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下场很像商鞅,让人一叹历史的轮回,何乃相似。
宋太宗诫吏
宋代兴平年间,京都汴梁街头有许多乞丐,他们往往肆意胡为,成了民间的祸患。一次,一名恶丐到一家大户门前,索要赏钱,态度十分强横。由于要求未能满足,便开始大吵大嚷,骂不绝口,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有些愤愤不平。因为怕恶丐邀集同伙进行报复,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从人群后面走过来一名军官,见此情景怒不可遏,从人丛中跳出来,抽出佩刀,挥手将恶丐刺死。杀人之后,军官便将刀放在地上,若无其事地走了。在场的众人见此人这样凶猛,谁也不敢上前捉拿。
街上巡逻的士卒将此事报告官府,官府没法抓到杀人凶手,就判定大户犯了杀人罪,将军官留下的那把刀作为赃物,连同人犯的口供收录在案。后来,这件案子被报到朝廷,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审理,问罪犯说:“你服罪吗?”罪犯说:“我服罪。”宋太宗要来杀人凶刀,拿到办案的官吏面前,对官吏说:“这是我的刀,那人也是我杀的,你为什么冤枉好人呢?由此可知,重刑之下,哪有不屈打成招的?看来制造冤狱,不一定在大乱之世啊。”于是下令释放那个大户,并告谕执法衙门:“从今天起,再审案子,务必慎重,切不可乱来。”
三、用谋略调控事态的术家
——术家之业,出于聪思,待于谋得而章。其道先微而后着,精而且玄。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不识。其用也,为明主之所珍。其功足以运筹通变。其退也,藏于隐微。其为业也,奇而希用,故或沉微而不章。
【智解】
头脑能与天道相通,计策谋略出神入化,奇妙无穷,有这种能力的就是“术家”。这些人眼观天下,思入风云,作出的策略往往极为隐晦,为人所不识,一旦发生效力,人们才突然醒悟。因而,他们的计谋通常被称为“阴”谋,“阴”者,深藏不露也,在暗中起作用。所以,这种事业的弊端就是过于隐晦,人们难以理解。而怀“术”之人又往往由于看的太透而明哲保身,不入世,不作为。
有些人对现实的实际政治有深刻的理解。君主常常找这些人出主意,如果他们的建议行之有效,他们往往就成为君主相信的顾问。有时候竟成为首相。这样的顾问就是所谓的“法术之士”。
有人认为,上古三代也是用“术”来治国。夏代用“忠”字作号召,忠实过头了就产生粗野的流弊,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崇敬。于是,殷商时代,对忠的流弊进行了改革修正,推崇敬鬼神,讲尊卑,可是崇敬的流弊是迷信,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文明教育。周代的统治者为了矫正殷商六百年的动荡不安,大力提倡文治。然而文治也有弊端,那就是人们会变得太虚伪,于是又反回来提倡忠君爱国。夏、商、周三代就这样因循反复,就像火大了用水救,救灭再生火,走了一个圆圈。因时制宜,救弊补偏,这就是三王的治国之术。
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君主依此行事,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在法家而言,君主只要有“术”,即用人之术,就可以得到适当的人替他做事。
其“术”的具体做法是由“名”而求“实”。
“实”。法家是指担任政府职务的人。“名”,是这些人的头衔。这些头衔指明,担任各该职务的人应当合乎理想地做到什么事。所以由“名求”“实”,就是责成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做到该职务应当合乎理想地做到的一切。君主的责任是把某个特殊的“名”加于某个特殊的人,也就是把一定的职务授予一定的人。这个职务的功能,早已由法规定了。也由其名指明了。所以君主不需要,也不应该、为他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操心,只要任务完成了,完成得好,就行。任务完成得好。君主就奖赏他;否则惩罚他。一切如此而己。
【事篇】
练兵之法
越王勾践从吴国回国,下决心洗雪被俘之耻,马上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有一天他来到校军场,问文种:“我想攻打吴国,可以吗?”
