处在于帮助君主考虑周全,弊端在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见效虽快却容易招致祸害。

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的陈平,就曾经说过:“我这个人好阴谋,是道家的大忌。我之后的子孙必定不能复起,都是因为我的阴祸。”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事篇】

智能角力

樊举人是寿宁侯的门客。寿宁侯以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权势,名震天下。

樊举人倚仗权势,结交勋戚贵臣,府中一切给君主的奏章,都出自他笔下。然而因一些奏章没有事实根据,招致人们的怨恨,他被告发了,朝廷将事情交由刑部处理。刑部郎中韩绍宗了解樊举人的全部情况,准备把他抓起来。当时樊正躲在寿宁侯府中,虽然藏得很隐秘,韩绍宗还是千方百计把他挖出来了。

樊举人下狱几天后,一天早上韩绍宗出门,见地上有卷纸,拾起一看,上面详细罗列了樊举人的条条罪状,而且说他罪大恶极,必须把他处死,决不宽恕。

韩绍宗看后,笑着说:“樊举人为人聪明机变,何人能有本事把他隐秘的事情都写得如此清楚,一定是樊举人自己所写的。”经审问,他果然承认是自己写的。

樊举人的狱友听说此事,感到很纳闷,就问樊为什么要这样做,樊回答说:“韩公这个人,是不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更不可能用权势使他改变主意的。向他祈求生路,则必定让你死;现在别人一味说该死,则有可能得到生路。这只是我的一种计策,想碰碰运气。”

韩绍宗则对他说:“不必这样做,你的罪行原来就不至于处死。”于是,把樊举人发配到辽地戍边去了。

樊举人和韩绍宗都是聪明人,所以能够由此激化出令人击节赞赏的智能角力。

以暴制暴

后汉邓骘在朝廷中,不满虞诩的作为,被调任为朝歌主管,他的一些老朋友都为他难过。

邓骘笑着说:“做事不怕难,是人臣的本分;刀子砍不断盘根错节的木材,就无法分辨出是否锐利,所以这正是我建立功业的大好时机。”

他一上任,便分三个等级征求壮士,其中曾犯袭击、抢劫罪的是第一等;曾犯伤人、偷盗罪的是第二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是第三等。总共招募了一百余人,都赦免他们的刑罚,然后派他们混入盗贼集团当中。这些人就怂恿盗贼抢劫、作乱,而邓骘则早已设下埋伏,前后逮捕数百名盗贼。

邓骘又暗中派人混入盗贼集团,帮盗贼做衣服,在衣襟上缝上彩线做记号,这些盗贼一旦出现在市集,就被官府的人抓走。

于是盗贼惊慌失措,仓皇逃散,大家都称许邓骘贤明,县城也因此太平无事。

五、掌握着舆论双刃剑的臧否人士

——臧否之业,本乎是非,其道廉而且砭。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识;已达也,为众人之所称。其功足以变察是非。其蔽也,为诋诃之所怨。其为业也,峭而不裕,故或先得而后离众。

【智解】

舆论事业,起源于是非对错,它的应用方法是造势以引导人心所向,针砭时政。所以它未成功的时候,被众人所认识;等到已经成功之后,又被众人所称道。它的利处在于明辨是非,弊端是受到被贬之人所怨恨。过于严厉而不宽容,容易失去众人之心,没人拥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一些官员充斥在政府机关里,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却为了表明自己的才干,就轻率地说长道短,乱出主意。这些人仅凭了一张嘴,却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失。

【事篇】

言官制度

清朝洋务运动时,清议弹劾之风盛极一时。

当时向西洋学习技术,但李鸿章领导的创建工业、倡导商务、修铁路、办电报等等行动却都被清议派大加弹劾。

1881年,李鸿章为了开平煤矿运输,修了第一条唐胥铁路。这条铁路是修成之后才奏报的,而且还故意把铁路说成是“马路”以掩饰。

但是这样也没有躲过清议派们的口舌,反对派几乎把所有能想到的理由都摆了出来:比如说机车行驶会震动东陵,黑烟会伤害庄稼,使小民失业等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这条铁路才被允许运行,而且只能依照当初申报的,只准用马来拉!

