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本武藏从十三岁到二十九岁,决斗六十多次,从未败过。他潜心思索所体会到的实战经验,直到五十岁时,领悟兵法之道。从此他举一反三,把兵法用来学习各种才艺,发现一切事物都可无师自通。
日本另一位剑术大师柳生宗矩也明确表示,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兵法,所有的艺术和科学,所有的生活之路,也都应该这样要求”。
因而在宫本武藏眼中,“武士的所有学问,无一例外,都是兵法”。也就是说所有的学问,尽管和剑术无关,但诸道相通,诸法参用,武士必须“广涉诸艺,培养心性,将世事与兵法同学”。兵法适用于各方各行,真正的武士是文武合一的,不论主将或士卒。
宫本武藏说:“如果你精通了剑法的奥义,那么,当你能随意击败一个敌人时,就意味着你能击败世上的任何一个人。”
宫本武藏进一步阐明,读通他的兵法,“即使单枪匹马地面对二三十个敌人,也不会落败”。因为对决时,不只可用双手击败敌人,还能“用眼神”、“用身体”、“用意志”克敌致胜。
宫本武藏的兵书打破很多成见,驳斥很多沿袭公式却不加探究本源的谬说。比如提到速度,吾人但知先下手为强,出手要快,还要更快,但宫本武藏认为过度强调速度感,反而现出破绽。克敌要诀,在于不让对手有抬头的机会,这叫“压枕”,也是《孙子兵法》“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意思。“静时心不静,急时心不急。”
附录宫本武藏战例如下:
宫本武藏原先只是一名不为人知的武士,而吉刚家族的清十郎则是当时武术界公认的盟主。为了使自己一举成名,宫本武藏直接向清十郎提出挑战,要求决斗。
决斗前,武藏详尽地了解了清十郎的个性、癖好及剑术刀法,作了极为周密的准备。双方正式交手时,武藏尽占先机,清十郎完全受制于人,漏洞百出。刹那,清十郎便惨死在武藏手里。见哥哥被杀,传七郎怒不可遏,挺身而战,也被瞬间解决。
日本著名剑法家宫本武藏不重技术,而完全以气致胜。在他的35条兵法中,有一条称为“比高”:即双方交手时,在短兵相接的瞬间,集中自己的精神,使自己产生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心理,这时,对手就会为气势所迫,而产生怯场、犹豫的心理。就在这刹那,突然给予对手以致命的打击。他与吉刚清十郎的成名之赛,就是将“比高”的法则运至化境的结果。
双方交手时,武藏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容。当清十郎拔出利剑、摆出姿势后,武藏却若无其事地倒提着剑身,直向清十郎进逼。清十郎见状,大惑不解,疑云丛生,不具任何威力。趁此机会,武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对方,清十郎应声而倒。
临事能集中精神,先声夺人,成功便可在望,剑道如此,日常生活中无不如此,这是宫本武藏的信条。
吉刚家族的两兄弟双双败在一个无名小卒的手里,从此吉刚家族的声望便一落千丈,为人所轻。为了雪耻复仇,吉刚家族再度以清十郎之子又七郎的名义,要求与宫本武藏决斗,地点就定在一乘寺下坡路的一棵松树旁。宫本武藏接受了挑战,同时指定决斗时间在破晓时分,以便作充分的准备。然后,他立即动身前往约定的地点,仔细察看周围的地形,亲身感受一乘寺一带在深夜、破晓及太阳升起时光线的不同变化,暗暗地潜伏了下来。临近破晓时分,吉刚家族动用了大批人马,在一乘寺的各处要害关口设下埋伏,静候武藏来临。他们想借着自己人多势众,给武藏来一个突然袭击。武藏与人决斗一向要比约定时间晚些时间才现身,乘对方因久候而产生焦虑心情时,来个后发制人。但这回武藏却一反常态,早早地藏下身来,而且选择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点。
天刚破晓,吉刚家族的老人牵出年幼的又七郎,让他顺坡而下。忽然武藏从松树边的杂草丛生处一跃而出,一刀砍下了幼童的脑袋,并顺手把周围所及的敌人砍杀净尽。而此时此刻,吉刚家族的杀手都大多聚集在下坡的松树边,等到他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时,武藏早已消失于山中黑暗处。
在“剑”中发现至理,并大而化之,宫本武藏别开天地,自成一家。
事理家:谋圣郭嘉
郭嘉在三国的谋臣中是顶尖儿的那种,够得上“谋圣”之名,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每一条都是将复杂的事务简化,从中直接捋出最切实可行的办法,而效果也几乎都出奇的好。他是真正把住了“事”的脉,懂得牵动其中的枢机以引导全局,堪称事理之家。
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之时,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背后不世之枭雄刘备突然发难。但正面的强敌已难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出谋划策,认为没有问题,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了结刘备。
又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就在此时,郭嘉提出: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性格特征的透彻了解,郭嘉神乎其神地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事实果然无差。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不过,刘备自上次失败后,又已东山再起。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进言: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刘表决不会允许刘备有所行动,趁机坐大的。事实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刘表把刘备看得死死的。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洞彻事理的双眸,看出了事态的发展,劝曹操暂且收兵,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不出所料,他的法眼再次无差。