文种回答说:“可以!我平常训练时,奖赏丰厚,刑罚严厉,而且令出必行,大王如想了解情况,不妨试一试。”
勾践于是点着了宫室,集合三军前来救火,下令说:“因救火而死者,比照阵亡抚恤;救火而没有死的,比照杀敌奖赏;不救火的,比照降敌刑罚。”
手下人马上披上湿衣服,冲上去救火,以迅雷之势将火灭掉了。勾践从中看到越军的气势,马上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
阴谋论调
在文艺复兴时代,有一位主张政治阴谋,主张“狮子般雄心、狐狸般狡猾”的马基雅弗利。
早年在政治上翻过筋斗、经过风浪后,马基雅弗利恢复一介村夫的身份,回乡下发愤写作,用他的笔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奠下了基石。
马基雅弗利把生活分为两截:白天在农民当中劳动和生活,夜晚单独与古人晤对,探索治国之道。“黄昏时分,我就回家,回到我的书斋。换上朝服,整我威仪,进入古人所在的往昔的宫廷……我忘记了一切烦恼,我不怕穷,也不怕死,我几乎完全被古人迷住了。”
尽管马基雅弗利撰写了为后世称为“阴谋术”和“反道德”的各种著作,但他本人却是一个品格方正之人,他的儿子也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死。
同样深谙现实政治的规律的尼克松称赞说:马基雅弗利了解世界的真相。他写作《君主论》的时间是16世纪初,但从那时以来,政治一丁点儿都没有改变。运动员当然都换了,游戏规则却仍然一模一样。
哲学家黑格尔非常推崇近代政治中的两个英雄人物,一个是马基雅弗利,一个是法国统一的捍卫者黎塞留——都是为国鞠躬尽瘁的“阴谋家”。如果现在黑格尔仍在的话,名单上或许会增添两个人:一个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一个是1974年之后的尼克松,他们都够得上入选资格。
刘秀的“柔术”
刘秀小时喜欢务农,处事谨慎,乐于助人。新朝王莽统治末期,刘縯、刘秀兄弟打着皇族刘玄为“更始帝”的旗号,起兵争天下。最终称帝,定都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
刘秀生性温和,做了皇帝以后也难改本性。一天,他宴请族人,说说笑笑,几杯醇酒下肚,谈起了往事。一位老太太说:“文叔小时很谨慎,又老实又柔顺,谁能想到他这么厚道竟做了皇帝!”刘秀笑着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光武帝安民治国之时用的正是“柔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与民休息,劝退功臣。
他平时像个儒生,但在关键时期表现出惊人的胆略和决断力。当初,哥哥刘縯被更始帝杀害,他没有怒发冲冠,也不为哥哥哭丧,反而亲自跪拜在仇人膝下,大呼“杀得好矣”,不但不让家人带孝发丧,自己也夜夜笙歌,沉湎酒色,仅在裸胸上裹以白绫……表现得百依百顺,因而免去了杀头之祸。
他夺取天下后不言兵事,皇太子问他攻伐之策,他不予理会;有人建议趁匈奴内乱,出兵一举消灭匈奴国,他坚决予以否定。他采取的是立足国内、怀柔四方的国策,结果东汉国家富强,异邦的使者络绎不绝地来到京都,朝见大汉天子。
刘秀当初争天下时就注重安抚,不事屠戮。对于投降者遣散回家,拆散营垒即可。一次,他查获官吏与谋反的王郎勾结的材料数千份,但他一律不看,付之一炬,称这是为了让三心二意的人放心。
他下令大赦天下,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规定:自建武八年以来被迫为奴的,一律恢复平民身份。
他实行精兵简政,将大约一千个县裁减了四百多,将县级以及县以下官吏,精简了百分之九十。
他摒弃豪奢,崇尚节俭。他不饮酒,不接受郡国奉献的珍馐美味,后宫的排场也简单得很。他在世时建造陵墓,就要求不起高坟,死后不随葬金玉珠宝。
他为人谦和大度,有高祖刘邦之遗风。割据一方的隗嚣派将军马援分别去见公孙述和刘秀,前者接见时戒备森严,而刘秀仅穿便衣便服,甚至连侍卫也没带。马援问道:“陛下不怕我是刺客吗?”刘秀笑着说:“你这样的人,决不屑当刺客,而是个说客。”马援为其恢宏平和的魅力而心折,毅然归附了。
他对隐士、逸民等不驯服的人才亦予以成全。名士周党不愿做官,见刘秀时也不通报姓名,有人提议应治“大不敬”罪,可刘秀说:“明王圣君皆有不归顺之臣,自古而然。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的周党不受俸禄,也是应该的。”著名隐士严子陵曾为刘秀的同窗,亦不愿为官。刘秀去看他,他躺在床上不起来,也不说话;刘秀与他同床而眠,他把脚压在刘秀的肚子上。
光武帝的上述柔道政治,使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繁荣起来,政局保持了稳定局面。
四、“富贵险中求”的智囊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