这场风波一直持续到1889年,闹到李鸿章已经动工的津通铁路被迫停工。

李鸿章对此痛恨至极,大骂这种言官制度最能败事,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少年锐气,想法偏激,根本不考虑事实得失、国家利害,随便逮到个题目,就会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只为了自己能说出妙语奇言,以哗众取宠,而受损失的,则是国家。

六、绍兴师爷的伎俩

——伎俩之业,本于事能,其道辨而且速。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异;已达也,为官司之所任。其功足以理烦纠邪。其蔽也,民劳而下困。其为业也,细而不泰,故为治之末也。

【智解】

并不能作出具有开创性的计划,其思想缺乏长远性,但能承担独当一面的重任,创意新奇,策略巧妙,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有伎俩,就是有手腕的意思。

绍兴师爷就是极好的例子。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这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集体,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自始至终,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声名延及国内外,成为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各级地方行政官吏、绅、商人等群体,共同操纵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诸多层面,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实施过程中作用显著。

绍兴具有培养与造就师爷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条件。从此业者,大抵为家道中落,无缘取仕之士。一般师爷至少须读三年“幕学”,并须具有研核策略的能力、提供计谋的心机与撰拟官方文字的功底。师爷虽非幕府职官,但各级军政主官每每受其制约,多有左右首脑的能力。

其实幕友所从事的工作,无非也是刀笔簿书而已,这种专门技巧的掌握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在元、明时期,这种技巧称为“吏学”,到了清代,就纳入“幕学”的范畴。既然元明时绍兴人就已经以吏学见长,那么传到清代,此一地方优势自然而然成为培养大批“师爷”的动力。所以绍兴不能完成功名举业的读书人,也就很自然地改从幕学,形成绍兴师爷遍及全国的局面。据说清代绍兴做师爷的不下万家,各省幕友新年团拜以及幕友之间的联谊活动亦大多在浙会馆或宁绍、仁钱会馆举行。这样一来,“师爷”也就成为绍兴人的一项专利了。

【事篇】

幕后之人

西汉成帝时的朱博本来是个武官,没有做文官的经历,不大熟悉法律条文等规定。后来他做了冀州刺史,上任后,他例行到所属各郡去巡视,一天忽然有几百个官吏、百姓站在大街上要告状,连官衙中也挤满了人。

朱博的一个佐吏向他报告并请求说:“请暂且留在这个县里,接见所有告状的人,事情处理完后,再出发。”

这人想以此来看看朱博的本事如何。朱博心里知道此人的用意,便催外面的随从快点儿准备车马。随从说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朱博出门坐到车上,让佐吏给这些人讲:“要告县丞、县尉的,本刺史不受理控告这些佩黄绶级别的官员,让他们到各自郡衙去告;要告那些二千石傣禄佩黑绶级别官员的,等刺史巡视各郡回去后,到刺史衙门中去告;百姓中有被吏员们冤枉,以及控告抢劫杀人、民事纠纷的,由各被告人的上级主管部门去受理。”

朱博停下车来差遣决定,不一会儿,四五百人各领命而去,真可谓神速。官吏和百姓们都大为惊奇,想不到朱博应付事变竟如此决断。

事后朱博慢慢查访这次事件是谁操纵的,果然得知是那个老佐吏唆使人们聚众闹事,朱博使把这个佐吏杀掉了。

水滴石穿

张咏在崇阳时,有一个小吏从官府的仓库中出来,张咏看到他的鬓发下藏着一个铜钱,追问他以后,才知道是府库中的钱。张咏命令对他用杖刑,那小吏勃然大怒说:“一个小钱哪里值得一提,竟然要对我用刑吗?你也只能对我施杖刑,总不能砍了我的脑袋吧。”

张咏提笔判决: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写完后,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小吏的脑袋,同时向州府禀报了此事,弹劾自己。崇阳人久久传诵着这件事。

张咏任益州知州时,有个小吏得罪了张咏,张咏在他的脖子上戴上了木枷。小吏不服,生气地说:“这木枷你戴上容易,摘下就难了。”张咏说:“要摘下又有什么困难呢?”说完就斩了小吏的头,木枷也就随之落下来了。其他小吏都吓得心惊胆战,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