在郭嘉的助力下,曹操统一了北方,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曹操自己也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义理家:管宁
三国时期,战乱纷起,管宁到辽东避难,不到一月,住的地方就成了村子。管宁一介布衣,并不曾发号施令,仅凭道义教化与人性光辉就得到了百姓之心。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远祖是春秋时代的贤相管仲。他身高八尺,相貌不错。管宁家里很穷,而且他十六岁时就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已经有了卓然的风骨。
汉末天下大乱之后,人的生命财产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带就没法再待下去了。管宁、邴原还有王烈几个人相约,去比较安全的辽东去避难。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
当时在辽东的许多中原流民,感于管宁的贤名,都来投靠他,在管宁的土窑周围搭房子居住,不多久,这地方就像个村镇一样热闹了。管宁实际上成了流民的首脑人物,但是他只讲文不讲武,热心办起了教育,给流民们讲授诗书礼仪这些乱世里用不着的东西。有外客来访,他则只接见学者类的人物,英雄豪杰们是不见的。公孙度听说管宁的行为,也就不加猜忌。
当时的故事还有流传下来的,听来就像古代的“雷锋事迹”:管宁居住的屯落,只有一口水井,每天打水的人很多,男女错杂,还常常为了争水而吵骂斗殴。管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买了许多水桶,每天早早地把水打好放着,自己躲开,大家来了都有现成的水,就争吵不起来了。
还有一件事。当时流民们在辽东都要搞生产自救,开垦田地,种粮为生。管宁也不例外,开了一块地种着。有一回邻居的牛跑到管宁的地里啃庄稼,管宁把牛牵到树荫下,弄了些草料清水供牛吃喝,照料得比牛主还要好。牛主人听说以后,羞愧不已,以后就把牛看牢了。
当地的人感念他的贤德,服从他的教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家和睦共处,安居乐业。
中原局势稳定以后,许多流民都返乡了。但管宁依然不动,安居辽东。后来,辽东的局势也有了变化,公孙康死后,他弟弟公孙恭继位,这个人身体有病,生性懦弱,没有统治能力,而公孙康的私生儿子公孙渊偏偏是个雄才,不安于下位。管宁看到辽东快要乱了,这才带着家属乘船回中原。公孙恭亲自送他,赠送了许多礼物,管宁先收了,出发时,连同以前公孙度、公孙康的赠物,全部留下来,分毫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来,他在辽东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
船队在海上航行时,曾经遇到风暴,大部分船都沉没了,管宁坐的这只船也很危险,但是管宁从容不迫,好象没发生事情一样。这时,奇迹发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现了一点儿亮光,给船只指引方向,到达了一处荒岛,这才转危为安。人们认为这是管宁的“积善之应”,一举一动合乎人事义理,他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天地的认可,故有此报。
情理家:蔺相如
蔺相如曾经是宦官头领缪贤的门下食客,缪贤一次闯了祸,把他找来商量。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位远方客人来到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瑕,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缪贤十分害怕,准备要逃到燕国去。
相如问:“您怎么知道燕王可靠呢?”缪贤说:“我曾随赵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我的手说:‘我愿与你结为朋友。’因此敢去他那里。”
相如劝说他道:“那时赵国强,燕国弱,而你受到赵王的重用,所以他为保持住宠幸想结识您,如今,你是从赵逃到燕,燕一向怕赵,一定不敢留您,而要把您押送回赵。您不如袒胸背斧到赵王那去请罪,才会幸免。”
缪贤采纳了相如的计策,终于得到了赵王的原谅。从这件事看,蔺相如已经洞彻到了人情的细微隐蔽之处,难怪他后来能于强秦中完璧归赵,使得宿将廉颇负荆请罪。可见掌握了人心,便掌握了世界。
二、九种不“合理”的人才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爁炎而不定。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智解】
天地间有这四种道理,完全按“理”去生活,便是四家,不过人性中除“理”外还有“情”的因素,以“情”犯“理”,便产生了九种类型的“偏情”,这些都可以在言谈中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