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物志一日一品
47297900000011

第11章 流业——不同职业适用不同的人格类型(4)

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

此计果然生效,使者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项羽自然上当,气死了范增,断了一个有力的臂膀。

第二计: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

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第三计: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刘邦一听,立即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但激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树一敌,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

第四计:8月,双方划定“楚河汉界”。9月,陈平以其谋略家的敏锐洞察力,看到项羽已到了穷途末路了,因此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而且各路诸侯也都诚心诚意地来依附我们。相反楚军连年作战,疲惫不堪,粮食也快吃光了,这正是上天要我们灭掉楚国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乘此机会把楚灭掉。假如您不抓紧时机去攻打它,就会像人们所说的‘养虎遗患’啊!”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立即发兵攻打项羽。到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被围在垓下,汉军采取“十面埋伏”之计,击溃项羽,迫使他退至乌江自刎而亡。陈平设计封韩信为齐王,以借力杀项羽,使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至此,结束了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

第五计: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刘邦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便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见得。”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要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

第六计:公元前200年冬,警报雪片似的飞入关中,刘邦统率大军二十余万亲征,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并且派大兵截住汉兵的后援。当时正值天气严寒,连日雨雪不断。高祖刘邦和将士们都冻得手脚发僵。在被围了三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围到第七天,陈平忽然又生妙计。他得知冒顿是个好色之徒,妻子阏氏妒忌心重,经常醋海兴波。就令工匠制作了很多木偶美女,每尊木偶人装置几根丝线,再令士兵每天提线引木偶美女在城中孔穴之处走动,手舞足蹈。木偶美女绰约多姿,阏氏误以为城里美女如云,担心攻下平城之后,冒顿选美纳妾,便下令退军,平城之围遂解。

陈平把权谋和军谋结合在一起,外救刘邦在白登,内陷韩信于云梦,为汉朝四百年江山打下基础;以阴柔不现,守密保身的原则处世;遇事主动,办事缜密。细看陈平为臣的经历,六出奇计,例无虚发。范增、钟离昧皆被其逼死或反,而且最后诛杀韩信、诸吕皆出谋于他。反观韩信,英布、彭越、萧何等人或死或被忌,而陈平为两朝相,可见其谋之深。

智意:韩安国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碍。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而且与朝廷建立了联系。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袒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

文章:司马迁

司马迁(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渊源久长的家学注定了他这一生必将走上“文章”之道。

司马迁少时,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四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后,他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中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

天汉二年(前99年),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直言不讳:“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他只是在等机会,将会有所回报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免死。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探索出了一些规则,以一己之力,洞察了历史之魂。

文章: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东汉初年著名学者班彪之子。幼年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做文、诵诗赋。十六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颇受当时学者钦佩。二十三岁时他父亲去世,还乡里三年。

明帝永平元年,继续其父班彪未竟之业,开始续写《汉书》。五年后,被人告发,说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后其弟班超上书辩解才得释放,并召为兰台令史。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编著《汉书》。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一部分“志”、“表”是他死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

他曾随从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为中护军,至燕然山勒铭。后来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编著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比起司马迁的才气汪洋,班固以“家学渊源”自具特色,整部《汉书》中渗透了极为正统的儒家思想,视角很客观称得起“良史”之誉。

儒学:毛公贯公

古人说,儒家,大都出自主管教化的司徒之官,辅佐君主,和顺阴阳,昌明教化。儒家的信徒在遍读六部经典,注重仁义道德品质的修养之际,师法尧舜,效法文王、武王,尊孔子为宗师,这是儒家的高明之处。然而迷惑的人偏持一端,已经失去了儒学的精妙的精神,不守正统的人又随时代的变迁加以贬低或抬高,从而背离了儒家之道的本旨,也有用儒家学说哗众取宠独树一帜的。这都是浅薄的儒士所带来的祸患。

儒家学说经孔子删修为六经,聚徒讲学,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的显学。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儒家典籍化为灰烬。

汉高祖刘邦起自草莽,马上得天下,不重儒生。其后几代皇帝也都崇尚黄老之学。景帝之母窦太后更是专好读老子之书,不悦儒术。

当时的河间献王刘德广泛向民间收集各种书籍。每得一本好书,就令人抄写一份送给书主,而将真本留下,并赐给献书者金帛。刘德在封国内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日华宫。日华宫内设二十余处馆舍,专以招待四方饱学之士。齐、鲁、燕、赵等地的儒者数百人聚集于此,夜以继日地梳理、校勘收来的儒家典籍。儒士们个个“褒衣雍容,弹冠奋袂”,日华宫内“殿阁灿烂、古光璀璨”,简而言之,待遇极好。

刘德招集的儒士中,不乏对儒家经典研究颇深的大学者。毛苌和贯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毛苌先从毛亨学习《诗训故传》,后被立为河间国博士。毛苌讲的《诗》由孔子的学生子夏所传,最合古意。史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他们所传之诗,称《毛诗》。

贯公先从贾谊学《左传》,后被立为河间国博士。其所传《左传》相递传延,直至西汉末年的刘歆。所以史载“言《左传》者本之贾护、刘歆”,实际上来源于贯公。

口辩: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此时,燕昭王被齐国打得大败,时刻不忘雪耻,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

待时机成熟,昭王便想兴兵伐齐,于是,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是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湣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